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C.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D.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2.(1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苏轼,字子瞻。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鳣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定州军政坏驰,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然诸校业业不安,有卒吏以赃诉其长,轼曰:“此事吾自治则可,听汝告,军中乱矣。”立决配之,众乃定。(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B.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C.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D.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发橐中黄金”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中的“发”意思不同。B.以,连词,表目的,与《短歌行》“何以解忧”中的“以”用法相同。C.度牒,指我国封建社会由朝廷发给合法出家人的证明文书,又称祠部牒。D.生祠,旧时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的祠堂,用来表示内心的感激和钦敬之意。(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代理主持礼部举行的贡举考试时,发现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还抓住士人的个别言辞进行诬陷,他就奏请驱逐这些宦官。B.苏轼对杭州的百姓很关爱,赢得了杭州百姓的喜爱与纪念,百姓不仅将其所筑的堤称为“苏公堤”,还家家有其画像,连饮食时都要祝福他。C.苏轼任职扬州时,发现以前发运司允许驾船人把官船当作自己家的,私自载运货物,于是就上奏皇上要求改变这种情况,得到了皇上同意。D.定州军政废弛,苏轼于是加强军队建设,将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缮修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强化军队训练作战,众人都畏惧服从。(4)杭人“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表达了对苏轼的感激和爱戴之情,请结合文本概括苏轼做了哪些事让杭州百姓受益。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3.(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饮酒(其九)陶渊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1】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2】诚可学,违己讵【3】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注释:【1】汩:搅混。【2】纡辔:放松缰绳。【3】讵:难道。(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清晨”两句,写清晨听得叩门声,诗人衣裳也不穿好就开门,表现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无礼。B.“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意为居陋室且衣衫不整,不算高隐之人,诗人对此内心不安。C.“壶浆远见候”与“且共欢此饮”呼应,体现出田父的纯朴热情,也含诗人借欢饮消愁之意。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为放松马缰,随顺世俗,学来容易,但却违背自身本性。(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因田父叩门送酒,而有感田父“有好怀”,并产生了自己与时势相违之叹。B.陶渊明虽对田父之言深有感怀,但仍然表示自己的禀性、志趣很难与世俗相谐。C.这首诗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充满融洽气氛,语言亲切自然,体现陶诗风格。D.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孤高独立的一面,其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3)这首诗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4.(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描写鸡鸣狗吠,以动衬静,展现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图景的句子是:“,。”(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体现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不屈人格的千古名句是:“,!”(3)杜甫将一生坎坷、国运艰难与个人潦倒的悲愁凝聚在一起,在《登高》一诗中发出沉重叹息的句子是:“,。”(4)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两句。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5.(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对面是书柜①十几平米的屋里,六个书柜直抵天花板,样式相同,板材普通。我的书房布置毫无特色,但每天下班后,面对书柜,仿佛倦鸟归巢,悠然惬意,心满意足。②书的积累,是在数十年的漫长时光中渐次完成的。这本散文集《西班牙小景》,是1980年代在福州西湖边上的一家书店购得的。当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激情涌动,对作品中弥漫着的忧伤,还有一层隔膜。