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_第1页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_第2页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_第3页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_第4页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高中语文课雨霖铃课例评析 让学习成为享受 -雨霖铃课例评析 作者 / 张悦群 学习难,语文学习尤其难。有教师能把语文学习变成容易的事、享受的事,恐怕是天方夜谭吧。然而,在 2016年 8 月全国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型课堂的竞赛活动中,沈文涛老师(一等奖获得者)执教雨霖铃一课,在这方面作了一次可喜的尝试。 一、让学生沉醉其境体验作者痛感 一般教师执教诗歌总喜欢先让学生知人论世,讲一番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而 沈老师执教雨霖铃时,却一反常态避开这种似乎必需的教学环节。上课开始,他踏着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走上讲台,与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一代歌后美妙的歌声。歌声一停,他连上什么课文也不交代,而是伴着刚才的乐曲(已删除唱词)朗诵柳永的雨霖铃。接着,再伴随音乐纵情朗读他改写的小散文。此时此刻,除了教师的朗读声,全场一片寂静,有几个女生眼睛2 / 7 里都噙满了泪花,之后,教者才让学生打开课文齐声涌读雨霖铃。这一歌三诵,整整花了十分钟时间。没有剖题,没有板题,没有讲作者,没有任何背景介绍。为什么?一是给足学生整体感知的时间 ,二是使足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境的招数,三是去除影响学生进入忘我境界的杂音。目的只有一个,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入高峰体验(马斯洛语)的境界,使他们充分体验词人缠绵悱恻的伤痛之感,以完成从审美痛感到审美快感的顺利转化。 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有着强大的情感张力,具有伤痛色彩的诗歌更易于撼动人与感染人;作为少男少女的高中生有着强烈的情感接受力,更易于产生共鸣,陶醉其中。在此种情景下,所有抽象的讲解、说教、讨论以及作者介绍都是多余的。让学生直接接触与真切感受作品,走进作者创造的形象世界,在诗歌教学中 是至关重要的。教者深谙诗歌教学之道,让学生通过听歌、听朗诵、参与朗诵,倾心体验多情才子柳永创造的雨霖铃。此刻,沈老师连课题都没有板书。他要使其他动作轻些、轻些、再轻些,让干扰的杂音少些、少些、再少些。他是怕干扰学生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步履,担心影响学生形成痛感的高峰体验,以致无法将痛感转换为快感。 3 / 7 学生听歌曲、听词作朗读、听小散文朗诵与集体朗诵词作这四步学习,虽不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也近乎歌之咏之。如果像一般教师那样只实施一步两步,学生未必能沉浸其中,陶醉 其里。 当然,这四步之后尽管有人动情盈泪,却只是走进词人情感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整体感知阶段,而要真正进入作者的情感深处,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理性解读。学生在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而说不清,道不明是痛还是快之际,自然会产生知其所以然的欲望。沈老师趁着这样的态势转入理性分析阶段,通过写得怎么样的发问,引出心灵痛感往往能产生欣赏快感的学理介绍,过渡到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的主题,消解学生心中诸多问题之核心块垒。诸如为什么会无绪、无语凝、更与何人说,词人为什么 要写寒蝉、长亭、暮霭、杨柳岸,全都可以从不堪于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之中找到解答。 二、让学生建构图式,产生认知快感 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解读,是从局部到整体,还是从整体到局部?阅读理论界早就有了结论,自上而下与自4 / 7 下而上应当交替进行,不可偏于一种方式。然而,解读的内容繁多而复杂,一般教师只会从头到尾依次展开,把芝麻绿豆的知识与内容全都杂乱无章地搬出来,还声色俱厉地强调考试会考到。不仅大煞文学欣赏之风景,而且让学生记忆苦不堪言。沈老师先拎出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这个中心,且以之为词眼,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全词。教者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本课是从整体欣赏词作开始的。如果从整体欣赏一下子跳到局部解读,不仅突兀不自然,而且逆其学理。学如析薪,贵能顺理;逆理横断,学之大难,教之大忌。 教者这样做不仅上承整体感知,而且让学生以惜别之伤为线索串起一系列内容,可谓彩线串珠。更为精彩的是,在师生、生生讨论中建构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认知图式(或曰认知结构、认知框架)。请看下表: 沈老师帮学生建构的这种宝塔式认知图式(加粗的文字为课后作业的答案),把这一课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相关内容作了网络式加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赋予了严谨的逻辑系统,具有一种逻辑美。这种逻辑美不仅美在它的形式,从塔尖到塔底,从一级到五级;而且美在它的内容,塔尖统领塔身与塔底,塔底支撑塔身与塔尖。 5 / 7 建构这种认知图式更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产生理性的认知快感,学时易理解,学后易巩固,用时易提取,学习者何乐而不为?诚如布鲁纳所言,学习者最大的乐趣则是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让学生超越文本,获取创造美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不仅要源于文本,而且要超越文本。只有这样,文本才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所谓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应是这个道理吧。据此,沈老师和学生在这一课即将结束时,作了一个更有价值的尝试。 他问:这首词把男女离别的伤感,写得这么凄楚与销魂,是不是伤感就是古代惜别诗歌的最高境界呢?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认为未 必,与伤感相对的还有豪迈。然后,教者顺势举出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例子予以汪明。接着发问:我们鉴赏惜别诗歌,喜欢伤感还是豪迈呢?在学生答出都有欣赏价值后进6 / 7 一步升华:如若我们写惜别诗文,是选择伤感还是豪迈呢?在学生选择豪迈之后,教者作了肯定,并解释其原因:伤感大多凄楚悲切,充满消沉情调,豪迈大多豁达开朗,充满积极倾向。这不仅照应了前面一般情况下就是这样的肯定,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没有思维发展的阅读快感往往是短暂的、 肤浅的:超越文本的阅读快感才是恒常的、深刻的,才是从生命底处中焕发出来的美感。文本是一堵墙,也是一扇窗。把它作为一扇窗,由此观赏到的世界,远比眼前作者建构的文学世界美妙得多、丰富得多。沈老师这种让学生生成超越文本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策略,无疑也给我们广大师生打开了一扇视及千里的窗户。 雨霖铃教学实录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沈文涛 (伴着邓丽君演唱雨霖铃优美的歌声,教者走上讲台。) 7 / 7 师(歌声停后,伴音乐表情朗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更与何人说 (再伴随音乐纵情朗读)秋蝉的叫声好凄清,来到十里送别亭,正是傍晚时分,急雨刚停之际。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彼此都无心饮酒。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夫却催着上路了,双方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竟无一语相诉,只是一片哽咽。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哪。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