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协-未来十年-焦炭产量将少2亿吨.doc_第1页
焦协-未来十年-焦炭产量将少2亿吨.doc_第2页
焦协-未来十年-焦炭产量将少2亿吨.doc_第3页
焦协-未来十年-焦炭产量将少2亿吨.doc_第4页
焦协-未来十年-焦炭产量将少2亿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近二年焦炭产量3.3亿多吨,约占世界焦炭产量60%多,钢铁工业消费焦炭,占87%左右,化学工业占7.32%等。从宏观来分析与预测,未来十年焦炭产量要减少到2亿吨左右。主要因素影响:钢铁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炼铁降低焦比,炼钢铁钢比降低,过了建设高峰期,消费的钢材减少等,要减少一大批焦炭消费量。目前,焦炭产能过剩,焦炭产量又要逐年下降,加剧焦炭产能过剩,需要加强调整炼焦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的焦炉,并要严格控制建设新焦炉等措施,缓解焦炭产能过剩的矛盾,使焦化行业健康的向前发展。 焦炭是煤转换的能源中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焦炭产量突出的增长,2008年焦炭产量32757万吨,预计2009年焦炭产量34600万吨左右,中国的焦炭产量是日本焦炭产量8.9倍,是美国的24倍,约占世界焦炭产量60%,中国的焦炭产量大,消费多是世界之最(见图1)。中国生产这样多的焦炭,都做什么用了?今后的焦炭产量是增产还是减产呢?现就未来十年焦炭产量的走向,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世界各国的焦炭主要用于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的焦炭用于钢铁工业约占90-95%,目前,中国钢铁工业消费的焦炭量约占全国焦炭产量的87%左右。20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前十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1%,强力的拉动钢铁企业增产,预测、钢、生铁分别比上年增产约6500万吨和7000万吨,焦炭产量增产约2200万吨。但是,从宏观来看,经分析与预测,今后中国的焦炭产量不可能再大量增长,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焦炭产量要逐年减少,再过一段时间焦炭产量可能减少到2亿吨左右。焦炭产量的减少,说明了国民经济按照科学方向发展, 体现科技进步。图1 2008年世界十大国家产焦炭、生铁、钢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一、 中国生产3亿多吨焦炭都消费到那里去了近二年,中国的焦炭产量33000万吨左右。有关主管部门统计,2007年全国消费焦炭30337万吨(少统计约800万吨)其中:钢铁工业消费焦炭25787万吨,占85%(实际87%左右),用于炼铁生产的焦炭21326万吨,占钢铁工业用焦炭82.7%,烧结、铁合金、镁砂等非炼铁消费焦炭约4460万吨,占钢铁工业用焦炭17.3%;有色工业消费焦炭471万吨,占全国消费量的1.55%;化学工业消费焦炭2219万吨,占7.32%;机械工业消费焦炭787.14万吨,占2.6%;化纤、非金属制品消费焦炭320万吨,占1.05%;其他行业如采掘业、交通、电力、农业、纺织、生活等消费焦炭752万吨,占2.48%。另外,出口焦炭1530万吨,约占4% 。近十几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消费的焦炭比较多,钢铁工业是消费焦炭的大户,也是今后节约焦炭潜力大的产业。二、今后的焦炭产量不可能再大量增加,相反要走向大幅度减少 钢铁工业消费大量的焦炭,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炼铁产业不断进步,焦比要继续下降,要节约大量的焦炭。钢铁工业快速发展,钢积累量不断增加,返回的废钢增多,可代替生铁炼钢要节省大量焦炭。中国过了建设高峰期,消费的钢材要减少一些,相应的要减少一些消费焦炭等,所以焦炭产量要大幅度减少。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情况,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钢铁工业发展消费焦炭要大幅度的减少。看看美国钢铁、焦炭工业发展100年多来的情况,大体可分三个阶段,(见图2) 美国1951年焦炭产量上升最高峰7930万吨时,钢产量为9542万吨,焦钢比为0.83(焦炭产量比钢产量)。之后,焦炭产量开始下降。到1973年钢产量上升到最高峰13678万吨时(建设高峰期),焦炭产量下降为6340万吨,焦钢比降为0.47,比1951年减少0.36。之后,钢产量开始下降。图2 美国100年来焦炭及生铁、钢产量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经过15年,到1988年钢的积累量近60亿吨时,钢产量下降到9063万吨,走向比较平稳的正常生产量,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能源、交通、港口、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建设比较完善,当年焦炭产量下降到2890万吨,焦钢比下降为0.31。