这本《学诗访古万里行》是在成都热闹的街头买到的,它是杜甫平生行踪实地考察的记录。一颗伟大诗魂发出的精神光芒,从此长久闪耀在我眼前。更多的书随我的履痕从天南海北次第走进这间书房。生命的记忆,留存在这些封面泛黄起皱的书中,就像气味被密封进瓶子。③忆想这些书籍聚拢的过程,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几棵稀疏的树,彼此隔着一段距离站立,每棵树都不断地生出气根,分蘖出枝条,长成一棵棵新树,并各自向周边蔓延,渐渐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片蓊郁的树林……一个人的藏书由少到多,由单纯到庞杂,其实呈现的也是这样一种图式。许多属于不同时代、众多国度的书,因为这样那样的某种关联纠结,聚合在一起,无数的砖石构建出一座楼厦。当然,这座书籍建筑的施工图纸,只有书的主人才清楚。④书籍是博物馆,存储着发生过又消逝了的一切:梦想和争斗,功业和荣耀,情爱和仇恨,青春的激情和垂暮的幻灭。世界的秘密藏在阿里巴巴的山洞里,书便是开门的芝麻。想到这一点,会产生一种慰藉。⑤主人站在自己的书柜前,通常会是至为欢愉的时光。在这样的时刻,也通常会伴随着某种目的性模糊甚至阙如的行为。他从书柜里抽出这本翻上几页,又拿出那本读上几行,取舍之间充满随意性。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真实的惬意,虽然在旁人眼里显得有几分可笑。⑥有一些书,他看到时会很愉快。如《小英雄雨来》《宝葫芦的秘密》《童年》等,它们连接着少年记忆,也是最早的文学启蒙。还有些书,看到时仍会心动,不过那种思慕不休辗转反侧的初恋感觉消失了。拥挤的书脊中,时常还会闪现出一个表情阴郁的家伙,它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书散发出孤独、幽暗和阴冷的气息。阅读这些书是意识到生活中弥漫着荒诞绝望之后,主动向书籍寻求解释的结果。书籍唤起的是复杂多重的情绪反应。可以说,不同的书,会分别印证着生命的某种状态。⑦数点着自己的藏书,书籍此时变成了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主人肺腑里的峰峦沟壑。书籍增加的过程,与他心灵的开疆拓土相同步。这样,书籍就会成为精神能量的不竭来源。因此,站在书柜前巡检自己的拥有的主人,此刻或许会感觉到有一双眼睛,在俯视它所寄寓的那一具肉身,如何从牙牙学语的孩童,渐渐成长,变得骨架坚实,肌肉丰满,长成此刻的样子。你的书柜所呈现的,就是你的灵魂的模样。⑧集书的人常有一种幻觉:只要有意愿,一个人就能够累积起众多的书。但清醒总会降临,他会想到一切都会消逝:我自己,连同此刻面对的这些书。这时他不免会顾念身后书籍的下落。我活着时它们备受宠爱,我故去后它们会去向哪里?公共图书馆的捐赠处?旧书流通市场?这样担忧着,一幅书籍的命运图便在眼前展开;从逐渐聚集为一支颇具阵容的队伍,到不断飘零不知所踪。多么像人生的历程。终有一天,此刻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就仿佛从来不曾存在。想到这一点,面对书柜,内心又难免黯然。⑨但深入想下去,也总能够找到排遣化解的办法。一切有形的房屋器具,金银珠宝,无形的盛名令誉,丰功懿德,终会化为乌有,仿佛掬水满捧,都会从指缝流尽。正如白居易所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能接受书籍的流散?说到底,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诸多因素的凑泊。这些书籍得以共聚一堂,也是情感心志、空间时间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这些条件发生异变,书籍的境遇也就跟着改换。缘起四方来集,缘散劳燕分飞。顿时释然。⑩古代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鲁拜集》里,有一首诗值得再三吟诵:心底不应留下忧伤的痕迹应把欢乐的书卷一页页翻启痛饮甘醇,欢天喜地地过活有谁知道还在世上勾留几许是的,关键是当下。意义就存在于当下。⑪此刻,我仍然面对书柜,在几十年辛苦搜罗的数千册书中间。它们或站立或躺卧,或庄肃或慵懒,各自挟带了一份岁月侵蚀的痕迹。机缘之线尚未断裂,虚无还是将来的事情,还在一个遥远缥缈的地方等待。⑫这就够了。朝着书柜里的某本书,我又一次伸出了手。(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我的履痕从天南海北次第走进这间书房次第:一个接一个地B.通常会伴随着某种目的性模糊甚至阙如的行为阙如:欠缺,缺失C.无形的盛名令誉令誉:美好的声名D.都是诸多因素的凑泊凑泊:凑合,拼凑(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作者两次用“这本”一词介绍藏书,蕴含着对书的珍视之情。B.第⑧段作者由书籍的命运图联想到人生的历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C.第⑩段作者借用海亚姆的诗抒发了对书籍终将流散命运的忧伤之情。D.文章以“对面是书柜”为题,表达了作者面对书柜时的感悟与思考。(3)作者面对书柜,为什么会“悠然惬意,心满意足”?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6.(40分)根据要求作文。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看似迈不过的“坎儿”——可能是冥思苦想却解不出的题目,可能是令人紧张的第一次当众发言,可能是付出努力却收获甚微的尝试,也可能是来自他人的不理解……而我们凭借着勇气和智慧,用一次次的“突破”不断解锁着全新的自己。请以“突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7.根据要求作文。近日,校园直播引起社会关注。据相关数据统计,超七成直播未事先征得室友同意,近半数存在昼夜直播、音量超标等行为,严重干扰他人生活。由此,“边界感”成为大家讨论的高频词。有人认为边界感会造成关系的疏离,也有人认为有边界感是守住自己的分寸,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请以“边界感”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C.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D.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D)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解答】(1)B.