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文化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文化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文化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文化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 (一)文化和文明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 “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西方: “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 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 文化多义兼容说 ”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 文化、文明同义说 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 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文明大于文化说 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 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易?乾?文言 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 文化大于文明说 汪澍白 “濬哲文明” 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文化成果的含义.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美、德学者:文明着重指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客观方面,化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主观发展 人类学家:文明是文化的表现 国内学者: A、在起源上,金术、文字、大规模建筑的结合是文明起源的标志 1 B、在内涵和外延上 C、在性质特征上 D、在语义学上 (二)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 第二、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及心态等。 第三、行为文化,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 第四、制度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定的社会规范。 冯天瑜 制度文化人类社会实践总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 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模式社会心理 心态文化 社会意识形态 (三)文化的类型 按层次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 按内容分: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按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分:认识文化审美文化价值文化 按结构分:一元文化多元文化(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按时间分:前现代文化系统现代文化系统后现代文化系统 按空间分: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大陆文化海洋文化 按特征和普及程度分:大众文化精英文化 (四)文化的传承 1、文化进化论 摩尔根、泰勒 (1)心理一致说 (2)独立发明说 (3)逐渐进步说 蒙昧野蛮文明 2、文化传播论 (1)德国派 格雷布内尔 “母文明”、“子文明” (2)英国派 斯密斯“泛埃及主义” 佩里“借用” (一)中 国 华 夏 中 华 中国 狭义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大雅民劳地理概念 “中国,京师也” 毛传广义 “中原之地”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主权国家概念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 文化概念 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 指中原诸侯国民,也有汉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 , 指华夏居住的中原地区,后包括全部领土 , 最基本的涵义在于文化 (二)中国文化史的分期 1、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说,表人物:钱穆 (1)上古中国文化的起源 (2)殷周中国文化的孕育 (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萌动 2 (4)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 (5)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发展 (6)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 (7)宋明中国文化的强化 (8)清至“五四”中国文化的转型 2、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说,表人物:李学勤、冯天瑜 (1)前文明时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世界”源自佛教楞严经 文明形态(原生文化) “三大文明”近东文明、东亚文明、中南美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 “六大文化区”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 “七大母文化”埃及、苏美尔、米诺斯、玛雅、安第斯、哈拉巴、中国 “八个文明中心”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雅典、伊斯 兰、西方、墨西哥 “26个文明中心” “突破性文化”苏美尔巴比伦希腊罗马 “连续性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目的 2、意义 (1)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3)有助于我们辨别良莠,开创民族文化的美好未来 3、方法 (1)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2)宏观把握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思 考 题 1、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习中国文化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中国”概念的历史演变 3、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4、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章 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 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和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 (2)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 (3)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转化或传递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得作用是不同的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有利于开放还是有利于封闭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三、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专制主义严重 1、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 宗法: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则 , 嫡长子继承制 , 封邦建国制 , 宗庙祭祀制度 2、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 家天下的延续 (2) 封国制度不断 (3)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宋)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 宗谱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朱熹,“家之有庙,族之有谱” 宗谱又称家谱、族谱、世谱、家乘等 宗谱一般由序文、谱例、目录、家训族规、族基、祠堂、族田的情况、自始迁祖以下全族已故和现存的所有成员的谱系世表等几部分构成。 宗祠 族田 又称祠产,名义上是合族公有的财产,包括山林、土地、房屋等 族长 拥有的权力:主持祭祀典礼之权,主管族产之权,对族人的教化和惩罚之权,处理族中各种纠纷, 调停争端之权 族规 第一、强调尊崇君权,履行对封建国家的义务 第二、把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法原则具体化 第三、提倡封建伦理道德 第四、宣扬同族一气 第五、规定对族人本身、持家方面的要求和禁约 第六、规定立后承继的原则和办法 第七、规定对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名教,损害了封建国家和封建家族利益的处罚办法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 经济基础稳固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对人身控制严密 (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的伦理范式 ,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本 章 思 考 题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 汉语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楔形文字,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仓颉造字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应该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即由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而成。 