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I).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I).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I).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I).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75分)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2.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 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 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 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B 选项是一种消极的 态度,与材料不符;C 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 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3.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法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儒家重视礼乐制度,讲究身份等级,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符合二者共同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只是法家思想,CD项是儒家思想。4.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 孟子B. 庄子C. 韩非子D. 道德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5.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6.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凭借儒家经典可以做到三公这样的高位,可以封侯,这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民间学习的主要对象,儒学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7.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8.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作为正宗,认为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亵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王阳明与朱熹的观点明显不同,即均正确;题干中无法得出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故错误;题干中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在亵渎程朱理学,并非背叛儒学,儒学范围较大,并非只包括程朱理学,故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故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9.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 本质是善B. 本质为恶C. 非善非恶D. 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性问题,人性本质是善是孟子的主张,人性本质是恶是荀子的主张,AB两项均不是宋明理学家的主张,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非善非恶不是正确的人性观,C也是不能选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意在强调人性的不足,是在强调本善习远,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人性10.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C【解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D。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信息,排除A;BC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D。11.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李贽朴素的民本思想,属于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C正确。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过于笼统,没有突出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故A错误。倡导只为下下人说,过于绝对和片面,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12.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为邦本C. 天下为公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13.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 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 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选项。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选项。材料中出现了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辉煌的科学技术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名师点睛】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国外的时间我们需要记住:最早传到国外的造纸术,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先传入非洲后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州。其次是印刷术,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也是这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埃及,欧洲。 指南针前身是司南,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唐末发明火药,火药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 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14.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制造工艺更加复杂扩大了原料来源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可知在南方人人们对还魂纸“不以为然”,所以也就不存在生产遍布全国,排除;据材料中“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可知生产成本较低,正确;“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还魂纸制造要简单的多,排除;“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了原料来源更为广泛,正确,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15.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16.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 九章算术、罗马法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 春秋繁露、理想国【答案】B【解析】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成果,罗马法是大秦的法律成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东汉的,但日心说不是大秦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繁露是西汉的而理想国是希腊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文化成果记准时代、记准国别,都是识记的问题。17.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A.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 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 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 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发明、研制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A。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不存在新教,排除B;,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需要,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18.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突出强调了“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这一信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所以A和C项是错误的;活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排除B项;战国有司南,指南针出现最早;造纸术发明于西汉;火药发明于隋唐;活版发明于宋。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印刷术19.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活字印刷术在篆刻的时候是反着的,首先可排除A和C,B和D则关键在于顶上的尖尖所对的方向的判断,可以排除B,因为印刷只会使文字左右翻转,却不会改变字本身的书写,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20.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赋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气势恢宏、语言华丽,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也能为统治者“润色鸿业”,同时为为阅读者“铺陈气势”,但汉赋不能体现出无为思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对赋的正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对赋的正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赋的正确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赋的理解21.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A. 杜牧B. 孟浩然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内容中唐诗的特点,然后再依据四位唐朝诗人诗风特点来排除错误项,最后再依据诗人生活的时间来确定正确的答案。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排除。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诗的特点,在时间上也相符合。白居易在时间不符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诗的发展22.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 B. C. D. 【答案】C点睛:本题采用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本题中关键是首先理解“词”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采用筛选法即可。23.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 隶书B. 小篆C. 楷书D. 行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朝规定官方的文字为小篆,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民间却开始流行书写简单的隶书,与“国家推行”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书同文”,规定小篆为全国通用,故B项正确;一般来说,楷书是魏晋时期民间书写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受世人推崇,与“国家强力推行”不符,故C项错误;行书是在魏晋时期衍生出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国家强力推行”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书法【名师点睛】我国五种主要字体:小篆(秦)隶书(汉魏)草书(汉初)楷书(东汉末)行书(晋代)。24.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故C正确。皇帝好恶不是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的决定因素,故A排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过于绝对,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王羲之25.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 小篆B. 隶书C. 行书D. 草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因书写不方便,被隶书所取代,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隶书第II卷(非选择题,25分)二、综合题26.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答案】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