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4页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掀起了新课程改革,这项教育改革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课程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如何在这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20921.htm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 前言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课程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教师不仅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包括审美情操。事实证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充实学生的美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新课改指出学校教育要使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发展审美。创造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审美智慧,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的重要方向。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对策 (一) 挖掘教材美,在阅读中实施审美教育 阅读对高中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着其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的。好的阅读是一段精神的旅程,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通过阅读,高中生可以与文本、作者和编者展开多重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捕捉作者的思想、灵魂,在“对话”中获得共鸣,从而陶冶思想情操,不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可以f,阅读是帮助高中生获得人生智慧、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慎重选择的,有着强烈的美感,需要我们教师将这种美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感的熏陶与陶冶。比如我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为学生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首词,感受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景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那广阔无边的白雪美景,学生的心情会不由得变得豁然开朗,跟着作者的笔触欣赏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伟美景,审美情操在不由自主中得到了培养。 总之,阅读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良好契机,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隐含的美育因子,带领学生徜徉在充满美感的世界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激活学生思维,在问题中实施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数都具备美好的画面,但由于高中生社会阅历不足,审美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对美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以问题为牵引,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感受作品的境界和内涵。 有学者说过,所有的学问都始于问题,在实施审美教育时也可以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提问,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美的魅力,最终达到发现美、创造美的境界。比如我在教学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课文时,先带领学生感受作者见到的雨后天晴之美景:香气朦胧,天空放晴,鸟儿们都出来唱歌了,它们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荷叶上的雨滴也慢慢消失了,水面变得非常清澈,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惹人怜爱。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下,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但是为什么他却感受到一丝愁绪呢?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思索一番后说,这是因为作者在睹物思人,由眼前之景想到了家乡之景,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那无处安放的思乡之情,感受到了诗情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诗歌鉴赏水平。再比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文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归隐田园?他的人生观是否正确?这两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考作者归隐的初衷,分辨是非黑白,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高尚与耻辱,就会自觉地追求真善美,获得健康成长。 (三) 释放学生主体性,在批注中实施审美教育 著名学者伊瑟尔在文学的召唤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具备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级语义单位之间也有着连接“空缺”,如果文本内容“否定”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时,读者心理上就会产生“空白”,而这些空白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并进而产生一种“活力性”,激发读者进行想象性连接和创新性填补,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文本内容进行一些填补,做出自己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读者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伊瑟尔的理论启发我们教师在实施审美教育时要注重释放学生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做出自己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的美感。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学生创造填补空白的机会,当学生阅读过教学内容后,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对课文的批注,使学生与作者达到心灵共鸣,感受作者创造的意境,从而提升审美情操。比如我在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一课内容时,给予学生用心感受的时间,让学生写下对课文内容的批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面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学生写下了如下批注:千年前的兰亭,千年后的兰亭,仿佛时空穿越一般,那个春天里发生的温暖故事就好像三月的柳絮吹进了四月的梦中。这个批注明显体现了学生对兰亭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