汉字构字法六书 , 象形:根据事物的形状来造字 , 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标出注意点而造出的新字 , 会意:将两个字以上的字组合成新字 , 形声:将声符和意符并用造出的字 , 转注:同一部首的字字义相通 , 假借: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记录 2、汉字字体的演变 以隶书为界分成两阶段: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今文字阶段:草书、楷书、行书 3、 中国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1) 中国古代文字的人本精神, 汉字所描绘的事物类别 , 字的部首 , 汉字结构所体现的人文观念 (2)汉字的审美特质 形美、意美、力美、韵味美 4、汉语汉字的国际化, 汉字汉语的优越性:高精度、高效能、适用性强、适应度高 , 汉字汉语的国际化 二、中国古代典籍 1、中国古代典籍的生产 , 生产材料 , 生产方法 , 装帧形制:简策形制,卷轴形制,折叠形制,册页形制(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2、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 (1)公家收藏体系 159年,我国第一个封建社会中央政府第一个专门管理典籍的机构秘书监 , 唐代 “三馆”弘文馆、集贤院、史馆 , 明代以内府为主,文渊阁、大本堂、武英殿、东阁 , 清代七大藏书阁:文渊、文源、文溯、文津四阁,江南文采、文汇、文澜三阁 (2) 书院和寺观收藏体系 (3) 私家收藏体系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历史贡献 3、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经、史、子、集、类书、丛书 本 章 思 考 题 1、汉字的演化过程及其特点 2、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系统 第三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 “李约瑟问题”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 中国科学技术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科学:指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关于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达到实用目的的方式的知识。 1、 中国古代的科学 (1)农学 (2)医学 (3)天文学 (4)算学 2、中国古代的技术 (1)四大发明 (2)水利技术 (3)医疗技术 (4)建筑技术 (5)制造加工技术 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 整体观 优越性 , 始终把所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 强调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及内在因素的联系 , 强调整体的有序性 局限性 , 缺乏对事物内部个要素进行独立的具体分析 , 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 2、 实用性 , 在宗旨上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 , 在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上体现出实用性 , 古代技术相对于古代科学来说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三、“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19001995),约瑟夫尼达姆,字丹耀,别号十宿道人,胜冗子。罗茜莫耳(李大菲)。化学胚胎学,被誉为“化学胚胎之父”。 , 中国人对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 , 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 , “李约瑟问题”提出的意义 三、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 传统科学思维的局限 2、 传统观念的影响 (1) 古代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地位低下,古代科学家缺乏独立性; (2) 封建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上重本抑末,科学技术很难凭借商品经济的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3)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本 章 思 考 题 1、总结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学、医学上取得主要成就 2、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对西方数学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深刻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是(九章算术) 2、我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3、在圆周率研究领域,我国古代数学家( )与( )成果斐然。刘徽(魏晋) 3.142 祖冲之(南北朝)3.1415926 4、(墨经(战国)是我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的最早文献。 5、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是(沈括(宋)梦溪笔谈) 6、被阿拉伯和埃及称作“中国雪”,在波斯称作“中国盐”的炼丹原料是(硝石) 7、古代中医学“医经”留传后世的代表作是(黄帝内经) 8、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药物的本草书是(神农本草经(汉) 9、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达尔文赞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著作是(本草纲目(明) 10、在自然地理研究方面,最古老而又有代表性的专著是( )和( )。禹贡、山海经 11、古代影响最大的天体结构理论是谈天“三说”,具体为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文献是(汉书?地理志) 13、我国和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是(齐民要术) 14、被西方人称之为“唐图”的智力玩具是指(七巧板) 15、被誉为“智力游戏世界四大不可思议之一”,并编进国外大学计算机教科书的智力玩具是指华容道 第四章 中 国 古 代 教 育 , 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学校 1、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学校的萌芽与创建 “成均”、“米廪”、“庠”学校的萌芽 “序”、“校”、“学” 夏代的学校 西周:国学:大学(太学、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小学 校、序、庠、塾 乡学“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2)中国古代学校的定型 春秋战国:私学的出现 汉代:官学系统,中央官学:太学,师法,家法。地方官学:郡国学;县、道、邑、侯称校、乡称庠 私学系统,书馆,经馆(精舍、精庐) (3)代学校的繁荣和发展 隋 A、国子寺的设立,607年,隋炀帝改为“国子监” B、专科教育的多样化 C、科举制的创立,606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唐 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传统学校和以专科知识为教育内容专科性学校并行;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官学与私学并存;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并举,共同构成了唐代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宋 书院特点:日常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道德修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守一派学旨与学派间学术交流相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4)中国古代学校的延续和转型 明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官学特点:国子监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地方官学空前发展,社学制度更趋完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清 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1901年,建立新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5年,停止科举考试 2、中国古代学校的主要特点 (1)官私互补,私学对古代教育的贡献 (2)政教一体 (3)儒学为本 (4)育用结合 3、中国古代学校的文化功能 (1)培养统治人才 (2)发展古代学术 (3)传播儒家思想 (4)服务社会政治 二、中国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 尊师爱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温故知新、循序渐进、身体力行、教学相长 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全面综合的整体意识 (2)德育为首的伦理色彩 (3)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4)启发启觉的主体精神 本 章 思 考 题 1、中国古代学校的特点及文化功能 2、在现代教育中如何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与文化的关系 , 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 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1、先秦文学 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散文、诗歌,先秦散文可以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诗经和楚辞构成后世诗歌创作的两大源头。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国土乐,共160篇;雅是周王畿乐歌,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三体” “三用”(赋、比、兴) 楚辞形式上,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西形式;创作方法上,楚辞大胆采用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内容上,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宋玉、景差 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景差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为楚辞。