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悟性培养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悟性培养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悟性培养_第3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悟性培养_第4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悟性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悟性培养 提要 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甚为重要。语文课堂 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通过情境感悟法、词句联系法、同体文章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 力,领悟文章的内涵及主旨等。总之,悟性对学好语文极为重要,这种能力,还可通过各种方法培养。 悟性一词,是德国古典哲学里的术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 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现代 汉语词典则概括为“人对事物 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领悟能力。 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文字表达内容,有时“拙辞或孕于巧义,庸词或萌于新意”,有时表 里不一,上下各异。其实,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人们在阅读作品时 ,要对作品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底蕴处、精妙处进行品味、玩赏,对那隐含在语言深层的用意仔细揣摩,并进行 逻辑思维,进而辨得曲折是非,理解其内涵、主旨。学生若具有了领悟能力,教师则可以不必喋喋不休地分析 、挖掘,学生自可获取深层2 / 6 的知识。语 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时,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加以培养,这里仅谈如下三种。 (一)情境感悟法。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此情此景与课文内容 的联系,从而领悟出课文的内容。以解题为例,解题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讲授每篇课文首先接触到 的问题。解题包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对作者有关情况的阐述,对文章时代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介绍。在这个环 节中,可以利用情境感悟法培养学生的悟性。如教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文,要向学生交代泰山位置,描述 泰山特点(五岳之首,主峰玉皇顶海拔 1524 米,山高、路陡,世界文化历史名山之一等等);介绍本文作者, 也是登山者李健吾的一些情况,特别要指出他已是 55 岁的人了,而登山那一天正好下雨,他却登上了顶峰。教 师设置了这一些情境后,让学生去领悟。自然地,他们就会领悟出:作者那种迎难而上的豪情,而在雨中登山 ,登的又是历史文化名山,那么,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肯定要选雨中景,景中又必须与文化历史有关。到此,教 师则可进而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把握好下面几点: 选材上:与雨有关,与文化传统有关。 构思上:雨贯穿全文,写冒雨登山所见所闻所感。 3 / 6 主题上:赞颂祖国河山,悠久的文化传统,抒发勇于攀登、迎难而上的豪情。 对这篇课文,学生若能通过对解题中这些情境的感悟到对课文选材、构思、主题上的感悟,也就掌握了全 文脉络、重点,为以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开了一个好头。 (二)词句联系法。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重点中指出:“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对 一篇文章深奥一些的地方,对那些“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在学生未必能够领会的情况下,“给学生指点 一下,只要 三言两语,不要哩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这里的“开窍”实际上就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读书的领悟能力,也就是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的领悟能力,那么,教师的指点则 是使学生抓住相关内容,联系上下文词句,使深奥一些的地方也能因学生的开窍而达到领悟。 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许多词句,隐含的内容深奥而又丰富,学生往往似懂非懂,甚至不懂,教师恰当的指点 、引导,则可以让学生领悟到“隐藏”的信息,或从朦胧走向清晰。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鲁迅是懂了,可学生不一定懂。教 师先4 / 6 指点学生找到“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接着又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语句,但这语句表 面上并没有告诉学生“缘由”何在。再引导学生找到并诵读“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及“她们是欣然 前往的”等句,学生悟到了这些与“暴徒”、“受人利用”并不一致,可见段政府是在诬蔑学生,如果说执政 府前大屠杀是有形的,那么,这诬蔑则是无形的,有形的屠刀加无形的诬蔑,这就是我们民族之所以“衰亡”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 。通过这样的引导、分析,学生基本上理解了句子的内涵及作者难以遏止的愤慨 。长此以往,学生在遇到一些难懂深奥的语句,就会自己联系上下文有关内容去理解,渐渐地也具有了读书能 力。 (三)同体异文比较法。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基本上按同体裁组合单元。对体裁相同的文章,教师则可以引 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相同体裁的课文中获得的知识,适当地、有目的地运用比较法,以旧知参解新知,领悟新内 容。如高三册四、五单元均为小说,各篇都有许多的可比较点,就人物形象而言,母亲、药、夜 就可以进行比较。 夜 在母亲和药之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尼洛芙娜是一个威武不屈的革命者的母亲 形象;药中夏四奶奶则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母亲形象,那么夜中的老妇人呢?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 从时代背5 / 6 景、她们个人的遭遇、思想发展过程列表进行综合比较: (附图 图 ) 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角度去比较,通过比较,领悟作者塑造这些形象的意图。 学生可以根据高尔基塑造母亲的意图 通过母亲形象,反映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在无 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工农革命运动由自发到自觉的发 展过程;鲁迅塑造夏四奶奶的意图 辛亥革命时资产阶 级革命者连自己最亲近的人均没有发动,更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参加革命,人民群众对革命毫不理解,更不可 能有所觉悟;参悟出叶圣陶塑造老妇人的意图,作者要通过老妇人的形象,揭示出人民群众并没有被血腥的屠 杀吓倒, 他们已经觉醒。 这样的同体异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从所知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