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印章.doc_第1页
历代印章.doc_第2页
历代印章.doc_第3页
历代印章.doc_第4页
历代印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中国历代印章第一节 中国印章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中国印章起源于上古器物的纹饰或铭记。商周时期的一些纹饰或铭记的印模已具备了印章的雏形。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政权的全面施行和社会货物生产及流通中个人信誉作用的不断增强,具有凭信功能的印章,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始进入印章制作和使用的第一个繁盛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也可称作“玺”,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出现了官玺、私玺、成语玺、肖形玺、烙印玺等不同的种类。同时,由于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背景各自不同,这一时期的玺印在形状、钮式、制作方法、印文艺术各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区域性特色。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印章发展中的一个高潮,官印和私印均有各自的特点。1官印秦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书同文”政策的推行,官印制作在管理机构、形制、钮式、文字诸方面趋向统一,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到西汉这些制度更臻严密完善,现在我们称它为秦汉印制。这一制度绵延了近八百年,基本为隋唐以前的各个朝代所遵循。 秦汉时期印章制作及使用的主要规定是:(1)专门管理机构 秦朝设“符玺令”统一铸发印章;汉朝则设立“符玺御史”掌管“印曹”铸刻。(2)规定印章的形状尺寸 秦的“通官印”为2.3厘米左右,“半通印”为通官印的一半;汉初承秦制,汉武帝元狩四年确定通官印为方寸大小,与秦时尺度相近,小官印为五分。(3)规范印文字体 秦代规定的印章的专用书体是“摹印篆”。汉代的印文字体则是在秦摹印篆书体上进行的发展。(4)确立用印的等级 秦代天子用“玺”,玺以玉制成。各级官员的官印皆不得称“玺”、也不得用玉。 汉代帝、后用玺,玺用玉制成,以螭虎为印钮;皇太子、诸侯王、王后、三公、列侯、大将军等用黄金印,以龟为印钮;其他官员按等级分别用银、铜等制作;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印章也有金、银、铜等不同的质地;北方的少数民族官印用驼钮等;南方的则出现蛇钮。2私印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私印的制作及使用也愈益广泛,佩印成为普遍的风气,加上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纯熟和一批专业印工的长期实践与积累,这一时期的私印制作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印章的风格出现了剧烈的变革,官印制作虽然仍基本延续了秦汉制度,但印文、形制等都比较草率和粗简;私印的制作则逐渐消歇。四、隋唐时期1官印 隋唐时期,官印的制作和使用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1)将以前“职官印”为主的制度改为以“官署印”为主的制度,印文内容由官员个人的官职名称转变为官署名称。(2)官印改由专人保管,前代佩印的风气消失。(3)官印形制扩大到5厘米以上,朱文成为主要的印文表现形式。(4)秦汉以来流行的摹印文字为小篆所代替。(5)百官印章钮式采用朴素而实用的鼻钮。(6)隋代时,官印上出现了背款,唐代继续沿用,进一步完善了对印章的管理。 至此,官印的制作和使用在各个方面确立起新的规范,形成了新的隋唐印制。隋唐的印制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为唐以后历代所基本遵循,并对周边的辽、金、西夏政权的印章制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私印 私印的制作在历经了持续的低落后,到唐代始有所复兴,并出现了楷书入印和花押印等新形式;印章功能进一步扩展,出现了文人鉴赏印和斋馆名号印。五、宋元时期1官印 宋代官印文字由隋唐的圆活疏朗逐渐转向平实整齐,到金代形成了排叠屈曲的九叠篆,成为以后历代官印的主要形式。