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市城市规划情况.doc_第1页
万州市城市规划情况.doc_第2页
万州市城市规划情况.doc_第3页
万州市城市规划情况.doc_第4页
万州市城市规划情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州城市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07-4-25 11:07:07/pcgb.asp一、城市现状 (一)概况 万州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万州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近1800年,历来是川东、渝东、鄂西和陕南的物资集散地。1928年设市,1993年成立地级万县市,1998年更名为重庆市万州区。 现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41个镇乡,幅员面积3457km2。2006年总人口171.6万人,城镇化率47.2%。其中主城区人口59.5万人,建成区面积41km2。城市规划区面积约330km2,范围包括主城及5个近郊组团。主城区为“多中心、组团式”布局,被长江、苎溪河划分为龙宝、天城、五桥三个片区。城区依山就势,主要分布在175至350m高程范围,沿江至山呈坡台地分布,属典型山地城市,兼具山城和江城特色。简言之即“二水分流,三岸对望,群山环城”。 (二)城市建设情况 过去十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围绕“五年打基础、十年构框架、二十年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负重自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大移民、重庆大开放、万州大发展的历史契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不断修正和完善城乡发展战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统筹兼顾,协调并进,努力推进大城市、小城镇、农民新村协调并进,万州城乡建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城“一江两岸,三大片区,八大组团”的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6个中心镇、22个建制镇和13个乡集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对外影响进一步扩大。城镇化率由1997年的23.5%提高到现在的47.6%,主城区人口达到59.5万,主城建成区面积由1997年的22.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1平方公里。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规划调控作用明显增加。以城市总规为核心、控制性详规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形成,规划科学引导与综合调控作用明显增强。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五年近期建设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编制完成了城市夜景照明总规、江南新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工业园区天子区启动区控制性详规、民俗一条街修建性详规、复兴路旧城改造修建性详规等若干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规划依据。旧城改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规、绿地系统规划、内河航运规划、市场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初步建立了地下管网数字化信息系统。编制出版了2005年版万州城区地图、万州城区挂图和交通旅游图。规划滞后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定实施了规划批后管理、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推行了规划公示牌等制度,规划管理进一步透明化、“阳光”化。 二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万州机场、达万铁路、万梁、万开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对外交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万云高速公路、万宜铁路正在抓紧建设,库区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建成了红溪沟深水港码头、万县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铁路大桥、万州大桥、万安大桥、闽天会展中心、三峡之星体育馆等一批重大项目。南北滨江路实现初通,万宜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旧城改造、江南新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行政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发展过江推进。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大为增强。三峡移民二期地灾项目全面完成,建成10万吨规模的江北水厂,明镜滩污水处理厂、沱口污水处理厂、长岭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建设项目业主运作机制日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日臻配套,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全区的区位、交通、环境、资源、市场等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后发赶超的内外因素已经具备。 三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较大改善。特别是实施了一批贴近市民生活,以小见大的城市公共环境整治项目。本着针对薄弱、符合民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合理定项的指导原则,按照“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交通畅通”目标,实施了市政道路与防灾、园林绿化、节点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夜景照明、环卫设施、容貌整治,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实施了高笋塘中央商务圈和太白路、白岩路、新城路综合整治,新建了高笋塘商业广场和地下车行道,打造主城亮点,加快旧城改造。突出以人为本,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缺乏的问题,结合万州山城、江城特色,实施了“扬帆”观景广场、五桥百安游园、天城天海苑小广场等一批市民出行半径小、便于使用的小型公共空间、白岩路小广场、小型公共绿地和观江眺山的城市阳台,为市民提供了舒适方便的休闲空间。为完善城市入口和城市组团之间边界形象,充分展现万州特色,实施了机场出入口节点、高速公路入城大道、南池沟节点、天子路沿线、外贸路交叉口“鲜花瀑布”、万州大桥北桥头“天城鼎”整治、龙都广场“与时俱进”入口等节点整治。为打通老城区断头路,改善关键路口,提高路网能力,完善交通网络,实施了城市干道之间的纵向连接道路工程,打通了一批消防通道。在综合整治过程中,特别加大了背街小巷整治力度,在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对城区74条,共6.1万平方米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铺地,填坑补凼,增设路灯,整治人行道和排水排洪沟,完善公厕、垃圾池等,直接改善了市民周边人居环境。针对万州道路照明照度不够,景观照明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及时编制了城市夜景照明总规及详规,实施了高速公路、火车站、港口入城路及城区道路的照明,长江大桥等桥梁灯饰工程,三峡之星体育馆、西山钟楼等标志性建筑灯饰和76家社会灯饰。安装了国内先进的智能照明监控系统,对全城路灯实行计算机集中控制管理。城市夜景更美了。 四是城市管理取得较大突破,城市形象较大改善。