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必修一_第1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必修一_第2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必修一_第3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必修一_第4页
《赤壁赋》第三课时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赤壁赋第三课时必修一 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中学 刘学军 【教学思路】一、教材介绍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重点文言实虚词。 语文常识: 苏轼, “ 赋 ” 。 、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 的能力。 2 / 10 、教育性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总体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 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3 / 10 、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 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课件准备: 配乐赤壁泛舟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 4 / 10 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 、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 、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 (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 播放 “ 赤壁泛舟图 ” 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 、客吹洞箫之 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5 / 10 、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 (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 (第题训练重点是鉴赏作者对箫声的摹绘。第题则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没有正误之分,错对之别,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发挥他们作为鉴赏主体的作用,教师扮演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对于第题,学生会出现这样几种理解: 是为了引 出后文的主客问答,起过渡作用。 是为了与苏子从歌词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 箫声哀怨悲凉的音调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 这几种认识都有道理,但都欠全面,教师可适当的点拨引导。 四、指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写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完成教学重点 6 / 10 、播放 “ 赤壁泛舟图 ” 中 “ 客曰 ” 片段幻灯,在哀怨、忧伤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三段。 、质疑设问: 概括 “ 客曰 ” 的意思。 找出第三段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 (第 题的设计在于鉴赏 “ 客 ” 的哀痛的思想感情,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 题的设计在于鉴赏艺术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说清它们有怎样的联系。) 要点点拨: 眼前的 “ 江水 ”“ 明月 ”“ 山川 ” (写景); “ 曹操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议论); 哀叹自身的渺小(抒情)。 、播放 “ 赤壁泛舟图 ” 苏子回答的片段幻灯,在优美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四段。 7 / 10 、质疑设问: 用自己的话转述苏子的意思。 对苏子的这种认识作出评价。 (设计这两道题,目的是鉴赏分析苏子的思想感情。第 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 题学生的看法会很 “ 发散 ” ,教师要做好点拨。) 下面是关于第 题鉴赏分析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生:苏轼的观点很具辩证色彩,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身处逆境而心胸坦荡旷达,难能可贵。 生:苏轼的观点无非就是要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看不出来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师:对这两位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立刻作出评价,而是继续设疑激趣:有人认为, “ 客 ” 的观点实际上是苏轼思想的委婉流露,你们怎么看? 8 / 10 (设置这一疑问,目的是要学生加深苏轼被贬后矛盾思想的理解,并照应前面辞赋文体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的讲解。) 生: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巧妙地流露了自己被贬黄州后郁闷愁苦而又乐观旷达,意欲实现个人抱负的思想感情,比起直接坦陈个人心迹,真是巧妙。 师: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政治失意或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往往会陷入苦闷、迷惘之 中,苏轼也不例外,但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并不消极沉沦、萎靡不振,而是以自己豪放乐观的胸襟去拥抱生活。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能用简单的 “ 积极 ” 或 “ 消极 ” 来概括,但他那种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不应给我们很多启示吗? 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活着。 学生围绕世界观、人生观的话题充分发表看法。 五、总结,布置作业 分析本文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异同。 9 / 10 (设计此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回答该题,既要考虑思想感情的表达,又要考虑 艺术手法的表现。) 【评析】 “ 以人为本 ” 是赤壁赋课例分析的灵魂和精华。而通过审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 让学生做鉴赏活动的主体 ” 是文学鉴赏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学者绝不能采取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把 “ 答案 ” 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去寻求、去发现。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种观念和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现。 教学中,教师围绕鉴赏主题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鉴赏 、审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