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培养出“爱因斯坦”_第1页
谁能培养出“爱因斯坦”_第2页
谁能培养出“爱因斯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 谁能培养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不光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古往今来,爱因斯坦只出了一个,堪与之比肩的科学家也为数不多。显然,爱因斯坦要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更为珍贵。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位真正“世界级”的科学家。为弥补这一缺憾,中科院提出了新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 “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今后每年将邀请 20 30 名世界顶尖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讲学,以加强中国科学家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培养中国的“爱因斯坦”。 毫无疑问,中科院此举对加强与海外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以此能否培养出中国的“爱因斯坦”,笔者不敢盲目乐观。 首先,加强对外交流,固然可以拓展视野,却未必就能培养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或个人的科学研究会脱离世界独立发展。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却主要依赖于科学家个人的独创。爱因斯坦所开创的四个领域,均是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而这当中爱 因斯坦个人智力因素又起了决定性作用。显然,科2 / 3 学家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并非是交流几次,听几次专家讲课就能茅塞顿开,突飞猛进的。 其次,学习与交流未必就能提高科学家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谟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经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作为自然科学家的同时,他还是一位哲学家 ,在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这也正是他成功根源之所在。而现有的科学家能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就已经非常不易。于是交流与学习又往往会仅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没有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的辅助,想谋求更大的发展,也并非易事。显然,交流与学习,并不能为科学家补上综合素质这堂课。 第三,“爱因斯坦讲席教授”也并非个个都是“爱因斯坦级”科学家,来讲学并非治本之策。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外来和尚念的终究还是外地的经,我们真正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是怎样培养出会念经的高僧。仅仅听上几段经,请来几个和尚解决不了本地和尚的问题,外地和尚走 了,本地和尚吃的还是本地水、念的还是本地经。显然,治疗“创新能力不强”这一病症,也并非是请来几位“爱因斯坦讲席教授”就能解决问题的。 笔者认为,对现有的科学家来讲,给他们创造更宽松的科研环境,增加对外学习与交流,3 / 3 显然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真正培养出中国的“爱因斯坦”还得从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