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堂实录_第1页
《爱莲说》课堂实录_第2页
《爱莲说》课堂实录_第3页
《爱莲说》课堂实录_第4页
《爱莲说》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爱莲说课堂实录 文 章来源 m爱莲说课堂实录 一实录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 ,字茂叔 ,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 “ 濂溪先生 ” 谥号元公 ,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 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2 / 11 生 1:老师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 2:我觉得应该读成 “ 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 师:很 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 “ 而 ” 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 3:老师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怎么断句? 生 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 “ 可远观 /而不可 /亵玩焉 ”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 1:老师,请问 “ 中通外直 “ 怎么翻译? 生 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 “ 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 生 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 “ 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 “ 莲花的茎中空外直 ” 好,其他同学3 / 11 还有什么问题? 生 1:请问 “ 不蔓不枝 ” 中的 “ 蔓和枝 ” 怎么解释? 生 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 “ 蔓 ”翻译成 “ 牵连 ” ; “ 枝 ” 可以翻译成 “ 枝节 ” 生 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 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 “ 长藤蔓,长枝节 ” 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 “ 牵连 ” 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 “ 香远益清 ” 的 “ 远 ” 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 “ 向远处传播 ”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 “ 之 ” 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 现问题和积累知识, “ 之 ” 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 1:代词,例如 “ 学而时习之 ” ;动词 “ 去、到 ” 例4 / 11 如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生 2:助词,翻译成 “ 的 ” ,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 “ 之 ”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 “ 水陆草木之花 ” 和 “ 莲之爱 ” 中的 “ 之 ” 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 “ 的 ” 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 “ 之 ” 的用法很特殊在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中 “ 之 ” 的作用是 “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 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 “ 之 ” 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 “ 莲之爱 ” 中“ 之 ” 的用法是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 “ 之 ” 做连接至于 “ 水陆草木之花 ” 中的 “ 之 ” 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 “ 助词,翻译成 “ 的 ” 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 1:应该是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生 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 “ 莲,花之君子者也 ” 5 / 11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 “ 予独爱 亵玩焉 ”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 1:我从 “ 出淤泥而不染 ”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 有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的美德 生 2:我从 “ 濯清涟而不妖 ”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 “ 谦逊质朴 ” 的品德 生 3:我从 “ 中通外直 ”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 “ 正直,心胸坦荡 “ 的美德 生 4:我从 “ 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 “ 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 ” 的美德 生 5:我从 “ 香远益清 ”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 “ 君子美名远扬 ” 的品德 生 6:我从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看出莲花具有 “ 自尊自重 ” 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6 / 11 出君子的美德? 生 1:我觉得 “ 染 ” 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 “ 染 ” 字换成 “ 污 ” 字试试,让我们齐读 “ 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 ” 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 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 2:我觉得 “ 染 ” 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 3:我觉得 “ 中通外直 ” 中的 “ 通 ” 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 “ 空 ” 字再来读,就会发现 “ 通 ” 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 “ 空 ” 具有贬义色彩这样 “ 通 ” 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 “ 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 ” 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7 / 11 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 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 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 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 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 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 “ 托物言志 ” 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8 / 11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 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 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 “ 噫 ” 字,它的含义是 “ 表示叹息 ” ,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 1:我觉得其中 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 (生笑 )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 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9 / 11 生 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 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 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 辞角度思考 生 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10 / 11 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 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 看来一个 “ 噫 ” 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 牡丹 莲花;“ 噫 ” 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 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 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 注意到 11 / 11 生 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 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 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 3:强调当时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