辽、金、西夏、元时期虽然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但也多仿照汉文篆体的模式。同时,印钮的形式也本着更为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向便于把握钤盖的橛钮和杙(音y)钮发展。2私印 宋元时期,私印的制作走向了多元化。除了受到官印影响外,楷书印记、花押印记流行,印章的形制、钮式上也有不少创新。此外,一些文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印章的创作,并对印章创作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使印章功能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的方向转变,文人篆刻艺术开始萌发。六、明清时期1明清的官印 在沿用隋唐以来制度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九叠印文细密排叠。官印等级森严,皇室及文武百官印在钮式、质料、文字各方面都有具体规定,不得混淆,隋唐以来建立起来的印制又趋繁复。2文人篆刻 文人篆刻在明清成为时尚。篆刻是指以印章为载体,表现书法、构图和刀法美感为要素的一种艺术样式。宋元之际,书画的收藏、创作逐渐流行钤用印记的风气,其内容除了作者或收藏家的姓名印外,别号、斋室、鉴藏和词句闲章都见使用。内容的扩展提高了印章的审美价值,文人开始参与印章创作。从明代起,便于锩刻的石印被大量运用,进一步促进了文人篆刻的兴盛,产生了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系,形成了与战国秦汉时代并峙的又一个高峰。文人篆刻可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明代中后期 文人篆刻的萌芽,产生于宋元,至明代的中后期日益兴盛。明代的篆刻家文彭采用叶腊石自刻印章,被认为是推开文人流派篆刻风气的宗师。 其后,何震、苏宣、汪关、朱简等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强调师法秦汉宋元的同时,从刀法、篆法各方面融入个人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促进了文人篆刻风气的高涨。同时,这一时期秦汉印谱和印学理论研究著作的不断刊行,也带动了更多的文人投入印章的创作。(2)清初 清初是文人篆刻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众多印人延续了明代以来的风气,多方探索与创变,继续推进文人篆刻的发展。当时,文彭、何震等风格成为人们仿效的主要对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汉印创作规范为趋向的的文人篆刻家,以及一些风格相对较独立的印人。(3)清代中期 金石考据之学风行,印谱推动了文人篆刻艺术进一步繁盛。当时的一些文人以治印自娱,创作群体不断扩大,技法日渐丰富,出现了众多新的流派。其中,以丁敬开创的浙派和邓石如的邓派为主要代表,在技法、境界上开拓了新的天地,其切刀刻印的方法和书法入印的风格对晚清直至现代印坛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而其他一些地区性的篆刻流派如云间派、歙派等的创作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共同繁荣了这一时期的印坛。(4)清代晚期 虽然地域师承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古代印章出土愈益增多,文人篆刻家逐渐摆脱了地域、师承的影响,多方面撷取养料,师古而开新,在书法、刀法、意境各方面探索求变,风格趋向于多元化,在艺术上走向全面成熟和繁盛。虽然以赵之琛、钱松和吴熙载为代表的浙派和邓石如派的影响依然十分广泛,但而徐三庚、黄士陵、吴昌硕、胡钁、赵之谦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利用金石学发展的新成果,在印章的艺术内涵、技法表现、形式变化诸方面锐意创新,创造出具有强烈个性面目的篆刻风格。第二节 明清文人篆刻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印家 明清时代的印章艺术以文人篆刻为主流,印章创作的主体由专职的印工转为具有金石雅好的文人。他们以表现印章的艺术美为目标,强调印章的思想情趣和作者个性的表达与抒发,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为中国印章艺术成为独立的民族艺术样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明清文人篆刻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印家有:一、文彭与“三桥派” 文彭,号三桥,系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善书画,精篆刻,是明清文人篆刻的开创者。