“风骚” 2、汉魏六朝文学 汉赋,要特点是“不歌而诵”和“铺采摛文” , 汉武帝时期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 西汉末年,杨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 , 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建安文学,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他们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良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风骨” “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瑒、刘桢 3、唐宋文学 唐诗,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山水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派:高适、岑参,李白、杜甫 中唐,白居易、元稹,韩愈、贾岛、李贺, 晚唐李商隐、杜牧 “小李杜 宋词,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4、元明清文学 元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特征: 首先,美丑善恶泾渭分明,扬善惩恶,鲜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 其次,往往以“大团圆”收场,体现中国人世俗、乐天的精神特点; 再者,主要以歌词文采和音乐曲调取得戏剧效果 明清小说,中国小说酝酿于先秦,成型于唐代。 二、中国文学的主要特点 8 1、注重理性,中国文学发展中有两条扭结在一起的线索,一条以儒家思想为基石,强调文学的政治功用和理性控制;一条以道、佛思想为基石,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和无意识规律。 2、长于抒情,从体裁和创作方法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3、以和为美 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1、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涵互动 2、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心理及思维方式 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1、绘画 中国绘画的特点,散点透视,追求整体的和谐,平面、单色、线条的技法 2、雕塑 四种类别: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建筑雕塑,工艺雕塑 3、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性 , 诗与韵白、散文结合的文学性 , 程式化,脸谱,动作,曲牌 , 虚实相生,以一当十 五、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1、中国古代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1)文化影响艺术题材的选择和意蕴的表现 (2)文化对艺术结构形式以及表现技巧的影响 (3)文化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2、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功能 (1)审美教育功能 (2)认识功能 (3)交流功能 本 章 思 考 题 1、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功能 第六章中 国 古 代 史 学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史学的历史进程 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秋 2、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1)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2)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3)列朝相承的纪传体 (4)典章制度的渊源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1、秉笔直书,左传 ,史氏 “崔杼轼其君,直书与曲笔 2、经世致用 3、注重修养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文化意义 1、激发爱国热情 2、提供资鉴思想 3、启迪思维方法 本 章 思 考 题 分 析 史 学 的 文 化 意 义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第一讲 文化概说习题 1(中西语系中“文化” 内涵的异同。 2(什么说文化就是 “自然的人化”, 3(赞同哪种文化分层说,为什么, 4(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吗,为什么, 5(学习中国文化概论具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生成环境 1(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创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有哪些重要区别, 3(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16,18世纪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难产的原因是什么, 5(宗法制度确立有哪三个基本条件, 6(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宗法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7(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有什么特征? 8.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1(试论述儒、墨、道、法诸家的主要思想。 2(春秋战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3(唐代文化具有阶段性集大成的特点试以史实论证之。 4(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各自具有怎样的风格, 5(明清文化有哪些特点, 6(试分阶段论述中国古代儒学的流变。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就 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世界地位 , 2(中国古代科技有哪些伟大成就, 3(谈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4(谈谈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5(谈谈中国传统中医学的特点。 6(影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前近代因素有哪些, 7(中国的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五讲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宗教、哲学 1(什么是“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具有哪些传统美德, 2(中国传统论里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要素试什么, 3(你认为子女怎样作为才算真正的尽孝, 4(你认为传统“慎独”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它还具有现实价值吗,为什么, 5(谈谈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谈谈佛道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8(谈谈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第六讲 中国文化的特征 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2(中国文化具有哪些特征,促使诸特点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统一, 4(你认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缺失有哪些, 5(你对当代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印象, 第七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你认为“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中性的还是褒性的,为什么,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试比较中西文化在天人合一关系上的异同。 4(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5(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6(你认为中国人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第八讲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 1( 文化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 2( 试分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3( 谈谈“中体西用”论现代化模式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4(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 5( 如何评价“全盘西化”论 6( 如何理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7(80年代的“文化热”有哪些特点, 8(谈天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重点的思考题目: 1,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动因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促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经过不到100年时间,就大体上转变成为了近代型文化的呢,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冲击反应”论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外部动因的代表理论,它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缺乏活力的惰性体系,它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缓慢发展的,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观念的三层次演进,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冲击反应”理论充分肯定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促成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但是,这种理论只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消极阻碍作用,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它不能全面正确地解释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和动因。