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瑞金至寻乌段(赣粤界)新建工程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总 说 明 书1、概述1.1 项目背景济南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的“7918”网中的第四纵,起于山东省济南,经山东的菏泽、河南的商丘,安徽的阜阳、六安、安庆,江西的景德镇、鹰潭、南城、瑞金、广东的河源、终于广东省广州市。济广国家高速公路江西境内路段全长约630km,本项目是济广高速公路在江西境内的最后一段瑞金至寻乌段,全长123.956公里,路线经过赣州市的瑞金市、会昌县、寻乌县两县一市,直接沟通广东省的梅州市以及汕头、汕尾两个港口城市。本项目的实施,将与在建的景鹰高速公路一起形成江西东部又一条南北大通道,它对完善本省的高速公路路网布局,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网的规模效益将起重要作用。同时,本工程的建设对沟通江西与安徽及其以北省市的联系,连接我国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经济区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本项目为济南至广州高速公路在江西境内的最后一段,即瑞金至寻乌段(赣粤界),全长123.956公里。路线起点为瑞金市武阳镇大陂头(接济广高速鹰瑞段),沿线经瑞金市的武阳镇、谢坊乡,会昌县的麻州镇、站塘乡、中村乡、周田镇、筠门岭镇,寻乌县的澄江镇、吉潭镇、南桥镇等县市,终于寻乌县的牛埃石并由此进入广东省境内。本项目在瑞金市境内与厦蓉线高速公路相交,路线所经区域均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地理位置为东经11545001170000,北纬253000281300。路线北接安徽、景德镇和鹰潭,东邻浙江、福建两省,南连广州、深圳、香港,其位置十分优越。1.2任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文件关于瑞金至寻乌(赣粤界)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交公路发2009515号);(2)江西省交通厅运输瑞寻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济南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瑞金至寻乌段(赣粤界)我院本项目的勘察设计投标中标通知书及我院与业主单位签定的本项目勘察设计合同;(3)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4)本项目双院审查单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两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咨询报告;(5)交通部颁发的现行公路标准、规范1.3 主要采用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5、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6、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8、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8);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6、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1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1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19、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2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2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2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24、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2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2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2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4 设计标准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2、设计速度:100Km/h;3、设计荷载:公路级;4、横断面布置:(1)整体式路基横断面:横断面组成:0.75m(土路肩)+3.0m(硬路肩)+23.75m(行车道)+0.75m(路缘带)+2.0m(中央分隔带)+0.7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3.0m(硬路肩)+0.75m(土路肩),路拱横坡度2%,土路肩横坡4%;大、中、小桥桥面建筑外缘及通道、涵洞与路基同宽,即外缘与路基外缘齐平;(2)桥梁横断面采用分离式断面: 特大桥、大桥:主线单行桥梁的横断面组成:0. 5m(防撞栏)+11.65m(行车道)+0.5 m(防撞栏) 中桥:主线单行桥梁的横断面组成:0. 5m(防撞栏)+11.5m(行车道)+0.83 m(防撞栏) 小桥:主线单行桥梁的横断面组成:0. 