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1班 指导教师 院系名称 管理学院 2015 年 6 月 10 日目 录摘 要1Abstract21 绪论31.1 研究背景31.2 研究意义41.3 研究综述41.4 研究思路71.5 研究方法72 产业园区相关概念及理论82.1 产业园区的概念与分类82.1.1 产业园区的概念82.1.2 产业园区的分类82.2 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相关理论92.2.1 产业集群理论92.2.2 增长极理论102.3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总结102.3.1 要素聚集模式102.3.2 产业主导模式112.3.3 创新突破模式122.3.4 产城融合模式133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述143.1 发展历程143.2 发展现状154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64.1 发展概况164.2 发展历程174.3 现状分析194.4.1 经济发展指标构成194.4.2 经济发展现状比较204.4 存在问题234.4.1 产业结构发展失衡244.4.2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254.4.3 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264.4.3 部分园区与主城发展脱节275 SWOT战略分析及路径选择295.1 SWOT战略分析295.1.1 优势295.1.2 劣势305.1.3 机会315.1.4 威胁325.1.5 总结335.2 发展路径选择355.2.1 继续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强化产业集群优势355.2.2 加快传统企业向信息化及智能化转型365.2.3 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365.2.4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376 总结与展望386.1 全文总结386.2 不足与展望38致谢40参考文献41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路径研究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来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我国部分开发区在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发展方式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开发区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开发区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在对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发展概况、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现状,并与国内其他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总结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对其内外部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立足于“互联网+”及“工业4.0”等的理念基础之上,对开发区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最终对开发区转型发展路径做了梳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促进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关键词:开发区;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发展路径;互联网+;工业4.0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zone has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zon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s part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China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aspects of the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demand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is around the corner. Paper in on industry Park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of based on industry Park development mode for has summary, and comb industry Park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respectively from development profile, and development course, and status analysis and the exists problem, aspects on Xi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for has research, through on basic situ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mpare to domestic other zone economic development, summary zone in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faced of problem, using SWOT strategy analysis method, On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industrial 4.0 philosophy based on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of the zone information, the transition has put forward its own proposals and eventually combing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transition path.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China to provide a refere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Keywords:Development Zones;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ial clusters; Development Path; Internet+; Industry 4.01 绪论1.1 研究背景自从我国设立首批产业园区以来,这种特殊的产业发展方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引发了国内“园区热”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园区建设,但是这种产业发展方式好像没有在大多数地区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导致了一系列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园区规划不当,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等都是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所以我国在90年代后期开始对产业园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治,但是这一举措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各地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仍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普遍存在规划不合理、产出效益较低、环境问题凸显、园区企业间缺乏关联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中西部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举措,希望中西部地区能够在这些政策因素的驱动下,焕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西安市以北地区,是西安市政府顺应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发展潮流而于1993年9月成立的,这是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以后的陕西省范围内第二个国家级开发区,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为西安乃至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在吸引外资、引入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东部产业转移,互联网+及工业4.0等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产业园区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对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面对诸多制约因素,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否走出困境,充分发挥陕西省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作用,对省内乃至周边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顺利实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1.2 研究意义根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未来几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可能比过去还要大;同时根据政府报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我看来,未来几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园区经济发展将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重要增长极,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西部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关联度不高、城市配套功能缺失、粗犷式的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园区经济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企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如何抓住发展机遇,促使开发区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园区跨越式发展,将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本文针对学术界较少涉及的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区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互联网+”和工业4.0的等创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发展路径提出来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未来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1.3 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评价方法、发展模式、转型策略、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等方面。