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煤矿毕业实习报告_第1页
古城煤矿毕业实习报告_第2页
古城煤矿毕业实习报告_第3页
古城煤矿毕业实习报告_第4页
古城煤矿毕业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城煤矿毕业实习报告 目 录1、实习的目的及任务22、实习注意事项23、实习时间34、实习地点35、实习人员36、指导老师37、实习单位简介 38、实习内容及过程169、实习感言1810、参考书籍22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对口单招)1、实习的目的及任务毕业实习是学生学完所有课程后,毕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和任务是:(1).向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学习,培养和加强学生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培养和加强热爱煤炭事业的情感,树立为煤炭事业奋斗的决心。(2).通过实习深入实际,学习实际调查研究方法,丰富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组织管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为毕业设计收集.整理所需资料。(4).培养和锻炼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2、实习注意事项(1).根据本次实习目的和任务,不应把这次实习单纯看做收集资料的过程,而是一次深入现场实习的过程,因此应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学习,边实习边收集既符合实际情况又经过分析的实际活资料,而不能满足抄录一些陈旧的资料。(2).在实习过程中要记好笔记或日记,注意随时记录观察到的数据,心得体会和问题。(3).资料和编写 实习报告,尽量用图表反映收集到的资料,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编制的图表和文字说明应准确.整齐清晰,并经过反复核实。(4).实习前学生必须深入学习生产实习大纲,准确把握和熟悉大纲规定的内容,并要准备好必要的实习用品、参考书及抄写绘图工具。(5).实习过程中加强纪律,加强团结,遵守现场规章制度,按时赴矿返校。(6).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事故。(7).保守国家机密,防止丢失资料。3、实习时间 2011年2月18日-3月13日4、实习地点山东省东山公司古城煤矿5、实习人员采矿工程专业 07级5班和6班全体学生。6、指导老师田多老师许海涛老师7、实习单位简介古城煤矿是山东临矿集团骨干矿井之一,是经国家计委批准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位于山东省兖州市东郊,1995年5月开工建设,矿井总投资6.5亿元。2001年正式投入生产,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服务年限52年,核定生产能力220万吨/年。2002年10月改制为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古城煤矿。矿井采用立井暗斜井联合开拓方式,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采煤方法为倾斜长壁采煤法和走向长壁采煤法,回采工艺为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目前分三个水平进行开拓,即-505m水平、-850m水平、-1030m以深水平;同时矿井在-760m设一辅助水平。由于地面村庄众多,经北京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所事业部)论证,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压煤搬迁批准矿井采用条带式开采。古城煤矿现有职工2600人,矿下设10个采掘、辅助工区和15个业务科室。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配套的有铁路专用线、年入洗量180万吨的洗煤厂、装机容量24MW的综合利用电厂和三级安全培训中心。古城矿现有选煤厂一座,2001年10月建成,2003年进行技术改造,2005年10月起矿井地面生产系统改造,将部分原煤分流,于2006年4月正式投产,实际09年洗选煤量204.5万t。-50mm级为跳汰主洗,煤泥采用分级回收工艺,洗水闭路循环。矿井先后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山东省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安全程度评估A级矿井;全国煤炭工业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安全高效。