75m(防撞栏)+11.25m(行车道)+0.83 m(防撞栏)5、路面:采用沥青砼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6、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其余桥涵及路基1/100;7、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设计特征周期为0.188s,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本项目抗震设防属B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措施等级为8级。8、分离立交或通道最小净空标准见表1;沿线下穿架空送电线路净空要求见表2 分离立交或通道最小净空标准表 表1被交道类别高 速 公 路上 跨下 穿净高(m)净宽(m)净高(m)净宽(m)铁 路8.05.2高速、一、二级公路5.25.2三、四级公路4.56.55.27.0(被交道桥宽)汽 车 道3.56.05.27.0(被交道桥宽)拖 拉 机 道2.74.05.24.5(被交道桥宽)人 行 道2.24.05.24.5(被交道桥宽) 下穿架空送电线路净空标准表 表2架空送电线路高 速 公 路下 穿35110KV154220KV330KV500KV距路面最小垂直距离7.0m8.0m9.0m14.0m8、隧道净空:(1) 隧道净宽(单洞):基本总宽度10.75m,其横断面布置为1.0米(检修道余宽)+1.0米(路缘带)+7.5米(行车道)+0.5米(路缘带)+0.75(余宽)。(2) 隧道建筑限界净高5.0m,检修道净高2.5m。1.5 项目施工标段划分 1.5.1、项目施工标段划分本项目共划分A1A10、B1B10共二十个路基标段和AP1AP3、BP1BP3共六个路面标段,具体划分如下表: 江西瑞金至寻乌段高速公路施工合同段划分一览表 表1路基施工标段路面施工标段起迄桩号路基标段 路线长度 (KM ) 路面标段路线长度 A1AP1K1451+476K1457+5006.02419.274A2K1457+500K1463+9406.44A3K1463+940K1470+7506.81A4 AP2K1470+750K1478+1007.3520.74A5K1478+100K1483+4605.36A6K1483+460K1491+4908.03A7 AP3K1491+490K1502+00010.5127.995A8K1502+000K1510+2008.2A9K1510+200K1516+5006.3A10K1516+500K1519+4852.985B1 BP1K1519+485K1521+1561.67118.785B2K1521+156K1526+1004.944 B3K1526+100K1529+3303.23B4K1529+330K1538+2608.93 B5 BP2K1538+264.374K1546+6008.335621.886B6K1546+600K1553+2806.68B7K1553+280K1560+1506.87B8 BP3K1560+150K1563+1503.0015.310B9K1563+150K1569+5006.35B10K1569+500K1575+4605.960合 计123.956 不含连接线1.5.2 施工界面划分1.5.2.1 路基工程标路基土石方:所有路基土石方工程路基防护工程:路基填方路段下边坡防护(不含植草、灌),路基挖方路段上边坡防护(除绿化工程外);路基排水工程:路基排水沟、平台沟、平台沟与边沟的连接暗管、截水沟,跨水体(如河、水库等)桥梁下的纵向导水管及引入污水沉淀池的管道、污水沉淀池。桥涵工程:所有桥梁、涵洞工程(不含桥面铺装沥青路面);隧道工程:隧道工程土建部分(含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隧道内消防、通风照明、监控等预埋件,不含隧道内沥青路面);交叉工程:互通立交工程、分离立交工程;附属工程: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等附属工程场地平整土建工程部分(不含场地内路面工程、房建工程);其他工程:改路、改沟工程;环保工程:取弃土场的绿化及声屏障部分。1.5.2.2 路面工程标路面工程:级配碎石底基层、路面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土路肩培土、土路肩硬化、收费站水泥砼路面;桥梁、隧道工程:桥面铺装沥青表层路面及封层、隧道内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含桥面水泥砼铺装层、隧道内水泥砼路面);超高缓和段路段:超高缓和段加设盲沟;路基路面排水:路基边沟(含路堑边沟下盲沟)、路面排水急流槽、土路肩排水、路基中央分隔带排水,路基超高路段排水。附属工程:服务区、停车区的主连接通道的所有路面结构层及场地路面结构层;1.5.2.3 绿化工程标:本项目所有绿色植物的种植、客土喷播、液压喷播,中央分隔带填土。 1.6 执行强制性标准条文的情况施工图设计文件严格执行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均满足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要求,主要执行的条文如下: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第6.6.1、6.6.2有关“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第6.7.2有关“公路用地范围”的规定,第7.9.7有关“停车视距”的规定,第12.2.6条有关“铁路上跨公路时的设计要点”的规定。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1.0.6、1.0.9、4.1.2、4.1.6、4.3.1、4.3.2和4.3.5等条文的规定。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第1.0.3、1.0.5、1.0.6、1.0.7、3.1.1、3.1.3、7.1.2、8.1.2、10.1.1、15.1.1、15.1.2、16.1.1等条文的规定。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第1.0.4、1.0.7、3.1.2等条文关于重要性修正系数、水平地震系数等方面的规定。5、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第4.3.3有关保护饮用水、养殖水体的规定,参考第1.0.5进行路基、路面、排水、防护等综合设计。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第4.2.1条有关“路侧护栏”、第4.2.2条有关“中央分隔带护栏”、第5.2.1和5.2.2条有关“桥梁护栏”、第8.2.1条有关“隔离栅”等规定。