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我国政府在促进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制造业物流外包,大力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的重要。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九大重点工程,其中之一便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对制造业而言,与现代物流业联动,改造内部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改进制造工艺、工序流程,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科技的进步、生产的专业化、产业组织的复杂精细化的提高必然要求制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进一步专业化;激烈的竞争,技术、产品趋同质化,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压力增大,也迫使企业集中精力于专业,而把物流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制造企业传统自营物流模式难以适用买方市场的个性化、准时化要求,也迫使转为从外部寻求第三方物流的支持。对物流业而言,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通过联动发展,传统物流企业可以切入供应链管理,革新物流服务方式,促进传统物流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制造业对内部物流改造和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给物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由此可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一个双赢举措,尽管不同的行业中,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方式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本文首先从产业关联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理论三方面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机理,指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必要性。其次结合我国现在制造业、物流业联动的现状,分析并指出了目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观念和制度因素,制造业及物流业本身的因素等。再次,本文从制造业物流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两者联动的发展,并针对我国钢铁行业、家电行业等具体行业,分析了典型行业企业物流的模式,并得出结论: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均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最后,本文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并从政府、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具体措施。关键字:制造业 物流业 联动 模式 发展措施ABSTRACTThe government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accelerating manufacturing process reengineering, improving logistics service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fusion, linkage development and commo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For manufacturing, linking with the modern logistics, transforming the internal linkag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technology, improving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procedure , upgrading the industry as early as possible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proving of complexity refinement of the industry organizations requir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logistics activity to further specializatio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 homogeneit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s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pressure, also forced the company concentrate on professional, and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non-core busines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apply traditional self-conducting logistics mode of buyers market, individuation, on-time requirements from the external force to seek third-party logistics support. For logistics, policy, support and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with manufacturing will be a great opportunity. Through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enterprises can jo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form the mode of the logistics service,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The reformation of the internal logistics and the demand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bring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us,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s a win-win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lthough the mode of linkag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enterpris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trend is unchangeabl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linkage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industry relevance theory,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he theory of analysis theory,and it it pointed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linkage.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linkage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 China and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which mainly embodies in concept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factors etc. And then , the paper analyses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manufacturing and the log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d the specific modes ,for the example of steel industry and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industry. And we can see that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China at present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nkage with logistics industry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trend of the linkage of the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linkage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Key word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linkage, mode, development measuresIV目 录第一章 引言 1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2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5第二章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机理研究 8第一节 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 