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1页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2页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3页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4页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 山 学 院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研究 系 别: 经济管理系 班 级: 07会计学本科(1)班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2011年6月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研究摘 要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及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对核实企业资产价值、避免各类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本文从对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分析开始,在此基础上研究资产减值准备经济后果,并针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可能出现的经济后果,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通过该课题研究,旨在了解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发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发展,为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资产减值 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 对策建议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Asset Impairment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AbstractIn order to specify and calculate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and disclosure the relat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Finance, on February 15, 2006, enact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 8th, impairment of assets. The impairment account for assets is going to avoid corporate profits of false,which is caused by Assets of false. At the same time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and comparability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on the verify enterprise asset value, avoiding all kinds of companies, particularly some listed companies which are inclined to earnings management. But still face some problem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analysis for impairment of assets under the new guidelines,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impairment of assets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in order to solve some practical issues, this article will came up with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is article want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 which are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sset impairment,finding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urther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to perfect asset impairment criteria.Key words: asset impairments; economic consequence; earnings manageme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目录1 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理论22.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概念22.2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23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43.1资产减值的要义分析44.我国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对比64.1 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不同64.2资产减值的认定不同64.3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不同64.4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不同64.5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不同74.6新准则引进了资产组的概念75.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85.1 新准则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85.2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95.3 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的影响116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实施现状及解决对策146.1实施现状146.2解决对策147结论16谢辞17参考文献18外文资料191 引言1.1研究背景我国原有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相近的实务指导性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各项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和标准,致使企业会计实践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因此,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大争议。借鉴有关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际,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作为一项单独的具体准则发布,资产减值相关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动,使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更趋规范、可操作性更强。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经常把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人为调节利润。此次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布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新的资产减值准则是否能够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能够有效影响上市公司,这是会计界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1.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主要是通过解读企业会计准则第8条资产减值(CAS8)相对于2001年旧企业会计制度很多方面的变化,并以理论推导、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为研究手段,研究新准则是否达到了原来的预期;当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达到防堵盈余管理的行为时,是否也同时会引发公司使用其它的盈余管理方法,进而影响到其它会计信息的质量。重点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上市公司和所得税的影响。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可以为新准则是否达到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及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的预期目的提供参考;可以了解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现状,发现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可以推动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发展,促进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和完善。2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理论2.1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概念美国学者斯蒂芬泽夫于1978年最早提出提出“经济后果”这一概念,并将其理解为“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该决策行为又会影响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具体来说,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对已有会计惯例的选择以及会计准则的执行者对已有会计标准的选择,会通过会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影响社会中经济利益的分配及经济资源的配置。简言之,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就是指会计信息或特定会计事项对不同人士和团体的影响。西方大量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安排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同的会计准则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的主体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2.2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2.2.1尚未完全形成有效市场 在证券市场中,只要公司对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做充分的披露,市场便会敏感表现,即会计报告信息的相关使用者会据披露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在有效市场中,价格能真实反映证券的真实价值,经理人妄图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操纵价格、实现财务非公平转移的目的较难实现。我国证券市场中由于存在大量不能流动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离有效市场的差距较远,导致价格不能真正反映证券的真实价值,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会计利润存在很大空间。