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文军.pdf_第1页
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文军.pdf_第2页
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文军.pdf_第3页
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文军.pdf_第4页
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文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9 国内水浒传英译研究三十年 文 军 罗 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摘 要 水浒传的故事在我国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一百零八好汉的形象深入人心。 水浒传的英译也获 得了较大的发展,催生了多部英译本。本文通过对过去三十多年水浒传英译研究论文的分类综述,总结了水浒 传英译研究的特点、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促进水浒传翻译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水浒传英译;赛珍珠译本;沙博理译本;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80X(2011)01-0039-07 一、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中国典籍译成外语出版发行的势头正猛。典籍 外译是向国外读者宣传中国文化的桥梁。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四大名著不断地被翻译成外文,在国 外流传,其中很多优秀译本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对典籍外译的研究也越来 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笔者对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进行了调查, 以1979年为起点 (收录文章截止到2010 年) ,共搜索到68篇有关水浒传英译研究的论文(搜索时间:2011年1月22日) 。这些论文研究方 法多样,研究策略各异,有综述,有针对具体内容翻译的研究,也有几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由于水 浒传英译本数量较少,其中赛珍珠和沙博理译本在西方世界和中国影响非常大,这导致了研究这 两个译本的文章数量占了大多数,研究其他译本的文章相对较少。此外,对两个或三个译本进行对 比研究的论文也占有一定数量。根据研究内容,笔者将这68篇论文分为五大类,如下表所示: 类 别 篇 数 比 例 (%) 类 别 篇 数 比 例 (%) 概述性研究论文 6 8.8 赛珍珠译本研究 20 29.4 沙博理译本研究 26 38.3 其它译本研究 1 1.5 译本对比研究 15 22 合 计 68 100 二、 水浒传英译概述性研究论文 这类论文只有6篇,数量不多,有几篇文章只是对水浒传英译本的简单概述和评价。而王丽 DOI:10.13742/11-5684/h.2011.01.016 民族翻译2011 年第 1 期 40 娜(1983)的水浒传在国外对水浒传外传译本研究比较详细,文章介绍了各国对水 浒传的评价(如大英百科全书 、法国大百科全书 、日本大百科事典等) ;不少翻译家在 序跋中对之的评论(如英译本译者杰克逊、前苏联译者罗加切夫) ; 水浒传对一些国家文学的影 响(如日本) ;一些国家的相关研究状况(如日本、西方多国、前苏联) 。作者还扼要评述了国内各 大图书馆收藏的水浒传重要版本。文中对水浒传多语种译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 意大利语、俄语、匈牙利语、捷克斯洛伐克语、波兰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日语等译本) 及不同译本出版者和译者的介绍,对于水浒传外译研究颇有价值。这篇论文共总结了5种水浒 传的英译版本,它们分别是: (1)1929年英国伦敦豪公司和美国纽约 AA诺夫公司分别出版的 水浒传七十回本的英文节译本,是由英国汉学家杰弗里邓洛普由德文节译本转译过来的; (2)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翻译的七十回本全译本,书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1933年由纽约约翰戴公司 及伦敦梅休安出版社分别出版; (3)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译本水浒 ,由杰克逊翻译,为 七十回节译本; (4)1947年耶鲁大学纽黑文出版、由小詹姆斯I克伦普翻译的水浒传:选录 ,是 英文选译本,原书未见; (5)198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由沙博理翻译的百回全译本水浒传 1。 在这所有译本当中,影响比较大的当属赛珍珠译本和沙博理译本。两译本都属全译本,时间相差近 五十年,两译本在出版后都得到了国内外读者不同程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尤其是赛译本在国内外 的反响更大,究其原因,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燕(2008) 二十年来的英译研究共收集了从19792007年期间国内发表的18篇论 文,除对相关研究状况和研究对象与方法进行归纳外,还重点对水浒传英译研究的选题类型进 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如绰号、地名、人物语言、叙述方式、文体、修辞、文化等的英译,对于了 解水浒传英译的现状有一定价值。 三、 赛珍珠译本研究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 水浒传是其唯一的一部译作(汉译英)。