8第二节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 12第三节 基于博弈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 15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现状及制约因素 18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现状 18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制约因素 22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 27第一节 制造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27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模式 32第三节 国内外制造业企业物流模式比较 37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及相应对策 39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发展趋势 39第二节 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40结论 45致谢 46参考文献 47i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研究第一章 引言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一、选题背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制造业遭受巨大冲击,制造企业的生产销售额不断下滑,整个制造产业处于低迷状态。物流业作为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重要服务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促进物流业的升级和发展,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九大重点工程,重点工程之一便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虽已展开了一系列合作,但是联动发展的基础仍较薄弱。一方面,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社会化需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到制约,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能力偏低。由此可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如何贯彻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共同发展,成为当前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二、研究意义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制造业的发展对物流业有很大的需求拉动和促进作用。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物流业已成为制造业运行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具有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外包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互为依托的,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衔接和沟通,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渗透、联动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产业关联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理论三方面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机理,指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现在制造业、物流业联动的现状,分析并指出了目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观念和制度因素,制造业及物流业本身的因素等。再次,本文从制造业物流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两者联动的发展。最后,本文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并从政府、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具体措施,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一)对物流产业概念的研究在目前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包括北美产业分类体系都还没有把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加以分类。国际仓储物流协会 (International Warehouse Logistics Association)对物流产业的界定如下:物流产业包括包装公司(企业)、产业供应商、运输代理、铁路运输、咨询企业、海运、空运、远洋运输、小包装发货、站点管理、操作公司、仓储、港口、运输商、合同公司、联合运输公司。北伊利诺斯州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对物流业的论述为:物流产业包含运输和仓储两部分,包括能提供旅客和货物运输、货物的存储以及对运输方式提供支持活动的公司。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如制造业的不同主要在于物流企业利用运输设施或设备作为生产性的资产。(二)联动相关理论研究欧美学者则认为物流成本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管理费用。 这也是对我国物流成本研究人员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其中,库存费用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的费用,除了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费用以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输费用包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和货主费用,公路运输包括城市内运送费用与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 其他运输方式包括铁路运输费用、国际国内空运费用、货代费用、汽油管道运输费用,货主方面的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及装卸费用。物流管理费用则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传记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总和得出的。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加上个机会成本即指由缺货、低效率的物流支持系统所造成的损失。由库存持有成本、运输成本、物流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共同组成物流总成本。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过程,是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不断博弈的过程。国外学者运用博弈论分析物流外包中的博弈现象,主要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Jrrow K1 Jrrow K 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by Large American ManufacturersJJournal of BusinessLogistics, 1996,(17)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关于物流外包的任何决策都面临大量不确定性,决策策略与行为后果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物流外包方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博弈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博弈结果组合。Africa2 Africk J M and Calkins C S Does asset mean better serviceJ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1994,(35)主要对第三方物流资源如何整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物流外包市场上,各个利益群体之间都存在博弈行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对已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渐增强物流实力。Wei Shi Lim3 A lemons market An incentive scheme to induce truth-telling in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JEuropean研究了物流外包方在物流外包过程中的最优契约设计问题。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处于信息劣势的物流外包方在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中,其利益受到损失。为了在博弈中获得有力的地位,物流外包方将寻求一种最优激励方式。二、国内相关研究(一)对物流产业概念的研究我国目前对物流产业的界定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学者认为运输、仓储已是既定产业,物流不能作为产业看待。但更多的学者从产业属性角度出发认为物流是一个产业,但他们的见解也不统一,有些认为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产业,汪鸣提出物流产业是“复合产业”的概念,认为物流产业是“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集成”。赵俭认为物流产业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集合,万云红等虽认为物流是一个产业,但在中国尚未形成一个产业。