1.7、测设简况1.7.1 勘察设计工作分工根据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的部署,江西省公路局担任本项目建设业主,成立了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瑞金至寻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办公室。项目办将本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分为A、B、C三个测设标段,按照法定程序,经过公开招标,确定江西省公路局设计科研院中标A测设段约40公里的主体工程设计;江西省交通设计院中标B、C两测设段约84公里的主体工程设计、全线沿线设施及交通工程设计,本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由江西省交通设计院主体协调、总体负责。 1.7.2勘察设计工作简况17.2.1 预可、工可研究阶段2006年7月完成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7月江西省交通厅专家组对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查,提出了专家组评估意见;2007年12月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1月江西省交通厅专家组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查,提出了专家组评估意见;2008年4月24日26日江西省发改委专家组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现场勘察和审查,提出了专家组评估意见;2008年5月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版;2008年9月21日25日国家发改委专家组对工可报告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审查,提出了专家组评估意见;2008年11月17日22日交通运输部专家组对工可报告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审查,提出了专家组评估意见;根据国家发改委专家组及交通运输部专家组的审查意见,2008年11月29日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补充材料,11月30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补充材料分别上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17.2.2 初步设计2008年4月各相关单位接受该项目初步设计任务后,立即组建瑞金至寻乌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总项目组,认真研读工可报告及评估意见,结合实地勘察情况,采用1/2000航测地形图对工可的推荐路线走向方案、特大桥、大桥及隧道方案进行优化。整个勘察设计过程按照我院ISO9001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质量控制。2008年12月完成初步设计文件。交通运输部于2009年9月21日批复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批复里程124.053公里,同意设置会昌、筠门岭、寻乌东、南桥4处互通,另互通连接线9.026公里。17.2.3 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业主单位的委托,我院对该项目的施工图勘察设计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和策划,成立总项目组和项目审查小组。总项目组由组长牵头,负责总体策划和内外协调;项目审查小组由项目总工牵头,负责设计方案的技术性审查。各设计所、地勘所和试验检测站均设项目负责人,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在整个勘察设计阶段,均按照我院满足ISO9001标准的质量体系要求进行全过程生产和质量控制。本项目的施工图外业勘测阶段,全面贯彻执行交通部公路勘测规范。各个测设从2008年12月5日开始启动,2008年12月5日至12月10日对初步设计路线线位进行了优化,主要针对初步设计中的高填、深挖地段,占用水田、拆迁房屋较多地段和大型构造物地段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线位经院级评审,业主单位召开了路线方案咨询交流会,最终确定路线线位。整个外业工作自2008年12月10日开始,历时3个多月。完成了包括控制网复测在内的中线测量、中平测量、横断面测量、桥涵调查与测量、路基和路面调查与测量、路线交叉测量、公路用地图测量和征地拆迁调查、筑路材料调查及其它工程调查。并在初测基础上,就路线具体走向、桥涵的设置、路线交叉等进一步征求了当地政府和水利、电力、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内业设计全面贯彻执行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其它规范、规程,自2009年4月份开始至2009年8月,历时4个月,完成了施工图文件的编制。地质勘探工作全面执行交通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全线的地质调绘工作,对桥涵、隧道、挡土墙、深挖方、高填方、取土场、不良地质地段等均进行了满足施工图要求的钻探,对边坡坡率、不良地质、土石成份等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路面材料的调查和试验工作,在初设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并委托长沙交通学院做沥青砼面层组成设计试验,为沥青砼面层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勘测期间,根据初定的路线纵坡,初定的高架桥的桥型布置,进行了高架桥的桥位放样,对桥位附近30米范围内按5米间距加密中桩,实测地面高、横断面;在勘测成果资料检查及自检发现,部分中桩标高及横断面有误情况均以互提资料单的形式要求测量组重新勘测,对重测路段及地形复杂地段的横断面进行了实地核查;对本测段施工便道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了沿线老路的宽度、路况、桥梁等。