美国的焦炭产量由1951年最高峰7930万吨,到2008年下降到1424万吨,焦炭产量减少82%,主要原因,一是炼铁焦比下降;二是1973年以后钢产量逐步减少;三是铁钢比大幅度降低,到2008年底钢积累量为78亿吨,社会返回大量的废钢用于炼钢生产,(多余废钢还大量出口)废钢代替生铁减少大量焦炭消费。铁钢比为0.36。美国近百年来,钢铁发展与焦炭产量下降的曲线图走势,大体上形成喇叭形,约30度角延伸,见图2。 再看看日本是世界产钢第二大国,钢铁、焦炭发展的情况。日本1948年钢产量171万吨,经过25年到1973年钢产量上升到11932万吨(见图3),之后,钢产量一直波动在11000万吨左右,焦炭产量逐年减少。1984年钢产量10558万吨,焦炭产量为5145万吨,焦钢比为0.49。到2008年钢产量11874万吨,焦炭产量下降为3856万吨,焦钢比下降为0.32。24年间,钢产量波动不大,焦炭产量减少25%。日本国土小,经济建设速度快,国内的能源、交通、港口、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建设比较完善,钢材消费走向正常的消费量。日本到2008年底,60年来,钢积累量为47亿吨,返回大量的废钢代替生铁炼钢,焦炭产量较大幅度的减少。日本钢铁发展与焦炭产量下降的曲线图,大体上形成喇叭形约15度延伸。(见图3)。图3 日本近50年来钢、生铁、焦炭产量变化情况 ?C 单位:万吨 美国、日本都是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发展到一定时期,钢产量发展与焦炭产量下降曲线图,大体上形成喇叭形延伸。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建国前是个农业大国,建国初期钢铁工业经过十几年建设有了一些发展,但钢铁生产仍然比较落后,炼钢用生铁都是一吨多,消费焦炭比较高,1977年钢产量2374万吨,焦炭产量3928万吨,焦钢比为1.654。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比较快,钢铁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炼钢耗生铁大幅度下降等原因,1988年焦钢比降低到1.028,比1977年降低0.62。 图4 中国1978-2008年及近几年预测钢、铁、焦炭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 进入21世纪钢产量突出的增长,焦钢比大幅度下降,2008年钢产量50048万吨,焦炭产量32757万吨,焦钢比下降为0.654,比1977年降低60%,见图4。钢铁发展与焦炭产量下降趋势的曲线图,大体上也形成喇叭形约10度角延伸。从宏观来看,预测,近一二年焦炭产量开始逐年下降,再过十年左右钢积累量达到90亿吨左右时,焦钢比降到0.50左右,焦炭产量要减少到2亿吨左右。中国的焦炭产量由目前占世界焦炭产量60%降到50%左右。三、 今后焦炭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受下面几个因素影响:1、炼铁技术进步,降低焦比,减少焦炭消费量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炼铁的技术水平提高,淘汰落后的小高炉,炼铁焦比不断下降,要减少焦炭消费量。2009年前三个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平均焦比373斤,比六年前降低52公斤/吨铁,折一年减少消费焦炭2600多万吨。宝钢、武钢的炼铁焦比低,分别为291公斤/吨铁、317公斤/吨铁,比大中型企业平均焦比低60公斤左右,大中型炼铁企业降低焦比还有一定空间;中小型炼铁企业焦比在500多公斤/吨铁,在当前钢铁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要关停一批小高炉,要减少一些焦炭消费量。如今后几年,重点企业炼铁焦比降低40公斤/吨铁,中小炼铁企业焦比降低80公斤/吨铁,一年减少焦炭消费量约2300万吨。 2、 炼钢降低铁钢比,要减少焦炭消费量中国炼钢的铁钢比比较高,近期钢产量在高速增长,钢积累量不断增多,加快返回废钢量,炼钢多用废钢少用生铁要减少焦炭消费量。目前,中国炼钢的铁钢比在0.96左右,与日本的铁钢比0.725,美国的0.39比较相差悬殊。美国的铁钢比低,是由于钢积累量到2008年底达78亿吨,国内的各种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机械设备已走向正常循环淘汰,如美国一年要报废的汽车一千多万辆,废钢返回用于炼钢,炼钢少用生铁减少大量的焦炭消费量。 中国钢积累量,只建国以来到2008年底已达45亿吨,随着钢产量积累增多,返回的废钢要逐年增多。再过十年钢积累量要达到90亿吨左右时,返回的废钢要明显增多。如目前有一大批汽车不符合环保要求将陆续报废,一些行业落后的设置进行淘汰,拆船业在扩大拆船量等都在增加大量废钢。还有直接还原铁过几年要发展扩大,顶替生铁节省焦炭。如炼钢的铁钢比降低到0.91时,一年少用焦炭1200万吨。中国炼钢的铁钢比要达到日本水平,一年要减少消费焦炭6600万吨。3、 过了建设高峰期,消费钢材要逐渐降下来,随着消费焦炭也要降下来。 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拉动钢铁产量一年增长6000多万吨,这是大量消费焦炭的主要原因,但是,钢产量也不是无止境的增长,也不可能长久的维持五亿吨钢产量,钢材消费也不会像近几年这样大的消费量。要说一年消费多少钢材,是1亿吨或是5亿吨呢?