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虎兕(sh) 猿猱(no) 飞湍(tun) 凭心而论B霓裳(chng) 喧豗(hu) 吮血(shn) 呕哑嘲哳C碑帖(ti) 玉砌(qi) 绯闻(fi) 分崩离析D蜇居(zh) 石栈(zhn) 滂沱(png) 碧血黄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共享概念盛行的年代,再稀奇的共享模式,恐都难以让人感到意外。甲正如有人所调侃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在此背景下,共享书店的诞生,似乎就有某种众望所归下的必然性了。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乙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99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丙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行 B诞生 C众望所归 D确实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 B乙 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环境保护部正联合相关部委研究制定“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行动计划,采取压茬推进的方式,坚持连续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改正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B校园贷悲剧暴露了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不成熟、理财知识的欠缺,有些孩子贪慕虚荣、热衷攀比,盲目地相信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被不法分子利用。C面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包括阿根廷、德国、巴西等传统劲旅,纷纷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以期在今夏的比赛中夺得“大力神杯”。D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势头前所未有,随着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正从传统的工业制造领域向医疗服务、教育、娱乐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拓展。5中国的成语、俗语凝聚了广大人民生存与生活的智慧,但其中存在不少矛盾的地方。如:有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有人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有人说:量小非君子。可有人说:无毒不丈夫。请动用你的成语、俗语积累,完成填空。(4分)(1)有人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可有人说:_。(2)有人说:_。 可有人说:有仇不报非君子。(3)有人说:人定胜天。 可有人说:_。(4)有人说:_。 可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很多传统的习俗在春节越来越少见,爆竹也被限制了燃放的时间和地点。爆竹声意味着年味,但燃放爆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请以“爆竹”的口吻写一段文字,阐述其复杂的心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少于120个字。(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荀子不仅是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独立于文学体裁的“赋”,直接来源于诗经中的“赋”体。诗经有三种主要体裁或创作手法,即赋、比、兴,其中的“赋”体就是“直陈事体”,把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既不使用比喻来借物说明,也不通过描述其他事物而兴起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秦汉之际,荀子和屈原的风格依然并存。楚汉之争的两位主角刘邦和项羽,都曾有过即兴的亦吟亦唱式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汉乐府诗的先河。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到故乡沛县光宗耀祖,并在与乡人的聚会中即席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失败的西楚霸王项羽则在垓下被围中慷慨悲歌,吟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二人的作品风格明显有所不同,身为楚人的项羽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而刘邦则更多了一些荀子诗赋的精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这是在说,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班固接着说到,此后,先秦时期著名的赋家有宋玉和唐勒,汉代则是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但是,这些人因为更注重赋的形式,就逐渐失去了赋的实际内容。所以东汉学者扬雄就自我检讨说,写诗的人既注重形式,又注重内容,而写赋的人则只注意了形式。东汉时,辞赋因追随楚辞而走入了死胡同,人们这才又开始注重荀子的传统,使诗歌创作进入了朴实的古诗时代。艺文志记载有“孙卿赋十篇”,而现存荀子中只有赋和大略两篇,还有成相诗一篇。这种不一致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荀子的赋在传世的过程中有所缺失,一种则是班固所说的“十篇”,尽在现存的荀子之中,只是失去了明显的标记而已。事实上,赋和大略的诗赋也并不是十分连贯的整体,可以做一些篇章的区分。当然,荀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所以,在当今的古代文学史研究方面,讲到战国时期的诗歌创作时,很容易忽略荀子诗赋家的地位。讲到汉赋时,由于多半是讲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等人的长篇绮丽之赋,也很容易略过与荀子诗赋风格比较一致的像刘邦大风歌那样的民间非专业诗人的诗歌创作,当然也谈不到荀子诗赋的影响。讲到汉乐府,则又倾向于研究诗经的影响,而跨过了荀子诗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往下,讲到三国和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时,由于远离荀子的时代,更不会讲到荀子诗赋的影响。文学史研究中的这些缺憾之处,对于荀子及其文学成就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荀子是杰出的思想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荀子诗赋的地位。(节选自名作欣赏2016年第8期,有删改)7下列不属于荀于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的作品在传世的过程中有所缺失。B思想家的名头掩盖了荀子诗赋家的地位。C荀子的诗赋风格与民间非专业诗人比较一致。D写赋的人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忽视了荀子的传统。