他早年采用牙章,书篆后请人代刻,后偶得一批青田冻石,开始亲自篆刻印章,并将此法加以推广和普及,开辟了文人自刻石章的先河,并形成了文人篆刻的第一个流派“三桥派”。 “三桥派”主要印家在吴门地区,故又称“吴门派”,影响十分深远。文彭在篆刻创作上提倡宗法秦汉传统,强调入印文字以六书为准则,追求纯正典雅的艺术境界。他采用双刀刻印的方式治印并刻款,作品有沉静清丽、纯正洁净之美,但同时受到宋元朱文印的影响较大,与汉印古朴浑厚的风貌尚有不小的距离。此外,他还在修葺印边、拓展印文内容等方面对印章艺术的内外形式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对文人篆刻的后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二、何震与“雪渔派” 何震,号雪渔。他的创作早年受文彭影响,后广泛取法秦汉印章,创造出多种艺术样式,被誉为“集大成”的印家。何震篆刻作品各体兼备,尤以仿汉凿印一路最具特色。他善以冲刀长驱直入地进行篆刻,风格清健,气势沉雄(例:笑谈间气吐霓虹),又首创单刀切刻的刻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印章艺术的表现方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传人颇众,号称“雪渔派”。 何震与文彭共同对文人篆刻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因而在印史与文彭齐名,清代早期印家往往以“文何”为师法的典范。三、苏宣与“泗水派” 苏宣是明代著名的印人,他曾得文彭亲炙,又饱览和临摹了大量的秦汉古印,功力深厚,独具风貌,当时被列为“泗水派”(苏宣号泗水)。苏宣的篆刻作品追求沉雄壮伟的风格,气势恢弘,雄健苍劲,比文、何之作更接近汉印浑厚的风味。四、汪关与“娄东派” 汪关是晚明著名的篆刻家,因长期寓居娄东,其所创立的篆刻流派被后人称为“娄东派”。 汪关的篆刻创作师法汉代的铸印,追求工稳雅妍的风致,以雍容典雅、渊静工致著称,是明代篆刻的“古典派”代表。他的作品采用冲刀篆刻,技法精熟,故线条光洁挺拔,精巧而不露雕琢之气,而双刀行、隶款识亦含蓄精美,平和端庄,倡导出醇美、茂丰的新风气,影响极为深远。五、朱简与他的“切刀法” 朱简是明末印坛具有创见的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文人篆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印学理论上,他所著的印品、印经等书开创了篆刻品评、印人、印派研究的先河,为后人的印史研究和篆刻创作作出了有益的启发;在创作实践上,他不拘于时尚,追求战国古玺中奇正相生、险中寓平的风貌,大胆采用短刀碎切的方法进行篆刻,并吸收草篆体势入印,着意表现印文书法笔意及篆刻的刀镌感,创造出苍莽峻峭的独特印风,对其后丁敬等印家的篆刻创作具有积极的影响。六、歙派(歙四子) 歙派是清代安徽徽州地区的篆刻流派,以清代初年的程邃及其传人清代中期的巴慰祖、胡唐、汪肇隆等为主要代表,因程、巴、胡、汪均为安徽歙县人,故号称歙派,又称歙四子。歙派的印风以汉印为宗,有精正雅妍的风范。1程邃 清初印坛具有独创性的印人,他白文印多得汉法,朴茂而浑厚,朱文印则参用古玺的形式,以古文入印,别开生面。 2巴慰祖 印风与程邃相近,但风格更为淳朴规范,典雅工稳,有流畅挺秀,工致细润的美感。 3胡唐 胡唐是巴慰祖的外甥,他的篆刻风格婉约清丽、古朴工健,能得古玺形神,较巴慰祖更显精致。 4汪肇隆 汪肇隆的风格亦典雅平正,作品传世罕见。七、浙派与“西泠八家” 浙派以杭州(西泠)地区的一些著名篆刻家为代表,又称西泠派。其中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号称“西泠八家”,是清代影响较为持久的流派之一。 “西泠八家”中的前六家主要活动于清代中期,后二家活动于清代晚期。他们宗法古玺和秦、汉印,旁涉宋元,篆法简洁古拙,不求华丽精巧,采用切刀法,作品多表现苍劲质朴、凝雄生涩之趣,各家又具不同个性,他们的印法在印坛风靡达二百年之久。1丁敬 浙派的创始人,在取法秦汉,广收前人之长的基础上立意创变,开辟出新的天地。其刻印发展了切刀的方法,线条苍劲钝拙,富于气势和金石感;篆法则追求自然简洁,结构以平正朴实为主,不假华饰,形成了简淡高古的总体风格,同时又有丰富的形式变化。 2蒋仁 是丁敬的传人,他潜心追摹丁敬的印风,张扬丁敬平实简古的一翼。并将之发展得更定型。蒋仁的印作苍劲中见古意,洗练简古,平实自然,以古拙见长。 3黄易 以擅长碑版的鉴别和考证闻名,故在师法丁敬的同时也从汉魏六朝的碑版中汲取营养,其风格雄浑朴雅而以灵动清劲出之,别有一种清逸之气。 4奚冈 诗词书画皆佳,刻印则宗法秦、汉,推崇丁敬。作印布局善于变化,印文方中求圆,风格稳实秀雅,疏逸清新。 5陈豫钟 其篆刻以秀丽工致见长,法度谨严而又时见巧变,于平正中求险绝,独具风貌。他的边款十分精致,常作密行细字,清秀端雅,如晋人勒碑,令人赞叹。 