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责权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了区市政管理局、街道城管科、社区义务监督岗的城市管理网络,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取得了突破。一抓认识,强化城市管理重要地位。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环境建设是生产力”这一全新理念,先后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城市管理良好政策环境,推动城市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针对制约城市管理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完善城市管理考核、“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等多项管理办法、规定和标准,基本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二抓创新,不断注入生机活力。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沉”原则,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城管机构建设,城监大队执法队员下放到各街办,加大城管执法协管力度。确立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推动办事处的工作重心转变。建立完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完善长效考核奖惩机制,坚持城市管理日检、周巡、月考工作模式,考核结果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公布。同时建立了相应奖励机制,推行城管工作以奖代补办法,对未达标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抓净化,确保城市环境干净整洁。强化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全时保持城市整洁,做到清扫保洁率100%,保洁员在位率100%。严格“门前三包”管理。严格垃圾清运管理,做到日产日清,定时定点巡回清运,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加强了长江干流和支流水面监控,做到“岸上清,江面洁”。严格建筑工地管理。四抓关键,实现城管严管重罚。五抓宣传,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五是建设行业管理取得新成绩。过去十年,我区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始终围绕全区经济发展、移民迁建和城建工作大局,以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为主线,以行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为根本。2006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33亿元,增加值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0.5亿元,施工面积342.9万平方米,竣工商品房面积74万平方米,实现增加值4.2亿元,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建筑业、房地产业已成为万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万州城市建设,旧城区177米水位线以上区域的房屋基本得到翻新,基本完成龙宝、天城、五桥三大新区开发,市场的理性开发和理性消费增加,由单一追求建筑面积过渡到营造居住环境,房屋综合品质普遍提高,建筑质量通病大为减少,房屋供需结构基本合理,房屋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行业正在由规模、粗放型向品质、精细型转变。建筑业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相对健康,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工程质量稳中有升,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并逐渐趋于好转,行业整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全区现有建筑业企业198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10家,专业承包企业56家,劳务分包企业32家。全区现有房地产企业89家,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8家,三级资质46家,四级资质34家。勘察设计市场逐步成熟,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科技水平和勘察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企业质保、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全区现有勘察设计单位13家,其中1家甲级院,6家乙级院,6家丙级院;4家丙级装饰设计单位;1家一类施工图审查机构。行业从业人员近700人,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和结构师35名,二级注册建筑师和结构师45名。行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D出图率100%。全区勘察设计成果获得国家级铜奖1个、水利部铜奖1个、市级三等奖9个。形成了立足万州,对外开拓的良好发展态势。 六是村镇建设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大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乡的城镇体系,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建成了武陵、龙沙、分水、余家、龙驹、白羊六个中心镇,基本完成了中心镇总规修编评审,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全区村镇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余家、武陵等中心镇启动了风貌建设。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仅2005年全区42个镇乡规划区内实施了133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田、瀼渡、大周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达到形象进度。建成了分水镇大兴村、龙沙镇龙古村、龙驹镇团结村等若干较规范的农民新村。村镇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村镇建设秩序逐渐依法规范。 (二)优势 1、区位优势。 万州是长江经济发展轴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是中西部衔接地带的“窗口”和“桥头堡”城市之一。沿长江上距重庆327km,下至宜昌321km,距三峡大坝283km,位于渝宜两大城市经济辐射圈断裂点处。万州经济腹地范围较大,周边区县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对万州向心指向明显,该区域内万州的城市竞争力优势突出,经济影响区域远超过目前的行政地域范围。在市域城镇体系中地位较高。目前重庆市城镇体系明显呈现出首位度高,二级城市不发育特点,且主城在地域重心上偏西。万州作为位于长江产业轴和重庆东北产业轴交叉点上的重庆第二大城市,目前已接近大城市规模指标,在未来城镇体系发展中将会被赋予较多区域功能,在重庆市域东部、三峡库区和跨行政区的联系中日益发挥其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集散作用。 2、交通优势。万州已经形成了水陆空铁的立体交通网络。港口建设和规划共14个。渝万、万开高速公路通车,万云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已建成4C级民用机场并通航,除波音747外各种机型均可起降。已建成达万铁路与在建万宜连通,将形成中国西南东部铁路运输大通道。 3、资源优势。具有岩盐、天然气、柑橘农副产品等优势资源。 二、城市发展 (一)城市性质 根据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万州城市性质定位为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城市。 (二)发展规模 2010年,主城区人口约70万人,建成区面积约60km2;2020年,主城区人口约90万,加上5个近郊组团,达100105万,建成区面积约81km2。 (三)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 外环高速公路范围内面积180 km2,扣除水域、400 m高程以上及25坡地以上等不可用地,可用地近110 km2。在此规划范围内,城市用地采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分为“二水三岸三片区八组团”。 三片区分别为:龙宝片区,位于长江以西、苎溪河以南;天城片区,位于长江以西、苎溪河以北;五桥片区,位于长江以东。 八个组团分别为: 1、龙宝片区3个组团 高笋塘组团:是旧城核心区,也是全区商业金融中心。 龙宝组团:北部主要发展居住及第三产业,南部为公路、铁路、航运交通枢纽,重点发展盐化工、建材等三类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万州近中期产业发展中心。 山顶组团:主要功能为居住和科研文化教育。 2、天城片区3个组团 申明坝组团:主要发展食品、制药等二类工业。 周家坝组团:是天城片区中心,主要功能为居住、商贸。 枇杷坪组团:西段为居住用地,东段为危险品专用仓储区。 3、五桥片区2个组团 陈家坝组团:即江南新区,为区级行政中心,以及旅游服务、居住、高新技术产业等功能,为全区近期建设重点。 百安坝组团:是五桥片区中心,布置旅游服务、居住及部分一类工业用地。 城市用地主要发展方向为“南通、东进”。“南通”即火车站以南地区,结合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布置为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万州的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作用;“东进”即城市过江发展,以行政中心建设为先导,全面启动江南新区(陈家坝组团)建设,以疏散旧城过于复合集中的部分功能。 (四)近期建设重点 加强“三区两环两圈一线”建设。“三区”即江南新区、工业园区、火车站物流园区,是“十一五”期间万州城市发展的拓展区。“两环”就是由长江大桥、长江二桥与南北滨江路形成的22公里内环道路和57公里的城市外环高速公路。“两圈”,即以高笋塘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圈和环城群山绿楔生态圈。严格控制、科学引导高笋塘片区旧城改造,实现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减少建筑密度的“两增一减”,以提升城市质量。“一线”就是北滨路沿线内侧开发和景观打造。万州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wztjj 时间:2006年12月18日16:19作者:wztjj 万州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万州区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万 州 区 统 计 局2006年 月 日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三产业1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情况,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国务院组织开展了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此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4年12月31日,普查对象为我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以及含有第二、三产业活动单位的第一产业法人单位。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等。在万州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庆市经济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在区级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区经济普查的登记填报及数据汇总工作已基本完成。万州区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万州区统计局将分三次向社会发布普查公报。现将第一号公报发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区共有法人单位4409个,产业活动单位共计 6086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仅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并只有一个活动地点的单位)4086 个,占92.7;多产业法人单位(从事多种社会经济活动,或者具有多个活动地点的单位)323个,占7.3 。多产业法人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2000个,占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 32.9。从组织机构类型看,我区企业单位所占比重最高。2004年末,我区共有企业法人2181 个,占49.5;事业法人988个,占22.4;机关法人(国家机关、党政机关)348个,占7.9;社团法人172个,占3.9;其他法人(村、居委会、民办非企业等)720个,占16.3。产业活动单位中企业单位3283个,占53.9;事业单位1415个,占23.3;机关单位475个,占7.8;社团单位172个,占2.8;其他单位741个,占12.2。(详见表一)表一 按组织机构类型划分单位状况法人单位数(个)构 成()产业活动单位数(个)构 成()总 计4409100.06086100.0企业法人218149.5328353.9事业法人98822.4141523.3机关法人3487.94757.8社团法人1723.91722.8其他法人72016.374112.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法人1415个,占32.1;集体法人243个,占5.5;股份合作法人33个,占0.7;联营法人18个,占0.4;有限责任公司624个,占14.2;股份有限公司 90个,占2.0;私营法人1113个,占25.2;其他内资法人859个,占19.5。港、澳、台商投资法人5个,占0.1;外商投资法人9个,占0.2。(详见表二)表二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法人单位法人单位数(个)构 成()产业活动单位数(个)构 成()总 计4409100.06086100.0国有141532.1225437.1集体2435.53355.5股份合作330.71632.7联营180.4200.3有限责任公司62414.282013.5股份有限公司902.03716.1私营111325.3120819.9其他85919.590114.8港、澳、台商投资50.150.1外商投资90.290.1 按行业类别划分,我区第二产业(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行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占全区的18.8 和15.9。第三产业(除农林牧渔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分别占全区的81.2和84.1。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1438个,占32.6,产业活动单位1619个,占26.6;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560个,占12.7,产业活动单位1095个,占18.0;制造业法人单位522个,占11.8 ,产业活动单位578个,占9.5 。这三个行业的法人单位数和产业活动单位数分别占到全区的57.2和54.1。(详见表三)表三 按行业类别划分单位状况法人单位数(个)构 成()产业活动单位数(个)构 成()总 计4409100.06086100.0农、林、牧、渔业1*采矿业962.2971.6制造业52211.85789.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31.21101.8建筑业1603.62233.7交通运输、仓储业882.0152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513.41712.8批发和零售业56012.7109518.0住宿和餐饮业751.7941.5金融业230.53165.2房地产业1413.2142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73.61652.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934.42123.