1938年赛珍珠以描写中 国现状为题材的大地三部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因此获得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的 美誉。赛珍珠历时五年翻译水浒传 ,花费了很大的心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国内外对其译本 褒贬不一,我们需要客观地去评价。根据笔者统计的数据,专门研究赛译本水浒传的论文共计 20篇。这些论文多数围绕赛译本对原著形式与内容的对应产生的影响进行评论,有赞赏也有反对。 当然其中不乏个别文章对赛译本中具体文化现象的翻译展开研究,向我们展示赛译本的翻译策略和 手法。 陈智淦(2004)对赛译中的缺漏进行了批评。作者列举了赛译本中大量的“吃”字译例,对赛 译本中一些“吃”字的准确把握以及翻译中流露出的谨慎仔细的翻译态度十分欣赏,但同时也指出 了一些值得商榷的译例。文章还介绍了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包括书名的翻 译、译本的选择、译本翻译的过程,最后作者探讨了如何客观评价赛译本水浒传的问题,对赛 译本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缺陷。胡天赋(2006)发表的文章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 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探讨了赛译本的不足之处。作者肯定赛珍珠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 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但对其所译水浒传进行了审视,发现译本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弊端。文章以 赛译本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分析了赛译本在处理人物形象再现 方面的缺失,同时对赛译本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批评,认为赛译本中对人物再现的扭曲 是属于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作者谈到赛珍珠在译本前言中对翻译目的阐述,认为尽管作者主观 上没有此意,但在翻译过程中还是带上了这种后殖民主义的色彩和意识。 民族翻译2011 年第 1 期 41 与此相反,正面支持并对赛译本批评给予回应的文章也不少,比如马红军(2003)的为赛珍 珠的“误译”正名一文就是对前人认为赛译本直译存在许多弊端的正面回应。作者先从赛珍珠翻 译水浒传的目的、过程及翻译风格谈起,指出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目的就是要向外国读者 展现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小说,不管是形式还是意义传达上都逼似原著,使译入语读者阅读时能 像译出语读者阅读时获得同样的乐趣。赛珍珠是在自己私人教师 MrLung 的配合下完成水浒传 的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自己首先通读原著,然后又请 MrLung 大声朗读,边听边译,译完两人 逐字逐句对照,然后又请另外一位中国朋友一起核对译文,由此可以看出其态度颇为严谨。文章力 驳前人对赛译本“放屁”一词的“误译”说,列举了多篇认为该词“误译”的文章,同时总结译本 中该词的所有翻译,指出赛珍珠之所以这样翻译并不是因为不理解“放屁”所表达的真实意义,而 是想通过这种直译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并了解这种中国文化。作者还批判了翻译评论界存在的不良倾 向:盲目追随和主观臆断,希望译界学者引以为戒。应该说,这篇文章对赛珍珠词语翻译的评价以 及翻译评论界的批评是中肯的,也加深了我们对如何客观地评论译者和译著的思考。 唐艳芳(2009)也对赛译本水浒传英译研究的论文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指出了相关研究的 弊端,例如论文研究大多流于道德评判,将译本中某些词语的直译理解为死译、歪译、误译等妄加 评论指责。作者还指出一些文章容易以偏概全,拿译本中个别词的翻译就对整个译本的质量妄下评 论等,而另一个弊端则是欠缺理论高度,缺乏对文本的研究。作者对研究赛译本提出了建议,即引 入史学研究方法,历史地评论赛珍珠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而不是片面地站在现代 人的视角去评价,其次是重视文本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探索与归纳,呼吁研究者应细读译作,多研究译 作文本,拓宽研究视野等。这篇论文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以往赛译本水浒传中出现的问题,见解 独到,对研究赛珍珠译本水浒传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经验概括,对提高赛译本的研究水平也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赛译本水浒传出版至今已经近八十年了,在那个后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世界文化形势下,赛 译本水浒传无疑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赛珍珠采 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极力保持原文的风采,尽最大努力向西方读者展现一个逼真的中国,这一点是应 该肯定的,翻译的过程中因追求贴近原文可能会产生一些看起来不自然的译文,这也在所难免。总 之,我们应该用更加客观的态度去评判赛译本,应该拓宽研究视角,不应只停留在某个单一层面的 讨论上。 