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之时,一面对西方文化进行顽固的拒斥,显示出惰性;另一方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富有活力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富有活力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 (1)经世思想 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时就提倡一种积极用世的精神,后世儒家继承了这种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经世精神也有强弱显隐的不同。以清代为例,清初学风朴实,富于经世精神;中期乾嘉时,由于统治阶级严厉钳制言论,知识分子只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故纸堆中,致使经世精神隐而不彰;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已经衰落,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社会问题丛生,于是经世思想再次抬头,渐渐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著名学者包世臣、龚自珍、魏源,封疆大吏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都是讲究经世学问的。他们致力于研究农政、刑名、河工、漕运、盐法、战守、货币等实学。稍晚一些,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都讲究经世之学。在经世思想的支配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曾国藩提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 。对于魏源、曾国藩等人来说,把研究中国的实学扩及到研究西方的实学,乃是一个自然的逻辑结论。 (2)变易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变易思想。易经就是一部专门讲“变易”哲学的著作,它通过八卦推演,阐明了万物都是在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道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近代中国人在鼓吹改革、变法时常常引用古代变易思想作为根据。康有为把易经中“穷变通久”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至,他说:“故新则和,旧则乖;新则活,旧则板;新则疏通,旧则阻滞;新则宽大,旧则刻薄。自古开国之法,无不新,放新为生机;亡国之法,无不旧,故旧为死机。”中国传统变易思想成了他“变法”的理论根据。维新派还把传统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康有为的“三世”说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在他那部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中,也可以看到中西变易进化思想的奇妙结合。 (3)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一直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和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对君主专制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把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使之具有了某些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改良派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的“微言大义”时说,君主不是什么“天子”,而是民众的一员;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不是民众的主人,而是民众的仆人,君主是受民众的委托。受民众的聘雇而为民众服务的。康有为的解释很明显地受到了黄宗羲的影响。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指出:君主产生于处理公共事务的需要,因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资产阶级还尽量利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来为排满革命服务。革命派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众所周知。国粹派也极力推崇古代那些有异端思想的“在野君子”,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和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等人。刘师培在中国民约精义一书中,就曾广泛地援引这些学者的言论,阐发其中的民主因素,宣传主权在民和法治思想。经过国粹派的阐发,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在20世纪初年得到了发扬,它对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从殷周时起就是一个融会了多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与欧洲中世纪文化相比更具有涵摄性和包容性。因此,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如科技思想、民主思想,以及五四以后传人的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找到接洽点,被吸收到不断发展更新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去,这是西方先进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播、生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还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等,它们都在近代文化变革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或有重要发展。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积极的活力因素,它们在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中起着联结新旧文化的作用,因此,中国近代的新文化,无论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西方文化,而是吸收了许多传统的文化精华、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4)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 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已不再是原始的萌芽状态,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近代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并逐步发展,资产阶级随之产生并逐渐成长,它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上壤之中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使传统文化产生了危机,并不得不向近代转型。 然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如何挽救民族危机的问题。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决定的;它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都是围绕着挽救民族危机这个主题,苦苦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倒“维新变法”,到“排满革命”,到“马克思主义”,种种选择,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容的选择,并且决定了如何改造它们。以输入的西学为例,在中国最有影响的莫过于进化论(即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理论,以生存竞争说来解释人类社会,是一种为殖民者扩张服务的反动理论),它一传入中国,就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增强了处于民族危机中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为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再如自由学说,在西方是讲基于个人财产基础上的个人享有的自由权力,而在中国则主要是讲国家的独立自主,民族的自由解放。这显然是由于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民族的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在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不宜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相反倒要强调个人服从、个人牺牲。因此,在近代中国,个人自由权力的观念一直很淡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自由主义意识曾流行一时,但很快就被淹没在新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高潮中了。 中国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也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迅速变迁和发展路向。大约每经过20,30年时间,中国就要更迭和流行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求强求富的洋务思潮-主要是要求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的民主主义思潮-主要是追求个性解决的思潮-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对中西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改造,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迅速变迁和发展路向,因此它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根本动力,与它相比,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都还是次要原因。 2,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促进新文化建设, 新文化,是一种能跟上社会发展、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和推动作用的新思想、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