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21.261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61.5711.2教育3548.065410.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74.32273.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932.1981.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43832.6161926.6*此处的“农、林、牧、渔业”为第二、三产业法人兼营的第一产业活动单位。*“”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下同)。二、单位从业人员分布情况2004年底,我区全部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数为18.96万人。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0.82万人,占57.1,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14万人,占42.9。其中,从事制造行业的3.80万人,占20.1;从事建筑行业的6.05万人,占31.9。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占各类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52.0。(详见表四)表四 按行业分布的从业人员情况从业人员数(万人)构 成()总 计18.96100.0农、林、牧、渔业采矿业0.532.8制造业3.8020.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442.3建筑业6.0531.9交通运输、仓储业0.98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070.4批发和零售业1.045.5住宿和餐饮业0.351.8金融业0.512.7房地产业0.32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211.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0.291.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120.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080.4教育1.749.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512.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140.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789.4三、个体经营户基本情况2004年底,全区共有个体经营户35483户,从业人员9.66万人,户均从业人数2.72人。其中有营业执照的个体经营户26440户,占74.5;无营业执照的9043户,占25.5。我区个体经营户主要集中在零售业、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从事零售业的个体经营户16743户,占47.2;从业人员3.71万人,占40.3。从事餐饮业3240户,占9.1;从业人员1.08万人,占11.7。从居民服务业3187户,占9.0;从业人员0.80万人,占8.7。(详见表五)表五 按行业类别分布的个体经营户情况个体户数构 成从业人员数构 成(个)()(万人)()总 计35483100.09.21100.0工业27527.81.4115.3建筑业2600.70.060.7交通运输业23216.50.535.8仓储业180.1批发业24907.00.596.4零售业1674347.23.7140.3住宿业2130.60.060.7餐饮业32409.11.0811.7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60.70.050.5教育业1290.40.050.5卫生和福利业18115.10.353.8居民服务业31879.00.808.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不包括电信业)870.20.020.2其他服务业11183.20.313.4 说明:本公报未包括证券业、邮政业、电信业及其他归属法人不在万州的产业活动单位的资料。注释:1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单位的划分:法人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产业活动单位是指法人单位的附属单位,且具备以下条件: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包括:(1)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2)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并领取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3)没有领取执照或证书,或按照有关规定免于登记,但有相对固定场所、年内实际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三个月以上的城镇、农村个体户。但不包括农民家庭以辅助劳力或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的一些兼营性活动。3 从业人员:指2004年12月31日在第二、三产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岗的从业人员。未包括上述范围之外的从业人员。万州区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万州区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万 州 区 统 计 局2006年 月 日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区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交通运输、仓储业(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04年末,全区共有交通运输、仓储业法人单位88个,从业人员注1 0.98万人;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 2321户,从业人员0.53万人。 在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交通运输业注2占91.9% ,仓储业占8.1%;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交通运输业占98.9%,仓储业占 1.1%(详见表1)。表1 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合 计860.95道路运输业440.47城市公共交通业60.07水上运输业240.39航空运输业1*管道运输业1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30.01仓储业70.01*“”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数(下同)。(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4年末,交通运输、仓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28.9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5.4%,仓储业占 4.6%;负债合计18.7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4.2%,仓储业占5.8%;所有者权益合计10.19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7.5%,仓储业占2.5%。(详见表2)。 交通运输、仓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为 64.8%。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业为64.0%,仓储业为81.2%。