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doc_第1页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doc_第2页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doc_第3页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内容摘要】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表现了世俗人民的愿望,反映了世俗民众的生活,因此称其为世俗音乐。世俗音乐的音乐形态是单声音乐,这些单声音乐作为中世纪最发达的音乐形式,曾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即使在复调音乐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单声音乐仍具有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关键词】 中世纪 欧洲 世俗音乐 游吟诗人 恋诗歌手 民间歌谣 一、欧洲的世俗音乐 一般认为,欧洲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开始,到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时为止,历经了将进一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世纪这个名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发明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时代时古代文明复兴的时代,因此在古代文明的终结和它的复兴之间的时代便是所谓的中世纪。中世纪的艺术大部分是从教会内部产生的,并直接为教会所利用,音乐自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堂以外的世俗音乐,即主要用于娱乐目的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二、世俗音乐的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的音乐开始兴起,这些音乐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1. 游吟诗人的出现 游吟诗人也叫游唱歌手,游唱诗人。他们首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及加泰罗尼亚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他们的艺术还受到了相邻的西班牙摩尔文化的影响。这种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多,他们皆不是流浪汉,尤其在早期,皆是上层人物、王侯、贵族,当然也包括一些有才能的下层人士,还有少数女性游吟诗人,叫做特罗巴里兹。这些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用普罗旺斯(奥克语)这种统一的书面语写作歌词。游吟诗人写出作品后,自己并不演唱,而是让那些漫游的音乐家、艺人替他们演唱,以传播他们的音乐作品。 最早的一位游吟诗人是博瓦图的伯爵威廉九世(10871127)。而最著名的一位是贝尔特朗(约11801195年行唱,死于约1215年),此外著名的游吟诗人还有:玛尔卡布吕、贝尔那、兰博、发第等。12世纪中叶,在特罗巴的影响下,在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的聚集中心,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他们是使用北方的方言奥依语(法语的前身)创作歌词,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南部的特罗巴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他们的歌曲盛行与11301210年间,著名的诗人有狮心王理查、布隆岱尔、奎斯尼、白弄得、亚当等,而其中亚当是北部最著名的游吟诗人,他曾作有歌唱戏剧罗宾与马丽翁,被后人视为歌剧的先驱。北部游唱诗人的作品尚存至今的较多,曲调约1400首,诗词约4000首。法国南部与北部的游唱歌曲保存于手抄本歌集内,歌曲的记谱法多使用格里高利圣歌的记谱法,歌曲曲调的节奏是视诗词的节奏而定的,曲调的进行较自由和主观。 