6陈鸿寿 与陈豫钟并称“二陈”,但作风却不尽相同,他用刀豪放纵恣,苍茫浑厚,可见英迈之气,将浙派苍劲的一翼表现得尤为突出。 7赵之琛 浙派篆刻的集大成者,其风格精熟深邃,巧中求变,总体上务求精美,以巧取胜。但由于过于注重形式,多加修饰,晚年的作品形式稳定而少变化,有失前六家质朴自然稍逊于诸家。 8钱松 浙派印人中富于创新精神的人物。他在效法浙派前贤的基础上,刀法、篆法均有蜕变,独辟蹊径,给晚清印坛带来很大的冲击与影响。钱松刻印用刀切中带削,使线条极具立体感,古拙而含蓄;同时其篆法简洁朴拙,不枝不蔓,章法大胆出新,印风厚而高古,苍劲而茂秀,独树一帜。八、邓石如派 邓石如派指邓石如创立的篆刻流派。 邓石如是清代中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书法篆刻家。篆书成就突出,他的篆刻,与书风浑然交融,强调“印从书出”,着重书意的表达,在刀法、篆法、章法上都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邓石如的篆刻,采用冲刀,圆转苍劲,使线条既富于笔墨情趣,也不乏刀的镌刻感;而印文字体又喜用小篆入印,圆健恣放,意态丰富,尽得刚健婀娜之神韵。加以在章法布局上强调计白当黑,大胆运用对比,更使其印章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 邓石如的篆刻风格在当时习者尚少,但影响却深远而巨大,晚清的许多印人都传承了他的印风。九、晚清六家 晚清六家是晚清印坛上自觉追求锐意变法,表现个性的代表性人物。晚清篆刻家在充分融合古玺印和前代篆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风格体系,更为注重材质、钮式、印形等外形式的有机结合,为印章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立体化的艺术门类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1吴熙载 吴熙载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精书画,工篆刻,是晚清杰出的印家之一。他进一步宏扬邓氏技法,将邓派的艺术实践推向成熟,对后世的印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吴熙载的篆刻用刀冲刻披削兼使,印文线条方圆相兼,刚柔互济,如行云流水,秀而不弱。其篆法婀娜飘逸,流动感极强,充分的表达出书法的意境;而布局上又往往应情处理,不以轻巧奇异媚人,在自然而然间巧妙安排,使整个印文顾盼生姿,浑然天成。形成了婉转婀娜,清丽飘逸的独特印风。2徐三庚 徐三庚的篆刻刀法袭用浙派切刀,线条苍劲犀利,篆法和章法的处理则受到邓石如“印从书出”风格的影响,以丰丽灵动、婀娜多姿为特色,强调印文的动态表现,有生动翩然之姿。 其印章布局强调疏密的强烈对比;印文则方圆相参,灵活飞动,结体内紧而外松,笔画延展伸长,以增加曲线的夸张效果,令人观之有吴带当风之感。但由于过分强调夸张动态和对比,它的有时作品也难免欠缺自然质朴,略显纤弱。 3赵之谦 赵之谦是晚清印坛自西泠诸家和邓石如之后又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大家。他的艺术创作取法十分广泛,从浙派、邓派、历代古玺印直至古币、镜铭、秦代权诏文字等都广收博取,极大地拓宽了印章创作的思路。取法的广泛,决定了他印风的面目多样。在刀法、篆法、章法各方面他都能因文而变,根据不同的意境表现要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构成了苍秀雄浑、摹古而得新意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赵之谦在篆刻艺术上的重大创新还表现在他对边款艺术的开拓,他将魏书刻款、朱文边款、以至各种山水、人物、走兽等绘画形象都引入印款的领域,使原本被很多人忽视的边款艺术具备了丰富的表现力,由印文的附庸上升为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元素,为印章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舞台。 4胡钁 胡钁是晚清印坛个性鲜明的印家,他不趋时尚,从汉代的玉印和凿印中汲取养料,又参以诏版、铭文的书意,印风方正劲挺、含蓄疏朗。他的篆刻刀法坚挺而凝练,有淳厚雅正的风貌,篆法以平正为主,又略参诏版文字的体势,于静中见动,拙中寓巧,再加上布局的自然疏落,轻松开阔,往往使整个印作含和宁静而又气韵生动。 5黄士陵 黄士陵的印风妍美端静而又深具有古穆沉着。他治印善用薄刃冲刀,线条纯净畅达,光洁而不乏浑厚,篆法则得益于金文,巧妙安排,融各种古文字结构笔势于一体,简约经济,于平正中见错落。其印面不加残破,追求完整清洁的汉铸印风貌,布白能在险峻中得平稳,以平正为基调,有端正静穆的风范。6吴昌硕 吴昌硕是晚清书法绘画与篆刻的一代巨匠,在篆刻史上可称写意派人物,印风高古雄奇,磅礴豁达。