王佐认为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但物流产业家族有太大之嫌,若要清晰界定物流产业,需要首先界定物流企业的边界,但最终也未能给出物流产业确切的定义。物流产业的概念不统一,除了因为产业概念本身的层次性,还因为没有完全弄清楚物流产业准确的资产总量、每年产出量、专业从业人员数量、物流业自身发生的成本及形成的利税总量。本文中,借鉴楚岩枫、刘思峰4 楚岩枫,刘思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研究企业经济,2007,(12)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中的对物流业的定义,认为“物流业是指物流企业的集合。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随着物流系统化管理推行,企业已把所有的物流活动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政府已将物流看作一个独立的产业,统一制定有关政策”,并且物流业即对应我国投入产出表中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及邮政业。(二)联动相关理论研究我国大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物流作业成本的核算及控制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然而,从物流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来看,物流总成本不仅仅是狭义的作业成本,而是包括物流交易成本与物流作业成本两部分。所以对于物流交易成本的研究对于物流总成本的控制,物流活动的相关决策等都是有意义的。靳伟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分为两大块,分别是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和企业外部物流费用。其文中指出物流成本的计算应遵循,日本运输省制定的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 即分别按不同物流范围、不同支付形态和不同物流功能来进行计算。胡斌从组织边界与交易费用等方面的理论,论述了当今物流成本较高、组织效率较差的原因,并对困扰我国物流企业组织边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我国物流组织的效率而降低交易成本等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阅。刘彦平在对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进行理论分析时,指出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与生产费用不同,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费用。物流外包是一项交易,它同样会产生交易成本。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和企业内交易的边际成本正好相等的点,就是企业的最优边界,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部化是横向一体化场化边界。物流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中田宇、朱道立运用用博弈论方法描述了物流服务从公共物流演化到物流联盟的进程,揭示了物流联盟的形成机理,建立博弈论模型,为中国物流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许淑君、马士华的合作、信任与社会制度对供应链合作关系中企业间的信任进行博弈分析,认为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对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建立了社会制度背景下企业间信任博弈的一般模型。(三)我国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及对策研究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主要从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供给与需求是否相适应,产业素质是否相协调,产业之间的主次与轻重关系是否比较明确和合适,分析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分析中指出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物流业务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但物流业务整体外包较少,运输外包比重较大。据第二次全国物流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运输业务主要靠外包来完成。2005年,在所调查企业完成的30054万吨货运量中,货主企业自我完成的只有9900万吨,占总量的32.9%,委托第三方完成的达20153万吨,占67.1%。而我国制造企业原材料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9%,产成品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8%。我国的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代理的比例更小,其自理物流的能力也相对更低。而1996年美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已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57%。我国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存在问题的探析将外包现状总结如下:出于构筑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许多企业可能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但由于我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范围有限,诚信度常难以令人满意,不少企业在物流外包时常不断选择新的物流提供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不但要求企业为这个目标努力,也要求政府一定的配合。国内学者在其论文中各自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中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考虑协调发展,结合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考虑物流节点的抉择,物流企业尽快成长以充分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中国仍需提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水平专家建议应该从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为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创造条件;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推进有机融合,联动发展以及政府应在统一市场和制定标准上大力配合等方面来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仝新顺,吴宜5 仝新顺,吴宜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以物流业务整合为基础,加强制造业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建立物流业于制造业的沟通机制,加强制造业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建立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制造业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赵丽萍在分析制造业物流业联动措施时,从政府、制造企业、物流企业三个方面分别分析,给出相应措施。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其方法一、研究思路本文首先从产业关联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指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双赢作用。其次,从产业间联系是否协调的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制造业、物流业联动的现状,得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制造业物流的发展相对落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中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观念和制度因素,制造业及物流业本身的因素等。再次,本文从制造业物流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两者联动的发展,并针对我国钢铁行业、家电行业等具体行业,分析了典型行业企业物流的模式,并得出结论: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均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最后,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已成为趋势,并且是需要政府、制造业企业级物流业企业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的促进二者的联动发展。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引言联动发展模式联动现状及制约因素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联动联动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联动基于博弈论的联动图1-1 本文的研究框架二、研究方法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产业关联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博弈理论等多种理论,对制造业物流业联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家电业、汽车业、钢铁业的制造业物流业联动的模式。