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一直学界研究的重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了产业园区的功能模式、园区类型、产业格局等。从发展模式来看,产业园区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主要通过引入外资的方式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生产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郑国、张小勇等学者在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对北京和芜湖两地的产业园区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产业园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将产业园区发展过程分为产业增长极、点轴渐进扩散和产业集群等阶段;游蓓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和FDI互动关系研究一文的研究中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产业园区基于集群发展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产业集群和外资的互动发展可以分为简单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的形成这三个步骤;沈宏婷在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的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平衡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园区发展内涵和质量以及创新管理体制等方法来应对产业园区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戴桂林和张艳蕾两位学者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转型升级模式探讨一文构建了区域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模型,如图1.1所示。升级园区体制产业园区转型产业升级体制转型园区升级产业耦合园区转型体制创新体制融合产业转型体制裂变园区整合体制转型园区发展产业转型园区嬗变转型产业体制园区图1.1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战略模型产业园区转型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企业之间的关联共生等角度展开。扈秋宁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吕钟等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已经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探讨了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方式的策略;张艳认为政策变迁是我国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并建议各类产业园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产业发展政策,从而合理配置地区资源;石忆邵在我国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一文中提出了后开发区时代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转型方式、发展路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转型,他认为我国产业园区应该从只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从技术创新型园区向和谐型园区转变,从以发展产业为主的园区向综合型城区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想企业治理型管理模式转变;任海军,王振宙等学者通过对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证研究,从产业集群、生态园区和城市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蔡海鹏则以山西临汾经济开发区为例,对我国中部地区升级开发区转型发展困境、路径与国家级经开区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功能结构、转型动力、居民生活等视角提出了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目标、路径及策略,通过对中部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过程的研究,试图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汪淳等学者在研究南京经开区转型发展过程中指出产业结构和生活功能的耦合、企业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合理路径,并对其做了详细分析,如图1.2所示。功能升级生态宜居功能区域创新文化功能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产业服务配套功能高科技产业功能产业园区软硬件环境支持 产业 综合生活图1.2 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与产业升级关系1.4 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研究探索中西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路径,重点研究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些年来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在工业4.0、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创新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中西部地区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文章主要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产业园区相关概念及理论”。本章节主要对产业园区相关概念及理论做了简要阐述,并对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第三章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述”。本章节主要对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说明。第四章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章节基于前几章节的产业园区概念、理论研究等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国内其他开发区的经济数据,对西安经开发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第五章为“SWOT战略分析与总结”。本章节主要对西安经开区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SWOT战略分析,并对其转型发展路径提出来自己的建议。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本章节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和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说明,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1.5 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及统计年鉴收集、整理、总结,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理论结论应用到本文的研究中。(2) 归纳分析法。本文通过对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相关文献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做了归纳整理。(3) 数据分析与统计图标相结合。统计图表具有直观、生动和形象的特点,是把统计资料通俗化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运用统计图表可以将枯燥的数据动态化,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本文在运用数据分析的同时,结合EXCEL制作的各类图表,重点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发展内容进行表述。(4) 实地调查法。通过对所研究园区的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为论文的可靠性提供有力支撑。2 产业园区相关概念及理论2.1 产业园区的概念与分类2.1.1 产业园区的概念由于产业园区在全球各地的发展情况迥异,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园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产业园区定义为在选定范围内聚集大量生产企业的区域。产业园区是企业集群的自然延伸,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对产业园区作出如下定义:产业园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或市场化手段划分出一块特殊区域,是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形式。产业园区能够促成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2.1.2 产业园区的分类产业园区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某产业的聚集区,另一层则指技术的产业化项目;简而言之,产业园区是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的集中区域。从世界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来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所不同,如图2.1所示。图2.1 产业园区的分类2.2 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相关理论2.2.1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末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出的外部经济及产业区的理论。马歇尔研究发现通过企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增长,这些企业专注于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它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追求外部规模经济。