2.2.2资产管理体制上政治因素过重 会计在我国被作为社会经济的调控工具具有普遍性,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上尤为明显。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资产,随着国企改革的完成,政企分离,为明确政企双方各自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在会计上有相应的硬性规定,而不是根据市场情况作出调节。比如对企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也就是说,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重大比例的国有资产在管理体制上政治因素过重,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影响,也势必会对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产生影响。2.2.3对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约束不强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直接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会计准则通过对这两种契约的影响,间接影响管理者行为,导致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产生。在我国,报酬契约方面,在国有企业中,政府相关机构决定公司经营者的任免,当地政府部门制定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债务契约方面,行政特色浓厚,国有企业通过当地政府的协调、按照行政程序获得国有银行的某些债务,致使债务契约对管理者的约束过软。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在我国具有行政特色,会计准则对这两种契约的影响较小,进而对管理者的约束影响相对较小,是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产生原因之一。 3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3.1资产减值的要义分析3.1.1资产减值的要义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从会计学角度来看,资产减值是指因外部因素、内部使用方式、范围发生改变而导致资产的使用价值降低,致使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一般这种减值的发生是非预期的、偶然的。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财务报告使用者极为关注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其中包括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未来的盈利能力要在资产存续期间得到真实地反映,揭示资产存在的可能风险,这样就产生了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费用的会计。3.1.2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资产减值”的确认,目前存在三种标准,分别是可能性标准、经济性标准和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可能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同,确认时以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作为基础,而计量时采用公允价。经济性标准认为只要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都使用可收回金额,并且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进行贴现。永久性标准认为,只有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损失时才予以确认。我国新准则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做法,使用可能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标准。 3.2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演进纵观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演进,首先1992年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规定;然后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一些比较特殊的股份有限公司即香港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资产减值,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为应收账款 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而后2000年,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计提的资产减值范围由4项扩大到8项,新增的四项计提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到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不单设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涉及相关资产的减值问题。依据新准则的规定只有部分资产可以转回,资产减值准则中涉及的资产、生物性资产准则等均明确不得转回。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基本实现了趋同,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由建立、发展正走向完善。4.我国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对比4.1 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的资产减值范围包括八项,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 由原来的八项扩大到更多项,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七项资产项目。资产减值相关准则涵盖于资产减值准则、存货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生物资产准则与建造合同准则等九项准则条款之中。这些资产项目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提取减值准备。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扩大,这种做法有利于企业排除任何种类的不良资产,向外界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信息。4.2资产减值的认定不同旧制度要求企业应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终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下每一期不一定要进行减值测试,只有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才进行减值测试。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就不需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更不需要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为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提供了七项具体的认定标准,增强了实务操作性。4.3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不同关于资产期末计价的计量基础,原有资产减值会计存在多个标准,包括现行市价、可变现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收回金额、销售净价等,在相关资产的准则中表述不一,容易导致理解混乱。旧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按照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价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确定,对于如何估计可收回金额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对无法取得售价的也未作出规定。新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减值的计量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并对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导规定。新准则的规定更容易确定可收回金额,提高了实务操作的可执行性,也在一定程度减少了舞弊的发生。4.4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不同我国旧会计准则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开始,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避免了企业在非资产处置期利用这些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4.5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不同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披露内容要求过于简单,仅要求披露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新准则有了很大改进,我国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相关的下列信息: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确定和计算资产可收回金额过程中用到的估计基础、折现率;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等。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提高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使外部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判断公司经营状况。4.6新准则引进了资产组的概念旧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同时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并界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资产损失,比如无形资产、商誉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这样就减少了很多资产实务操作的难度,比以往更具合理性。5.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5.1 新准则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节可以会计期间的利润,因为计提减值准备必然会增加当期费用而减少当期利润,转回则相反。新准则在资产减值计提范围、资产减值认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资产减值信息披露方面都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新准则实施中,必然会对公司利润产生重大影响。5.1.1新准则引进“资产组”对利润的影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时没有提出“资产组”的概念,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难以估计的情况下,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就需要经过大量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和专业判断;对同一项资产所作出的判断,不同会计人员不可能完全一致,进而导致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计提方式。