他善于“印外求印”,广泛取法古今各种艺术形式,又融合自身的书画风格,创造出独特的风貌。他刻印刀法多变,突出笔意,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篆法融入石鼓文的笔意体势,形拙而气盛,章法布局则广存博取,不拘一格,能收放自如,虚实相生,注重气势,富有画意。再加上他注重对印面进行“残损”修饰,形成类似于古玺印历经岁月消磨的古穆沧桑的面貌,使其印作兼具笔墨情趣和金石质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第三节 印章艺术常识一、印文书体与布局 印文是印章艺术的最本质部分,它兼具书法和雕刻的特性。在印章这一特殊的载体上,作者的个性及其表现方法都主要体现在印文的书法和刀法上。 印文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印文的线条形态、文字体势和章法结构上,同时也与印章的制作方法、表现形式密切相关,并体现出各个时代特有的意趣。1先秦时期的六国文字 印文以六国异文为主,属大篆系统,体态古奥奇崛,错落随形,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具有活泼多变的特点;在布局上也自然率真,动态强烈,有险峻奇逸之致。再加上制作方法以精密的失腊铸造为主,线条精微细致,峻利挺拔,与大篆纯朴浑厚的风格相映成趣,共同构成玺印文字精微奇逸的时尚。2以小篆为基础秦代摹印篆 秦代印章文字统一使用摹印篆,即一种以小篆为基础,根据印章书写排布特点而进行相应变化的篆书形式。其主要的特点在于摆脱了战国古玺奇崛的面貌而向着平正发展,在笔画、体势上趋向平直、均衡,并往往在布局时施加界格以帮助获得庄重的效果。 然而由于去古未远,新的书体尚未在各阶层普遍熟练地被运用,因此,在印文的书写和排布中仍不免流露出率真、拙朴之处,产生一种趋向平正而未得平正,拙中寓奇,活泼天真与人为经营相互融合的效果。此外,秦代的官私印章大多出自凿刻,因工具并非十分锋利,从而使印文线条显得沉凝、厚实而富于力度。3平方正直,端庄宽博的汉代印文(1)官印印文 汉代官印一般均出自铸造,印文线条光洁挺拔而不失浑穆,其文字形态则在继承秦代摹印篆的基础上继续成熟和完善。由于隶书因素的渗入,秦印文字中那种自然率真,略见欹侧的风格不复可见,文字笔画渐趋平方正直,结构饱满稳实。同时印文布局则讲究整齐匀称,体现出端庄宽博、典雅丰茂的作风。(2)私印印文 汉代的私印制作空前繁荣,印文风格受官印影响,文字以平方正直,端庄匀满的篆书为主。然而由于在制作上更少拘束。为获取更为美观的视觉效果,私印文字往往采用适当的增损、挪移、离合、变形等进行排布,从而形成了屈曲绸缪的的“缪篆”形式。 此外,以鸟、鱼、虫等动物形态增饰笔画的鸟虫书,以及虽无具体动物形象但线条形态与鸟虫书相似的文字形式也在私印中流行,线条灵动流转,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象性,甚为优美(例:武意)。 汉代私印也以铸造为主,但玉印则采用琢制,其线条婀娜流畅,圆劲婉转,布局清朗匀落,往往有一种清秀明丽的风味(例:魏霸)。汉代私印的文字,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当时印章多施用于封泥,故白文印制作最多,其线条停匀敦厚,印面布满(尤其是满白文),气度端庄,而私印中的一些朱文印则风格清劲明朗,与白文印异趣。更为特别的还有朱白文相间的作品,利用笔画较细的朱文所形成的留白与丰腴的白文笔画获取平衡,具有均衡和谐而又对比鲜明的风格。4粗犷简率的魏晋南北朝印文 随着文字使用环境的重大变化,魏晋南北朝印文风格日益粗犷简率,又从秦汉时代的平正复归欹侧恣肆。一些临时派遣的军职官印甚至行政官印往往采用凿制,印文的整体风貌上与一般铸印大异其趣,线条犀利畅达,姿态率真恣肆,章法排布一任自然,别具一种痛快淋漓的趣味,后人又称之为“急就章”。这是制作方式对印文风格产生影响的重要反映。 此外,私印中出现的悬针篆(竖笔引长如悬针,纤细尖锐),也是特有的一种风格。5风格空灵而拙朴的隋唐印文 隋唐时期,新的印制屏弃了雍容平正的汉篆形式,重新引入小篆书体并采用朱文形式,线条圆活流转,结构疏朗,风格空灵而拙朴,颇具天真烂漫之趣。6端庄谨严的宋代官印印文 为了突出印文的端庄谨严,宋时又回复到笔画方折的篆书形式,但因印面扩大,朱文线条较细,为了排布整齐匀落,不得不对印文笔画加以曲叠,最终出现了曲叠满布的九叠篆形式,并在金代以后的历代官印中普遍采用成为官印的标准书体。但因为九叠篆一味曲叠,显得刻板呆滞,在艺术上缺乏趣味。 同时,宋元时期的私印中则出现了新的风气。楷书、隶书印具有自然、朴实的民间风味,而一些文人以小篆为母本,采用圆转妩媚的细朱文入印,形成了圆朱文的形式,对以后的文人篆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变化多端与个性鲜明的明清篆刻文字 明清时期文人篆刻的兴起为印文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印文着重于艺术特质的展示,文人印家广泛取法古代各种印文风格并融入己意力求创变,创造出各种变化多端和个性鲜明的印文风格。