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氏及称谓_第1页
古代的姓氏及称谓_第2页
古代的姓氏及称谓_第3页
古代的姓氏及称谓_第4页
古代的姓氏及称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古代的姓氏及称谓,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现代人对于姓氏看的相对比较轻一些,一个人可以从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是中国的古人对于姓氏问题看的比较重。中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重人伦的炎黄子孙大都很看重自己的姓。据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有22000多个。,1、姓氏的产生,考察中国的形式起源,就要来看看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关系,此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社会中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所以有学者认为一些最古老的姓氏应该与图腾崇拜有关,图腾的标志是氏族部落之姓的本源。在殷商甲骨卜辞中现在已经辨认出的族名就多达200余个。,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当时的先人已经认识到外婚制能避免近亲繁殖造成的种种危害,于是在同姓部落内部禁婚,异姓部落之间实行互相通婚,以保证人种的健康兴旺,这是人类认识能力大大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女性方面决定。从目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姜、嬴、妊、姒、妫等姓中均带有“女”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姜子牙,周文王,说文解字注认为“氏”乃“是”字的假借,本为“是”。“是”,说文解字说:“籀(zhou)文是,从古文正。”又云:“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说文解字注又说:“古文止为趾。”由此可知“氏”义为足趾。足趾是人体的组成部分,是躯干的“分支”。“氏”即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比姓的情况更为复杂。当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转化时,女权虽然衰微,但姓的传承仍然牢固保存,所以新兴的男权就只有称氏,从而在氏族方面建立其地位。姓由父系保存,但由女性传承,男子是只传而不称。如鲁国晋国都是周的宗室,是姬姓,但鲁昭公称鲁昭,不称姬昭,晋文公称晋文,而不称姬文。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姓氏的确立逐渐和宗法制相联系。周天子大封其同姓及功臣为诸侯,诸侯再分封子弟为卿大夫,都要赐“氏”,即为新的家族的称号。由于氏是由上而下出自于君赐,所以人们均以有氏为荣,氏的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氏成为贵族阶级的专有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原本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族。黄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氏成为古代贵族的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所谓见其“氏”即知其所事身份的贵贱。“氏”是在血缘关系中带有地缘关系的概念,与纯粹血缘关系的姓是不同的。,上古时期,女人有姓而男人有氏。如孟姜女,姓姜,孟是排行,指老大,故叫孟姜女。她是齐国人,出嫁后就叫齐姜。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西周旧的姓氏制度受到强烈冲击,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西汉时期,姓氏完全融为一体。,通志氏族略序概括为: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2、姓氏的来源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如唐、虞、夏、殷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以担任官衔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司寇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以职务的称号为姓氏,如三乌(大夫),以氏为姓氏,如姬、姜、风、任以邑名为姓氏,如苏、郦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时、卞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明隆武赐郑成功“朱”姓,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3、名、字、号,字,名,号,名,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现在中国人一般只有名而无字,名与名字的含义相同;古代中国人名与字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人出生三月而命名,男子年二十行冠礼而后取字,女子十五行笄(ji)礼而后取字。