四、沙博理译本研究 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19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1947年来到中国,之前曾在美国 大学学习过汉语。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博理完成了百回本水浒传的翻译,获得了国内外评论家和 读者的赞誉。沙译本也是水浒传唯一一部百回英译本。沙博理在翻译时采取了与赛珍珠不同的 翻译策略,在尽可能保留源语形式和文化的情况下展现给译入语读者一个更加鲜活、流畅的译本。有 关沙博理译本的研究论文共有26篇,与对赛译本的研究略有区别的是,对沙译本的研究重点没有放 在对其翻译的正误评判上,而更多地放在了对译本中文化现象的处理上。我们将这些研究分为两大 类,一类研究文体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另一类是对沙译本中具体文化现象翻译的研究。 以沙译本水浒传为语料研究文体风格可译性问题的论文有篇。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 了对翻译中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看法,通过例证讨论沙译本中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方法以及翻译的效 果。 张晓华等(2006)讨论了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作者认为翻译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在目标语中找 民族翻译2011 年第 1 期 42 到恰当的对应词汇或句式结构,而是充分理解所译文本的指示意义,也就是译者应该充分了解隐藏 在文化背景之后的文学风格。作者首先评论了译文中短诗的处理方式,认为沙译本仅仅对原诗的意 义进行解释,原诗的音律、形式之美完全丧失。作者又分别从译文对原著中成语、谚语、隐喻和歇 后语的处理以及对人物服饰描述和民俗民风的处理方式入手,探讨了沙博理翻译的缺憾,认为由于 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而张采凤(2006)则认为文学风格是可译的,作者通 过列举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中具体文化现象和句式结构的翻译,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 了文体风格的可译性。作者认为沙博理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文体风格和句式结构,最大限度地忠实 于原文,几乎句对句、词对词地翻译,尽管在有些地方译者采取了改译和省略,但并没有影响译文 对原文的忠实。 刘翠萍(2009)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通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探 讨了沙博理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各类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再创造意味着译者有责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 原著全部信息传递给译入语读者,这种再生产过程被归纳为再创造。作者主要援引了译文中绰号的 翻译来论证这一观点,但例证似显不足,如能再增加一些实例,文章可能就会更有说服力。 崔素花(2009)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分析了沙译本,作者通过论述社会符号学中“言内意义” 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句法层面,援引译本大量例证,探求了沙译本中言内意义的翻译。尽 管译者有时必须放弃一些汉语言内意义的翻译,但通过使用补偿等各种翻译技巧可以同样达到与原 文表达近似的目的,从而实现语言的功能对等。文章引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丰富了沙译本的研究 范围,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对沙译本的研究成果。 从具体的文化现象翻译研究沙译本的论文数量有22篇,论文大都援引沙译本水浒传中的各 种语料,有的借助翻译理论,有的直接通过例句对比来探讨沙译本。其中称谓语、方言词汇、粗俗 俚语、绰号等材料的翻译探究占据了较大数量。 路东平(2003)研究了沙译本水浒传中一些典型的称谓语的汉英翻译问题。水浒传中人 物形象众多,仅人们熟悉的就有一百零八位,称谓语也自成一个庞杂的系统。作者通过统计将水浒 传称谓语划分为十类,比如亲属称谓、尊称、谦称、傲称、卑称等。水浒传中出现的称谓语几 乎囊括了那个时代人们习用的所有称谓,仅称谓语翻译就是译者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难题,而英语中称 谓语的数量相对较少,不像汉语中那样丰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带有不同意味的称谓在英语中只能使 用同一个单词表达出来。作者列举了部分例句,例如“相公”和“丈夫”的翻译,在英语中只能使用 husband来代替等。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能灵活应对,在坚持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两种文 化间的差异,传达源语的文化意蕴。徐雅婧中英文称谓比较研究评西德里沙博里翻译的水 浒传一文以权威和礼貌两项翻译原则为根据,对沙译本中对称谓语的处理进行分析,以探究译者 是否在译入语中成功表达了称谓语在译出语中的意义和内涵。 毛翠(2010)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沙博理在翻译水浒传 方言词汇时所采用的策略。水浒传书中人物来自不同地方,大多为农民义士,人物语言极具特 色,出现了很多地方方言,准确翻译这些方言的难度不言而喻。作者总结出四种沙博理方言翻译的 策略,即直译法、意译法、借用宗教词汇法和省略法。