“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可知,兄弟两人各人有其妻子儿女,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网,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兄弟二人的两张网下重合的人,因此网与网所罩住的人是可以重合的。故选B。(2)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偷换概念,强加因果。原文是“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主语应为“微信圈层”,偷换概念;且没有体现因果关系。故选A。(3)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精神,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故选D。(4)①结合材料一“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和材料二“所谓微信圈层……以‘己’为中心”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结合材料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材料二“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学缘、业缘、趣缘等熟人关系。③结合材料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和材料二“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可知,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答案:(1)B(2)A(3)D(4)①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有中心的:以“个人”或“己”为中心。②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熟人关系等;③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都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具有伸缩能力。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2.(1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苏轼,字子瞻。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鳣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定州军政坏驰,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然诸校业业不安,有卒吏以赃诉其长,轼曰:“此事吾自治则可,听汝告,军中乱矣。”立决配之,众乃定。(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B.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C.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D.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坜治病活者甚众。(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复发橐中黄金”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中的“发”意思不同。B.以,连词,表目的,与《短歌行》“何以解忧”中的“以”用法相同。C.度牒,指我国封建社会由朝廷发给合法出家人的证明文书,又称祠部牒。D.生祠,旧时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的祠堂,用来表示内心的感激和钦敬之意。(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代理主持礼部举行的贡举考试时,发现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还抓住士人的个别言辞进行诬陷,他就奏请驱逐这些宦官。B.苏轼对杭州的百姓很关爱,赢得了杭州百姓的喜爱与纪念,百姓不仅将其所筑的堤称为“苏公堤”,还家家有其画像,连饮食时都要祝福他。C.苏轼任职扬州时,发现以前发运司允许驾船人把官船当作自己家的,私自载运货物,于是就上奏皇上要求改变这种情况,得到了皇上同意。D.定州军政废弛,苏轼于是加强军队建设,将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缮修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强化军队训练作战,众人都畏惧服从。(4)杭人“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表达了对苏轼的感激和爱戴之情,请结合文本概括苏轼做了哪些事让杭州百姓受益。【解答】(1)句意: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郎中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又减价粜常平米”和“多作饘粥药剂”是两件事,中间要断开,排除AD;动词“遣”引导另一句子,其前断开,排除C。故选B。(2)B.有误,“何以解忧”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两者用法不同。句意:来建造治病场所;用什么来排解忧闷?故选B。(3)C.“于是就上奏皇上要求改变这种情况,得到了皇上同意”分析错误,根据文中“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的信息可知,苏轼要改变的是“近岁一切禁而不许”的现象,要求恢复“以前发运司允许驾船人把官船当作自己家的,私自载运货物”的状态。故选C。(4)文中说到“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他拿出自己的粮食与钱财救济饥饿和生病的人,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救活了很多人;还说到“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他让人疏通茅山和盐桥的河流,通航运,造坝堰闸门,用来积蓄和排泄湖水,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还说到“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种上木芙蓉、杨柳,美如图画。