正式命名之前有乳名,又叫小名。,古代人名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十种:以居住地为名。古人姓氏多得之于所居之地,其名也是如此。如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集解引皇甫谧(mi)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以异常之居所或作为而得名。如相传唐尧时隐士巢父,因巢居树上而得名。以异常遭遇等得名。相传周族始祖后稷,其母姜嫄踏巨人足迹,怀孕而生一子,一度弃之,故名曰弃。以专长得名。如弃在尧舜时做农官,善种,教民耕种,故又以后稷称之。以体貌特征得名。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正义说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以美善之义命名。尧名放勋、舜名重华(孔安国说“华谓文德也,言其光文重合于尧”)、禹名文命。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太史公皆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以丑恶之义给人另起名号。史记五帝本纪)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te),天下谓之浑沌;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以动物命名。此种命名方式应用面很广,但一般只限于人们以为勇武有力或以为祥瑞者。如尧舜之臣有夔(传说为一足龙状奇兽)龙、朱虎、熊罴等,舜后母弟名象。以植物命名。周始祖弃,善种谷物,有后稷之名。稷乃古代某种粮食作物之名,或说为黍类,或说为粟(谷子),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故帝王奉之为谷神。“自言其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正义引帝王纪云,帝喾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见其神异自言其名曰岌。”,多子女者命名时讲究兄弟的排行。先秦时期以伯仲叔季来进行排行,如伯夷叔齐仲由季札。后来讲究兄弟名字的“范”字。如唐高祖有子22人,除隐太子建成太宗李世民卫王玄霸楚王智云鲁王灵夔虢王李凤六人外,其余的十六人都是人名中有一字相从,即元吉元景元昌元亨元方元礼元嘉元则元懿元轨元庆元裕元名元祥元晓元婴。单字人名不好相“范”,无法表明上下辈分,于是在同辈兄弟人名中用同一偏旁冠盖的汉子来表示。如清王室,雍正为胤字辈,乾隆为弘字辈,嘉庆为颙字辈,道光为旻字辈,咸丰为奕字辈,同治和光绪为载字辈,宣统为溥字辈。同辈“范”字制度使得中国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碰到同姓的人,互相通报姓名之后,便可根据所“范”之字来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文化相沿至今,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3、名、字、号,字,名,号,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孔颖达云:“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义相近。有的名和字是相反的,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光明,晦是黑暗。有的名与字在词义上没有太多联系,联系是在词义之外。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说叔梁纥与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构成了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等。贵族女性字的前面加姓,姓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后加“母”或“女”表示性别,构成了字的全称。如:孟妊车母,3、名、字、号,字,名,号,号;也称别号,一般为尊称、美称,而呼人的号比呼其字更表示尊重和客气。如陆游,号放翁;范蠡号陶朱公;秋瑾浩鉴湖女侠。另有一类是“诨号”、“混名”、“绰号”、“外号”等,大多含有亲昵、憎恶或开玩笑的意思。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以卑称、谦称。字具有“字以表德”,或以明志趣,或以表行第。字的使用率大大超过名。号是“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如孙中山先生,他自称“文”,父兄长辈直呼其名“孙文”。称他的字“逸仙”的往往是其早期的同辈和挚友;辛亥革命后,人们大都称他的号,称其为“中山先生”或“孙中山先生”。