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_第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_第2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_第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_第4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 “归 ”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 ·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 / 5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 ·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 “归 ”,分析“归 ”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 “止 ”和 “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 也。 ——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 “归 ”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 ——归乐 ——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3 / 5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 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 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4 / 5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既然田园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 好,作者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归隐田园?你们怎么看待他的归隐行为?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 “终南捷径 ”。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 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 “生活 ”而已。他从官场上 “归去来兮 ”,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