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初中科学图表信息题解题策略.doc_第1页
例析初中科学图表信息题解题策略.doc_第2页
例析初中科学图表信息题解题策略.doc_第3页
例析初中科学图表信息题解题策略.doc_第4页
例析初中科学图表信息题解题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析初中科学图表信息题解题策略2016-01-25 郑亚林西湖研学 【西湖研学】编者按图表信息题是指用图(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流程图、扇形图等)和数据表格作为试题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其中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有表表结合式、图表结合式、文表结合式等形式。图表信息题是科学信息呈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数据、变量、比例等信息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原因和趋势。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这种题型因其容量大、概括性强、富有条理,因而近年来杭州中考科学试卷中此类题型所占比重居高不下。此类题型特点是,命题的形式都以图像、图形或数据表格为形式,图像、图形或数据表格一般都含有题目需求的信息,或是问题成立的条件、或是问题产生和存在必备的数据等等,试题的命题内容的取材范围很广,并不局限于教材或教科书中有的取材,有的涉及高新技术,有的涉及生活中一些常用的电器或生活现象,有的涉及环境环保或资源利用等等。由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较弱,缺乏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往往会因为数学知识或工具运用不熟练或不正确,导致科学问题无法正确解决。下面以柱状图、曲线图、坐标图、流程图及图表结合等信息题型为代表,通过“试题分析解题困惑解题指导概括小结”的结构模式进行分类探究。希望能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一、图形审读信息的提取例题1:下图表示了一种怀孕蜥蜴培养在不同温度下,所产幼仔的性别百分比。(1)如果有10只蜥蜴出生于32的环境中,则雄性的数目最可能是 只。(2)根据图示信息,请提出一种猜想 。试题分析:柱状图是在数据表格的基础上,把信息进一步转化,使数据直观化的一种题型,是坐标图形的变换。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察柱状图形变化,理解两个或多个变量变化快慢所对应的科学意义,结合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正确答案: (1) 10; (2) 温度是影响幼仔性别百分比的因素(或温度越高,雄性幼仔的比例越高)。解题困惑:1未区分图例;2未理解坐标轴所代表的要素含义及数据大小和变化趋势;3对同温度下两柱状图表示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雄+雌=100%)分析不透。解题指导:1仔细阅读题干,理解纵轴和横轴的含义,注意观察坐标数据,找到数据变化趋势。2理解“图例或附注”的含义:附注或图例是图表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之,则不能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提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3观察柱状图形变化,掌握两个或多个变量变化快慢所对应的科学意义,理解柱状图之间的内在联系。4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形信息,使审读图形信息具有指向性,准确地把握图形信息的整体脉络。二、图表辨析信息的甄别例题2: 如图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1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用F=5.3牛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若用F=5.8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牛。 (2)如图丙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力为17牛的木块上每次增加1牛重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牛)1718192021水平拉力F(牛)5.15.45.76.06.3根据表格数据,得出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如平衡力、摩擦力、力的作用效果、受力分析等,同时要求学生能从提供的数据表格中结合坐标图像,根据需要合理采集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薄弱,很难从数据表中得出求解的思路。正确答案:(1)5.3 , 5.1 ; (2)Ff =0.3FN解题困惑:1不理解信息呈现的特点和形式;2未形成规范的提取步骤,对图表中和题干提供的数据信息不能进行甄别,找不出解决问 题的合理数据信息(如5.1,5.3,5.5,5.8,0.3等数据的选择);3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如数学函数表达)和知识迁移能力。解题指导:1识图(表)甄别:对题目中出现的图形、表格要认真分析, 找出与问题相关联的数据信息(如5.1,5.3,5.5,5.8,0.3等数据的选择)并与学科知识相联系。2译图(表)表达:要能比较熟练地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或数据信息(如乙图中图像的每一段对应的运动状态是“变速运动”还是“匀速直线运动”),或把数据、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如图丙砝码的更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3图表结合时,需要分析表格数据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留意数据变化过程中要满足的隐含条件(如满足正比例、一次函数等),挖掘其内在的规律。例题3: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将6g样品溶于18g水后,再加入7.6g氢氧化钠浓溶液共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的杂质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也不溶于水,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NH4ClNaOH NaClH2ONH3。