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论雅俗共赏学案 论雅俗共赏学案 一 .教学内容: 论雅俗共赏 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 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 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试根据课文内容, 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2 / 16 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 “ 诗体 ” (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 (一)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朱自清(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 年入高等小学,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 年 2 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 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 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 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 年 8 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3 / 16 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 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 年 9 月 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二)作品简析 第一单元的总标题是 “ 沿波而讨源 ” ,意为通过文学现象来研讨文学的本质。 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见解 从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过程。文章分析了雅与俗的特质,指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由 “ 俗 ”到 “ 雅 ” 再到 “ 雅俗共赏 ” 的变化。文章纵向梳 理了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史带论,史论结合,语言充满趣味性。在根据文章内容整理课后练习中 “ 雅俗共赏 的历史发展 ” 的表格,了解其发展的脉络及原因之前,我们应该对作者谈到的雅与俗在文化方面呈现的特质有个整体的认识。首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 “ 雅人 ” 指 “ 士 ” , “ 也就是士大夫 ” ,包括统治者;而 “ 俗人 ” 指的则是 “ 民 ” , “ 小市民和农家子弟 ” ,现代的 “ 农工大众 ” 。其次,所谓的 “ 俗 ” ,体现4 / 16 在文艺方面,表现为 “ 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 , “ 俗士的趣味 ” ,更具体地体现为 “ 口语化 ” , “ 做诗如说话 ” ,“ 记述有趣味的杂事 ” 。以这样的内 涵来看待今天的文化,雅与俗呈现出来的对立与融合,的确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 考点分析及典型例题: (一)阅读题常见题型: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5.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 (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 4)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常见题目类型 5 / 16 ( 1)(福建) 14 “ 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2)(重庆) 15.如何理解 “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 的含意? ( 3)(全国 1)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 “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这句话在文 中的作用。 ( 4)(辽宁) 19 “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 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 5)(天津) 19.请赏析 “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 ” 这句话。 ( 6)(福建) 13文中 “ 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答题思路 “ 为什么 ” 例:(全 2) 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 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 ? 位置特征:小结句 内容特征:关键词 “ 重逢 ” 题干特征: “ 从全文看 ” 参考答案:( 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6 / 16 土的发祥地。 (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 “ 沙漠梦 ” ,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 “ 梦境 ” 。 ( 3)绵绵土有如生命的故乡(母体),而大沙漠又是绵绵土的故乡(母体)。 练习:(广东) 17. 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 “ 我可以永存 ” ,苏格拉底小雕像却 “ 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 ? 位置特征:材料(论据)句 内容特征:运用修辞,与分论点相关联 联系上下文,结合分论点及修辞手法 【答案】( 1)作者托物言志,借书籍的特性和雕像的外形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因为作者认为文字记忆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质更持久,能够真正 “ 永存 ” ,而傅雷文集正是这种 “ 永存 ” 的代表。所以,作者让傅雷文集说: “ 我可以永存。 ” ( 2)面对 “ 紧闭着嘴巴 ” 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了表达“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 ” 这一观点,所以才让它 “ 一声不吭 ” ,以反思在当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 “ 失语 ” 者是谁这一问题。 “ 含意 ”“ 内涵 ”“ 如何理解 ” 例 1:(重庆) 15.如何理解 “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 的含意? 7 / 16 位置特征:总起句 内容特征:关键词 “ 符号 ” , 与主旨相关联 参考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例 2:(年全 1)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 “ 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 ” ?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位置特征:结束句 内容特征:运用修辞,关键词 “ 阴 ”“ 状 ” ,与主旨相关联 含意 表层含义与深层内涵 参考答案: 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 没有壮怀 ” 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模拟 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A.勉强( qing)供给( j)蜕变( tu)禅宗( zhng) B.参差( c)享受( xing)譬如( p)笼统( lng) c.逻辑( ji)姣好( jio)颦蹙( c)撩人( lio) D.单薄( bo)卓然( zhu)哈巴狗( h)归宿( sh)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8 / 16 A.牵就天份趋势虚妄功效出奇致胜 B.蜂涌辨别结制纯萃押韵纲举目张 c.斩截凑泊薄弱叫嚣逍遥一蹴而就 D.芦管饶怒启图蓄生概叹 回肠荡气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 这些俗士需要摆脱得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A.固然而且也 B.固然可是也 c.不仅而且还 D.不仅可是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但能否考上大学,要看今后的情况:一是要有毅力,二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B.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 可以用生活取代教育,因为生活毕竟带有零散性,并且还含有消极的东西。 c.欧洲 “ 惠更斯 ” 号探测器 1 月 14 日在成功登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以后,通过它搭乘的美国 “ 卡西尼 ” 号飞船成功传回的拍摄的土卫六照片和其他科学数据。 D.“ 耶路撒冷 ” 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可它却又是遭劫难最多的城市,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游9 / 16 客望而却步。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XX 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端居:闲居。 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 “ 敌 ” 可否换成 “ 对 ” 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6-9 题。 愁乡石 张晓风 到 “ 鹅库玛 ” 度假去的那一天,海水蓝得很特别。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这种碧入波心的、急速涨潮的海。这种向正前方望直对着上海的海。 “ 只有四百五十海里。 ” 他们说。 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 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10 / 16 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 明孝陵的松涛在海浪中来回穿梭,那种声音、那种色泽,恍惚间竟有那么相像。记忆里那一片乱映的苍绿已经好虚幻好缥缈了,但不知为什么,老忍不住要用一种固执的热情去思念它。 有两三个人影徘徊在柔软的沙滩上,拣着五彩的贝壳。那些炫人的小东西像繁花一样地开在白沙滩上,给发现的人一种难言的惊喜。 而我站在那里,无法让悲激的心怀去适应一地的色彩。 蓦 然间,沁凉的浪打在我的脚下,我没有料到那一下冲撞竟有那么裂人心魄。想着海水所来的方向,想着上海某一个不知名的滩头,我便有一种嚎哭的冲动。而哪里是我们可以恸哭的秦庭?哪里是申包胥可以流七日泪水的地方?此处是异国,异国寂凉的海滩。 