20世纪初期韦伯在自己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集聚”的概念,他的研究方向更加注重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尤其是产业从分散的空间转换过程。韦伯认为,企业之所以愿意聚集在一起,是因为与各自分散的空间形态相比,集聚可以使企业通过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并降低成本。当产业集群从初级阶段(仅凭借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集聚优势)上升至高级阶段(各个企业形成相互联系的组织并达到地方工业化)之后,便可以实现集聚经济。1990年,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批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聚集并产生关联的一种现象。总的来讲,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内,具有竞争或合作关系,且在地理范围上集中,由一系列关联性企业、专业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厂商组成的群体。2.2.2 增长极理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所有的地理区域发生,同时经济的增长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他认为经济空间中存在若干个中心或极,可以产生类似磁铁般的向心力,从而产生相应的力场,并且整个经济总是处于非均衡状态的极化过程之中。在他看来,不同地区、部门或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同的。概括来讲,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有若干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转移而达到的。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通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吸引周围地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聚集,从而扩大增长极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扩散效应是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由增长极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增长极理论是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产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增长极,在吸引外资、技术投入、人才供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通过扩散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2.3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阶段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具有几种较成熟的发展模式,所以本人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将产业园区发展分为以下四种模式:要素聚集、产业主导、创新突破和产城融合等发展模式。2.3.1 要素聚集模式要素聚集模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聚集到一起进行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产业园区就是这种发展模式,如表2.1所示。表2.1 要素聚集发展模式发展模式要素聚集驱动方式由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外力”的驱动集群动力低成本导向,由于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及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导致人才、技术、资本的进入,但要素低效率配置产业类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发展因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空间形态纯产业区。在空间上呈现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聚集园区功能加工型、单一的产品制造、加工发展方式人们对园区主要活动的关注顺序是:贸-工-技。可称之谓“工业产品贸易区”,其主要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与主城关系基本脱离(点对点式)代表园区我国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产业园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2.3.2 产业主导模式产业主导模式,一般来讲就是产业园区具有通过主导产业来进行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一些发展较好的国家级开发区就是这种模式,如表2.2所示。表2.2 产业主导发展模式发展模式产业主导驱动力内力外力并举。即政府政策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集群动力产业链导向。各种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产业类型外向型的企业。其中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一枝独秀发展因素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这个时期企业R&D主要依靠外部科学结构和大学的支撑,园区内企业自身R&D能力较弱空间形态纯产业区。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布局园区功能以产品制造为主发展方式人们对园区主要活动的关注顺序是:工-贸-技。可称之谓“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其主要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与主城关系相对脱离(串联式)代表园区我国目前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基本处于这一阶段2.3.3 创新突破模式创新突破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通常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同时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具有良好的内生发展动力,与主城的关系相对耦合,如表2.3所示。表2.3 创新突破发展模式发展模式创新突破驱动力内生为主。技术推动、企业家精神集群动力创新文化产业类型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重要的新兴领域。发展因素高素质人才、较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园区自身R&D能力不断增强空间形态产业新区。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在空间上形成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布局园区功能科技产业区、制造、研发复合功能发展方式人们对园区主要活动的关注顺序是:技-工-贸。其增值手段主要是“创新链”与主城关系相对耦合(中枢轴辐射式)代表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法国索菲亚高科技园区2.3.4 产城融合模式产城融合模式,也就是现阶段产业园区发展的最高阶段或者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产业园区基本与主城融为一体,城市功能紧密结合,如表2.4所示。表2.4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模式产城融合驱动力高价值的“财富级”要素的推动集群动力高势能优势产业类型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及其他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发展因素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资本空间形态综合新城,在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园区功能复合型(事业发展中心-生活乐园),现代化综合城市功能、产业集聚地、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地发展方式人们对园区主要活动的关注顺序是:技贸工。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其增值手段主要是“财富链”与主城关系紧密融合(多级耦合式)代表园区美国硅谷3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述3.1 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多数地区先后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产业园区。回归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1)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广东蛇口设立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可以视为我国产业园区建立的雏形,随后从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又陆续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并于80年代中后期先后批准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全国各地陆续筹建各自的开发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拉开帷幕。(2) 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各类产业园区悄然兴起。这一时期,国务院先后批准了18个以发展工业、吸收外资、对外贸易为目的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0年代后期,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产业园区泛滥的现象,这些产业园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也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随后,我国开始逐步整治产业园区建设,但收效甚微。(3) 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逐渐意识到中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为了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国务院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促使东部沿海地区过剩的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21世纪初期,我国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在随后几年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经济高速增长的“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我国拥有21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他类型和层次的国家级开发区接近60个,省级开发区一千多个。