答案:(1)B(2)B(3)C(4)①拿出自己的粮食与钱财救济饥饿和生病的人,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救活了很多人。②疏通茅山和盐桥的河流,通航运,造坝堰闸门,用来积蓄和排泄湖水,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③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种上木芙蓉、杨柳,美如图画。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元祐三年,代理主持礼部贡举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着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够尽量发挥技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奏请驱逐这些宦官。元祐四年,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人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郎中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的黄金五十两,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用以通行的长堤。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加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招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元祐七年,移扬州。以前发运司主管东南漕运法,允许驾船的人私自载运货物,征收商税不许刁难。所以驾船的人就富裕了,把官船当作自己的家,修治船只,还救济船夫们的困乏,所以所载货物都很快到达而且没有事故。近年一切私载都被禁止,所以船只破旧人员贫困,多数人偷盗所运货物来救饥寒,公家私人都受害。苏轼请求恢复旧制,朝廷允准。不满一年,被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定州军政废弛,各卫戍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军官们一点点吞并他们的军饷和赏赐,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谁。苏轼把贪污的人发配到远恶之地,修缮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军中衣食稍见充足,于是约束军队训练作战方法,众人都畏惧服从。但各军校紧张不安,有个军中小吏来告发长官贪赃,苏轼说:“这事由我来处理是可以的,听你告发,军中就要乱了。”立即把他发配远处,众人由此安定。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3.(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饮酒(其九)陶渊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1】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2】诚可学,违己讵【3】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注释:【1】汩:搅混。【2】纡辔:放松缰绳。【3】讵:难道。(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清晨”两句,写清晨听得叩门声,诗人衣裳也不穿好就开门,表现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无礼。B.“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意为居陋室且衣衫不整,不算高隐之人,诗人对此内心不安。C.“壶浆远见候”与“且共欢此饮”呼应,体现出田父的纯朴热情,也含诗人借欢饮消愁之意。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为放松马缰,随顺世俗,学来容易,但却违背自身本性。(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陶渊明因田父叩门送酒,而有感田父“有好怀”,并产生了自己与时势相违之叹。B.陶渊明虽对田父之言深有感怀,但仍然表示自己的禀性、志趣很难与世俗相谐。C.这首诗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充满融洽气氛,语言亲切自然,体现陶诗风格。D.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孤高独立的一面,其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3)这首诗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解答】(1)A.“体现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无礼”理解有误。这两句意思是: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来访者的激动之情。B.“居陋室且衣衫不整,不算高隐之人,诗人对此内心不安”理解有误。这两句意思是:穿着破烂的衣服住在草屋里,这样的地方是不适合您这样的人来住的。这是田父不希望作者栖身于山野之中,希望他能回归官场。C.“诗人借欢饮消愁之意”有误。“壶浆远见候”的意思是:老农带着酒远道赶来问候我。而“且共欢此饮”的意思是:姑且一同快乐饮酒。“欢”有欢乐的意思,由上两句“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不难得知,作者清楚自己不适合官场,更适合饮酒生活,并为此而感到开心。故选D。(2)A.“陶渊明……产生了自己与时势相违之叹”错误。“疑我与时乖”田父劝陶渊明不要与时势相违,而不是陶渊明自身的想法。故选A。(3)文中“‘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四句用引号标注,很明显是语言描写。