古城煤矿矿井地质储量丰富,开采条件优越,煤炭产品具有低灰、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炼焦配煤和化工用煤,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配套的有铁路专用线,年入洗量90万吨的精煤洗厂。2002年投资兴建煤泥矸石发电厂,设2台6MW发电机组,2003年7月1日正式发电运行。 古城煤矿自投产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精干高效的宗旨,坚持科技兴矿的战略方针,积极走科技创新之路,充分发挥资源、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生产建设步伐,争创高产高效矿井,实现了矿井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的历史性新跨越。2003年以来,该矿坚持以煤炭生产为中心,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强化生产管理,积极开展了创百万吨工作面和创年单进5000米快速综掘队活动,首创了全局第一个百万吨综采工作面,预计全年原煤产量达200万吨以上。7.1矿井交通位置古城煤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兖州市东郊新兖镇境内,东距圣地曲阜15公里,京沪铁路从矿井西侧通过、京福、日东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西南方6km即是兖州车站,327国道横贯于工业广场南部,各村间均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形成极其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交通非常方便。交通情况见图1-1。图1-1古城煤矿交通位置示意图7.2地形地貌地势平坦,为冲积平原,一般高程+51+56m,地势东高西低,仅泗水河及其河堤高程相对变化较大。7.3湖泊河流区内泗河、沂河流经该井田。泗河发源于新泰市太平顶山的西部,全长142km,流域2570km2,洪峰期流量为4020km3/s,最大洪水位出现在1957年7月24日发生的一次大水,为+54.29m。1958年后,上游先后修建大量水库,中游修建分洪河道,逐年加高加固堤坝,增强了防洪排涝能力,现泗水河为季节性河流,是古城煤矿雨季地面防洪的主要河流。沂河发源于尼山,属泗河支流,洪峰期流量为445km3/s。7.4气象本区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29(1966年),日最高气温41.6(2002年7月15日);月平均最低气温4.11(1975年),日最低气温-19.4(1967年1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701.9mm,年最大降水量为1179.3mm,降水多集中于7、8月份,春季水量少。年平均蒸发量1654.7mm,年最大蒸发量1819.5mm(1966年)。春、夏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9m(1975年1月),最大冻土厚度0.45m(1968年1月)。7.5矿井地质概况7.5.1井田范围:井田地跨兖州、曲阜两市,东起F33断层,西到京沪铁路保护煤柱线,南为天安矿业星村煤矿,北以煤层露头线及裕隆集团单家村煤矿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121165400,北纬353312353610,采深+54-1500m,井田面积16.66km2。古城井田属兖州煤田,位于兖州向斜东北部,总体呈一宽缓的向斜构造,地层倾向东南,局部存在短轴褶曲,幅度较小。总体地层走向北北东北东向,倾向南东南东东,西部边界处地层走向转为近南北向,因而本区的总体形态为一个轴向南东东的向斜,呈簸箕形向东南敞开。地层倾角北部陡,南翼缓即浅部陡、深部缓,-800m水平以浅倾角在1530左右,-800m水平以深,倾角变缓,一般为10左右,矿井东北部倾角较大。7.5.2井田地层古城井田发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古近系、上侏罗统三台组、二叠系石盒子组、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及奥陶系中下统。第四系主要由砂质粘土、粘土质砂以及砂层组成。厚度157.50218.60m,平均170.92m,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薄。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古近系分布于14勘探线以东,为断陷盆地沉积,厚度变化大,为0312.95m。依岩性特征可与官庄组相当。