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ppt_第1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ppt_第2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ppt_第3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ppt_第4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四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3.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2)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三、民族融合宋元时期战争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北方民族南迁,中原民族向边疆迁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重理解1.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2.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3.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5)允许风闻言事。,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特点”源自材料,“影响”结合所学。(2)定时空,找关联: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借鉴。(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元代行省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体现行省实行集体负责制度。体现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管辖。【答案】特点:行省划分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原因1.演变趋势(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2)地方行政区划辖区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据答题限定词“概括”两字可知,语言要简明扼要。(2)定时空,找关联: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以分权方式加强集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大大加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宋代士大夫政治地位较高,受统治者重视。说明宰相一定程度上可制约皇权。台谏官可参与国事决策、指摘政事、对丞相可形成制约,但其选择与去留由皇帝决定,说明其本质仍是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两宋宰相多科举出身,说明官员文化素质较高。【答案】特点:统治者重文;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劝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深化拓展】宋代文官政治得以确立的原因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其主要原因如下:(1)经济结构上引入社会结构变动: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确立,诱发社会结构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2)科举制发展:科举制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3)重文轻武的国策:宋朝建立初,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以儒立国”的政治格局,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确立提供了保障。(4)教育事业的发展:宋代官学、私学数量及规模均超过前代,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角度一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典例1】(2016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重史的传统有利于封建皇帝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也有寡廉鲜耻之徒,并不一定全部真实可信,因此,B项的“全都真实可信”,C项的“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都是绝对化的表述,B、C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乐”是因为不“容易行事”,并非史书记录其真实的言行,D项错误。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重史传统,不仅仅宋代独有,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设立史官,系统整理前朝历史,也负责记录本朝的大事,作为皇帝治国的参考,因此,中国形成了系统的史学体系,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答案:A,【教材补缺】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用“史”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别是“史”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史官们通过手中的笔来惩恶扬善,点评朝政,使君权和史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微妙。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然而,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逐渐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起到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角度二宋朝君主专制权力的进一步强化【典例2】(2012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试题分析】在中国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北宋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阶段,相权不断削弱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A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宰相位尊权重的局面在汉以后已开始改变,D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联系北宋分割宰相职权以分权的形式来达到集权的目的和北宋专制皇权的加强可知,正确选项为C。答案:C,角度三元朝的一省制【典例3】(2015福建卷,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试题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与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相比,丞相一级的人员大大减少,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相权相对集中,容易造成权贵专权的局面。这并不等于丞相的权力不受制约,首先,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其次,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之间也存在制约关系,遇事需要集体商议,材料就是强调的这一点,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军国急务”是特例,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A项错误。元朝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体现的是集中权力,不是“分割”,C项错误。根据材料,需要禀报皇帝的是一些“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的问题,D项错误。答案:B,【教材补缺】元朝与宋代的不同特点1.政权的统治者:宋代是一个汉族建立的王朝,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并未完成中国统一,长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而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2.政治制度: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分权,强化皇权和中央的权力,也造成了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问题。元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相对集中,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造成了权贵专权的局面。3.文化政策:宋代重文轻武,知识分子地位较高,文化相对发达。元代则重武轻文,知识分子地位低下。4.民族政策: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疆域内的各民族基本上能够和平相处。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各民族权利差异很大,民族矛盾尖锐。,【练考题】1.(2017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解析:D宋初,为制约相权,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项正确。转运使和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A、C两项错误;兵部员外郎是掌管兵部事务的官员,B项排除。,2.(2016江苏卷,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A材料表明唐代科举考试仍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宋代“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唐宋均重视进士科,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