各专业组严格按“院设计事先指导书”、“所级勘察大纲”及本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文件的要求进行外业勘测工作。17.2.3.1 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投影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510。路线控制网分两级布设,GPS网作为首级控制网,每隔35公里布置一组GPS点,大桥、隧道两端头及路线起终点均布置一组GPS点,且与国家或等三角点联测,按四等控制网精度要求观测。在GPS首级控制网基础上加密布设一级附合导线,边长一般按300600m左右布置,实测相对闭合差均小于1/15000,符合规范要求。定测阶段对初设阶段埋设的导线点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复测,对被毁坏的导线点和离路线线位较远的导线点进行了补设。17.2.3.2 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网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在国家二、三等水准点基础上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布设四等水准路线作为公路基本高程控制点,四等水准点一般每隔0.51.0公里布设一个,大桥桥头、隧道洞口及互通立交等附近均设有水准点,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施测,用两台仪器采用3米板尺平行作单程观测,各测段之间进行联测,联测里程均小于30公里,施测精度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量并计算平差,实测水准点闭合差均符合规范要求。定测阶段对初设阶段埋设的水准点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复测,对被毁坏的水准点和离路线线位较远的水准点进行了补设。17.2.3.3 地形测量本项目1:2000地形图采用航测图调绘而成,初步设计阶段委托江西省测绘局完成。本阶段外业放样中对地形地物,沿线的重要构造物,如:通讯塔、高压电杆、古树等进行了核对。17.2.3.4 中线测量中桩放样采用全站仪放测或RTK放测。采用极坐标法从控制点上用全站仪配单棱镜放样,一般直接从导线点上放出,当地形限制时,从导线点上支点放样,但一个导线点连续支点数一般不超过2个,在摆站时,一般用棱镜对上一站导线点和支点进行复测,同时对上一测站放样的中桩进行核测,确保放样的正确性。采用RTK放设时,使用的起算点多于三个以上,且覆盖放测范围,同时检核起算点。主线放样中桩间距为2025米,互通立交放样中桩间距为1020米,隧道洞口中桩间距为5米,一般路边、路中、沟边、沟中、塘边、塘中、高压线、光缆、曲线要素点和地形变化点均进行了加桩,公里桩、曲线要素点、中小桥桥位均按要求打下了方木桩,特大、大桥桥位桩和护桩埋设水泥桩。支线和改移河沟均按以上标准进行中线放样。中桩高程测量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以相邻两个水准点(BM)为基准点,进行每个中桩的标高测量。在水库、水塘地段实测其水深,特殊地段和被交道路、河沟处根据情况加测标高。17.2.3.5 横断面测量 一般用经纬仪摆在中桩上测量,测量范围主线两侧各4060米,匝道、支线、改沟等一般两侧各2030米,以外地形情况附注说明。高差与测量平距均相对中桩而言,采用绝对平距、相对高差的方式记录,测量误差范围水平L/100+0.1米,高程(H/100+L/200+0.1)米。17.2.3.6 桥涵等构造物测量和调查首先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路线优化方案通过评审后的平、纵面,在1:10000的地形图上核查路网、水系,初拟构造物;再在1:2000的地形图上详细设置;然后到现场对全线桥梁构造物进行实地勘查。对初步设计优化后所定桥、涵、分离立交、通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行全面实地调查:收集了沿线县市的市(县)志、水利志、水系图、交通网图;调查了当地县、乡公路的各种规划情况,使桥梁布置能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对全线的水系、水文、道路、交通状况进行现场踏勘,并征询当地政府、村民意见。对全线所有涉河、跨沟的桥梁进行现场的汇水面积核对、洪水调查,现场的河沟断面测量,并在初步设计基础上补充了水文计算;在涵洞调查中,积极征询当地村民意见,了解当地村民农田灌溉水的来源及流向,通道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当地村民出行、行走方便、经济合理,在调查过程中得到当地政府及村民积极配合;对涵洞、通道的所有进出口标高,老路的标高进行准确的测量;在调查过程中积极与其他调查组配合,综合考虑,做到了桥涵的设置既经济又合理;对跨河大桥在初设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地桥位平面、形态断面、河床断面的测量、洪水比降、水面比降、河床比降的测量;对每个墩台的桩基标高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补充了洪水位调查, 调查中找当地年龄较大的男同志对当时洪水进行回忆,查找旧房屋,找出洪水痕迹;补充了水文计算 ;对所有桥梁进行了每个墩台、每个桩位标高测量,即使是复杂地形地段也不遗漏,对山区高架桥桥台处每5米一个桩加密进行横断面测量和实地放样;本次外业勘测的地形复杂,部分为山岭重丘区,部分为丘陵低洼地带,不同地形测量方法不同:在盆地、微丘地带外业勘测中使用水准仪,后视主要采用中桩标高,对桥梁涵洞的每个横断面进行了测量,对桥梁每个墩台桩位的标高进行了测量。