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IV)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总分50分)1(本题2分)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周书召诰曰:“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一变化反映出A. 王权失去神权色彩B. 天命观被彻底否定C. 治国渐趋理性务实D. 敬德决定国家兴衰2(本题2分)“社稷”本是周代祭祀地祗(社)和谷物神(稷)的合称,周王分封新诸侯时,依据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一摄色土赐于诸侯,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由此可知,周代的“社稷”祭祀A. 象征了国家政权的建立B. 反映出农耕区域不断扩大C. 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D. 强化了政治上的等级秩序3(本题2分)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 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 血缘观念的淡化C. 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 君主专制的建立4(本题2分)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A.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B. 折射出王侯关系的变化C. 反应了社会的转折变革D. 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5(本题2分)表1有学者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表1),并根据“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500万。该推算A. 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 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C. 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 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6(本题2分)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 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 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7(本题2分)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 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8(本题2分)刘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B.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中央集权制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9(本题2分)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A. 颁布“推恩令”B. 实行刺史制度C. 实行盐铁专卖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0(本题2分)“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B.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11(本题2分)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 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 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C. 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 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12(本题2分)它在唐代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A. B. C. D. 13(本题2分)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 大运河的开凿C. 生态环境历史变迁D. 北方军事威胁14(本题2分)“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B. 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C. 手工业生产方式 D. 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15(本题2分)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 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B. 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C.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D. 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16(本题2分)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A. 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B. 商业氛围十分宽松C.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 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快17(本题2分)以往娶委讲究门第,宋代则一反传统,不论门第而论财,尤其以“进士登科娶妻论财”为突出。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B. 婚姻成为致富途径C.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 科举入仕取代恩荫18(本题2分)汉代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长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的1/10,而居民区约占6/10,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B. 城市经济联能的增强C.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19(本题2分)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出现在A. 商周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20(本题2分)“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A. 土地国有制B. 重农抑商政策C. 盐铁专卖政策D. 土地私有制21(本题2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含义是()由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法治取代人治由奴隶制经济到封建制经济由商品经济到农耕经济A. B. C. D. 22(本题2分)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A. 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 反对盲目崇拜圣人C.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 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23(本题2分)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A. 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 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 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 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24(本题2分)19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在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中指出诗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25(本题2分)某位书法家在总结书法创作时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攲正。以下书法作品与该描述最符合的是 A. 王羲之的兰亭序B.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C. 张旭的肚疼贴D. 李斯的泰山石刻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本题18分)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有明 (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请回答:(1) 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4分)(2) 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程序。(8分)(3) 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6分)27(本题14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8分)(2)据材料二,分析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28(本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儒家思想由于农业生产时代的落后性,主要只能依靠执掌政权的士大夫阶级的自觉革命自觉地运用政权让当时社会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读书人阶级正确有效地实行非暴力的制衡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天命、各得其所、相互制衡、共同发展,从而让全社会居民安居乐业远离“阶级相互残杀和政权暴力更替”的社会灾变。由此可见在古代人类社会,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顶尖的掌权思想了。摘自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功能材料二过去一百多年中,儒家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我们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第一代的儒家与社会主义之间有高度的亲和性。但是到了第二个阶段,这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因为建制社会主义采取了激烈反儒家的态度,由此促使在这一阶段儒家采取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态度。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过去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场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是建制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模式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陷入困境,所以有一个向中国的回归倾向。姚中秋儒家能给社会主义带来什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古代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社会倡导回归儒学的原因。(6分)(3)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古今利用儒学思想的共通之处。(6分)参考答案1C【解析】依据材料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等信息说明对上天尊重的时候也注重实际,一定程度体现变革中天命观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故选C项;信息体现出王权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说法错误。2C【解析】从题干“依据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一摄色土赐于诸侯”可以看出,分封制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故C正确;从“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是突出受封者与周王的法统关系,排除A;材料只是涉及周王与之后的隶属关系,没有涉及农耕信息,排除B;周代的“社稷”祭祀是强调宗法上的隶属关系而非政治上的等级关系,排除D。