游吟诗人所写的诗种类很多,体裁多种多样,如:康索,是一种以表达爱情为主的分节歌;晨歌,也是一种情诗,主要表现幽会的情人在清晨不得不分手时的情感;田园歌,主要表现骑士与牧羊女之间的爱情,有些甚至发展成一种有角色的小音乐剧;辩论歌,两个或更多的游吟诗人就是爱情、政治、宗教、文学等广泛的题目进行讨论的一种对话式的歌曲;讽刺歌,是对社会问题和政治实事进行讽刺的歌曲;悲歌,是与游吟诗人的保护人或其他重要人物的丧葬有关的哀悼歌曲;记功歌,是叙述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功绩的史诗,也是最早的世俗歌曲体裁之一。乐曲结构的形式也有以下几种:1祷文式:战争歌曲属此式;2轮唱式:舞曲类型的轮旋曲,重复诗歌、叙事歌均使用此曲式;3继抒咏式:一种悲忧的歌曲、诗曲和一种舞曲,埃斯坦匹达使用此曲式;4赞美歌式:歌曲、齐拍歌曲和一种环舞歌曲采用此曲式。 游吟诗人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是乐节完整,段落分明,节奏清楚,调式终止明显。音乐的节奏以诗的韵律为基础,诗的韵律,例如抑扬格的配置,则构成了歌曲的曲式。游吟诗人所演唱的歌曲多种多样,丰富了世俗音乐的题材与体裁。 2.恋诗歌手与名歌手的出现 游吟诗人的创作形态于12世纪传入德国并影响了贵族们世俗音乐的创作,从而使那里诞生了“恋诗歌手”。他们出生贵族,歌曲多为爱情内容,因此也被称为“爱情歌手”。恋诗歌手虽大多数是贵族和骑士,但与“吟唱歌手”不同,他们的作品不是交与流浪艺人演唱,而是自己来演唱。他们的爱情歌曲比吟唱诗人更抽象,有时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音乐更稳重。恋诗歌手的艺术繁盛期是在13世纪,我们可以在斯特劳斯的歌剧贡特拉姆中欣赏到他们当年的身姿。著名的恋诗歌手有亨利、尼达、瓦尔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瓦尔特,他从1187年开始创作,被公认为是德国真正的艺术家。 恋诗歌手的记谱法与游吟诗人一样,也采用了格里高利的记谱法,其节奏也是根据诗的韵律而来的,大部分曲调为三拍子,常用分节歌形式,旋律通过乐句重复而组织的更为严密,作品篇幅较长,形式讲究,歌词无大的意义,曲体上最常见的是两个诗段用同一旋律演唱,收尾段用另一个旋律,形成AAB的曲式,后来的AABA形式,是在最后又重复了前面的诗段旋律,因而显示了ABA曲式的趋向。逐渐向我们认为完美的音乐形式贴近。 到了14世纪以后,便出现了恋诗歌手的后继“名歌手”。他们是德国城市的工匠艺人,有着自己的行会性质和歌唱组织,经常举行赛歌会,通过歌唱比赛来确定每个人在行会中的地位,然后再分等级,他们关于等级的规定是这样的:识谱不太熟悉的人,叫“学徒”;识谱熟练的人叫“学友”;会唱五六首歌曲的人叫“歌手”;为曲调制作词句的人叫“诗人”;创造曲调的人叫“师傅”。其中,能创造曲调的人师傅(后来发展成名歌手)算是造诣最高的,其繁荣一直持续到16世纪。 3.民间歌谣的出现 在起初,世俗的歌曲和宗教的歌曲是分不清的,它们的调性、旋律的进行方式都很相似,常常用同一旋律,用来唱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和世俗的)歌词,民歌的旋律是根据教会的旋律而产生是无疑的,可看出民间音乐与宗教的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在法国,流浪艺人的音乐体裁是声乐,首先是附伴奏的舞蹈性歌曲体裁,叫assomance那些独唱的歌曲,既有叙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其音乐风格结合了教会的特点和民间世俗的特点,虽然有些曲调和教会歌调相近,但由于在曲调中加进了许多装饰音,并使其更富于节奏感和舞蹈性,还有由重复诗节合并后几个字形成的副歌,这些都使之形成了与教会音乐截然不同的世俗音乐风格,这种结构可在欧勃利所著的法国音乐最古的资料中所举的一首牧歌中看到。在德国,它的民歌不像法国的民歌,它中世纪的民歌和上层阶级的歌曲相去不远,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的,无论王侯还是农夫,僧侣还是马夫,都唱一样的歌曲作乐。这样的歌曲反映着整个的社会生活,因此,它是美丽的,有力量的。其音乐多为表现喜悦情怀的,旋律简洁,结构匀称,节奏多变而有力量,歌曲的结尾由于感情的自由流露而生气勃勃。在当时的欧洲各国,民歌的题材大致是相仿的,总不外是乡村的爱情故事,青年妇女不满意她的丈夫,战争的回忆等等,充分体现了世俗人民的生活情况。三、总结无论是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名歌手还是民间歌谣都充分体现了它们单声部音乐的魅力,在当时打破了教会音乐一统天下的“历史的沉闷”,发展了世俗音乐,为以后建立更丰富的和声的复音音乐而打下了基础。所以,中世纪欧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