,4、亲属关系及称谓,由于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所以很注意分辨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所谓“九族”、“三党”、“五服”就是常见的亲属关系概念。“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从玄孙到高祖共计九代;二是横向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下面我们就从“九族”的关系入手,来具体看看古人的相互关系以及称呼。,从自身向上数,父亲叫考,母亲叫妣(bi)。古代可用于在世父母,后世只用于已故父母,也可称先考、先妣。父亲如果多妻,则有嫡母(正妻)、庶母(妾)、生母(亲生母亲)、继母(父亲后娶之正妻)之分。口头上称呼父亲,各地方言不同,有爸爸、爷、爹爹、大等等。口头称呼母亲,有妈、妈妈、娘、姆妈、妈咪等等。,父亲的哥哥,称为伯、伯父,口头称伯伯、大爷、大大。父亲的弟弟称为叔、叔父,口头称叔叔、阿叔。伯父之妻称伯母、伯娘、大娘、大妈。叔父之妻称婶母、婶娘、婶婶。伯叔之子女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父亲的姐妹,古代简称姑,今称姑母,其丈夫称姑父、姑爷,其子女为姑表兄弟姐妹。父亲的父亲为祖父,古称王父、大父,今称爷爷。祖父之妻为祖母,古称王母、大母,今称奶奶。祖父之兄弟姐妹称伯祖父、叔祖父、姑祖(姑奶奶)。古称从祖父、从祖姑。伯叔祖之子女称堂伯、堂叔、堂姑,其子女为从堂兄弟姐妹。姑奶奶之子女为表叔、表姑。祖父的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父的兄弟为曾伯祖、曾叔祖。其子则为族伯祖、族叔祖。其孙则为族伯、族叔。其曾孙则为族兄、族弟。曾祖父的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与自己平辈的亲属,有兄、弟、姐(姊)、妹。口头称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别人的兄弟姐妹则加“令”字。合称人兄弟则用“贤昆仲”。庶母所生之子女为庶兄弟姐妹,口头称呼不加区别。兄之妻称嫂或嫂嫂,弟之妻为弟媳或弟妇,姐妹之夫为姐夫、妹夫。兄弟之子女为侄儿侄女,古代称犹子、从子。兄弟之孙称从孙。姐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女。己所生男称为儿子、儿、子;己所生女称女,女儿。子之妻称媳,或媳妇、儿妇。女之夫为婿,在他人面前自称其婿为小婿,称对方之婿为令坦(用王羲之坦腹东床的典故)。子之子女为孙,或孙男、孙女,其配偶为孙媳、孙女婿。孙之子女为曾孙、曾孙女。曾孙之子女为玄孙、玄孙女。这是自身所能见到的第五代。以下依次还有来孙、昆孙、仍孙、云孙,实际上不可能见到,所以这些名称不常用。所谓父之族四,据汉代白虎通的说法,指父亲五代为一族(高曾祖父己)、姑母嫁人者为一族,姐妹嫁人者为一族,己女嫁人者为一族。,以上是父系,下面再说母系。母之父母为外祖父母,古称外王父母,口头称外公外婆,北方称姥爷、姥姥。外祖父的兄弟姐妹称外伯祖、外叔祖、外祖姑。外祖母的兄弟姐妹称舅外公舅外婆、姨外公姨外婆。外祖父之父母称外曾祖父母。母之兄弟称舅、舅舅、舅父、舅爷,其妻为舅母、舅娘、舅妈,其子女为舅表兄弟姐妹。母之姐妹称姨、姨母、姨妈,古称从母。其夫称姨父、姨丈、姨爷,其子女为姨表兄弟姐妹。母之堂兄弟为堂舅,古称从舅,母之堂姐妹为堂姨。姑表兄弟姐妹,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通称中表,通常互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其中以姑表亲最亲,因为同属父系血统。在古代,中表关系可以结婚。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及薛宝钗的关系就是中表关系,在当时是可以结婚的。当代中国禁止中表通婚,因为血统太近。,所谓母之族三,指的是母之父系一族,母之母系一族,母之姐妹嫁人者为一族。再说妻族。妻,古称妇。如今口头称呼极多,老婆、堂客、媳妇、婆娘、婆姨、内当家。妻称夫,古代多用郎、郎君、夫君、相公、夫子,今俗称当家的、掌柜的。对他人自称其夫多用先生。古代夫称妻多用卿、娘子,妻自称多用妾。,妻之父母古称外舅、外姑,南北朝始称丈人、丈母,唐以后称岳父、岳母、岳丈、岳翁。书面语,女婿致岳父自称姻子。岳丈致女婿自称姻外舅,今多称外父。称他人之岳父为泰山,据说是从唐代张说起。玄宗开元三年,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事毕与其事者皆加一级,而其婿竟由从九品升为五品。玄宗问其原因,张说无以对,伶人黄某奏日:“此泰山之力也。”(见晁补之晁氏客话)后世遂成典故。妻之兄弟为内兄、内弟,亦称舅,或妻舅,以别于母舅,俗称大舅哥小舅子。其子女为内侄、内侄女。妻之姐妹亦称姨,或小姨,以别于母之姐妹。姨之夫称姨夫,自己与姨夫关系为连襟,互称襟兄襟弟,姨之子女亦称外甥、外甥女。妻称夫的父母为翁姑或舅姑或姑嫜,后世称公婆,或公公、婆婆,今则称爸爸妈妈,一如其夫。称夫之兄为伯或大伯子,称夫之弟为叔或小叔子,称夫之姐妹为大姑、小姑,称夫之嫂为姒或姒妇,亦可称嫂,称夫之弟媳为娣或娣妇,今称弟妹。妻与她们之间关系为妯娌或娣姒。妻的父母与夫的父母互称亲家或亲家翁亲家母(亲读庆),书面互称姻兄或姻弟。所谓妻之族二,是指妻之父系一族,妻之母系一族。,5、避讳古代,人们言谈或书写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用别词语案例代替,这就叫避讳。避讳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严于两宋,苛于清代。