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小时侯曾经多么神往于爱琴海,多么迷醉于想象中那抹灿烂的晚霞,而现在,在这个无奈的多风的下午,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我自己国家的名字,爱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 而一个中国人站在中国海的沙滩上遥望中国,这是一个怎样咸 涩的下午。 遂想起那些在金门的日子,想起在马山看对岸的角屿,在湖11 / 16 井头看对岸的何厝。望着那一带山峦,望着那曾使东方人骄傲了几千年的故土,心灵便脆薄得不堪一声海涛。那时候忍不住想到自己为什么不是一只候鸟,犹记得在每个江南草长的春天回到旧日的梁前,又恨自己不是鱼,可以绕着故国的沙滩岩岸而流泪。 海水在远处澎湃,海水在近处澎湃,海水徒然地冲刷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羞耻。 我木然地坐在许多石块之间,那些灰色的,轮流着被海水和阳光煎熬的小圆石。 那些岛上的人很幸福地过着他们的日子,他们在历史上从来不曾辉煌过,所以他们 不必痛心,他们没有骄傲过,所以无须悲哀。他们那样坦然地说着日本话、给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国民学校旗杆上竖着别人的太阳旗,他们那样怡然地顶着东西、唱着歌,走在美国人为他们铺的柏油路上。 他们有他们的快乐。那种快乐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也不屑有的。我们所有的只是超载的乡愁,只是世家子弟的那份茕烛。 海浪冲逼而来,在阳光下亮着残忍的光芒。海雨天风,再不放过旅人的悲思。我们向哪里去躲避?我们向哪里去遗忘? 小圆石在不绝的浪涛中颠簸着,灰白的色调让人想起流浪的霜鬓。我拣了几个,包在手绢里,我的臂膀遂有着十分沉重的感觉 。 忽然间,就那样不可避免地忆起了雨花台,忆起那闪亮了我12 / 16 整个童年的璀璨景象。那时侯,那些彩色的小石曾怎样地令我迷惑。有阳光的假日,满山的拣石者挑剔地品评着每一块小石子。那段日子为什么那么短呢?那时侯我们为什么不能预见自己的命运?在去国离乡的岁月里,我们的箱箧里没有一撮故国的泥土。更不能想象一块雨花台石子的奢侈了。 灰色的小圆石一共是七块。它们停留在海滩上想必已经很久了,每一次海浪的冲撞便使它们更浑圆一些。雕琢它们的是中国海的浪花,是来自上海的潮汐,日日夜夜,它们听着遥远的消息。把七块小石转动着,它们便发 出琅然的声音,那声音里有着一种神秘的回响,呢喃着这个世纪最大的悲剧。 “ 你拣的就是这个? ” 游伴们从远远近近的沙滩上走了回来,展示着他们彩色缤纷的贝壳。而我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七颗黯淡的灰色石子。 “ 可是,我爱它们。 ” 我独自走开去,把七颗小石压在胸口上,直压到我疼痛的淌出眼泪来。在流浪的岁月里我们一无所有,而今,我却有了它们。我们的命运多少有些类似,我们都生活在岛上,都曾日夜凝望着一个方向。 “ 愁乡石 !” 我说,我知道这必是它的名字,它决不会再有其他的名字。 我慢慢地走回去,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 人崩溃,我一步一步艰难地摆脱它。而手绢里的愁乡石响着,响久违的乡音。 13 / 16 无端的,无端的,又想起姜白石,想起他的那首八归。 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 愁乡石响着,响一片久违的乡音。 后记:鹅库玛系冲绳岛极北端之海滩,多有异石悲风。西人设基督教华语电台于斯,以其面对上海及广大的内陆地域。余今秋曾往一游,去国十八年,虽望乡亦情怯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一九六八年 6.( 1)作者写海,有时从感觉下笔,比如 “ 每次看到海,总有一种瘫痪的感觉 ” ,试从文中再找两例这样写海的句子。 答: _ ( 2)作者为什么说 “ 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 ” ? 答: 7.文章前后两次说 “ 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 ” ,请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其作用。 答:_14 / 16 _ 8.作者为什么把那七块灰色的小 圆石叫 “ 愁乡石 ” ? 答:_ 9.作者在文中把自己( “ 我们 ” )分别跟两种人进行了比较,请找出这两组比较;并分析 “ 我 ” ( “ 我们 ” )和他们的不同。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为 D 薄( bo)应改为 b;卓( zhu)应改为 zhu;哈( h)应改为 h;宿( sh)应改为 s A 强( qing)应改为 qing;宗( zhng)应改为 zng B 享( xing)应改为 xing;笼( lng)应改为 lng c 姣( jio)应改为 jio;撩人( lio)应改为 lio 2.答案为 c A“ 牵 ” 应改为 “ 迁 ” ; “ 份 ” 应改为 “ 分 ” ; “ 致 ” 应改为 “ 制 ” B“ 涌 ” 应改为 “ 拥 ” ; “ 结 ” 应改为 “ 节 ” : “ 萃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核子仪考试题及答案
- 郑州校园探访活动方案
- 贵州转学考试题及答案
- 钢琴乐理考试题及答案
- 农民合作社农业信贷支持协议
- 氟骨病考试题及答案
- 提升生态合作保障承诺书5篇
- 专业人士行业担当承诺书6篇
- 用户反馈信息分类表格
- 方向辨认考试题及答案
- 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 设备借用协议范本
- caprini评分表的发展、应用研究及改进探讨
- 交安工程施工合同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肠造口并发症讲稿课件
- GB/T 6403.5-2008砂轮越程槽
- GB/T 15970.2-200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2部分:弯梁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详1系统课件
- 组织行为学核心主题全系列(MBA研修班学生版4日)课件
- 局部解剖学绪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