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上侏罗统三台组主要分布于矿井深部,为砖红色、灰绿色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厚度变化大,最薄0m,最厚607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二叠系石盒子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厚度东北薄,西南厚,一般厚度280320m,平均311.5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厚52.25108.10m,平均76.57m。20勘探线以东剥蚀严重,无山西组地层赋存。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太原组厚145.92193.50m,平均168.47m。20线以东剥蚀严重,一般残厚为3070m。中部819线间厚度较大,多为180m左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厚19.8058.98m,平均35.85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奥陶系中下统区域厚640660m。7.5.3含煤地层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1)山西组(P1s)山西组是本区最主要含煤地层,厚度52.25108.10m,平均厚度76.57m。20勘探线以东剥蚀严重,无山西组地层赋存,其余地段都有赋存,赋存深度为-110-1310m。山西组含煤24层,为2上、2、3上(个别孔有此层)、3,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有2上和3煤两层,分别位于本组地层的中部和下部,3煤厚度大,煤层结构简单为全区主采煤层,其本身就是稳定的标志层。本组地层整合于太原组之上。岩层主要由灰色至灰黑色的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泥岩、泥岩、含砾砂岩和煤层组成。该组砂岩的成熟度较低(长石、岩屑、炭屑等其它碎屑成份含量可达35%),而且分选性差,滚圆度差,多数呈棱角状。2上煤上部和2上煤至3煤之间,砂岩的胶结物多为钙质胶结,具有辅助标志作用。泥岩常出现于煤层上下,局部含鲕粒,与太原组比较,山西组泥岩或砂质泥岩中的菱铁矿结核和条带却明显减少。山西组中的层理类型极丰富,水平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单向斜层理、槽形层理(交错斜层理)混浊层理及生物遗迹均有发现,表明山西组地层是在水动力条件较强且多变的过渡相或陆相环境中形成的。山西组所见植物化石,多集中于煤层的顶底板中,现发现的种属有:座延羊齿、花边栉羊齿(相似种)、轮生楔叶、楔羊齿、带羊齿、多脉带羊齿(相似种)、栉羊齿、中国瓣轮叶、枝脉蕨、东方栉羊齿、瓣轮叶、卵脉羊齿。底界:3煤下部发育着一层厚度较大的细砂岩,其下是厚度较大的海相泥岩,砂岩宏观特征以具生物通道遗迹和混浊层理特别显著,测井曲线特征也很明显,具有较高的视电阻率值,明显的自然电位负异常和较低的自然伽码值,故以此层细砂岩的底面作为山西组与太原群的分界线。顶界:由于山西组和石盒子组为连续沉积,石盒子组地层是在干燥的氧化环境中形成的,由于Fe+3的含量较高,而呈暗紫红色或者夹大量紫红色斑,将具有紫红色斑之下的一层中细砂岩作为石盒子组的底界。(2)太原组(P1t)太原组厚145.92193.50m,平均厚度168.47m。20线以东剥蚀严重,一般残厚为3070m。中部819线间厚度较大,多为180m左右。赋存深度-110-1520m。本组地层由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的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绿灰色粘土岩、灰色石灰岩及油页岩和煤组成。其中,石灰岩有11层,自上而下依次为:二灰、三灰、四灰、五灰、六灰、七灰、八灰、九灰、十上灰、十下灰、十一灰,多数为中厚层状,少数为薄层状或厚层状,是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尤以三、五、十下灰最稳定,全区发育,是可靠的标志层,三灰呈浅灰色,厚层状隐晶质,富含虫筳、腕足类、海百合茎等海相动物化石,上部质不纯、色深,下部质纯呈灰白色,厚1.708.15m,平均厚度4.86m。五灰质不纯,深灰色,含大量动物碎屑化石,似生物碎屑灰岩石。十下灰为隐晶质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含腕足类等海相动物化石。此外,14煤上部的油页岩或变为炭泥岩也是辅助标志层,全区较发育,层位较稳定,肉眼鉴定特征明显,黑色,条痕为褐色,致密,硬度小,指甲可划痕,呈光亮的油渍痕,并可用小刀削出鳞片状的岩屑,有的可用火柴直接点燃。15上煤下部有一层含钙质呈薄层状的绿色细砂岩,粘土质胶结,含海绿石,肉眼鉴定特征较明显,全区发育,可做为全区明显的辅助标志层。本组含煤可达21层,自上而下依次编号为:5、6上、6、8上、8下、9、10上、10下、11、12上、12、13、14、15上、15、16上、16下、17、18上、18、18下,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五层(6、10下、15上、16上、17),其余均为不可采煤层。7.5.4井田构造矿井总体地层走向北北东北东向,倾向南东南东东,西部边界处地层走向转为近南北向,因而本区的总体形态为一个轴向南东东的向斜,呈簸箕形向东南敞开。