对帝王及孔子的名,众所共讳;此外,人不能直言父辈尊亲之名,称家讳或私讳。避讳方法,一般采用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如节气“惊蛰”,原为“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之;唐太宗名李世民,故把“观世音”改为“观音”。,避讳也有采用空字法的。“空字”就是将应该避讳的字空字不写,或作空围“”,或作“某”,或书“讳”字。如唐人撰写隋书时,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将王世充写成“王充”,空“世”字。避讳法也有用原字而省缺笔画,如孔丘之名唐朝以后各代均避讳,“丘”字作“正”(少写一笔)。还有用改读的办法,就是通过改变所讳字的读音,特别是改变声调来达到避讳的目的。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她读书时,凡遇“敏”字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避讳给语言文字带来较大混乱,但也能加以利用,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惑,辨别古文书之真伪以及时代。比如通过对红楼梦中一些字的特殊写法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该书要对哪些字进行避讳,从而可以推测出作者以及参与写书批书的人们的真实身份。,二、帝王及皇亲的特殊称谓1、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据死者生前事迹而加给的称号。西周始有谥号,秦始皇废除,西汉恢复,沿用至清代。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属于贬义的有损、厉、灵、幽、炀等。属于表示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战国之前,周王的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直到隋代,帝王的谥号都是12字,从唐开始,谥号逐渐拉长,清太祖的谥号长达25字,关键的往往是最末一字,如清嘉庆帝谥号长达23字,简称就是“清睿帝”。朝廷重臣的谥号叫官谥,一般为12字,如诸葛亮谥“忠武”。官谥中也有恶谥和改谥的,如秦桧先谥“忠献”,后改“谬丑”。非官方的民间谥号叫私谥。如陶渊明去世后友人私谥为“靖节”。,2、庙号帝王为祭祀其祖先而建立的庙宇称为太庙。庙号是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此名号谓之庙号。庙号始于商代,明确称谓于汉代。一般是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但个别皇帝也有称“祖”的,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探其原因,乃是因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如明成祖通过战争抢夺了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成祖死后,其子仁宗朱高炽继位,便尊其父庙号为成祖。再如清圣祖康熙,是因为其一生在各方面多有建树,可谓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一代明君,所以逝世后,虽在康熙前已有二祖(太祖和世祖),但朝廷还是尊其庙号为圣祖。,在汉代,只有那些被认为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有资格被称为“祖”或“宗”,其他的皇帝则没有这份殊荣。西汉只有高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3人有庙号,东汉只有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da)3人有庙号。两晋15个皇帝中有6个人有庙号。但南北朝以后有庙号的皇帝开始增多,唐朝以后便几乎无帝不“宗”了。,3、年号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周朝纪年用“某王某年”的形式,春秋纪年用鲁国“某公某年”的形式,秦以及汉初纪年用“某帝某年”的形式。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公元前140年。新的王朝建国后,皇帝要改用年号,称“改元”。新君即位,也必须改元,于次年改用新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晋惠帝在位16年多,用过11个年号,平均一年半改元一次。再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历史上用的时间最长的年号为清圣祖玄烨所用的“康熙”,长达61年。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中大同”、“中大通”(南朝萧衍),“建武中元”(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年号也有长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天赐礼盛国庆(西夏惠宗)等。,4、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