3.2 发展现状随着这些年来的不断发展,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2012年,仅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实现了5.22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两百余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接近4.8万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八分之一左右。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保障。产业园区助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010年,有二十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其主城三成左右的工业增加值,1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当地五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在国家级开发区从业的人数已经到底一千两百余万人,同比增长18.2%,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拓宽原有产业园区的开发面积,大力扶植产业园区的各项事业,促进园区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产业园区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园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特别是在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方面,产业园区具有无可比拟的政策和条件。从国家的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目前正在抓紧通过各种新兴产业园区来调结构、促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同济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产业园区蓝皮书,可以发现我国目前产业园区在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总体表现为“东部强,中西部弱”和国家级开发区占据半壁江山的发展格局。这份蓝皮书综合各种权重指标对我国在册的产业园区做了评价,并给出了前一百名的榜单,其中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分列前三名。同时蓝皮书也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并首次提出以融合制度和软环境实现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园区2.0”的发展模式。大多数产业园区正在朝全能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产业园区发展在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4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4.1 发展概况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是西安市成为内陆地区开放城市后,西安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改革、扩大开放而设立的,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定位是坚持“以外资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出口为主,并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为主一致力”发展方针。在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二十多年的创业与发展,开发区在交通区位、园区环境、产业聚集、对外开放、体制创新等方面已具备了较大的优势,成为西安市一个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形成了由中心区、泾渭工业园、出口加工区、草滩生态产业园区等四大功能区域和商用汽车、兵器工业、新材料、风电装备、光伏半导体、食品饮料、服务外包、电子信息等八大特色产业组成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些年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国家产业转移的政策机遇,并借鉴了国内外发展较好的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在“二次创业”阶段,成功打造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园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14年底,开发区登记在册的企业仅一万家,其中外资企业一百余家,成功引进了ABB、博世、日立、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兵器、中国北车、中电集团等20家大型央企开始在这里投资兴业,同时以省属企业陕汽集团为主导,引进了一些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并逐步形成了商用汽车、电力电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支柱型产业集群。图4.1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图。图4.1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布局图4.2 发展历程本人在仔细研究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后,发现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这两个阶段分别纪录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规划、建设到初具规模和“二次创业”即第一次转型的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1993年2003年)起步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初次创业”阶段,在起步阶段的这十年时间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经历了从规划、建设到初具规模三个关键节点,这一时期开发区主要完成了园区规划、基础建设、机构设置、招商引资等几个任务,且由于开发区建设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很多功能尚不完善,所以整体的发展较为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较低,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前来投资的基本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产业链非常松散,以企业独立发展为特征,同时开发区对投资商的包容,导致开发区产业随机性较大,从建筑材料、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到医药产品、精细化工等。这一阶段的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通信和商业等基础行业为主,比例远远低于工业且增长速度缓慢。(2) 成长阶段(2004年2015年)成长阶段,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二次创业”阶段,2004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实施“二次创业”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目标,这一时期开发区将主要工作重心放到了园区及交通环境改善、对外开放、产业转型及集聚发展上面。并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着力打造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开发区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好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3) 创新发展(2016年2020年)创新发展,是本人基于对产业园区相关发展模式及国内外发展较好的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经验的,在两化融合的大环境下,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时期的转型发展所做的展望。在我看来,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等一系列创新发展理念的出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发展机遇,进行“三次创业”,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促进园区发展向更高阶段转型。图4.2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4.3 现状分析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更好的研究开发区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与国内其他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通过自身经济实力指标和效用指标来分析其发展现状。4.4.1 经济发展指标构成以下将分别从开发区经济职能作用(包括对外贸易、振兴母城经济、吸收外资等)和开发区经济规模、实力、效益及产业结构先进性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选取指标要素如下:(1) 自身经济实力指标分为经济绝对量指标和经济相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合同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出口总额。相对量指标包括人均产值和地均工业产值销售收入。相对量指标的目的是通过人均、地均的经济产出量来反映开发区的经济效益。(2) 效用指标效用指标由a到f共6个指标构成,通过比例来定量考察开发区贡献的职能效用相对自身经济增长而言的高低程度。表4.1 效用指标及其含义效用指标含义a工业增加值/GDPb高新技术产值/工业总产值c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d外资投资企业税收/税收总额e工业总产值/母城工业总产值f出口总额/母城出口总额这里所选取的6项比重指标,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定量地体现出各个开发区所发挥的效应大小。其中,a和b反映产业结构先进性;c和d反映外资企业投资和政策优惠的资金回收情况,间接反映经济效应;e和f则反映对母城经济贡献程度。4.4.2 经济发展现状比较通过全国同类开发区间的比较来发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职能上的优势和劣势。为使比较各有普遍代表性,从全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选取了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从经济绝对量指标、经济效益(相对量)指标、比重指标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比较。