地层倾角北部陡,南翼缓即浅部陡、深部缓,-800m水平以浅倾角在1530左右,-800m水平以深,倾角变缓,一般为10左右,矿井东南部倾角较大。褶曲矿井东南部-1000m以深区块,发育五个短轴褶曲。古柳村向斜位于910勘探线之间,轴向北西,延展长度850m,褶曲幅度10m;古-1号孔背斜位于10勘探线以东,古-1、古-2号孔以西,轴向北西,延展长度850m,褶曲幅度30m;伊家村向斜位于伊家村东南,轴向北西近东西,延展长度1200m,褶曲幅度25m;单家新村背斜位于1214勘探线之间,轴向北西,延展长度550m,褶曲幅度5m;单家新村向斜位于14勘探线南断,轴向北西,矿井内延展长度550m,褶曲幅度30m。断层按断层相互切割的复杂程度,本矿井分为三个构造区。(1)构造复杂区:F19、F19-5断层以东,特别是F25断层以东,大断层发育,且有相互交切现象,地层倾角大。(2)构造中等区:F19、F19-5断层以西与F14、F14-0断层以东,大断层少,展布方向均为北西向,但小断层发育。(3)构造相对简单区:F14、F14-0断层以西,除靠近大断层有派生断层外,本区段间断层相对较少,小断层展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经勘探、地震补充勘探及井巷揭露,矿井内共有断层183条,其中落差小于5m的77条,落差大于5m小于30m的断层71条,落差大于30m小于100m的28条,落差大于100m的7条。岩浆岩发育情况本矿井仅在西北部3-5号孔穿见,为基性辉绿岩和辉绿玢岩,呈脉状沿断层带(F5)侵入太原组地层中,单层最大厚度10.22m,最小0.22m。7.6煤质特征7.6.1煤质特征3煤层为低中灰(Ad14.57%)、低硫、低磷、高发热量(Qb,d32.91)、高熔灰分煤。太原组各煤层为低中灰、中高高硫、特低低磷、高发热量煤。7.6.2煤的工业用途3号煤层为低中灰、特硫、低磷、高发热量、高熔灰分煤,是良好的动力燃料用煤。易洗选,其浮煤可做冶金炼焦配煤,中煤及尾煤可供电厂及其它工业做动力燃料用煤。7.6.3煤类和品级煤层属于腐植煤,呈黑色,为层状或似层状原生沉积型矿床。按照GB5751-86中国煤炭国家标准,以浮煤900C可燃基挥发分(Vdaf)、粘结性指数(GRI)为主要分类指标,胶质层最大厚度(Y)、奥亚膨胀度(b)等为辅助指标,3煤层为气煤。7.6.4.瓦斯根据以前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瓦斯涌出量较小(1)煤层爆炸性:主要可采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可定为具有煤尘爆炸性危险的矿井。(2)煤层自然性: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7.7各种煤柱的留设7.7.1防水煤柱:在3煤露头线以下垂深70m范围划为防水煤柱。7.7.2断层煤柱:落差大于100m的断层两侧各留100m煤柱,落差大于50m的断层两侧各留50m煤柱,落差3050m的断层两侧各留30m煤柱,落差小于30m的断层暂不留煤柱,生产中矿井可根据实际断层的导水性等因素对各断层两侧的煤柱宽度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矿井安全。7.7.3巷道煤柱:主要水平大巷及主副下山护巷煤柱为两侧各留设60m。7.7.4边界煤柱:按采矿许可证划定的边界,自边界线向内留设40m。7.7.5条带煤柱: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压煤搬迁办鲁政搬20028号文批准采煤方法为条带式开采:-700m水平以上采50m、留80m;-700-850m水平采60m、留90m;-850m水平以下采宽85至110m、留宽不小于110m。三水平31采区设计采宽8090m、留110宽m,32采区设计采宽110120m、留宽130m。7.7.6村庄、工业广场保护煤柱:根据古城煤矿建井地质报告,遵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三下”压煤资源储量按照冲积层40、基岩地层70的岩移角在估算图上留设,其围护带宽度为10m。另工业场地及大桥建筑物按照移动角分别为=70o、=0.7、=40o的原则留设。7.8、资源储量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25992.0万t,均为气煤。7.9、矿井开拓、开采方案7.9.1矿井开拓方案(1)矿井目前采用立井-暗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井筒主要技术特征:主井井筒采用立井形式,圆形断面,净直径为5.0m,断面面积19.63m2,表土段毛断面积35.26 m2,基岩段毛断面积28.27 m2,井深551m,井壁采用混凝土砌碹的支护方式,混凝土井壁厚450mm,表土段井壁厚800mm。井筒内装备了两套12t的双箕斗。 矿井工作制度为“三八”制,两班采煤,一班检修,提升设备年工作日为330天,日提升14小时,最大班下井人数约200人。矿井共划分为三个水平,第一水平设在505米,采用立井开拓,主井直径5m,基岩段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运输大巷采用XK8-9/1201A蓄电池电机车牵引矿车运输,矸石及材料采用1.5tMG-1.7-6A型固定箱式矿车运输。