同时,印章材质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治印方法变化,也为印文的线条形态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表现方式,从而丰富了印文艺术的表现力。二、印章的边款 在印章的背、边刻上文字,称边款。隋唐时代开始在官印的背、边铸刻印文的楷书、铸造的机构和时间。严格说来,那算不得什么艺术。由于宋明时代的印谱都不拓印印章的边款,使我们难以确切知道边款艺术产生的时代。现在一般认为是文彭与何震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先河。自此,印章刻制边款,蔚然成风,并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边款文字一般可包括如下内容:题为某人所作;所作印文内容;记作者当时的心志;记制印的时间、地点;留制印者姓名;也可以现存的著名文章、诗词等入款;等等。边款文字可以是篆书、隶书、魏体、楷书、行书、草书等,凡书法各体皆可入款。也可以以画作款。 可以这样说,印章边款艺术是我国碑刻艺术的缩影,又是印章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印章艺术史的重要资料。三、印钮 印钮也称印鼻,是印章上用以穿系和供捏手的部位。它的出现,首先是出于实用和方便的考虑。1先秦的印钮 先秦的玺印多鼻钮、柱钮、带钩钮等实用型的钮式。但同时,印钮的装饰功用也受到足够的注意,出现了各种具有装饰趣味的钮式,如亭阁钮、动物钮、人物钮等,形象生动,风格质朴。 2秦汉的印钮 秦汉时期官印的制作确立了严密的制度,印钮成为官秩的标志之一,与不同的等级相联系,其中又以龟钮和鼻(瓦)钮最多见;而私印则因为印章制作的繁荣而继续发展,品类更为丰富,涌现出辟邪钮、钱币钮等诸种新形式,反映出新的时代风尚,并且在制作上更加成熟。 3隋唐两宋的印钮 这一时期,由于用印制度的变化,印钮的制作一度陷于低潮,官印制作均采用朴素实用的鼻钮、橛钮和杙钮,缺乏艺术性。但宋元以后,随着私印的复兴,印钮制作也酝酿出一些新的形式,出现了各种动物、人物的造型,并吸取了书画、雕刻的养分,气息清新自然,风格通俗生动,为明清以后印钮艺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4明清时期的印钮 明清时期是印钮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随着便于雕刻的石章的兴起和文人篆刻的发展,从宫廷到民间更加重视印钮的观赏性,从而在题材、技法、表现风格各方面促进了印钮制作的迅速繁荣,使之由实用的形式蜕升为纯艺术欣赏的样式,形成了新的体系与雅俗共赏的风格,并孕育出一批杰出的制钮艺人。四、印钮和印体的雕刻手法 明清印钮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圆雕、浮雕、线刻和薄意雕等手法。圆雕是明清印钮上主要运用的雕刻手法。明时民间石章印记制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从出土和传世的实物来看,石章上雕刻的动物题材有螭、狮、虎等,其他质料的印钮样式则见有龙龟、辟邪、天禄、牛等。造型手法都以写实为主。 清代印钮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发展极为繁盛。这一阶段除了采用圆雕手法塑造各种动物题材外,又流行浮雕的钮式,多表现螭纹钮、云纹钮、并糅合凤鸟、蝙蝠、八仙等吉祥、神仙内容,风格茂密,刀法圆健,给人以丰富华丽的感受。 “薄意”是一种融合中国画因素,将线刻与浮雕相结合并参用竹刻方法演化而成的雕刻新技法。这种刻法入石较浅,经过修饰,刀法浑融无迹但意境深远。通常作印体四周整体构图组成一幅画面,易于表现山水、花木、人物相结合的题材,既装饰了印体,又不损及印材,适宜于田黄等名贵石章以及自然形印材上施用,而且通过墨拓复制,又可以成为单独欣赏的艺术品。第四节 制作印章的材料 中国印章的材质极为丰富,有金属、骨角、晶玉、竹木、叶腊石等等。明代以前,印章制作出于实用的目的,一般采用坚致的铜、玉、象牙一类的材料,其中尤以铜为多,故号称“铜章时代”。 明代以后,随着文人篆刻的兴起,取材便宜,质地松软易于镌刻的石质印材被引入篆刻领域,成为主要的印材,形成了玺印发展史上的“石章时代”。 明清石章的主要用料是叶腊石,它质地松软细腻,色泽丰富温润,具有良好的镌刻表现力和很高的观赏价值,是篆刻印章的首选材料,其中,又以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最负盛名。1青田石 古称处州石,因产于浙江青田而得名。色彩多样,但以淡青色居多,质地细洁微脆,光泽鲜明,手感较爽。以通体透明无杂质,灯光下晶莹剔透的“灯光冻”最称佳品。 2寿山石 产于福建寿山地区,有山坑、水坑、田坑之别,以水田中零星出土的田黄最为名贵,水坑的鱼脑冻、山坑的白芙蓉也是难得的上品。