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同时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对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的情况,以“资产组”作为此类资产计提的基础,这样就统一了标准,大大缩小了企业利用主观判断存在差异、计提标准不统一对利润大作文章的空间。5.1.2适用范围扩大对利润的影响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CAS8规定,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减值处理;其他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新准则开始重视一些不容易计量但必须纳入企业资产范围的资产,比如消耗性生物资产、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在新准则出台前,这些相关资产减值的计量、确认标准没有具体规定,留给企业的操纵空间较大。将这些资产纳入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有效地压缩了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生存空间。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控制,制止企业通过虚增或虚减资产来操控利润的行为。5.1.3细化认定和计量对利润的影响(1)在资产减值认定方面,新准则为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提供了七项具体的认定标准,提高了判断标准的清晰度,有助于会计人员的认定和判断,并且使企业不能随意计提减值准备,防止盈余操纵。在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确认方面,新准则详细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对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的计算作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导规定,有助于会计人员按照要求谨慎准确的确认和计量减值损失。这样就能更准确的计提费用,正确反映企业利润,这是新资产减值准则对准确反映利润方面的积极影响。(2)但不可否认,在资产减值迹象认定和可收回金额计量过程中,需要取得一些数据,比如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市价”、“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具有相当难度,在实际执行时,仍然需要会计人员根据所掌握知识和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存在主观判断,就不可避免的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5.1.4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对利润的影响新准则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时才可以结转。除按新准则第 8号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外,资产减值准备均可以在减值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消失后转回,计入当期损益。(1)这项规定主要是针对新准则颁布前频繁被部分企业当做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资产项。即不允许对固定资产、摊销期明确的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商誉等金融工具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冲回。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规定截断了企业凋增利润的一条途径,收缩了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虚增利润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值准备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关掉了企业通过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大门。(2)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的减值不得转回,而在其他准则中的减值大部分可转回,比如存货、应收账款、金融资产等资产的减值还是可以转回的。尤其是新准则取消了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调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计提,赋予企业更大的灵活性。即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转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一经确认即不允许转回,那么即使以后年度这些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得以恢复且高于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上也只能按账面价值反映,这一会计核算更多的是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杜绝了企业在非资产处理期间利用减值转回进行利润操纵,使前期利润稳健;但这样很可能会造成一部分资产的价值长期被低估。一方面会损害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在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相关资产时,可以结转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使处理当期利润激增,致使处置当期利润不稳健。5.2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5.2.1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的实施必将对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来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巨额计提、大额转回”,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致大幅亏损,第二年再冲回做出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ST公司常以此为手段避免退市。二是选择某一年大额计提,在以后几年缓缓转回,从而形成业绩小幅上升的假象,以此来平滑收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表现方式主要有:亏损公司通过转回来避免亏损;盈利水平下降的公司通过转回操纵盈利增长;ST公司与暂停上市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减值转回表现尤为明显。针对以上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途径和方式:一方面,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就在制度上这就在制度上彻底杜绝了利用减值冲回来操纵利润的主通道,使许多上市公司无法通过粉饰由“实际业绩”实现“报表业绩”,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上市公司可能乘此机会将2007年以前年度未足额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一并在2007年底计提,以免影响以后年度的利润。这样,就大大挤干了上市公司资产中的水分,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更为可信。另一方面,新准则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的计提时间和方法,使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更具有实务操作性;同时在减值信息披露披露方面也做了严格规定。按正确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并按正确方式披露相关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5.2.2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上市公司质量好坏的影响。上市公司质量高,就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反之则相反。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是衡量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资产质量又主要是看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变现能力。对我国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从开始包装上市起就存在利润操纵行为,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存在着各种问难题,比如说不少上市公司的资产数量虽然比较大,但长期投资总体效益不高,机器设备陈旧、效率低下,逾期账款和坏账数目大,潜伏较大坏账风险等。总之是上市公司存在一些不良资产,资产质量不高。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5.2.3有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企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准则从最初减值迹象判断到最后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较旧制度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提供了一定的实务操作指南,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一系列规定,会间接的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具体分析如下:资产减值的计提,从短期来看,增加了企业当期费用,减少了当期利润,使企业当期的经济效益下降;但从长远看,却提高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如果企业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会减少当期期间费用,增加当期利润;由于当期利润增加,相应的当期所得税费用也会增加导致当期现金流出增加,那么,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额失去真实性和有用性。企业在参与竞争时,经营风险加大,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反之则相反,计提减值准备,增大当期费用,减少当期利润使企业资产总额减少,但会使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新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可以使上市公司准确的计提减值准备,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杜绝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长期挂账,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就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和企业的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竞争力。5.3 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的影响 5.3.1新资产减值准则与税法差异分析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突出变化是:基于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判断是否有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的减值迹象,并对出现减值迹象的资产和资产组合进行测试,确定其可收回金额。