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分别采 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使译入语读者充分理解和感受译出语文化和内涵的目的。当然,在对 某些方言的翻译处理上沙博理也有做得不充分的地方,作者举出了沙博理对“喉急了”的翻译来阐 述这一点。总体来说沙译本还是很好地向译入语读者传达了方言词汇意义,基本忠实于原著。 与上一篇研究内容相似,高俊雪(2010)研究了水浒传中的粗俗俚语“撮鸟”、“泼贼” 和“奸贼”的翻译,作者援引译本中译者对这些粗俗俚语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的场合译者采 民族翻译2011 年第 1 期 43 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有的进行直译,有的意译等,像“撮鸟”在鲁智深身上表现最为直接,译者分 别使用了“the bird”、“knave”、“wretch”、“scurvy knave”和“scoundrel”来翻译,使目标语 读者能很好地体会“撮鸟”这一词在不同场合下的意义。 李洁(2010)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探讨了沙译本对习语的翻译处理。习语 和上面我们所谈的方言、粗俗俚语在水浒传中都颇为丰富,这也与小说的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 有很大关系。作者在探究沙博理习语翻译策略时总结了直译、意译和选择三种方法,指出不同策略 的选择很好地传达了源语文化,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 “冤仇可解不可结”被译为“the knot of hatred should be opened,not tightened”,作者认为原句中“解”和“结”由相同的声母和韵母组成, 对应完美,而译文“opened”和“tightened”对照就差强人意了。该文作者运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 化翻译理论对水浒传进行分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丰富了沙译本的研究。 五、水浒传其他译本研究 1994年至2002年间,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约翰登特杨和阿莱克斯登特杨父 子合译的五卷本英译水浒传(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孙建成和温秀颖(2008)就这一新 版本做了详细的论述,也是迄今为止研究这一版本的唯一一篇论文。文章从历史文化语境、翻译体 制、翻译价值取向、翻译策略与方法四个方面对这一新译本进行了考察,内容详尽,观点鲜明。在 谈论到翻译水浒传的历史文化语境时,作者对当时的时局做了概括,登特杨父子在翻译的过 程中下了大量功夫,整个译本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二人的成果,期间汇聚了众多学者和友人的支持 与帮助。作者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该译本的价值取向,如非常强调译本的可读性,十分重视水浒传 中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和权力关系等,细致分析了登特杨父子翻译的价值取向。作者总 结了五个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点,得出登特杨父子采用的是非常典型的归化翻译策略,如强 调译本的可读性,避免一切与英语文学规范及英语语境不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等。作者得出的结论 是,一切翻译都是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妥协结果,翻译活动已远远超越了语际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 它受到很多方面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从根本上讲,翻译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已越来越成 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些文化现象应该引起今天译界学者的更多关注。 六、译本比较研究 研究水浒传译本比较的论文有15篇,多数都是赛译本和沙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少数几篇 针对赛译本、沙译本和杰克逊或其他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涉及具体字词、 谦称、地名、人名、绰号以及语言风格、句式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 潘群辉等(2009)以赛译本和沙译本水浒传为语料,以社会符号学翻译作为理论支撑,对 比分析了两译本中对“屁”字的翻译。作者引用了两译本中大量翻译实例,以社会符号学下的三种 意义原则为标准,对比分析了两译本对“屁”翻译的效果,指出多数情况下两译本都能很好地实现 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与原著的对应,但赛译本有时由于直译,显得比较僵硬,而沙译本就比较灵活, 在不同场合处理得比较得体,因而沙译本略胜一筹。蔡永贵(2010)汉语中谦称的语用翻译 以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为例同样是以赛译本和沙译本的水浒传为语料,利用语用等效原则 对比分析了两译本中谦称语的翻译。 刘宏照(2008)以沙博理译本和杰克逊译本为语料,对两译本中地名、人名以及绰号的翻译做 了比较研究,作者从两译本中抽出大量地名、人名和绰号翻译的实例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杰 克逊偏直译,与赛珍珠翻译策略比较类同,而沙博理直译、意译兼用,有时会两者结合使用,在翻 民族翻译2011 年第 1 期 44 译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作者同时也总结了两位译者在翻译时的一些误译,认为造成误译的根本原因 在于译者对原文和中国文化的误读。 