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doc_第1页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doc_第2页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发生巨变。1对于孔子的说的“礼”的最本质内容是 A王位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由部落联邦逐渐实行宗法制C大规模实行分封制 D中央实行君主专制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2在礼记运道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段话主要讲一个什么问题? A私有制度的出现B国家正在形成C阶级差别逐渐形成D野蛮社会取代文明社会3从内容上看,中国早期的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A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4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表述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决定宗法制 B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表现形式C两者没有内在的关系 D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两者互为表里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地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血缘关系 D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6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周初的分封制 B西周末的周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7以上这种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A土地B人口C爵位D权力8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实现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演变,演变的主要因素是A内外服制度 B封邦建国 C礼乐制度 D宗法制度9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10据材料说明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是 A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B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和一般“国人”C仅限于王族内部 D仅限于周王室的“庶子”11据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同周王作战向国王交纳地租ABCD12分封制在周朝初期实行的结果和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原来控制的地区,使周朝更加巩固B分散诸侯权力,使之无力抗衡中央C便于征收贡赋,使西周更强盛 D扩大了西周疆域,巩固西周政权史记周本纪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泰、晋始大,政由方伯。左传桓公五年载: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13以上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C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频繁 D中国的社会出现大统一的趋势14以下哪一材料最能体现分封制解体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废井田,开阡陌”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家”15(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与周王平分天下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6李白的诗称赞了哪位君主的什么伟大功绩?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商鞅17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形容秦朝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18秦始皇“法令一出”指的是 A制定颁布秦律 B颁布“焚书令”C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推行郡县制19材料中的“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是说明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20对于材料中两人争论的焦点最准确的是 A应该由什么人来掌握国家政权 B应该用什么治国思想来管理国家C应该用地方行政手段来管理国家D用法家思想还是用儒家思想的争论21材料二中两人不同争论,秦始皇最终采纳的建议,并实行了制A李斯、分封制B王绾、郡县制C李斯、郡县制D王绾、分封制22秦始皇最后接受了李斯的观点,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是A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不利于国家统一,不利于经济发展C造成了秦朝的暴政 D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23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 “制六合”的主要措施是A以郡县代替分封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2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秦朝的赋税制度 D肯定秦朝的民族政策丞相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25依据李斯的建议,秦朝实行了什么政策? A焚书坑儒B统一度量衡C进攻匈奴D修筑长城26这件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是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B不利于秦朝的统治C摧残了中国的文化D造成了阶级矛盾尖锐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他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如果容许这项制度以原来的法家方式来实现,即对帝国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严密的中央集权控制,那么它不可能维护得这么久。摘自剑桥中国秦汉史27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A地主阶级的权欲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地主阶级的要求 D法家思想的启示28鉴于西周分封制的教训,秦朝“废分封,设郡县”最重要的实际效果是A有利于中国的法治社会的发展 B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9你之所以能够得出以上结论,主要依据是这种做法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30下列有关秦朝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C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31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这说明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溢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32材料中的“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主要是指 A秦朝中央集权制度B秦朝实行的郡县制C秦朝实行的皇帝制度D秦朝实行的分封制33鉴于这个“教训”西汉初期实行的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 C郡国并举D实行刺史制34实行这种制度的最大影响是 A诸侯势力膨胀,严重影响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B有效地避免了“孤立”的被动局面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有利于抵抗外族的侵扰史记吴王濞列传载:(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35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对地方诸侯王的战争B “削藩”C颁布了“推恩令”D“七王之乱”36有人说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造成的,而事实上 A只要西汉统治者不“削藩”,七国之乱就不会发生B这是一个偶然现象,没法预见C不管西汉政府有无“削藩”,七国之乱一定会发生D统治者如果处理好内部的矛盾是可避免的汉书主父偃传载:(主父偃)说上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37由此,西汉政府实施了 A刺史制度 B推恩令 C削藩策D分封制38以上措施的推行,最大的作用在于 A解决了地方王国问题B加强了君主的权力C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成熟D造成了西汉政权的动荡39“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重用近臣夺相权,朝廷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B尚书被中书取代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40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41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42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4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太祖)等人,有功,典禁卫军。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我叛也,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观数人者,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服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耳。帝悟。”45在材料中赵普的看法是 A杜绝士兵哗变B防止大将叛乱 C削减禁卫军队D培养统御之才46上题中的太祖“悟”到什么? A石王兵权太重可能取而代之B赵普不知石王等人是开国元勋C应该提醒石王警惕军队哗变D石守信和王审琦等皆非统御之才(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地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4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48北宋时期设置通判的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知州49北宋初期为分散宰相行政权和财权而设立的机构分别是 A参知政事、三司使B转运使、参知政事C三司使、参知政事D参知政事、转运使”50宋朝时的“二府”也即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政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枢密院和兵部 D参知政事和宰相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51北宋过分集权造成 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 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 B C D52针对宋朝的过分集权之不足,元朝进行局部调整,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河北、山西、山东三省B直隶行省C富饶的江南地区 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53在中国古代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它们是 A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矛盾;军权与财权矛盾B兵权、行政权的矛盾;司法权与财权的矛盾C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矛盾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矛盾54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丞相专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中多是奸臣 B皇权软弱 C丞相权利过大 D专制中央集权制本身55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 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 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 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自秦始皇置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56导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明太祖时丞相专权 B由明太祖个人作风决定C维护社会稳定需要 D加强皇权的需要57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58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黄宗羲这句主要是说明A废宰相后君主专制逐渐发展到顶峰,加剧了政治腐败B废宰相后,使君权受相权威胁的局面得到改善C废宰相后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使政治开始腐败D废宰相后使古代政治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59为应付这种局面,明太祖的做法是 A废宰相B设殿阁大学士C设三司D设立军机处60以下对于殿阁大学士的职能,最准确的说法是( )A实际上行使了宰相的权力 B行使政府的行政权C权力不大,仅充当皇帝的顾问D位卑权重,是政府的决策机构 明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除了最大限度地加强君主权力之外,还制定大明律,加强了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的镇压和监视. 大明律61根据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请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下大明律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明中后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是 A规定了皇族和贵族的封建特权 B增加了经济立法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D对贪污贿赂严惩不贷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辰、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62清初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着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内阁 C南书房 D六部阅读下面图片信息63以上图片中所示的机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剥夺朝中大将兵权C巩固皇权 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64对图片中这一政治机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机构B替代了宰相的职能C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集团65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是 A丞相制度的终结 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 C军机处的设置 D八股取士的实行66之所以得出以上结论,主要是因为 A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B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C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 D皇帝能直接指挥中央官员6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6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朝时废宰相,相权和君权矛盾最终得以解决1.A 2.B 3.D 4.D 5.D 6.A 7.A 8.B 9.B 10.A 11.A 12.D 13.B 14.B 15.D16.A 17.B 18.A 19.A 20.C 21.C 22.A 23.A 24.A 25.A 26.C 27.B 28.C 29.D 30.D 31.A 32.B 33.C 34.A 35.B 36.C 37.B 38.A 39.A 40.C 41.C 42.B 43.C 44.C 45.B 46.A 47.B 48.D 49.A 50.B 51.D 52.A 53.D 54.D 55.C 56.D57.A58.A59.B60.C61.B62.A 63.D 64.D 65.C 66.A 67.B 68.C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请回答:(1) 材料中,周亚夫“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2分)(2) 依据材料,由表及里的分析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 3分)(3) 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1分)从材料看,廷尉又是什么官职?(1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3分)景帝之子汉武帝是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3分)(1)宗法制(2分);(2)由于周亚夫和景帝的意见不同,经常触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