把产生的所有NH3用足量的硫酸溶液完全吸收,同时测量120秒内硫酸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时间/s02030406080100120硫酸溶液增加的质量/g00.71.01.21.51.61.71.7试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右图中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关系曲线;(2)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 ;(3)求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分的损失)。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技能有:统计表转换成坐标曲线图、分析统计表获取有用数据)、化学完全反应分析、化学计算等。要求学生能规范作图,缜密分析,能进行信息的甄别提取准确计算。正确答案:(1)如右图 (2)89.1% (3)解:设样品中NH4Cl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y NH4Cl+NaOH=NaCl+H2O+NH3 53.5 58.5 17 x y 1.7gx=5.35g y=5.85g (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5.35/6100%=89.1%) 反应后溶液质量=5.35g+18g+7.6g-1.7g=29.25g 则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85g29.25g100%=20% 解题困惑:1对图表中和题干提供的数据信息不能进行甄别,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数据信息(如1.7 g的选取;又如第(3)问在计算反应后的总溶液时“6g”和“5.35g”的甄别选取);2描点不准确,作图不规范(没有用平滑的曲线);3化学基础知识存在缺陷。如对“溶液”本质理解存在缺陷,在计算总溶液时没有考虑不溶物质;气体挥发性没有考虑等。解题指导:1根据明确的图表信息进行数据甄别,找出与化学反应相关联的实验数据,结合题目进行关键点辨析(比如本题中当时间为“100秒”和“120秒”时图像呈水平线,展示信息为生成的氨气不变了,化学变化为完全充分),这样抽丝剥茧式的处理,有助于准确审读图表信息,获得关键数据。2注意挖掘图表中的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只有捕捉到这些隐含信息,才能处理信息,从而运用正确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如第(3)问求反应后的总溶液时找到隐藏有不溶物质、气体挥发等)。 三、图文互补信息的整合例题4: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第2秒末时,物体处于 状态,第6秒末到第9秒末,推力F做功是 焦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和技能有:力与运动的关系,速度公式的变形(求路程),功的计算等。要求学生能从图中提供的函数图像中获得典型数据进行相关计算,能将图乙中F-t图像信息与V-t图像信息进行整合(这是本题的核心),提取相关条件,从而解决问题。正确答案:静止; 24解题困惑:1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理解不透彻;2图乙中F-t图像信息与V-t图像信息进行整合不到位(第6秒末到第9秒末时推力F和移动距离S不对应);3图乙中V-t图像理解有误,不能运用S=vt求出第6秒末到第9秒末物体移动的距离。解题指导:1读透图形中提供的信息(如F-t图像中“第6秒末到第9秒末时推力F为4牛”;V-t图像中“第6秒末到第9秒末时运动速度为2米/秒,0至3秒运动速度为0”等),再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2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换算(如V-t图像中第6秒末到第9秒末物体移动的距离S=vt=2米/秒(9-6)秒=6米以及功W=FS的计算等),再根据图形作出适当的结论等。3先分块分析,再综合考虑(如将图乙中F-t图像信息与V-t图像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图文转换、数形转化,从而将问题解决。四、图意揭示信息的表述例题5:为了解茶树的生长规律,某科研机构选择了乌牛早、浙农117号和龙井43号三种均生长了一年的盆栽茶树进行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实验在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恒定、水分适宜的同一温室内进行,并用科学仪器测出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同时记录温室内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由图甲可知,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积累量的高峰都出现在 (填具体时间),说明此时植物的 作用最强,制造的有机物最多; (2)综合分析图甲和图乙的实验数据,你认为该实验的结论是 ;(3)适量喝茶对身体健康有益,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已知一种儿茶素的化学式是C15H14O6,该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的质量比CH 。试题分析:这类图表信息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数据读取、分折和处理能力,图像的识别与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所需要的条件一般在图像图表或数据表格中寻求,要仔细阅读、观察、分析,充分挖掘信息,从而将问题解决。正确答案:(1) 10:00 光合 (2)茶树的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至35时光合作用最强,之后随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3) 907解题困惑:1流程图信息认读不清,找不到分析问题的起点和变化的顺序,核心变化;2两种调节机制的原理分辨不清,横向比较、联系能力不够(尤其是“35时光合作用最强”这一要点不能分析得出);3语言表述逻辑性不严密,因果关系表达不清楚。解题指导:1结合题干中的文字叙述,把握流程图中流程的核心变化或重要过程,以此为主线完成图文的转换。2依据箭头流向,依次获取相应步骤的信息。对图表进行 “三看、两比”。“三看”:一看图表标题;二看图表内容;三看图表的图例、注释。 “两比”,即“横向比较”、“纵向比较”。3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联想、类比和迁移,明确事件的主旨。4概括分析,得出结论。在概括结论时要注重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科学性表述正确,无科学性错误;全面性结构完整,无信息丢失;逻辑性条例清晰,主次分明,没有矛盾;专业性渗透科学思想,使用专业术语。五、科学图表信息题解题策略小结解答科学图表信息题可拆分为识图、析图、用图三个步骤,其中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解答科学图表信息题,要学会“五看”:一看面,即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二看线,即看线的斜率大小,平与陡的含义,函数的增减性;三看点,即起点、终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