魏莉(2009)对赛珍珠英译本、杰克逊英译本和沙博理英译本进行了比较,从译者的“创造性 叛逆”角度评论三位译者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对原著语言风格、句式结构、文化内涵等的忠 实程度。作者分别从译本的语言句子形式、内容风格再现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本进行了分 析阐述,例证充分,过程解释详细,比较细致地总结了三位译者对原文的忠实度以及采取的不同翻 译策略和技巧。赛译本采用的是归化翻译策略,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不过这种忠实和对等在 有些时候会显得僵硬,拖沓冗长;杰译本在“创造性叛逆”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从交际功能看译本 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但对原著的内容风格和思想精神再现就显得不足了。沙译本采用直译和意译相 结合的翻译策略,译法灵活,忠于原著,最大限度做到与原文的句式和文化风格对等,但翻译过程 又不拘泥于原著,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使译本读起来更加流畅。 七、结 语 从上述对国内三十年水浒传英译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赛译本和沙译本已很明显地占据了 水浒传英译研究对象的主要位置,这与两个译本的重要程度和影响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上述分 析,我们发现了许多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如对赛译本的研究多集中在译者的直译策略导致译本 与原著的“过度”对等的批评,而对赛译本宏观的把握和整体性描述研究不足,尤其是对译者的翻译 目的、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和人文环境影响的研究不够充分,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后人对赛珍珠翻译成果的评价。 杰克逊译本就其对原著的忠实度而言可以说叛逆性最强,尽管译文在向译入语读者传达原著思 想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译者对原著很多文化现象省译的作法又在 一定程度削弱了原著所要表现的那种丰富的语言文化特色,可惜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沙译本在结合 前人翻译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处理句式对等和思想文化传播方面做 得比较到位,在传达原著语言风格特色上也能很好地掌握分寸,做到适当得体,这些已得到研究者 的普遍认可。而登特杨父子的译本在大陆的影响还比较小,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今后应当引起 译界学者的重视。此外,翻译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观察不同译本的翻译特色和翻译技巧,能够更直 接、客观地审视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策略,这类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本文对过去三十年水浒传英译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目的是想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更清 楚地展示水浒传英译研究的成果,为此类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从而对水浒传及其他 中国古代典籍翻译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水浒传在国外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2 许燕.二十年来水浒传的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2). 3 陈智淦.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J.龙岩师专学报,2004(2). 4 胡天赋.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 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6 唐艳芳.关于近年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9(2). 民族翻译2011 年第 1 期 45 7 张晓花、曾米鲁、李伟.谈由文化差异导致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莎皮罗水浒传英译分析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 张彩凤.从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看文学风格的可译性(英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1). 9 刘翠萍.水浒传翻译中的再创造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3). 10 崔素花.论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中言内意义的翻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