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中的“赋”体主要是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把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B项羽的作品接近于荀子诗赋的传统,而刘邦则受楚辞的影响比较明显,他们用即兴的亦吟亦唱式的创作,开创了汉乐府诗的先河。C东汉时期的辞赋因追随楚辞而陷入发展困境,人们又开始关注荀子诗赋的传统,使诗歌创作重新呈现古朴的风貌。D因为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都没有表达政治讽喻的内容,也没有坚持作赋的传统,所以他们不能被称为文学大家。9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桃源人家侯发山据从老庙回来的驴友讲,那里山高,植被好,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空气格外清新。二三户人家,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还不收钱晓晓就心动了,打算去一探究竟。周六,她搭乘早班车出发了,两个小时后抵达镇上,然后转乘当地的面包车进山了。公路虽不宽,却是平整的水泥路,并不颠簸。面包车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晓晓运到了目的地。一下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像个盆地似的,四周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峦,有的山峰似莲花,有的像乌龟,有的如骆驼。山坡上深绿、嫩绿、浅绿,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像是给山坡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山风扑面而来,夹杂着花香、果香,还有玉米的芬芳。晓晓闭上眼睛,贪婪地呼吸着,呼吸着。往那些树丛中间瞧,隐约可以看到石头砌就的房子,无疑,那是农家院落。除了各种鸟呜,还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并不热烈。公路下面的沟里,便是小河。河水蜿蜒,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更不清楚要流向哪里好一个世外桃源啊!晓晓忍不住感慨道。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晓晓擦拭了一把额头的汗珠,完全是下意识地,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小河边。山谷狭窄的地方,汇集了一汪水,碧绿碧绿的。晓晓瞬间就后悔没有带泳衣。她环顾左右,四下看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她急慌慌脱掉衣服,钻进了水里,鱼似的自由自在地游起来,感到一种彻骨的清凉和说不出来的舒服。晓晓仰躺在水面上,两手大鹏似的展开,轻轻地划着水。在来之前,她上网搜了一下“老庙”的来历,老庙又名玉仙圣母庙,玉仙圣母就是王母娘娘,她老人家曾在这一带养蚕纺丝,后人修庙纪念,时间久了,这地方便成了“老庙”。晓晓想,当年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是不是在这地方洗澡的?七仙女的衣服是不是在这里被牛郎偷走的?想到这儿,晓晓睁开眼睛,猛然看到山坡上一个男人盯着自己,晓晓“啊”地一声惊叫起来。那个男人也像是被惊醒似的,摇头晃脑,又唱又跳走远了,一边走一边把自己的一只鞋子甩到了山沟里,那样子倒像个神经病。晓晓回过神来,急忙从水里出来,顾不得身上湿淋淋的,忙把衣服套上,心跳才恢复正常。晓晓在水池边坐了会儿,湿漉漉的头发已被日头给晒干了,她便沿着山坡上的小路往上走。她不敢在河沟里久停,她怕那个疯子杀个回马枪。时间已经过了正午,晓晓打算到一户村民家里讨点吃的,主要的是打听一下疯子的事情。晓晓就近寻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棵皂角树,有些年头了,树干怕是两三个人合抱不住,树冠遮天蔽日,整个院落散发着阴凉。三孔窑洞。院落里有个石桌子,周边是石头凳子。一个篱笆围起来的菜园,一畦一畦的,有西红柿,有豆角,有黄瓜,还有一些,晓晓叫不出名字,花红柳绿,热热闹闹,很是养眼。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个,看到晓晓,笑盈盈地迎上来,像是多年不见的亲戚来了。老大娘说:“城里来的吧?闺女,吃饭没?想吃啥大娘给你做。”山里人真是热情!晓晓说:“大娘,我鸡蛋面条吧。”老大娘说:“好,这好办,想吃肉却难。”“多少钱一碗?”晓晓紧跟着问了一句。她知道,有两个行当在交易前必须谈好价钱,要不然,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个是理发,一个是吃饭。“说啥钱呢。”老汉笑了笑。“就是,就是,多添碗水的不是?我们也没吃呢。”老大娘转身去灶间忙活了。院子的角落有个灶台,老汉把锅放上,抓起一把干草燃着,再架上几根柴火,一阵噼里啪啦,火就慢慢起来了。晓晓想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大爷,咱这个村是不是有个疯子?”听到晓晓的问话,老汉没加思索,顺嘴说道:“有,有。”晓晓的心放到肚子里了。老汉又问:“你见到疯子了?”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老汉说:“没事,见到了也不用害怕,这个疯子不打人,不骂人,整天就会疯疯癫癫地瞎唱。”返程时候在路边等车时,遇到一个当地村民,是个中年汉子。晓晓打听那个疯子的事情。中年汉子的说法跟那个老汉几乎一模一样。晓晓彻底放心了。好多年后,晓晓带着老公和孩子又到了老庙。在老汉家打点午餐的时候,晓晓装作无意间提起了那个疯子。老汉回忆半天才想起当年的事。当然,他没有认出晓晓来。老汉呵呵一笑,说,那个“疯子”是他的儿子,不是真的疯。儿子无意间发现一个外地女孩洗澡,故意装疯卖傻的。为啥子?晓晓怔了下,一时没明白过来。老人说,他要不那样做,人家女孩怎么活啊?一下子,晓晓心里边塞得满满的,暖暖的。10.小说第二段为什么对老庙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日头爬到了半空中,毫不吝啬地发出火辣辣的光芒。(2分)(2)晓晓点点头忙又摇摇头。(3分)12.“桃源人家”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13.小说的结尾设置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9题。(24分)甲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4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密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C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1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3分)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者止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然而不王者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则修文德以来之D既来之,则安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C极娱游于暇日 D何以伐为17下列说法中正不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C“数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胜用也。”其观点是: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句的观点与“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是相同的。