在其他的山岭重丘区,使用经纬仪,对桥梁、涵洞的每个墩台横断面、纵断面进行测量,对每个墩台桩位的标高进行测量,对桥台处每5米一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测量。采用GPS、全站仪、水准仪对大桥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桥位测量等工作。在1:2000、1:10000、1:50000的地形图中对桥梁、排水涵的汇水面积进行了点绘并进行了相应的水文计算,确定了相应的桥型方案、涵洞的断面尺寸、结构形式。对路线跨过的水库进行了现场勘测,并测出了跨水库断面、水面、水深及坝顶、溢洪道的高程。对全线大中桥梁、通道、涵洞到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了取证;对贡水河支流绵水和湘水及寻乌河的航道情况、水利情况到相关部门进行了取证;对上跨或下穿206国道的桥梁到赣州交通主管部门进行了取证。隧道的调查根据规范的要求,特别是隧道的进出洞口进行了详细的纵横断面勘测。17.2.3.7 用地图测量和征地拆迁调查主线用地图比例为1:500,改路改沟的比例为1:1000,取弃土场、互通立交的比例为1:1000。征地拆迁按旱地、水田、经济田、水浇菜田、旱菜田、园田、鱼塘、苗圃、经济林、宅地、荒地、道路、河流、厂、矿用地等分清地类。调查的宽度为路线左右两边各50米范围内,并以经纬仪、小平板仪为测量工具,对路线左右两边各50米范围内的房屋、电线、光缆、水塘、水库的位置以及沿线的改路改沟,都较为准确的从实地移到了红线图上。我们对一些较高的电杆还进行了高度测量,对于不在路基范围内的电杆,在将来的施工过程中可以不予拆除。红线图上也已明确了田山分界的具体位置,对林地的树木密度也进行了仔细清点。17.2.3.8 筑路材料和取土坑、弃土堆的调查对沿线各种筑路材料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查明沿线材料的类别、产地、质量、数量和开采运输条件。调查工作遵循由近及远、逐步扩大和大小料场兼顾的原则。对各料场进行详细调查,主要有石料(包括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用碎石、路面基层及底基层用碎石、桥涵与防护混凝土用碎石、防护与涵洞用片块石)、中粗砂、砂砾、石灰、水泥、水等。对筑路材料、取土坑、弃土堆,相关道路收费站情况,各种材料来源(含水、电)及单价、服务区、停车区、黑白站及施工条件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取证工作。本阶段对各料场和取土场均进行了详细的补充调查,并在初设基础上补充取样试验,对补充的路面基层、面层材料也进行了相关材料及配合比组成试验。17.2.3.9 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勘探工作全面执行交通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全线的地质调绘工作,对桥涵、隧道、挡墙、深挖方、高填方、取土场、不良地质地段等均进行了满足施工图要求的钻探,对边坡坡率、不良地质、土石成份等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本测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由我院生产经营处委托给江西华昌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于2009年2月中旬进场,其工作是在初设地质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对构造物以及不良地质路段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通过对路线走廊带内区域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及试验等手段,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路线、路基、路面设计、桥涵构造物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路面材料的调查和试验工作,在初设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为沥青砼面层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1.7.3 施工图阶段的审查咨询情况1.7.3.1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咨询施工图外业测量之前(2008年12月5日),项目办有关人员及咨询单位人员就施工图设计的最终平面线形与设计单位人员进行了讨论,对施工图路线线位上意见基本达成一致。2008年12月10日左右各测段陆续开始外业测量工作。2009年8月15日,我院出版路基工程、路面工程的设计文件(送审稿)提交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9月17日底提交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咨询报告(电子版),我院于2009年10月提交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咨询报告的回复意见报告。1.7.3.2 省交通运输厅代交通运输部审查省交通厅代交通部处组织专家于2009年 11月中旬对本项目的施工图进行了审查,批复了该施工图设计。1.8 初设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施工图设计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认真地落实了交通运输部对初步设计的批复及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专家关于对本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和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办对施工图设计方案的咨询意见,从而使路线布局更加合理,线形更加顺畅,指标更加均衡。