这四句的意思是:“穿着破烂的衣服住在草屋里,这样的地方是不适合您这样的人来住的。现在举世都以随波逐流为时尚,希望您也随着混日子就是了”。根据句意不难得知,这是田父对陶渊明说的话。从田父的话中我们可知:田父劝陶渊明不要与时势违背,最好还是回到官场去“汩其泥”,随波逐流。而“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六句则是陶渊明的答语,其意思是:“我深深感激您这一番话的好意,但是我生来就缺少和世俗苟合的性情。回车改辙、曲道而行倒也不是学不来,但那样就违反了自己的本心,岂不走入迷途!且来一同欢饮吧,至于我的车驾是不可以回转的”,“吾驾不可回”,表达了自己隐居避世、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田父认为宁愿随波逐流也要置身官场,而陶渊明认为不能违背本心,在宾主对酒谈天的一问一答中,写出了宾主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一人追名逐利,一人淡泊名利。在这种对比中,突出陶渊明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和高尚人格。诗歌以问答形式,一问一答,语言质朴,叙事自然亲切,叙中寓议,诗节舒缓,语气和谐。答案:(1)D(2)A(3)①诗歌中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劝陶渊明不要与时势违背,最好还是回到官场去“汩其泥”,随波逐流;②陶渊明回答“吾驾不可回”,表达了自己隐居避世、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③在宾主对酒谈天的一问一答中,写出了宾主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并在对比中突出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和高尚人格;④诗歌以问答形式,叙事自然亲切,叙中寓议,诗节舒缓。译文: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4.(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描写鸡鸣狗吠,以动衬静,展现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图景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体现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不屈人格的千古名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杜甫将一生坎坷、国运艰难与个人潦倒的悲愁凝聚在一起,在《登高》一诗中发出沉重叹息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解答】故答案为:(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事)(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鬓)(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重点字:衫)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5.(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对面是书柜①十几平米的屋里,六个书柜直抵天花板,样式相同,板材普通。我的书房布置毫无特色,但每天下班后,面对书柜,仿佛倦鸟归巢,悠然惬意,心满意足。②书的积累,是在数十年的漫长时光中渐次完成的。这本散文集《西班牙小景》,是1980年代在福州西湖边上的一家书店购得的。当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激情涌动,对作品中弥漫着的忧伤,还有一层隔膜。这本《学诗访古万里行》是在成都热闹的街头买到的,它是杜甫平生行踪实地考察的记录。一颗伟大诗魂发出的精神光芒,从此长久闪耀在我眼前。更多的书随我的履痕从天南海北次第走进这间书房。生命的记忆,留存在这些封面泛黄起皱的书中,就像气味被密封进瓶子。③忆想这些书籍聚拢的过程,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几棵稀疏的树,彼此隔着一段距离站立,每棵树都不断地生出气根,分蘖出枝条,长成一棵棵新树,并各自向周边蔓延,渐渐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片蓊郁的树林……一个人的藏书由少到多,由单纯到庞杂,其实呈现的也是这样一种图式。许多属于不同时代、众多国度的书,因为这样那样的某种关联纠结,聚合在一起,无数的砖石构建出一座楼厦。当然,这座书籍建筑的施工图纸,只有书的主人才清楚。④书籍是博物馆,存储着发生过又消逝了的一切:梦想和争斗,功业和荣耀,情爱和仇恨,青春的激情和垂暮的幻灭。世界的秘密藏在阿里巴巴的山洞里,书便是开门的芝麻。想到这一点,会产生一种慰藉。⑤主人站在自己的书柜前,通常会是至为欢愉的时光。在这样的时刻,也通常会伴随着某种目的性模糊甚至阙如的行为。他从书柜里抽出这本翻上几页,又拿出那本读上几行,取舍之间充满随意性。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真实的惬意,虽然在旁人眼里显得有几分可笑。⑥有一些书,他看到时会很愉快。如《小英雄雨来》《宝葫芦的秘密》《童年》等,它们连接着少年记忆,也是最早的文学启蒙。还有些书,看到时仍会心动,不过那种思慕不休辗转反侧的初恋感觉消失了。拥挤的书脊中,时常还会闪现出一个表情阴郁的家伙,它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书散发出孤独、幽暗和阴冷的气息。阅读这些书是意识到生活中弥漫着荒诞绝望之后,主动向书籍寻求解释的结果。书籍唤起的是复杂多重的情绪反应。可以说,不同的书,会分别印证着生命的某种状态。⑦数点着自己的藏书,书籍此时变成了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主人肺腑里的峰峦沟壑。书籍增加的过程,与他心灵的开疆拓土相同步。这样,书籍就会成为精神能量的不竭来源。因此,站在书柜前巡检自己的拥有的主人,此刻或许会感觉到有一双眼睛,在俯视它所寄寓的那一具肉身,如何从牙牙学语的孩童,渐渐成长,变得骨架坚实,肌肉丰满,长成此刻的样子。你的书柜所呈现的,就是你的灵魂的模样。⑧集书的人常有一种幻觉:只要有意愿,一个人就能够累积起众多的书。但清醒总会降临,他会想到一切都会消逝:我自己,连同此刻面对的这些书。这时他不免会顾念身后书籍的下落。我活着时它们备受宠爱,我故去后它们会去向哪里?公共图书馆的捐赠处?旧书流通市场?