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教案_第1页
《淝水之战》 教案_第2页
《淝水之战》 教案_第3页
《淝水之战》 教案_第4页
《淝水之战》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 淝水之战 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 “ 王 ” 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 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 “ 美风姿 ” ,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 “ 风华江左第一 ” ,是那个时期2 / 22 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 “ 清华 ” 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 “ 水木湛清华 ” 。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 芝兰玉树 ” ,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 “ 鉴 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旨在 “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 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 “ 已 ” 通 “ 以 ”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 “ 娴 ” ,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 阙 ” 通 “ 缺 ” ,缺少 3 / 22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 趣 ” 通 “ 趋 ” ,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 “ 陈 ” 通 “ 阵 ” ,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 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 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 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 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 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4 / 22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 ?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 ,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 ,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 .这对当时来说 ,是 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 “ 已别有旨。 ” 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 “ 小儿辈遂已破贼。 ”5 / 22 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 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 “ 如此,将无归。 ”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 ?雅量二十八 注释: 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 “ 当作何计? ”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 “ 晋祚 存亡,在此一行。 ” 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 “ 浩 浩洪流 ” 。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 ?雅量二十九 注释: 祚:皇位,国统。 方作洛生咏,讽 “ 浩浩洪流 ” :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 “ 浩浩洪流 ” 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大兵压境时 “ 夷然 ” 答曰,既而 “ 寂然 ” 。 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6 / 22 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 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 ” ,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 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 、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 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7 / 22 苻坚 “ 少却 ” 时,故意发布 “ 秦兵打败了 ” 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 征用 “ 良家子 ” 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 “ 木 ” 惊 “ 心 ” ,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 “ 秦兵打败了! ”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8 / 22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补充资料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 “ 我已经另有安排。 ” 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 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 “ 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 ” 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 【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9 / 22 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 “ 如果这样惊慌 ,那就回不去了。 ” 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 “ 有什么办法吗? ” 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 “ 晋室的存亡,在此 一行。 ” 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 “ 浩浩洪流 ” 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读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 ,则败。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10 / 22 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也容易成为亮点。 善于刻画人物,亦史亦文,是中国史传的传统特色。本文在方面尤有匠心。在众多中突出重点,即突出双方核心人物苻坚和谢安,因为他俩是决策者指挥者;在重点中别以详略,即详苻坚(大量笔墨)略谢安(仅二百余字),因为谢安的深藏不露与苻坚的狂妄张扬恰好相反,苻坚充分彰显弱点之处,正是谢安十分具有优势之处,明写苻坚, 实际上是暗托谢安;在详中侧重互补。写苻坚,在语言上突出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上,突出其一意孤行,独断专横。狂妄与专断相辅相成,导致了淝水之战的错误发动、错误用人、错误决断和惨败结局,直至后来苻坚为手下(兖州刺史,一直怀有乘乱复国的羌族首领)姚苌计擒杀害。本文形象塑造上的突出成就,是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写好人物,提高写作能力的优质资源。 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 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11 / 22 证而已。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 “ 草木皆兵 ” , “ 风声鹤唳 ” 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 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 “ 其 ” 的副词 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早已成为成语的 “ 风声鹤唳 ” , “ 草木皆兵 ” ,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 二教学设计 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 教学设计一(基础级) 实施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 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12 / 22 进地学活学实。 实施重点 梳理线索,总结教训,分析人物,品评特色。 实施步骤 (一)文字梳理 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如学生不愿意,就要下功夫、动点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生生互动后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化解(不是仅供答案,关键是找规律)。学生未发现的疑难,教师须补充,以媒体显示,帮助解决。 