1.8.1 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瑞金至寻乌公路路线全长123.956公里,路线起讫点、路线走向、互通立交设置均按初步设计批复执行;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26m,设计速度100Km/h,全线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级,其余技术指标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1003)执行。互通立交连接线采用二级公路标准。1.8.2 全线路线、路基路面、桥梁、互通立交等方案基本与初步设计一致,初步设计批复执行情况,详见文件中有关专业篇说明。1.9“四新”技术、设计新理念的运用和计算机应用1、路线平面控制采用GPS网作为首级控制,导线网则在此基础上加密而成,保证了路线的平面控制精度;运用了RTK方法进行工程放样、地形测图,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加快了进度。2、路线设计地形图采用航空摄影图片成图,体现最新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表附着物,提高了测图精度与工作效率。3、地质勘探除采用物探、震探、钻探外,结合地质雷达系统、高精度遥感信息技术、孔中数码成像技术、综合测井技术、三轴剪切试验及综合测试等、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岩土体数值模拟,并采用FLAC3D、3D-、Ansys、SlopeCAD等软件。为地质选线和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4、勘察设计中将公路CAD与3S技术(RS地质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及DTM数字地面模型融为一体,通过三维空间的环境分析、模拟、综合考虑沿线地质、地形、建筑、工程量等因素,优化路线方案,实现公路工程和景观设计的信息化和科学化。5、设计中将广泛使用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如:CARD1、BIRD-ROAD公路路线集成系统、纬地三维道路CAD系统数模版(HintCAD)软件、路线大师、立交CAD 、桥梁博士3.0、公路桥梁结构设计系统 GQJS 9.2、桥梁通6.5及07APDS“路面分析与设计”、理正岩土设计软件、Eicad互通立交设计专用软件等软件,使得计算和制图更加快捷,修改更加方便,出版的文件更加美观。6、路面设计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及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认真借鉴江西省已建高速公路路面成功经验与教训,运用全设计寿命周期的设计理念,选用沥青砼设计新技术多碎石沥青砼SAC和沥青马蹄脂混合料SMA结构进行试验分析。7、在设计过程中坚持贯彻2004年9月全国公路勘察设计会议精神,贯彻执行“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设计新理念,加强安全设计、环保设计。8、 路基防护更新了设计理念,全线基本都采用绿色防护。挖方路段路基排水系统设计采用“隐”的手法,改传统的明排水系统设计为暗排水系统设计。9、服务区的设计采用匝道引入引出方式以确保行车安全,其选址及设计以为司乘人员提供舒适服务为前提,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条件及设施的使用功能。1.10 与有关部门协调情况1.10.1 全线桥涵构造物的设置均向沿线地方政府征询了意见,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确认。1.10.2 路线走向和被交道路的规模、标准、跨越方式等,征求了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意见。1.10.3 本公路与沿线市、县、镇的连接(即互通立交位置的确定)均征求了市政府、沿线地方政府和相关城建规划部门的意见。1.10.4 沿线取土场等都与当地政府、群众进行了联系和协商。1.10.5 沿线改移的沟、渠、机耕道路也都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2、 路线起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所经主要河流、垭口及城镇路线起点位于瑞金市武阳镇大陂头村(起点桩号K1451+476),顺接鹰瑞高速公路设计终点(2008年8月已开工建设),路线总体走向由北向南,终点位于寻乌县赣粤省界交界处的牛埃石(终点桩号K1573+460),路线全长123.956公里。中间控制点为瑞金亚杈塘水库、瑞金绵江萤石矿、会昌舟坊至陂塘铀矿普查区、会昌舟坊水库、会昌规划区、会昌互通、会昌饮用水源地(石壁坑水库)、沿线的螺石小学、安背小学、上半岭小学等环境敏感点站塘、温泉(筠门岭互通)、筠门岭、羊子岩水电站、寻乌东互通、吉潭河大桥、金刚山隧道和寻乌南桥互通位置等。跨越的主要河流有贡水、湘水及寻乌水(河)。项目沿线经过的城镇主要有瑞金市的武阳镇、谢坊镇;会昌市的麻州镇、站塘乡、周田镇、筠门岭镇和寻乌县的澄江镇、吉潭镇和南桥镇等两县九个乡镇。3、工程概况3.1 主要采用技术指标全路段设置平面转角点104个,平曲线最小偏角40339.5,平曲线最小半径1150米,平曲线最大半径2800米,平曲线占路线总长83.7,直线最大长度为1274.127米。共设置竖向变坡点159个,平均每公里变坡0.780次,路线最大纵坡3.8(1处),最短坡长400米,竖向凸曲线最小半径10000米、凹曲线最小半径5500米,竖曲线占路线总长49.1;其中:路线纵坡2.5%总长109.097公里,占路线总长88.115;路线纵坡在2.5%3.5%之间总长13.916公里,占路线总长11.24;路线纵坡在大于3.5%总长0.8公里(最大纵坡3.8,坡长800米一处),占路线总长0.646。