这样担忧着,一幅书籍的命运图便在眼前展开;从逐渐聚集为一支颇具阵容的队伍,到不断飘零不知所踪。多么像人生的历程。终有一天,此刻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就仿佛从来不曾存在。想到这一点,面对书柜,内心又难免黯然。⑨但深入想下去,也总能够找到排遣化解的办法。一切有形的房屋器具,金银珠宝,无形的盛名令誉,丰功懿德,终会化为乌有,仿佛掬水满捧,都会从指缝流尽。正如白居易所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能接受书籍的流散?说到底,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诸多因素的凑泊。这些书籍得以共聚一堂,也是情感心志、空间时间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这些条件发生异变,书籍的境遇也就跟着改换。缘起四方来集,缘散劳燕分飞。顿时释然。⑩古代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鲁拜集》里,有一首诗值得再三吟诵:心底不应留下忧伤的痕迹应把欢乐的书卷一页页翻启痛饮甘醇,欢天喜地地过活有谁知道还在世上勾留几许是的,关键是当下。意义就存在于当下。⑪此刻,我仍然面对书柜,在几十年辛苦搜罗的数千册书中间。它们或站立或躺卧,或庄肃或慵懒,各自挟带了一份岁月侵蚀的痕迹。机缘之线尚未断裂,虚无还是将来的事情,还在一个遥远缥缈的地方等待。⑫这就够了。朝着书柜里的某本书,我又一次伸出了手。(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随我的履痕从天南海北次第走进这间书房次第:一个接一个地B.通常会伴随着某种目的性模糊甚至阙如的行为阙如:欠缺,缺失C.无形的盛名令誉令誉:美好的声名D.都是诸多因素的凑泊凑泊:凑合,拼凑(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②段作者两次用“这本”一词介绍藏书,蕴含着对书的珍视之情。B.第⑧段作者由书籍的命运图联想到人生的历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C.第⑩段作者借用海亚姆的诗抒发了对书籍终将流散命运的忧伤之情。D.文章以“对面是书柜”为题,表达了作者面对书柜时的感悟与思考。(3)作者面对书柜,为什么会“悠然惬意,心满意足”?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解答】(1)D.“凑泊:凑合,拼凑”错误。“凑泊”在文中指诸多因素汇聚、聚合。故选D。(2)C.“抒发了对书籍终将流散命运的忧伤之情”错误。第⑩段作者借用海亚姆的诗,重点是强调要珍惜当下,从对书籍流散命运的思考中解脱出来,并非抒发忧伤之情。故选C。(3)①由“书的积累,是在数十年的漫长时光中渐次完成的。这本散文集《西班牙小景》,是1980年代在福州西湖边上的一家书店购得的……更多的书随我的履痕从天南海北次第走进这间书房。生命的记忆,留存在这些封面泛黄起皱的书中,就像气味被密封进瓶子”可知,作者的每一本书都伴随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它们是作者数十年生命历程的见证,承载着作者的回忆,所以看到书柜里的书,作者会因唤起生命记忆而感到悠然惬意。②从“许多属于不同时代、众多国度的书,因为这样那样的某种关联纠结,聚合在一起,无数的砖石构建出一座楼厦。当然,这座书籍建筑的施工图纸,只有书的主人才清楚”可以看出,这些书聚合在一起有着独特的缘由和关联,而只有作者自己明白其中的奥秘,这种专属的、私密的感觉让作者在面对书柜时,内心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满足感。③文中提到“书籍是博物馆,存储着发生过又消逝了的一切:梦想和争斗,功业和荣耀,情爱和仇恨,青春的激情和垂暮的幻灭。世界的秘密藏在阿里巴巴的山洞里,书便是开门的芝麻”,由此可知,作者把书籍视为了解世界和人生的窗口,通过阅读书籍,他能够知晓世间万象,洞察人生的种种,这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入了解让作者感到满足和惬意。④根据“主人站在自己的书柜前,通常会是至为欢愉的时光。在这样的时刻,也通常会伴随着某种目的性模糊甚至阙如的行为。他从书柜里抽出这本翻上几页,又拿出那本读上几行,取舍之间充满随意性。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真实的惬意,虽然在旁人眼里显得有几分可笑”可知,作者在书柜前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无需带着特定目的,这种自由随意的阅读状态让作者享受其中,倍感惬意。⑤从“不同的书,会分别印证着生命的某种状态。如《小英雄雨来》《宝葫芦的秘密》《童年》等,它们连接着少年记忆,也是最早的文学启蒙……阅读这些书是意识到生活中弥漫着荒诞绝望之后,主动向书籍寻求解释的结果”可以看出,作者不同时期阅读的不同书籍,都与他生命中的特定状态相对应,这些书如同生命的印记,印证着他的成长与经历,让他在面对书柜时,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生命的轨迹,从而心生满足。⑥文中说到“书籍增加的过程,与他心灵的开疆拓土相同步。这样,书籍就会成为精神能量的不竭来源”,由此可知,随着书籍的不断积累,作者的心灵也在不断拓展,书籍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助力他不断成长,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和充实让作者面对书柜时充满了悠然惬意和心满意足之感。(4)内涵:①前文第⑧段作者担忧书籍在自己故去后的去向,如“我活着时它们备受宠爱,我故去后它们会去向哪里?公共图书馆的捐赠处?旧书流通市场?”,但经过思考,在第⑨段又表示“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能接受书籍的流散?……顿时释然。”,结尾“朝着书柜里的某本书,我又一次伸出了手”。作者曾经为书籍未来的流散命运而忧虑,然而经过一番自我劝解,明白了一切事物因缘聚散的道理后释然。结尾伸手取书这一动作,表明作者不再纠结于书籍的最终命运,而是照常取书阅读,享受与书相伴的时光,体现出对书籍流散命运的坦然接受。②第⑩段“是的,关键是当下。意义就存在于当下。”以及前文对面对书柜时种种感悟的描述,作者在文中深入思考了书籍与人生的关系,认识到一切事物包括书籍都会消逝,但关键在于当下。结尾伸手取书这一行为,是作者把握当下的具体体现,表明他要专注于当下与书相伴的时光,从阅读中获取快乐和意义,传达出努力把握当下、让当下生活充实有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