(1) 经济绝对量领先于中西部大多数开发区,但与东部开发区差距明显总体来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在中西部各主要开发区中优势明显,处于发展较好水平,但是出口总额和工业总产值表现出较大劣势,同时各项经济指标与东部开发区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从经济绝对量方面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西部地区较为领先,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则处于发展的中等水平。表4.2 2010年各开发区经济绝对量主要指标开发区名称GDP/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合同外资额/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出口总额/万美元区位情况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4737900119317008600039200104000西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5458600510128005735003660001655300东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038000031000000215000128000754820东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60333001543080012500090900158000中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4643700133874007530045600132000中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36854005947700462003100096000西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4582500150842003750037500112000中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3301300171013004020038300138000东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14070031665004210028300124000中部西安位次47469*资料来源:中国开发区年鉴2011版(2) 经济效率相对落后从各开发区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来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单位产出方面的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与其经济绝对量相比差距较大,侧面反映出西安经开区绝对量领先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开发面积较大,从而在总量经济指标中表现较好。表4.3 2010年各开发区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开发区名称累积开发面积/Km地均工业产品收入/(万元/Km)从业人员人均GDP/万元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86.338650027.6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92.256400036.8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3393900032.9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64.247500029.7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73.840300024.1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829800019.8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43.547300025.6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38.740650030.0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54.332500023.8西安位次*87资料来源:中国开发区年鉴2011版(3) 外向型经济表现出明显劣势,产业结构先进性亟需改善。通过对前面各个开发区的效用指标进行计算,将结果绘制成星状图,如图4.3所示。相比其他开发区,西安经开区在c和d两个反映外向型经济的指标上表现出明显劣势,在b项指标上也被绝大多数开发区超过,说明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落后其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先进性亟需改善。图4.3 各开发区经济效用指标星状图4.4 存在问题前面我们分析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西安经开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功能结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转化率越高,经济总量增长就越迅速,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是存在问题的。4.4.1 产业结构发展失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开发区成立初期,本着产业协调发展、打造产业新城的原则,第三产业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至2003年底,第三产已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1.7%,但是在2004年后,开发区开始“二次创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开发区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第三产业开始滞后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至2005年底,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至10.6%,最近几年虽然第三产业也在发展,但还是赶不上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表4.4 2001年至2009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014512005.2:66.3:28.520038351204.3:64.0:31.7200514230022.1:87.3:10.6200719884001.2:86.5:12.3200926865001.0:85.2:13.8资料来源:西安市统计局及相关统计年鉴由表4.4可以清晰的看出2001年至2009年,第二产业在三产中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 2003年以前虽然发展较好,但随后由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发展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而按照正常的产业趋势发展,应该二产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三产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发达国家开发区的第三产业一般占50%-60%,而西安经开区2009年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到14%。由此可见,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二产、三产发展不均衡。4.4.2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尖端科技),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电力电子等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创造了西安经开区6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利润、税金和出口值,同时还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传统制造业目前在开发区工业中所占比例还是较大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传统制造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迅速进入,针对我国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在销售地进行研发和生产,对传统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二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专利技术的争夺,使得有否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成为传统制造业生存的关键;三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对传统制造业中优秀人才的争夺等,使西安开发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应对挑战惟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创新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共有43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268.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2.5%,而同期的天津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值分别为2734.28亿元和1515.9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3.6%和48.9%。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行业现状规模与需求趋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皮裤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环氧地坪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特色农产品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
- 2025特殊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培训
- 推动教育改革建设教育生态系统
- 医疗手术中虚拟现实的模拟与辅助
- 打造高效健康宣教体系推动医疗产品销售增长
- 技术如何赋能商业发展以缩小数字鸿沟
-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柏拉图
- 放射科入科教育-课件
- 2018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A3(附答题卡、答案)
- 瓶胚工艺培训
- 地下连续墙成槽垂直度控制
- 【超星尔雅学习通】《老子》《论语》今读网课章节答案
-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题库(含答案)
- 山水林田湖试点铜川市耀州区沮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环评报告
- 电厂安全红线管理办法范本
- 一升二数学思维训练8 15
- NB-T 10651-2021 风电场阻抗特性评估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