D乙文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些属于“王道之始”;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另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18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9分)(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分)(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分)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8分)织妇辞唐孟郊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注】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蓝缕:破敝衣裳。20.“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2分)21.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6分)(三)古诗文默写。(8分)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每空1分,共8分)(1)总角之宴,。,不思其反。(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3)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6)沧海月明珠有泪,。此情可待成追忆,。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马云演讲时曾说:做任何生意,必须想到三个赢,第一个是客户赢,第二个是合作伙伴赢,第三才是你赢。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最了不起的利他主义。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必然将个人私欲作为唯一追求。中山大学教授李淼说: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与之相反,理想色彩过重的人,在牺牲自己的时候,牺牲起别人也轻而易举。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1B(A虎兕s,平心而论;C玉砌q;D蛰居)2C(众望所归: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或完成指定事情。此处“共享书店的诞生”可看作某种局势,应用“大势所趋”,意思是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A盛行:广泛流行;普遍流行。B诞生:指出生、降生,也比喻新事物的出现。D确实: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3A(甲句中“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共享的”是反问句,所以后边的逗号应改为问号。)4B(A搭配不当,“改正环境”搭配不当,应为“改善环境”。C成分残缺,“包括”一词的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包括”或将句子改为“包括阿根廷、德国、巴西在内的传统劲旅”。D不合逻辑,“医疗服务、教育、娱乐”属于社会服务领域。)5(1)浪子回头金不换 (2)宰相肚里能撑船 (3)天意难违 (4)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每小题1分,答案不唯一,字数可不对应,语意矛盾、符合要求即可。)6示例:大家好,我叫爆竹。自古以来,每到春节,大地便华灯璀璨,锣鼓齐鸣,我的声音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新春之曲;空中流光溢彩,百花争艳,我的倩影光彩夺目,为春节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可是我的火爆脾气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由于性子太急,有时候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另外我释放的烟雾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污染。对此我深表歉意,希望人们能尽快对我的身体进行改造,扬长避短,让我能真正给大家带来福音。(内容符合要求,给3分;恰当运用修辞,给1分;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生动,给1分。)7C(通读全文可知,关于“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三、四段。C项,答非所问,不符合题干“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要求。)8C(A原文第一段中说“赋体就是直陈事体”,选项中“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与原文意思不符。B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为“项羽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而刘邦则更多了一些荀子诗赋的精神”。D原文第三段中说“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文中并未提及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没有表达政治讽喻的内容,没有坚持作赋的传统,只说“写赋的人则只注意了形式”,属于无中生有。)9荀子诗赋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从诗经到汉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中,荀子诗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0细致的描写将老庙优美的自然环境呈现出来,表达了晓晓对这种环境由衷的赞美之情。照应小说开头驴友的话以及题目中的“桃源”二字,交代了老庙人生活的环境,引起下文对淳朴民风的描写。11(1)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为下文晓晓下水洗澡埋下伏笔。(2)“点点头”和“摇摇头”属于动作描写,反映了晓晓复杂的心理;“点点头”是因为她的确遇到过“疯子”,“摇摇头”是因为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她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事。12老庙位置闭塞,风景优美,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老庙民风淳朴,吃饭、住宿都不收钱,就像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一样。老汉一家和老庙村的村民待人真诚,心地善良,为了维护晓晓的名誉,共同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桃源遗风。13在文章的结尾揭开谜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故事的戏剧性效果。为了晓晓的名声,老庙人编造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展现了老庙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老庙村民的赞美之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照应小说的题目,老庙人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村民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