如果发现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则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税法规定,不承认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除非资产减值损失实际发生,即只有资产损失实际发生时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按不超过应收账款余额0.5%比例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在税前扣除)。由此产生的矛盾是:按照新准则,企业计入会计当期损益的资产减值损失已经在利润总额中扣除;但是按照税法的规定,却不能在当期的应纳税的所得额中扣除,需要待资产处置或报废时才确认损失的实际发生,才能将其损失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两者之间的差异,按照新准则规定显然属于资产负债表内某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即暂时性差异。按照新准则下核算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该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应作为可抵减的递延税款资产待转处理。5.3.2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1)流动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流动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当期,企业需要对税法不予承认但已经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做纳税调整,将暂时性差异导致的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的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补交所得税;二是待已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流动资产处置或变现时,才对已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加以转销,并对其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进行转回。例如,甲企业2004年年初购入某企业股票作为短期投资,成本为700万元,2004年末根据市场价格判断,预计其可变现净值为600万元,甲企业提取了200万元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假定甲企业2004年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适用所得税率为33%。则甲企业的短期投资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计算分析如下:2004年12月31日,甲企业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时的处理为:借:投资收益 1000000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000000甲企业按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核算所得税时,暂时性差异200万元对当期所得税的影响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借:所得税 6600000 递延税款660000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7260000接上例,假设2004年甲企业将持有的短期投资对外出售50%,根据存销比例计算的跌价准备应为100万元,并且保持2004年税率保持不变。甲企业计算结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影响的递延税款为: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000贷:递延税款 330000由此可见,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反映在“递延税款”账户的借方,其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故而称为递延税款资产。该暂时性差异的影响金额要在以后转回时计入“递延税款”账户贷方,抵减转回当期的应纳所得税税额,同时形成转回当期的所得税该费用。(2)长期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对于长期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的影响,新资产减值准则要求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应当按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折旧率、折旧额或摊销额;税法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如果纳税申报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可按提取减值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两者之间的差别为:会计上按减值后的账面价值计算以后期间的折旧和摊销额;税法对于提取减值准备当期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资产,则按未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余额作为计算折旧或摊销额的基础。因此,与流动资产相比,长期资产减值处理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但涉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当期和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长期资产处置或报废的当期,而且还涉及这两个期间之中的各个会计年度。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后,其账面价值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预计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都可能发生变化,为此会计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依据税法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按照会计方法重新确定的当期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照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额之间的差额不予确认,企业仍需按照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额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进行扣除。由此便产生了计提规定资产价值准备以后会计各期计提的的折旧额与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折旧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同样需要通过“递延税款”账户转回处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不论是对流动资产还是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理的规定,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当期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影响到企业利润,在关系企业利润的情况下,这一新规定必将促使我国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更加规范与合理,在资产价值计量方面更谨慎,在信息披露方面更规范,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间接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所导致的经济后果表现。6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实施现状及解决对策6.1实施现状通过以上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可能出现的经济后果分析,即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上市公司及所得税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新准则的政策经济后果已经显现,我国现行新资产减值准则确实起到了压缩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然而,尽管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内容基础上,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但在实际的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资产减值准则对利润的影响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和确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操作难度,财务人员水平有限, 监管难度大,企业仍有操纵利润的空间等。6.2解决对策6.2.1健全信息和价格等市场机制新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不论是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环节还是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环节都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减值的计量基础,公允价值的确定对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至关重要。但在目前我国资产信息市场和交易市场条件下,资产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很难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也就不能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供客观的资料基础,资产减值准则就不能有效实施。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健全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相关市场,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为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可收回金额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和计量环节的可操作性,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6.2.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新会计准则要想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会计人员的配合。资产减值会计较多的涉及对不确定事项的估计和判断,要做到客观、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这就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状况是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不强,缺乏一定企业管理经验。因此,亟需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企业要发展和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进行相关的专业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能力。