指导参考: 名词动用: 谢玄等去(距)洛涧二十五里军(动用,驻扎) 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用,统领、劝阻) 了无 喜色,围棋如故(动用,下围棋) 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 “ 娴 ” ,熟悉,精通) “ 其 ” 的副词用法、译法 又曰: “ 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 ” (将然语气,将要,打算) 昔朕以 ,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 省略与承接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A)民每十丁 皆拜羽林郎。( B)13 / 22 又曰: “ 其以司马昌明 可先为起第。 ” “ 诏 ” 统领, A 处略 “ 诏曰 ” , B 处略 “ 诏 ” 。不同的是, A处一句用转述方式, B 处一句直接引用,内容的承启关系明确。 下列古今异义词语须积累 根本 处 分 庙堂 流涕 左衽 仆射( y) 床上 (二)对照互解 1结合注解,同桌对译,可一人一段。教师巡视提供支援,共性的东西可集中点破。 2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战争经过及其主要人物。 (三)成败探究 在熟悉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对败原因及其教训的思考。学生会有发现,可能不全不准,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激活,将空间开放,在众人说的互动之中,教师协助说准补全,从中感悟做人的启发,吸收自塑的养料。 这个环节可先行分组探讨,认识渐趋成熟后,全班择优交流。交流须以文本的语言品析为据, 切忌脱离文本变成历史课。 教师分步指导参考: 1引导 “ 找转机点 ” 优劣转机:洛涧一战,前秦由所向披靡转为败逃恐惧。原因是东晋兵直前硬杀,前秦兵猝不提防,迅速崩溃。 14 / 22 决战转机:苻坚决计 “ 少却 ” ,引发溃退不止,晋兵乘势逼追,秦兵闻风丧胆,自伤自残。 2引导 “ 寻根究底 ” 从形式上看,前秦失败是战斗力不强,退兵失误,智勇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 “ 人不和 ” 。表现有三: 前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异族首领利用苻坚 “ 骄矜 ” 弱点,推翻前秦统治 异族士兵保全实力另有所图决定 战斗力不强。 汉族士兵不愿打仗伺机逃散 结论:骄者必败,散者必垮。坦大任必须戒骄戒躁,行大事务必凝心聚力。这是我们学这一课应有的自励、自塑。 (四)人物分析 引导抓主要人物个性,抓情节依据,提示对比思考。 1苻坚:狂妄、专断不可一世,也有脆弱,自知之明的一面。 “ 狂妄 ” : “ 下诏 ” 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 苻坚淝水决战执意 “ 少却 ” 时的自负( “ 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 ) “ 专断 ” : “ 朝臣皆不欲坚行 ” , “ 不听 ” 忠诚肺腑之言,执意东征。 淝水决战,不听诸将皆以为不宜退的忠告,冒然命退。 15 / 22 “ 脆弱 ” :寿阳城见、感、言,显其外强中甘。 “ 自知之明 ” :淮北谢民、涕叹。 2谢安: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 大兵压境时 “ 夷然 ” 答曰,既而 “ 寂然 ” 。 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五)技法品味 1剪材的大手笔 参见本案 “ 文本研究 ” 2表现的小镜头 小处呼应大处 左将军窦冲 “ 此不祥之征也 ” 。 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之言: “ 主人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 出征之前的两处话语,预示了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 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 细微透出深刻 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 “ 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定,很有情味。 16 / 22 1语言个性化,如苻坚。 2对比映衬法 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 “ 不听 ” 之比,突出苻坚的 “ 专断 ” 。 将须的急迫与谢安的 “ 夷然 ” 之比,突出谢安的 “ 镇定 ” 。 教学设计二(提高级) 实施设想: 本文虽然文字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但主线分明,照应紧密,故事性强,注解较详;战争题材又是高中生感兴趣的。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借助于充分的预习,通过外显的活动,可以带动内化的吸收。尤其是通过开放的适当跳出文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文本的资源运用和教与学的质效。 实施步骤 (一)故事演讲 1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 发展 高潮 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 “ 淝水之战 ”的故事梗概。教师相机点拨。 2同组交流,对照课文,品评得失,各组选出最优者。教师巡听,相机辅 助。 3全班级展示,由各班选出的最优者上讲台,用自己归纳17 / 22 的文字或简图在投影上显示,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全班同学对照课文,听、评、质疑。教师欣赏、协调,扶正,必要时可补充。 指导参考: 起始: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用阳平公融的话说:一来内部异族分子正想乘乱复辟,二来新招富家子弟,不善作战。轻意出征,事不成,后患生。可惜苻坚听不进忠言,竟任用两个怀有野心的异族分子率军出征。 发展:当前秦百万之师万里迢迢压到颍口时,晋孝武帝命 令英勇善战的谢家将领率兵迎战。谢安的深藏不露,既迷惑了对手,也迷惑了同僚。于是,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就连苻坚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晋兵出没,很是失望与害怕。 高潮: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提出 “ 移陈少却 ” 的请求,这在战略上分明是诱计,是陷阱,可狂妄不可一世的苻坚依然听不进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一退不止。加上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的紧逼,前秦兵硬是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 结局:前秦苻坚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 北,重重酬谢18 / 22 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回敬一句使苻坚愧然泣叹: “ 我还有什么脸面为人之君啊! ” 谢安获得东晋大胜,终究掩不住内心的大喜,跨门槛的时候,把木底鞋的鞋齿给碰断了。 (二)问题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意识,习惯、能力。教师不用教参的框框局宥学生,但须作及时的辅助,引导,促成探究有序有质有效。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心中有数,脑中有方,眼下有主,脸上有情。 1关于胜败的原因与教训 除了传统思考的必然因素(即苻坚的骄横,专断,不可一世)之外,不妨放开,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即可 。下列几个角度可供参考。 从特定的背景看淝水之战,发动即意味着失败。参见 “ 相关链接 “ (一)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 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 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 “ 少却 ” 时,故意发布 “ 秦兵打败了 ”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 征用 “ 良家子 ” 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19 / 22 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 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八公山触 “ 木 ” 惊 “ 心 ” 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 木 ” 惊 “ 心 ” ,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风声鹤唳似催命 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 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误导瓦解军心 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 “ 秦兵打败了! ” 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20 / 22 百万之师确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秦错误发动与注定失败,教训惨痛,必须吸取,避免重蹈覆辙。 (三)拓展学习 阅读下则短文,寻找与本文有相连的话题,谈谈你 的看法。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 “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公曰:“ 不可。 ”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 “ 未可。 ” 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 “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三相关链接 (一)淝水之战的相关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 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