煤的平均容重为1.38t/m3。本矿井主井采用箕斗提升,专用于提煤并负责回风;副井采用罐笼提升,用于升降人员、材料和提升矸石。(2)采区矿井近期供开采的采区为13采区的1315工作面。1315工作面是13采区的第1个工作面,位于13采区南部,工作面南部为13采区集中进、回风巷,北临F17-1断层,上部为-560等高线,下部至下至-840北皮带巷和-850北大巷。地面相对位置位于古城村以东,煤气站以西,田家村以北方向的农田内,泗河横跨其上。(3)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矿井生产集中在13采区,开采方法为倾斜长壁俯斜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840北翼皮带巷及-850大巷在采区下部穿过,工作面采用俯斜开采。支护采用放顶煤液压支架,落煤采用双滚筒摇壁式割煤机。(4)采煤工艺1315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俯斜综采放顶煤工艺,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施工工艺为双滚筒采煤机割煤,液压支架尾梁、插板伸缩、摆动放顶煤,采高2.4O.lm,割煤深度为0.6m,放煤高度为6.35m,采放比为1:2.65。放顶煤采用一刀一放,双轮、间隔循环顺序放煤工艺,放煤步距0.6m,初次放煤步距为5m,距停采线10m时停止放顶煤。7.9.2 采煤方法采煤机的进刀采煤机的进刀采用中部自开缺口斜切进刀的方式,斜切进刀段长度为35m,进刀深度0.6m。具体操作如下:(a)采煤机割煤至工作面下端部后,放下前滚筒空机返回至工作面中部。(b)采煤机在工作面中部通过刮板运输机弯曲段斜切进刀,并移直运输机。(c)采煤机继续割煤至工作面上端部,割透后空机返回至工作面中部。(d)采煤机自工作面中部开始向工作面下端割煤,工作面上半段运输机移近煤壁,恢复起始状态。工作面装备采用 MG150/375-W型采煤机,ZFS4600/16.5/26.5型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和ZGF4800/18/30型过渡液压支架, SGZ-630/264型和SZB-630/220型刮板运输机等成套装备。综放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表设备名称规格及型号生产能力 (t/h)功 率 (KW)电 压 (V)液压支架ZFS4600/16.5/26.5过渡液压支架ZGF4800/18/30采煤机MG160/375W3751140可弯曲刮板输送机SGZ-630/264(前)6302641140SZB630/220(后)6302201140转载机SZB630/220(代)6301101140可伸缩胶带输送机STG-800/40S400402660乳化液泵站WRB-200/315660移动变电站KBSGZY-1000/66000卡轨车KWGP-40/600J8、实习内容及过程2010.02.18的早晨,我兴高采烈的来到古城煤矿。本次实习让人兴奋,因为此次是我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回矿参加生产实习。来矿后矿相关领导热情的把我带到会议室,然后陈家忠矿长为我们做了长达二个小时的报告。报告涉及古城煤矿概况简介(包括矿区交通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工农业生产概况,煤田分布情况及井下地质条件、煤炭储量、瓦斯、水、火、煤尘等条件,矿井建设发展情况及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管理制度、安全措施注意事项。还重点介绍了矿井的开拓方式,包括井田范围及尺寸井型及服务年限,井筒形式和位置,水平划分及服务年限。学习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的有关知识,实习矿井采煤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了解矿井运输、提升、通风、供电、压风、排水系统及主要设备和设施情况。带我们参观了新建的安全文化长廊。陈矿长生动的讲解让我们很快对我矿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建设成就所深深感动也深深感受到了作为煤矿工人身上的重担,深深感觉到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重于泰山。午后,由尹科长带领我们参观井上地面场所,耐心的给我们讲解了矿井运输、提升、供电系统及主要设备,介绍了矿井主副井提升方式、主副井提升容器、装卸载方式、提升机房位置、主要设备组成及型号。了解地面工业广场、地面主副井附近运输系统的布置,地面中央变电所、机修厂、选煤厂等的一般情况。第二天的实习尤为重要,下井实习!我们整齐的排好队伍后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更衣室,换好衣服后到矿灯放,领取矿灯和自救器,佩戴完毕后,通过一个长长的走廊来到副井井口,副井为立井暗斜井二级系统,上部为立井。