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五笔”_第1页
记叙文的“五笔”_第2页
记叙文的“五笔”_第3页
记叙文的“五笔”_第4页
记叙文的“五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记叙文的“五笔” 记叙文的“五笔”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 洪 勇 目前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现状有如下两个突出问题: ( 1)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主人公的语言神态描写、行动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 2)还停留在初中的“一事一议”阶段,情节简单 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给人味同嚼蜡之感,毫无张力可言。 现在让我们从学写 记叙文的角度,来解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 / 7 这是文章的开头,是“倒叙”,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简述一笔”。是用极简洁的语言叙写出事物的一种结果,或者展现一个生活画面。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回过头来对文章第一段所叙写的事件进行补充 、解释,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可以说是“铺垫一笔”。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这两段离开事件叙述的主线,笔触主要指向时令与景3 / 7 物的描写,用景物来烘托一家人散步的美好背景。这可以叫作“渲染一笔”。其实“天气很好”这句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为下文景物描写作铺垫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也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4 / 7 这三段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详写一家人的散步,写的是散步过程中的“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文章就有了“故事味”。这叫作“巧折一笔”。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 、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一段,既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这叫作“深化一笔”。 从学写作文的角度看,散步在记叙文的构思上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简述一笔 概说事件 铺垫一笔 介绍原委 5 / 7 渲染一笔 烘托点染 巧折一笔 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 表达感悟 下面我们再用一篇短文来印证散步这种结构模式是实用的、可用的。 三 代 林文煌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简述一笔) 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铺垫一笔) 6 / 7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缺渲染一笔,怎么补?“我”为什么“不安”,心里究竟怎么想的?)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巧折一笔,巧在何处?如果不够巧,怎样修改才更巧?)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放下车子跟上 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深化一笔,怎么“深”?请注意结尾“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一句。记叙文的结尾要做到既自然,又深化主题,使文章意蕴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两篇文章,内容上完全没有雷同的地方,但结构模式却很相近。“简述一笔”“铺垫一笔”“渲染一笔”“巧折7 / 7 一笔”“深化一笔”等“五笔”都得到了运用。 “五笔”叙事的模式不是 给同学们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记叙文写作的通用模式,而是从篇章的角度引导大家注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