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在探讨国内的制造业物流业联动现状时也是和国外的联动现状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并从中得到我国制造业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的对策的启示。另外,本文还采取了举例分析法,举实例证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能够使得总成本最小。更具体形象的证明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必要性。三、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的创新点有如下两点:1、现阶段国内在物流业制造业的联动上,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具体到某个制造企业的角度上分析物流模式的文献较多,但是从产业角度对二者联动的文献较少。本文主要从产业角度分析二者的联动。2、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建议及对策上,往往从政府层面上提出对策,而在物流业企业及制造业企业所应采取的对策方面较少,本文从政府、物流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制造业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对策。第二章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机理研究第一节 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一、产业关联理论的内涵(一)产业关联理论的具体内容产业关联理论又称投入产出理论,主要是研究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广泛的、密切的以及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理论的理论渊源有三个:(1)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的经济表。魁奈的经济表中以简明图式描绘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赖的结构关系,从而为投入产出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思路 (2)马克思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列昂惕夫关于部门间流出流入的分析被认为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19世纪末,瓦尔拉斯提出的全部均衡论及其数学模型体现了经济活动间相互依存性的观点,构成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列昂惕夫将瓦尔拉斯的繁琐方程体系简化,从而建立了投入产出模型。其实际上是将“一般均衡理论”用以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产业关联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产业关联理论的基本研究工具是投入产出表及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研究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而为经济预测计划制定、政策研究、经济分析和经济控制进行服务。投入产出表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投入来源和产品的分配去向排列而成的一张棋盘式平衡表。对整个经济来说,投入产出表揭示了各种相互相互交错彼此依赖的关系结构。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下表2-1即为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第I部分为内生部分,横行的数字反映了该产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竖列的数字反映了该产业的中间投入情况。第部分是最终需求部分,反映了经济系统在该时期向社会提供的最终需求部分。一般情况下,最终需求部分包括消费(包括私人消费、企业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包括了固定资产形成部分和库存增加部分)和出口等。第部分反映了该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实现的附加价值。该部分主要包括了劳动者的收入、企业的盈利、固定资产的折旧等。表2-1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各产业的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合计产业1产业2产业n消费-出口各产业的中间投入产业1产业2产业n毛附加值合计资料来源:杨公仆、夏大慰 产业经济学教程 2002年版 第138页在投入产出表中:从横行方向看,各产业的总产出=该产业的中间需求+该产业的最终需求从竖列方向看,各产业的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附加价值而且,各产业的总产出=各产业的总投入投入产出表虽能反映产业结构系统中各产业间的关系,但其反映的关系是建立在对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一定的简化和假设基础上的,具体的假设条件如下:1、产业活动的独立性:一个产业的经济活动不会对其他产业产生外部影响。各产业对立活动的效果总和等于其同时进行活动的总效果。2、产业产出的单一性:每一产业的产出是单一的。产业活动的独立性及单一性保证了构建的数学模型中,不同产业之间是无关的。3、规模报酬的不变性。这一假设条件的设立时为了保证产业间的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例变化,两者之间呈线性相关。4、价格体系的合理性: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假设前提,可以保证产业间的实物性投入产出关系准确的转换为价值型的投入产出关系。5、技术的相对稳定性。在此假设下,方可界定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并能进一步进行静态的分析和预测。(二)投入产出分析法的主要分析参数1、产业间的直接关联度产业间的直接关联程度用直接消耗系数衡量,表示某一部门生产单位产出需要直接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主要反映某产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因直接消耗而对其它产业产生的拉动和影响作用。具体公式:aij = xij /xj (i, j =1,2, n)aij:第j 产业对第i 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x ij:第j 产业对第i 产业的直接消耗量xj:第j产业的总产值某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表明对其他产业的直接需求就越大,直接关联效应越明显。2、产业间的完全关联度产业间的完全关联度用完全消耗系数来衡量,表示每增加一单位j 部门最终使用量,要完全消耗i 部门或产品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为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具体公式为:B=(I-A)-1-I B 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另一个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越大。二、基于投入产出分析表分析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并没有单列出物流业和制造业等,而是细分为42个行业。因此研究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及完全消耗系数的时候,需要对细分的行业进行合并。本文中把物流业定义为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而制造业则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共6个行业。因直接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进行整合加总,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所以本文中采取横向比较的关系,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对比来表现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之密切。表2-2中所列数据即是将2002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合并后,物流业与15个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对比:表2-2 2002年物流业与15个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产品部门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农业0.04500.0090采掘业0.07740.0053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01960.0025纺织服装和其他纤维制造业0.06190.0128化学工业0.30840.1339金属制品业0.09140.0057制造业0.25970.1002废品废料0.00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05560.0155建筑业0.02050.0134物流业0.16860.111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0.02430.0092批发零售贸易业0.06430.0193服务业0.14030.0712文教卫生0.02620.0095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2年投入产出表备注:投入产出分析表中具体的行业整合标准如下:农业、采掘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和其他纤维制造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品业)、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旅游业)及文教卫生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表2-2中,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我们就很容易发现:物流产业的产品增长实现1单位时,化学工业、制造业分别相应增加0.1339个单位、0.1002个单位。