3.2 主要建设规模本项目路线全长123.956公里,主要工程数量见下表: 主 要 工 程 数 量 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主要工程数量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设较初设1路线总长公里124.053123.956-0.0972路基土石方数量千立方米26361.32924358.21-2003.1193土方千立方米15796.37114148.374-1647.9974石方千立方米10564.95810209.834-355.1245平均每公里土石方千立方米202.29196.507 -5.7836防护排水工程立方米4606235855561249337沥青砼路面千平方米28862416.4-469.68特大桥米/座无无9大 桥米/座12891/5412162.5/50-728.5/-410中小桥米/座601.56/9695/1293.44/311主线上跨分离立交米/座560.4/11824.16/16411.4/612桥 梁 总 长米/座14052.96/7413681.66/78-371.3/413平均每公里桥长米113.282111.57-1.7214涵洞、通道道397375-2215特长隧道 米/座无无16长隧道 米/座1650.5/14060.5/32410/217中隧道 米/座957.5/1559.55/1-397.95/018短隧道 米/座1270/3225.55/1-1044.45/-219隧道总长米/座3878/54845.6/5967.6/020平均每公里隧道长米31.2639.0917.8321分离式立体交叉米/座1271.6/211500.12/26-232.8/-322其中:主线下穿分离米/座711.2/10675.96/10-644.2/-923互通式立体交叉处44024占用土地亩13386.5511294-2092.5525拆迁建筑物平方米144287113284-310034、沿线自然条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4.1地形、地貌起点至筠门岭段:路线所经区域地貌单元为赣南侵蚀中、区内以剥蚀低山,山间洼地、沟谷地两种地貌类型为主,地形呈波状起伏,起伏较大,山体多呈浑圆状、长垄状,山体植被稀少,边坡陡峻,自稳性较好,山体基岩大面积裸露,山间洼地、沟谷地较发育,多呈东西狭长状或鸡爪状延伸,沟谷地及洼地主要为水稻田及旱地,洼地两侧沿山脚多发育小水沟,水沟内季节性积水,沟底多见基岩出露。区内地面标高变化范围为200500米。筠门岭至寻乌段:路线所经区域属赣南侵蚀中低山与丘陵区,以丘陵地貌为特征,工作区内东西两侧地势较高,起伏大,路线区地面高程在250550米之间,山体相对高差30-110米,山体一般浑圆,局部较陡峻,路线设计带范围内最高海拔为1529.8米,为位于寻乌县东北部赣闽边界的项山甑主峰。路段内的山体破碎,岩体产状紊乱,人工作用影响大,多为果园,自然边坡陡峻,坡面雨水冲刷严重,山体临空面坍塌现象较明显路段内的山体破碎。4.2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路线位于广昌周田寻乌沉降带内,该沉降带呈北西转北北东向发育,东西两侧分别与武夷山隆起带和雩山隆起带接触。测段内区域地质较复杂,受区域活断层的影响,测段内发育多条次生断裂。测段内总体地形地貌条件差异性大,区内低山山势陡峭,花岗岩及花岗混合岩区山体边坡稳定性差,岩石风化层厚度大,虽然地层出露较少,但岩性复杂多变,岩石风化层厚度变化大。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体多产于震旦系的变质岩中,与震旦系地层呈交代侵入型接触,其接触面多呈波状,与围岩界线清楚和逐渐过渡交替出现,且产生混合岩化现象和片麻状构造,地层分布较乱。同时区内山体侵蚀切割严重,相对高差较大,因而使得路线区内的挖方路段则深挖方较多,而填方路段则常有高填路堤,且由于路线区内的边坡失稳、存在顺层坡以及零星软土,因而对路堑边坡工程及路堤填方工程的稳定性影响大。且受区域性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稳定性差,且断裂构造多为地下水富集带,因而不利于高边坡以及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测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属于复杂型。 4.3工程地质评价根据沿线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调查分析,沿线发育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比较复杂,主要发育有:前震旦系中上统寻乌组(Pt2-3x)、白垩系下统版石组(K1b)、白垩系上统赣州组(K2g)及燕山期侵入岩(3)等地层。路线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切割山体较深,地层出露较多,发育红色碎屑岩(泥页岩、泥质粉砂岩)、火山岩(流纹岩、凝灰岩)、变质岩(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片岩和千枚状板岩)和岩浆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岩性复杂,特别是变质岩和花岗岩风化非常严重,边坡自稳性极差,且其风化残坡积土存在高液限不良路基土,局部低洼带发育软土;沿线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带)极发育,岩体被切割,非常破碎,特别是路线区处于度地震危险区,且部分路段处在活动断裂带附近或活动断裂带上,所以总体评价路线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4.4 水文地质条件路线通过区以低山丘陵、洪坡积扇裙及山间谷地、断陷盆地为主,地下水类型较简单。根据有关资料,测区地下水受地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等条件制约,依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基岩裂隙水和花岗岩、变质岩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方式,排泄方式以河水排泄、地下水径流及人工开采排泄为主。路线走廊带内地表水丰富,主要有湘水河及其支流,吉潭河支流和羊子岩水库,河流及水库均为常年积水,地表水为地下水的补给及排泄通道,地表水与地下水力联系比较密切。4.5 不良地质路段情况石城-寻乌白垩系-早第三纪断陷带由几个北北东或北东向延伸的断陷盆地所组成,面积较大的有瑞金和会昌两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如会昌周田一带,白垩系红色岩层厚达3700m。