田黄是高山冻石冲入沙土后经长期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因色黄者居多而得名,质地温润、细腻而绵密,呈半透明状,极为难得,向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美誉。 3昌化石 产于浙江昌化,色彩丰富,多数色掺杂,质地较粘涩,微透明,有水坑、山坑之分,以前者为贵,又以鸡血石最为难得。鸡血石因成矿过程中硫化汞充填入缝隙,形成红色斑块而得名,其中底质温润无杂质,红斑鲜艳深厚者为优,又以底质如玉呈半透明的羊脂冻最上,羊脂冻地而含全红或四面红者尤贵,价逾田黄。 4其他材料 除了叶腊石,明清时代的印材还有玉、铜、水晶、琥珀、陶瓷、砖木、牙角、竹等,构成来源广泛,质地各异的印材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使用范围的需要和创作欣赏多样化的需要,体现出印章艺术在外形式运用方面的成熟。第五节 有关印章的专用词汇一、玺、章与印1玺 “玺”是印的古称。先秦时玺与印并称,玺字较常用。秦代,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可称玺。唐代武则天时将皇帝的印章改称为“宝”。后又经多次反复,宋、元、明、清历代皇帝的印章即可称“玺”,也可称“宝”,两者并用。 2章 两汉中期以后,官印中出现了一个自铭为“章”的层次,其级别比“玺”底,比“印”高,使用者为年俸二千石以上的文武官员。 3印 两汉时期,中、下级官员使用的印章自铭为“印”。两汉私印还出现了“印信”的称谓,此后“印信”与“信印”的自铭,开始在历代私印中行用。二、词语印 指姓名、官职等内容之外的印章,其种类包括箴言印、吉语印、成语印等,警句、俗语、牢骚话等皆可成为这类印章的印文。词语印是中国玺印的一个大类。先秦时词语印十分多见,内容有箴言和吉语两种,字数较少。汉代常见吉语印,内容多为祝辞,但字数较多,有长达二十余字。宋元以后,成语印流行,至明清而益炽,形式多样,为文人篆刻所常用。三、肖形印 印面以图案为主的印章。先秦时比较多见,图案以各种动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为主;汉代肖形印继续流行,并出现了四灵(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四个方位的灵异动物。玄武即乌龟)图案、现实生活场景的图案、以及与文字相配合的图案。明清时代,肖形印在文人篆刻中亦有所见。四、花押印 旧时在文书契约上签的名称“花押”,用手写字体镌刻成以代替签字的印即“花押印”。花押印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五、烙马印 在古代,马匹的管理历来受到重视,“烙马印”是烙印在马匹上的专门印章,以示马匹的所属。烙马印通常形制较大,印面文字为阳文。六、封泥 隋唐以前人们封缄信函的方法,通常是两块木板相合,外面以绳缠绕,绳上粘一小块泥巴,并在其上盖印以防止盗拆。这种盖了印章的泥块即为封泥。 封泥的印面较小,印文以阴文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对玺印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唐以后,随着纸张的逐渐流行以及封缄信函方式的改变,封泥逐渐不再使用。七、朱文和白文 朱文指凸出于印面上的文字,蘸着印泥钤盖出来字呈红色。白文则正相反,钤盖时因字蘸不到印泥而呈白色。八、冲刀与切刀 印章刻制的两种主要刀法。冲刀指运刀直冲推进,作品线条劲挺流畅;切刀指切刻多次完成一条线,线条多雄健老辣。第六节 馆藏珍品举要(1)涡纹玺 这方涡纹玺印体极薄,鼻钮形制粗简,印面为单个涡纹,涡纹的形式与殷墟晚期和西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很接近,结合多方面的特征来看,此玺应是西周时代的印模,可以反复复制涡纹(即火纹)。(2)春安君玉印 战国玉印极为罕见,这方三晋地区的“春安君”弥足珍贵。由于交通不便,中原地区玉才极为难得,因此,玉印的使用者身份都很高。“君”相当于汉代的诸侯,是战国时期实行封君制度的真实见证。这方玉印,文字线条质朴凝练,在章法安排上,注重表现疏朗的体态和文字间的呼应关系。(3)“逎侯骑马”印 “逎(音qi)侯骑马”是一方烙马印。在古代,马匹的管理历来受到重视,以火烙印于马是为了便于识别。这方官印印面之大,是今天能见到的古代烙马印之最。文字遒劲挺拔,布局端正严谨。尤其难得的是其有确切的年代可考并刻有功臣侯的爵名。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47年(西汉初期)匈奴人陆疆归降汉朝被封为“遒侯”(汉书中“逎”写作“遒”)。遒侯传二世共六十年,因此此印的时代明确,是传世唯一有相对年代可考的烙马印。(4)“武意”玉印 这方“武意”玉印的文字是鸟虫书体。这种书法,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鸟虫书体,贵在既要表现文字形体,又不失法度地展示鸟虫形的神韵。