3A【解析】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4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东周时期天子、诸侯均用九鼎来看,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被打破,周天子的至尊地位受到削弱,因此这一现象折射出王侯关系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信息能够直接反映的,排除;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点睛: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5B【解析】从材料“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根据“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中可以分析出该推算的史料数据不充分,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可靠,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推算的史料和结论都不可靠。6C【解析】“布衣为卿相”的出现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员世袭不利于国家管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并未向法治转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D【解析】“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说明官僚政治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正确;A是分封制时期特点;B和C材料没有体现。8D【解析】材料“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故D正确;“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属于核心,故A错误;中央集权制为“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服务,故B错误;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根本目的是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故C错误。故选D。9A【解析】根据材料“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这项措施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消解了宗室成员”,排除;C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是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10B【解析】通过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中的收地方之权到中央的做法,削弱了地方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会造成地方政府人浮于事,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过分削夺地方权力,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点睛:对“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的理解是关键。11D【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内命”体制中诏敕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排除了中书门下省的审议程序,这一过程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答案为D项。皇帝独断专行难以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项;正常的中书门下省的审议程序不能说明官吏擅权,排除B项;“内命”体制不涉及宰相,排除C项。12D【解析】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D项是曲辕犁,故答案为D项。A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排除;B、C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没有形成曲辕犁,均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经历了由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安装了犁评的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13C【解析】“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历史变迁,C错误;A、B和D错误。14A【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耕织结合”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男耕女织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故答案选择A项。B选项错误,前面一句叙述的是男子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内容。15C【解析】在西汉的文学作品中“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的描述,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说明文学作品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答案为C项。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作为验证历史事实的论据必须慎重,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中虽然记录了东汉蜀锦驰名天下,但是并不能说明起源时间,排除D项。16A【解析】从“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中可以看出,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署”“平准署”,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这体现了唐朝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后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情况,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是个图片型的选择题。这样题目首先从图中找出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是材料“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关键信息分析四个选项。17A【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了宋代商品经济影响到婚娶观念,即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致富的途径,故B项错误;政府放弃抑商政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科举入仕取代恩荫,不符合史实,宋代还有大批恩荫赏官,故D项错误。18B【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据城市9/10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1/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C项错在“名存实亡”;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D项错误。19B【解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正确;A、C和D时间不符合最早含义。20D【解析】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不得转让与买卖,与题目中的信息“土地兼并”不符,故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与题目中的信息“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不符,故排除B项;题目中的“土地兼并”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盐铁专卖政策”出现的时间“西汉时期”,故排除C项;题目中的信息“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迫使封建统治者采取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的措施的史实,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考查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中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2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转型主要指的是原有的血缘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体现出宗法分封的瓦解。此外就是制度上的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选项明显错误,依旧是人治的社会;选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农耕经济为主。22A【解析】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人性有恶,需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来改变人性,说明荀子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崇拜圣人的看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性的改造,不是“以民为本”,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3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思想,主要是服务于大一统专制通知的需要,D正确;A中男尊女卑不符合材料主旨;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仍属与宗法制内涵。24D【解析】从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经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诗经的艺术感染力和学术价值,故BC项排除。25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根据材料“秉笔必在圆正”“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秘攲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书体书写强调字体端正,横平竖直,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故B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行书,张旭的肚疼贴为草书,李斯的泰山石刻为小篆,不符合题意。26(1) 秦朝。位高权重。(2) 制度:三省六部制。程序: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3) 朱元璋(明太祖)。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建立回答;第二小问从“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概括回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从程序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从朱元璋回答;第二小问从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名称ESG报告2022-2025年发展报告医疗器械
- 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2020-2025年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报告
- 上海医用装备有限公司2024上半年实践报告
- 物流配送合同范本及注意事项解析
-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规章汇编
- 线上主播合同主播协议书8篇
- 2025年简单版租房合同格式样本参阅5篇
- 树木(柳树)买卖合同6篇
- 公司搬迁合同撤出请求书
- 2025年智能家电控制产品市场适应性分析可行性报告
- 白酒分销商合同协议书
- 卫星通信技术的前沿发展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洞察阐释
- 《医学中心肺癌诊疗》(讲课课件)
- 物流公司法人代表个人简介范文
- 规模灵活资源广域接入的新型配电系统分层分群架构与规划技术研究
- 2025年恒丰银行烟台分行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外建筑史课件
- 2024年度商业保理合同:保理公司与出口商之间的商业保理协议3篇
- 宣传网络安全文明上网
- 泡沫混凝土路基填筑施工方案
- 青岛 二年级 数学 上册 第4单元《8的乘法口诀》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