断裂西侧为中、低山,东侧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南武夷山,而且南武夷山断块掀斜方向在寻乌澄江珊贝附近发生明显的置换现象,北东向鹅湖-三标断裂和周田盆地东侧断裂有喜山期玄武岩分布,沿断裂在会昌南面筠门岭等地还有温泉出露。上述断陷盆地中,发育有三级阶地和河漫滩,在瑞金盆地中,由于受东西向构造影响,由北西到南东,阶地的高度和性质都发生显著变化,第四纪以来盆地西北部相对上升,特别是从沙洲坝塔下寺到沙背,在不到2千米的距离内二级阶地高差达20m。沙背二级阶地为基座阶地,沉积厚度在10m以下;沙洲坝则为堆积阶地,发育有20多米厚的网纹红土,反映中更新世以来具有差异活动。沿断裂走向两侧有断层三角面、断层崖、滑坡、跌水、温泉出现,有冲穿谷、峡谷和洪积-冲积扇的分布。综上所述,河源-邵武断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未发现有直接断错晚更新世地层的地质活动证据。边坡失稳、顺层坡:顺层坡主要分布在麻州至筠门岭白垩系红层盆中,区内基岩大面积出露,多呈中风化状,主要岩性为白垩系版石组和赣州组含砾砂岩、粉砂岩及砾岩,岩体多为中厚层状厚层状构造,岩层产状为260290825。该路段内左坡多为顺层边坡或与路线大角度相交的斜向坡。路段内边坡稳定性差,容易产生滑坡现象。边坡失稳:主要分布在红层盆地的边缘及花岗岩、花岗混合岩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区内主要岩性为前震旦系寻乌组的花岗混合岩、片麻岩以及燕山期的花岗岩。岩石风化剧烈,全、强风化层厚度大,一般在515米作用,局部厚度达30米,其多呈砂土状,抗剪强度小,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小;因而在这两个工程区内的路堑边坡极易产生滑坡、崩坍、剥落等斜坡破坏现象。岩崩:主要分布在筠门岭丹霞地貌区,受区域及次生断裂的影响,该路段内地形地貌差异性较大,区内沟谷深切,山体边坡陡峻,主要岩性为含砾砂岩、砾岩,岩体垂直裂隙发育,岩层容易沿节理面崩塌。软土:主要分布于低山洼地内,特别以花岗岩和花岗混合岩内的山间谷洼地或冲沟谷地中较为发育,该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十分发育,受其影响,软土十分发育,厚度各处不一,小者在0.51米左右,厚者可达3米。路线区内水塘内,积淤泥厚度不一,一般在0.51.5米左右。4.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及大型工程构造物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鉴定情况根据江西省工程地质图的划分,本路线带属武夷山断块差异隆升新构造运动区,表现在:位于武夷山山脉西南段,区内出露温泉多处,多为中低温,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共发生过5次强震,最大震级6级,现今弱震活动仍活跃,表明该区为一较不稳定区域。设计路线在地震区划上处于余干南城会昌寻乌地震活动带和全南定南寻乌地震活动带内,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江西部分)(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0.1g)”及邻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历次地震情况据地震部门有关资料,有记载资料表明区内共发生5级以上强震6次,最早为1562年发生,最近一次为1989年9月。从而说明本区地应力集中,沿线活动性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综上所述,路线带经过区域地壳极不稳定,为度地震危险区,在路线及其构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沿线构造物按8度抗震设防。4.7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冻深等路线地处赣南,为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冷暖变化显著,降水丰沛但分配不均,全年大风日较少,平均风速为1.8m/s。路线起点瑞金地处武夷山西麓,年平均气温18.9,区域1月平均气温最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聚谷氨酸市场趋势洞察及未来竞争力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紧急夹板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电镀锌钢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江苏省盐城市公司消防安全测试题二十(含答案)
- 广东省河源市高中消防安全测试题十二(含答案)
- 电车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焊接专业技能试题及答案
- 商场超市加盟合同
- 土地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护理学考编题库网站大全及答案解析
- 弱电维护保养合同
- GB/T 41972-2022铸铁件铸造缺陷分类及命名
- YY/T 0471.3-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3部分:阻水性
- GB/T 3871.9-2006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第9部分:牵引功率试验
-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复习课的应用》精品课件
-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课件
- 超疏水材料课件
- 中医刮痧法诊疗操作评分标准
- 腧穴定位法课件
- 社会体育导论PTPPT课件讲义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