表2 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单位:亿元资产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合 计28.9218.7310.19道路运输业6.644.282.36城市公共交通业1.070.690.38水上运输业15.6611.753.91航空运输业3.930.903.03管道运输业0.250.030.22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0.04.0.04仓储业1.331.080.25(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2004年,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7.5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7.8%,仓储业占2.2%。交通运输个体户营业收入3.4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0.1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占83.3%,仓储业占16.7%(详见表3)。表3 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单位: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合 计7.560.12道路运输业3.770.07城市公共交通业0.410.05水上运输业3.110.12航空运输业0.06-0.12管道运输业0.01-0.02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0.03仓储业0.170.02二、房地产业(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04年末,全区共有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 141个,年末从业人员0.32万人(详见表4)。 表4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法人单位(个)比重(%)从业人员(万人)比重(%)合 计141100.00.32100.0房地产开发经营10876.60.2681.2物业管理3021.30.0618.8房地产中介服务32.1其他房地产活动(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4年末,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为 31.24 亿元,负债合计为20.39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0.85亿元。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65.3 %,分行业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为65.3%,物业管理业为59.1%,中介服务业为50.0%。(详见表5)。表5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单位:亿元资产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合 计 31.2420.3910.85房地产开发经营31.0020.2510.75物业管理9房地产中介服务0.020.010.01其他房地产活动(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2004年,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8.23亿元,利润总额0.36亿元(详见表6)。 表6 房地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单位: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合 计8.230.36房地产开发经营8.010.34物业管理0.180.02房地产中介服务0.03其他房地产活动(四)房地产业生产经营情况2004年,商品房建设施工面积223.2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58.2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65.53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44.80 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8.48 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为3.87亿元。物业管理企业在管房屋建筑面积240.31万平方米;中介服务业房屋代理销售成交合同面积 10.28万平方米,房屋代理销售成交合同0.24亿元。 三、批发和零售业(一)单位数、从业人员和商品销售额2004年末,全区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560个,从业人员1.04万人。批发和零售业全年商品销售额注3合计45.42亿元,其中批发业销售额41.55亿元,零售业销售额 3.87亿元(详见表7)。批发业个体经营户2490户,从业人员0.59万人;零售业个体经营户16743户,从业人员3.17万人。表7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及销售额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 (万人)销售额(亿元)合 计5601.0445.42批发业3680.7841.55农畜产品批发270.050.83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440.176.86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320.061.83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70.05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220.086.74矿产、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1510.3221.56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730.093.39贸易经纪与代理1其他批发110.010.29零售业1920.263.87综合零售250.090.87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180.020.31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300.030.17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150.020.44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60.030.15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280.031.25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400.030.57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220.010.09无店铺及其他零售80.02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9.3 %,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9.1%,私营企业占 35.0 %,外商投资企业占0.2 %,其余类型企业共占46.4%。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法人企业就业人员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20.2 %,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8.7%,私营企业占17.3 %,外商投资企业占0.1 %,其余类型企业共占53.7%(详见表8)。表8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及从业人员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合 计5601.04国有独资公司20.01国有企业500.20其他有限责任公司2200.34集体企业390.05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120.04私营企业300.18国有联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1960.20集体联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0.02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其他联营企业(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4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26.35亿元,负债合计20.84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5.51亿元。