无论是谁一时都很难说准确,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消费的钢材,受各个行业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建设速度快慢,以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群众的积极性等多方面动态因素影响,所以一年需要多少吨钢材是很难说清楚。但是,从宏观来看,在中国这块国土上,钢材堆满差不多了,钢产量必然降下来,也就是说,中国的能源、交通、港口、城市、乡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差不多了,建筑钢材要大量降下来。要从国家钢产量的钢积累量来看,大体上可以估量出国家各行业建设的程度和钢材消费量的情况。可借鉴美国经济发展情况,美国经济发展到1988年钢积累量近60亿吨时,钢产量从1973年最高峰13678万吨降到9000万吨左右,走向比较稳定正常消费量(见图2),说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经济建设比较完善了。美国的国土、海岸线与中国差不多;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现代建设的水平比过去要好些,这些因素中国要比美国多用一些钢材。 中国近十多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筑业全面展开,能源、交通、港口以及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都在高速的建设,都有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底中国钢积累量45亿吨。再过十年,钢积累量增到90亿吨左右时,预测,能源、交通、港口、城市基础设置的框架建设基本完善,(类似美国钢积累量60亿吨水平)这时,过了建设高峰期,建设的速度要放慢,建筑钢材用量要减少一大批,钢材要逐渐走向比较稳定正常消费量。预测,消费钢材中的螺纹、线材等建筑钢材比例,要由去年54%减少到35%左右。同时,国民经济发展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品牌产品方向发展,今后一段时间汽车、船舶、飞机、机械等品牌产品要大量发展,铁路、高铁、地铁、桥梁等要走向世界,这要多消费一些钢材。综合起来看,钢产量要减少,逐步退到4亿多吨(约占世界钢产量35%),这样,一年要减少消费焦炭7000万吨左右。4 、 出口焦炭走向大幅度减少因为中国人均能源量少,国家能源政策,对能源和耗能高的产品要逐步走向减少出口或者不出口。现在出口焦炭的关税已到40%,又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预计2009年出口焦炭降到50万吨左右,焦炭限制出口到位,一年要减少1200万吨左右。2008年净出口钢材5380万吨,含着出口焦炭约3000万吨。今后一段时间出口钢材要萎缩,这也要减少焦炭消费量。另外,预测其它行业消费焦炭有增有减,化工行业要减少一些,机械行业要增加一些等。总之,国民经济按照科学方向发展, 加快调整钢铁产业结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消费焦炭要大幅度减少。另外,我国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样的严峻形势,也要促使焦炭产量减少。预测, 未来十年焦炭产量要减少到2亿吨左右。中国的焦炭产量减少已经定性,只是提前一点或者推后一时间问题。四 、焦炭产量走向减少,加剧了焦炭产能过剩,需要采取得力的措施,使焦化行业才能健康的发展,1、 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焦炉进入21世纪以来,加强炼焦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大批大型机焦炉,替代了土焦和一些落后的小焦炉。目前,焦炭产能过剩,还有一大批落后的焦炉,焦化企业集中度低,要继续推进“焦化行业准入条件” 加快调整炼焦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的焦炉。2、要严格控制建设新焦炉。目前机焦炉能力4亿多吨。另外,无回收焦炉能力约2000多万吨,半焦焦炉能力约3000万吨,合计焦炭产能约4.5亿多吨,预计今年焦炭产量3.45亿吨,平均焦炉开工率只有75%。现在钢铁企业的焦炉基本是满负荷生产,一些独立焦化企业的焦炉开工率仅有30%左右。今后焦炭产量要逐年减少到2亿吨左右,比现在减少约1.4亿吨左右,钢铁企业的焦炉不会减产,减产的都是独立焦化企业,焦炉产能过剩,焦炭产量还要减产,一批独立焦化企业的焦炉被迫走向大批关停。这样的焦炭产能严重过剩形势,必需要严格控制建设新焦炉。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建设投产的焦炉55座(初步统计),产能3092万吨,虽然今年淘汰的焦炉的能力约2000万吨,但还增加焦炉能力1000多万吨焦炭产能过剩还在大量的建设新焦炉,这就加剧了焦炭产能严重过剩。在市场经济情况下,钢铁企业尽量不建新焦炉;独立焦化企业要认清焦炭产能严峻过剩的形势,不能再盲目的建设新焦炉,焦化企业经营效益低,建起来的焦炉生产经营也还不起贷款。建议主管部门采取果断措施,三年不批建设新焦炉项目,银行对新建焦炉企业不给贷款。3、要大力推进焦化企业与钢铁企业联合走向互利双嬴道路。目前焦炭产能过剩,独立的焦化企业为焦炭产品销售担忧。有的钢铁企业缺少焦炭而为生产担忧,要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