除化学工业外,物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有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样,通过完全消耗系数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之密切,物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对物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关联的密切性决定了两者联动的必要。第二节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一、交易成本理论的简介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由于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因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 交易成本是指完成一项交易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等非生产性支出,一般来说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等。这里的交易成本是指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人性因素与交易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具体源自于交易的三项属性。1、交易商品或资产的特殊性。交易所投资的资产本身不具市场流通性,或者会发生契约一旦终止的情况下,投资成本难以回收或转换使用用途。 2、交易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由于人类有限理性的限制使得面对未来的情况时,人们无法完全事先预测。加之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交易不确定性的升高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 3、交易的频率。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与议价成本也升高。交易频率的升高导致企业将该交易的经济活动的内部化以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是一种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研究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它对交易的结构(企业、市场和中间混合组织)进行研究,其核心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之和,即总成本最小化。由于不同性质的交易,按照总成本最小的核心原则,要求有不同的交易治理结构与其匹配,因此交易成本理论的作用就是为不同的交易性质分派不同的治理结构,以使交易总成本达到最小。二、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一)物流活动中交易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五脏俱全式的自营物流经营模式日益难以应对动态、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管理者们开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以节约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集速度、专业知识、柔性和革新为一体的全新经营模式物流外包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交易形态上看,大体有三种交易活动:1、企业自己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库存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工作,将货物运输、保管等具体的物流作业活动委托给外部的物流企业。2、物流企业将其开发设计的物流系统提供给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并承担其物流作业活动。3、由专业企业站在物流服务需求企业的角度,代替其从事物流系统的设计,并对系统运营承担责任。根据物流外包的业务性质,我们可以大致将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大致分为以下八部分:寻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费用;谈判费用;监督合同履行情况的费用;市场信息搜集的费用;双方维持长期合作的费用;合同条款的调整费用;重新选择另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费用;冲突处理需的费用。另外,即使物流外包,企业内部物流活动时产生的部门之间的协调、交付及监督的费用,也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内化”了的交易成本。(二)交易成本对物流总成本的影响物流总成本不仅仅是狭义的作业成本,而是包括物流交易成本与物流作业成本两部分。所以对于物流交易成本的研究对于物流总成本的控制,物流活动的相关决策等都是有意义的。2002年,我国物流相关支出总计达到19000亿元,物流成本占GDP的 比重约为20%6 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报告,2003。清华大学2003年3月道005年4月期间,对全国6大地区共计14个省市的实地调研,并参考美国物流总成本的算法,统计得出我国2004年物流总成本约为2.6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达到19%。物流成本占GDP的高比重导致了我国货物位移过程的高成本。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2007年,全国物流总费用为4.5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4%7 中国物流行业发展报告,2007-2008。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高出40%50%。物流成本的高比重,意味着制造企业不仅要从作业成本上来控制物流成本,也要从交易成本角度控制物流成本。 分析物流总成本的时候,可以把物流总成本看成一个成本系统, 下面大致包括三个成本层次:作业成本、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这三个成本层次相互影响和制约。其中作业成本,即直接由物流活动所引起的,包括原材料、人工、机器成本等, 这些成本主要是由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所决定。组织成本,是那些与物流活动没有直接关联,但与物流活动的运作、内部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交付等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这些成本因企业的组织结构而产生。本文中把组织成本看做内化的交易成本。可作如下分析:1、对于制造业而言:物流作业成本为CL(当制造业物流外包时,为CL0;自营时为CL1);物流交易成本为CT;组织成本CM制造业的物流成本CA:自营物流时:CA1= CL1+CM物流外包时:CA2= CL0+CT(假设制造企业的各部门协调顺畅,物流外包之后,组织成本很小,暂时忽略不计)2、对于物流业而言:物流作业成本CL;组织成本CM。从制造企业处得到的服务收益为Y基于上述假定,物流外包时,物流业的成本为:CB=CL+CM可知物流业的服务利润为:R=Y-(CL+CM)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其主要的利润,即是在R=Y-(CL+CM)上,那么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其通过自身内部的技术革新与组织优化来降低作业成本CL和组织成本CM.。而且因为是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其降低这两个成本的意愿和能力,较制造企业自营物流时更强烈,也更容易有成效。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产业角度,而不是基于某个物流企业或者制造企业而言,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如物流外包)有助于物流业及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及优化。从下面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制造业选用第三方物流(即物流外包)时,其物流成本减少,而收益却增加了。 下表2-3是中国物流与采购网对某中等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使用第三方和自营物流的费用之比,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自营物流所发生的物流费用比采用第三方物流费用高1.4倍,通过计算得出该企业年收入为6000万元,因为采用的物流模式不同,占用的成本相差77万元,也就是企业的利润就少了77万元。表2-3 第三方物流与物流自营费用表第三方物流费用物流经营自营费用费用项目万元/年费用项目万元/年长途运输费47.98长途运输费47.98仓储费1.35保养费税费21.00保险费30.00保险费30.00配送费108.00工资奖金135.60服务费12.60工资奖金229.00仓库费用2.70车辆邮费13.20管理费用28.00不可预见费18.00折旧35.00办公室房租16.00各项合计200.00277.00占销售额3.33%4.62%资料来源:/第三节 基于博弈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一、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行为主体在给定的信息条件下,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且加以实施,最终从中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纳什在1951年总结出的一种均衡理论。纳什均衡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个人在给定其他人战略的条件下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所构成的一种战略组合。博弈论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常用来揭示相关利益主体矛盾的模型。大体内容如下:甲乙两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住后,关在不同的囚室里进行审讯,若两人都坦白,则各判10年监禁;若两人都不认罪,加上罪证不足,则各判2年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