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为79.1 %,分行业看,批发业为81.4 %,零售业为55.8%(详见表9)。表9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单位:亿元资产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合 计26.3520.845.51批发业23.9319.494.44农畜产品批发1.461.350.11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3.562.880.68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1.431.190.24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0.030.03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4.143.300.84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10.809.351.45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2.351.351.00贸易经纪与代理其他批发0.160.070.09零售业2.421.351.07综合零售0.410.260.15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0.290.33-0.04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5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0.480.060.42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0.110.060.05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0.500.290.21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1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0.080.010.07无店铺及其他零售0.150.15(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2004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44.95亿元,利润总额 2.94亿元(详见表10)。批发业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6.80亿元;零售业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20.95亿元。表10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单位: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合 计44.952.94批发业41.112.67农畜产品批发0.82-0.02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6.800.49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1.830.15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0.050.01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6.490.25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21.531.28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3.300.47贸易经纪与代理其他批发0.290.04零售业3.840.27综合零售0.870.02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0.31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0.170.06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0.420.03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0.150.03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1.250.09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0.570.04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四、住宿和餐饮业(一)单位数、从业人员和营业额2004年末,全区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75 个,从业人员0.35万人,全年营业额注4 1.88亿元(详见表11)。住宿业个体经营户213户,从业人员0.06万人;餐饮业个体经营户3240户,从业人员1.08万人。表11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及营业额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营业额 (亿元)合 计750.351.88住宿业280.201.03旅游饭店130.180.95一般旅馆140.020.07其他住宿服务10.01餐饮业470.150.85正餐服务390.150.83快餐服务10.01饮料及冷饮服务50.01其他餐饮服务2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 5.3%,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 9.3%,私营企业占65.4%,其余类型企业共占20.0%。在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从业人员中,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共占14.3%,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企业共占5.7%,私营企业占48.6 %,其余类型企业共占31.4%(详见表12)。表1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法人单位(个)从业人员(万人)合 计7535.00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40.0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30.11集体企业60.02股份有限公司1股份合作企业1私营企业490.17国有联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1集体联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他联营企业(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4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3.87 亿元,负债合计为 2.40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为 1.4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为62.1 %,分行业看,住宿业为68.5%,餐饮业为31.5%(详见表13)。表13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单位:亿元资产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合 计3.872.401.47住宿业1旅游饭店2.942.060.88一般旅馆2 其他住宿服务0.010.01餐饮业0.670.210.46正餐服务0.650.210.44快餐服务 饮料及冷饮服务0.0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