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宣沫经典诵读巧解课_第1页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宣沫经典诵读巧解课_第2页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宣沫经典诵读巧解课_第3页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宣沫经典诵读巧解课_第4页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宣沫经典诵读巧解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宣沫经典诵读巧解课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宣沫经典诵读巧解课 作者 /文 李仁甫 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安徽肥东一中 宣 沫 师:有人评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从长亭送别看,它的遣词用语有哪些令我们触目而动、过心难忘的地方? 生:曲中文辞华美。比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就很别致。 生:泪是滴的,用染看似与事实不符,其实是为了强调眼泪之多,染在霜林而不是滴在霜叶,可知伤感之重、 用情之深。 师:如果用湿不也能说明眼泪之多吗? 2 / 10 生:染更形象,染出来的颜色更鲜亮、更均匀。染给我们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好像看见染缸里的布正一点一点被染料浸泡,直至浸透,最后漫山遍野的枫林都被染成了哀伤。 生:老师,用华美可能过了点,我觉得长亭送别中的曲词很秀美。 师:为什么? 生:长亭、柳丝、斜晖、夕阳古道、秋风、青山、芳草、浊酒等,也都是古典诗词中表达离情别绪的常用意象,很诗意。 生:另外,【幺篇】中的清减了小腰围,让我想到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意;【耍孩儿】中的比司马青衫更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收尾】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和李清照的武陵春语意也差不多。 师:对,曲中这些词语的使用突出了书卷气息,加深3 / 10 了剧本和古典诗词文化间的联系,我们称之为用典。全曲用典平易不晦涩,将崔莺莺别离的情感表达得既淋漓尽致又典雅细腻。有人评价长亭送别是诗化戏剧的代表,丽中有雅、美而不俗。故谓之日雅丽。(板书: 雅丽)除此以外,同学们对曲中的遣词用语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叨叨令】中连用十组叠字,让我印象深刻,想到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叠词,都特别能把幽怨女子的别离之情表达出来。 师:如果换成是张生这样说呢? 生:那肯定不合适,男子哪有那样喋喋不休的。如果用到张生身上就乏味,甚至让人心生贬意。 师:说得好。套用傅庚生文学欣赏举隅的评语就是:此等离别的心情,唯女儿能有,非叠字不能传达;设使写张生心情,虽同样是离别愁苦,断不能下此叠字。叠字不仅写出了莺莺异于 张生的女性特质,也符合莺莺大家闺秀的身份。看来,戏剧的语言还要注意个性化。还有吗? 生:减了玉肌、清减了小腰围、心内成灰、将4 / 10 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等等都是女主人公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的真实感受,很形象。 生:还有,崔莺莺对功名也有自己的理解,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都能看出她追求的是感情至上,是一个多情、纯情、深情的女性。 师:这点发现特别重要, 戏曲中的曲词是为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应该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质、性格、角色等。这种对个性化和真实感的追求就是本色。(板书:本色) 生:老师,你刚才说长亭送别语言雅丽,可是我感觉有些语言也很口语化。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叨叨令】中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这些个什么儿的,读过去都很通俗。 5 / 10 师:读书很细心,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钻研劲。大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我想戏剧最终是在舞台 上演给老百姓看的,人物语言还得有生活味儿,让大家能听得懂。 生:戏曲既要耐读也要能演,不能都是阳春白雪吧。 师:对,耐读,能演,既要富有文学色彩,又要适合舞台演出,做到雅俗共赏、观听咸宜。还有没有这样的语言呢? 生:有。【滚绣球】中的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等,就很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师:是啊。这些句子很鲜活,其实剧中的宾白很多都是像这样的口语,能够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的情状,既优美又灵动,又十分适合演出 。 师:可以想象,当剧作家构思长亭送别时,他会感觉到这折戏好写,因为有许多旧的范例可以化用;但他又6 / 10 会感觉到这折戏难写,因为他必须考虑到戏剧的实演性。长亭送别能以独创之笔写出崔张离别的此情此景,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称之为当行。(板书:当行) 师:雅丽、本色、当行是长亭送别在遣词用语上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后世评者美誉如潮。曹雪芹曾借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此言不虚。 经典诵读巧解课文 江苏盐城中学 李仁甫 在梳理了季节特征、时间变化、角色名称、人物关系等基本信息之后,课堂教学把重点放在对文中精华曲(【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的鉴赏上。 师:好的作品要反复读,乃至熟读成诵。大家翻到本专题后的积累与应用,看看编者对本文的学习布置了一个什么任务。 众:啊?背诵! 7 / 10 师:恰好两支在开头,两支在结尾。【端正好】、【滚绣球】写别前,【一煞】、【收尾】写别后。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看谁先能快速背出第一支曲子,(几分钟后一位学 生竟流畅地背了出来。你是怎么背出来的? 生:抓关键词 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泪。 师:大家知道吗?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也就是说,这支曲子选取了好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你有先进的记忆法,所以背得很快!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研讨一番,再来背诵。 师:下面再来背背【滚绣球】。背诵之前,我想请你们找找背诵的小窍门。 生:曲中有很多表示依恋不舍的词语,如迟、疾、系、挂、迍迍、快快、却告了 又早、松了、减了。 生:有三个恨,恨相见得迟、恨不倩疏林挂住8 / 10 斜晖、此恨谁知。 师:是的,无论是许多表示依恋不舍的词语,还是三个恨,都反反复复咏叹了莺莺和张生分别时的百转愁肠。下面开始反复朗读,看谁背诵得快。(自由朗读,并指名几人背诵。)从刚才背的这两支曲子,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脸上有泪、心中有恨。特别是崔莺莺问此恨谁知,同学们,你们知道此恨的具体内容吗?请结合下文有关故事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随着对莺莺之恨理解的逐渐深入,同学们 对滚绣球的背诵也渐入佳境。 师:此恨谁知?前面背诵高手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情感的体验中进行记忆,现在我们理解了、体验了,滚绣球这支曲子能够背了吧?先请自由朗读两遍,看看你能否现场背诵。(自由朗读、抽查。) 师:最后两支曲子。我们先背【一煞】,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像记第一支曲子一样,抓住诗的意象,抓住关键9 / 10 词,比如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马等,然后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师:这方法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助 大家理解一下。 生:前三句,写青山、疏林、烟霭,挡住了张生远去的背影,表现了崔莺莺对心上人的依恋、失落和惆怅。接着两句,用无人语直接写张生远走后崔莺莺的孤单,用马嘶反衬这种孤单。最后是直接抒情。 师:分析得十分到位!请自由朗读几遍,争取能现场背诵。(自由朗读、抽查。) 师:最后背【收尾】。怎么去记忆? 生:四句话,是按照由景到情的顺序写的。前两句是写景,用山色、残照写骑马而逝的张生消逝前的瞬间,这给崔莺莺带来了一丝安慰,也预示着随之而来 的无限离愁。 师:你真会欣赏!另外要注意,写景的句子,上下对仗,也便于记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最后两旬。遍人间烦10 / 10 恼值得我们玩味。正常人的离愁,她有;正常的子女对封建家长的不满,她有;正常的情人对远行的心上人移情别恋的担忧,她有;正常的妻子对远去的丈夫生活的担心,她有。是的,她的烦恼太多了,人间可能有的,她心中全有!套一句流行的话,这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可是,有多重?曲子是如何写出这重的? (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