我们先乘坐罐笼下至候车室,后步行至暗斜井机车处,坐车行至矿井的井底车场,后步行一段距离,乘坐猴车至集中运输大巷,在此之前可以明显看到暗斜井的料石砌碹,走进集中运输大巷后可以感到微微的风流,可以看到明显的锚网支护。沿着集中运输大巷行走一段距离后,经由超前掘进巷道,来前往采煤工作面,再此集中运输大巷和超前掘进巷行进中都可以可以看到皮带运输,来至采煤工作面明显感觉温度变化。现场的负责人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此工作面的工作方式和综合放顶煤的优点。参观完毕后,我们从另一侧的超前掘进巷绕回至集中运输大巷,后坐猴车上至井底车场,后乘机车、罐笼返回地面,归还矿灯、自救器、洗澡、换衣。下井实习就这样基本结束了。9、实习感言通过本次毕业生产实习,巩固了我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专业知识面,锻炼我们在采矿开采技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本次实习的目的是:1.向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学习,培养和加强学生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培养和加强热爱煤炭事业的情感,树立为煤炭事业奋斗的决心。2.通过实习深入实际,学习实际调查研究方法,丰富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组织管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为毕业设计收集.整理所需资料。4.培养和锻炼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条带开采作为“三下”采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煤矿区被广泛应用,但大采深厚煤层条带开采的应用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古城煤矿就条带开采中的煤柱稳定性问题,主要是针对深部条带开采的稳定性、破坏变形机理及地表变形特征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在对条带煤柱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水平煤柱,利用突变理论建立了水平条带煤柱的突变破坏失稳理论模型,对条带开采煤柱的稳定性及破坏失稳的非线性过程进行了探索研究;根据关键层的破坏变形与控制理论,讨论了条带开采的极限采宽与关键层极限跨距的关系;在分析现有条带煤柱塑性区宽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对深部厚煤层条带开采的煤柱塑性区宽度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适合研究区具体地质和开采条件下的塑性区宽度计算公式;另外,对不同采深条带开采地表沉陷进行了模拟分析,结合相同采出率不同采宽条件下的模拟研究,得出了大采深厚煤层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的特征,为深部条带开采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009年以来,围绕安全工作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古城煤矿以“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为主线,创新管理,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使安全工作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落实;二是强化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三是强化了安全技术装备投入;四是强化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双基”建设;五是强化了安全专项整治;六是强化了现场监督检查力度。 2011年安全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完善管理制度与创新安全管理相结合,强化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以人为本,狠抓落实,推进安全管理手段、安全管理理念、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现场安全工程质量、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和矿井事故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围绕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年以及“双基”和质量标准化建设动态达标、上档升级目标,矿强调要求,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