“武”字的上下两部分,分别有一同一方向的鸿雁,展翅长鸣,极有生气;“意”字的首尾做一条游鱼,神态悠然自得,栩栩如生。(5)“魏霸”玉印 这方“魏霸”是现存形制最大的一方汉代私印,也是现存玉印中最大的。魏霸为人名。这方玉印,文字清朗妥贴,线条流畅舒展,结体遒健中见婉转,具有一种文静典雅的韵味。(6)“河间王玺” “河间王玺”为目前仅见的汉代两枚诸侯王玺封泥之一。西汉初期,为了巩固政权,汉高祖刘邦,曾分封了许多诸侯王到各地。皇室赵幽王的儿子刘辟疆,作为受封的刘姓王之一,被封为河间王。按照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可用“玺”字。这方封泥为研究西汉时期官印制度以及文字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7)“晋归义氐(音d)王”金印 这方“晋归义氐王”金印,是西晋颁发给当时少数民族部落氐族的官印。纯金质地,重87.5克。汉晋时期,中原朝廷对归附或臣服的边远民族首领,赐以“归义”王、侯、君、长的封号和相应的印章。“归义氐王”规格很高,所以用纯金印。传世金印非常少见,因此此印显得十分珍贵。(8)北宋玉押这是一件北宋花押印。“花押”又叫押字或签押,是古人按照各自的喜好,设计的代表个人信用标志的符号。花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为各个阶层人士所普遍采用。传世宋元时代的私印中,奇异神秘的花押印是一个重要特色。据史料记载,宋代皇帝都有自己的押字,这件花押印为玉质夔龙钮,根据形制和钮式推断,应为北宋某一位皇帝所使用。(9)“七十二峰深处”印 这方“七十二峰深处”是明代篆刻家文彭所刻。文彭是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他在印史上被尊为明清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祖师。文彭篆刻的真迹,传世寥寥无几,这方“七十二峰深处”是一方象牙章,取法宋元朱文印,篆法圆转灵活,气韵流动,风格清丽,可见其极为深厚的功力。根据史料记载,这样的象牙印,可能是由他书写篆文以后,请金陵刻工李文甫镌刻的。后来文彭采用石章刻印,从篆文到镌刻才由自己一手完成。(10)“笑谈间气吐霓虹”印 这方“笑谈间气吐霓虹”是明代文人篆刻的早期代表之一何震所刻。这方印采用福建寿山石,是目前屈指可数的何震的传世真品之一。这方作品作于他去世前两年。较充分地体现了何震的基本刀法特征:收笔处不作明显修饰,使笔画具有锋芒毕露的效果。另一特点是:布局开张,气势磅礴,篆法沉着,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具有汉印雄健的风貌。(11)“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印 这方“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是明代著名篆刻家汪关所刻。汪关的篆刻崇尚古典,取法秦汉印及宋元朱文印,印风端雅工致,刀法沉稳洁净,是明代印坛工笔派的高手。“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印文出自庄子知北游,端稳的布局中透露着清丽的内质,是其传世罕见的精品之一。印文线条的交接处状似“焊接点”,这是汪关朱文印的典型作风。(12)“冒襄辟疆”私印 “冒襄辟疆”私印是一方形态奇特的六面章。这是由画家戴本孝为明代四公子之一、书画家冒襄刻制的。这方印上下两端为小印,其余四面雕成连珠印两组,长形或椭圆、葫芦形各一。一块石坯,镂刻八方印文,含有五种不同印式,可谓是穷极变化之妙。戴本孝遗印,传世仅此一枚。该印是由冒襄后裔冒广生先生于1961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13)“丁敬之印” 这方“丁敬之印”是丁敬的自用印。据说是他得到明末篆刻家梁袠 的一方五面套印的母印后,按其尺寸,补刻了一方与其相适应的子印。也就是眼前这方“丁敬之印”。印面文字为“丁敬之印”、“敬身文印”、“敬身”、“砚林丙后之作”、“龙泓馆印”、“龙泓外史”。这方六面印,参用汉铸印、凿印和圆朱文印的几种样式,风格既朴茂敦厚,又细劲峭折,同时凝练遒劲,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14)“小松所得金石” “小松所得金石”是黄易的自用印,作于他三十一岁那年。黄易是乾隆年间著名的书画家和碑帖考据家。由于他和丁敬皆精研金石学而且工刻印,当时以“丁黄”并称。黄易刻印,受业于丁敬,其印风以工稳闲雅见长。这方印章,是他在河北访得著名的汉代祀三公山碑后,为记录此事而专门刻制的,故印文为“小松所得金石” 。黄易的边款,较为秀逸,隶书、楷书均极工致谨严。(15)“赐兰堂”印 “赐兰堂”是赵之谦应好友晚清工部尚书、大收藏家潘祖荫之求所刻。当时潘祖荫曾先后多次得到慈禧太后所御赐笔画兰花,因此自名其斋室为“赐兰堂”。赵之谦刻的这方印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