其次,国家要加快会计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为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机制和场所,为会计教育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再次,会计人员自身要增强学习意识,通过参加职业培训、自学等方式掌握和领会新准则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6.2.3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 一方面资产减值会计涉及大量的估计,估计本身就存在主观偏差,对这些估计的取证较为困难,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新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但企业可以通过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所以,首先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检查和监督的力度,注意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特别是流动资产。针对估计取证难的问题,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监督,比较分析同等规模水平的企业在职业判断和估计上的差异,及时发现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杜绝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同时,证券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企业类似的盈余管理行为,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间接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6.2.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是资产减值准备经济后果产生的直接原因。企业超越会计准则范围的盈余管理行为频繁、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对滥用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企业行为,保证其他诚信企业的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7结论本文探讨了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经济后果,在论文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本文阐述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理论和资产减值理论,并对对新旧减值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新准则的政策经济后果已经显现,得出我国现行新资产减值准则确实起到了压缩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新准则有关流动性资产的计提转回方面与现行规定并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并不能完全堵住上市公司利用流动资产的计提转回操纵利润的漏洞,新准则下的减值准备仍然可适度调节利润。如何监管企业运用流动性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利用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时转回以前计提产生巨额收益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第二,本文对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上市公司、所得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完善资产减值准则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针对新会计准则中减值准备不可转回、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缺陷,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考虑设置一个非损益账户,此账户不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但可以核算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并在报表中予以披露,从而更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第三,大多数文章都是从资产项目入手分析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旧制度与新准则的主要差异方面入手来分析,对比之下,更容易看出新准则变化之处的实施效果及需改进之处。由于资源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水平有限,本文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本文侧重于分析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上市公司和所得税的影响,而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还有很多,对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经济后果的研究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另外,分析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只是从有利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的完善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也存在不足之处。谢辞时光荏苒,值此论文完稿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朱小梅老师。老师在我论文选题、资料收集和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我详细认真的指导,帮助我形成了正确的写作思路和分析方法。没有她的指导,我很难按时完成论文的写作。老师不仅给予了我学业上的指导,更授予我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老师所要求我做到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点,更是使我受益匪浅,极大的影响了我的人生态度,引导我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看待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感谢唐山学院的各位老师,是老师们平时的谆谆教诲为我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栽培!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许多同窗及好友也给予了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一并向她们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给予我物质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关怀,鞭策我不断前进,我的每一个前进脚印与他们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正是有了这些可爱的人,我的论文才能顺利完成。再次向在我学习生活中给予我关爱和帮助的人们,献上我真诚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及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本文在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论述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参考文献1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6,(4):21-292戴德明,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18-293邢家合,钱秀菊.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中国市场,2007(44):100-1014戴桂荣,浅析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6(8x):712725阳小明,资产减值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8):21236刘小年,吴联生,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J,会计研究,2004,(6):13167张铁铸,周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一个综述J,财贸研究,2007,(3):1171238綦好东,扬志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利益相关者的态度J,会计研究,2003,(9):27329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7(3):42-5010张旺军,资产减值会计新政策解读J,财会月刊,2006(8):27-2811屈长辉,李飞浅谈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9, (7) 42-5012樊敏非,伍李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J,准则解读,2006,(5)13 Chen, K. and H. Yua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4):645-665 14 Zucca,L, and D. Campbell. 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J,Accounting Horizons2006 (6):30-41 15 Hao,C.L.An examination of SFAS No.35:Adoption timing motives, write-off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 reactio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 Special Issue):2007,77-120外文资料Evidence of Asset Impairment Reversals from China: Economic Reality or Earnings Management? David WrightWhile asset impairment reversals are practiced in many jurisdic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is rather limited. China provides us with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examine both the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mpairment reversals due to it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andard-setting. Based on a sample of reversal firms in China, we find the following: First, although economic factors and reporting incentives both explain reversals, reporting incentives dominate. Second, while total reversals provide investor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the price-earnings multiples of this information are significantly weaker as compared to other income statement components. Finally and more importantly, we find that the valuation consequence of reversals, if unrealized, disappears completely. Taken together, we conclude that managerial opportunism may have reduced the reliability of otherwise value-relevant reversal information. While the intention of granting discre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