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IV)班级_考号_姓名_提示:1.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本试卷共11页,答题卡和答题纸为单独两页。 3. 请将试题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请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书写,尽力作答,祝考试成功!1、 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同时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但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综上所述,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1.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即孟子的“知人论世”法。 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没有的。C.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只具有平淡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D.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只要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一定能构建起文学史的框架。 B.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可能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8分)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苦读的人,却也是极端浪漫的。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保持同样的态度。姗姗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余光中,这位诗文大家,有一天,中国亦以他的名字为荣。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感到无法理解。B. 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C. 余光中的女儿姗姗与父亲朝夕相处,所以非常了解父亲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是非常精确到位的。D. “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和傲气,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E. 余光中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是个唯美主义者,也是个完美主义者。5. 在黄国彬的眼中,余光中是怎样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_6. 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并分析理由。(7分)_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4分)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710题。(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知之武退秦师)(二)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三)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7. 下列对文段(三)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8. 下列对(一)(二)文段中相关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9.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 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 烛之武能成功,是因为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师吓退。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虑事不周、被亲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_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分)_ (3)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5分)_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D.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想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E. 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1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3.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由此而流泪叹息的名句是,。(2).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鸟、鱼作比,抒发自己渴望归隐的情感的两句诗是_,_。(3). 淇则有岸,_。总角之宴,_。(诗经氓)(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兰亭集序) (5). _,固前圣之所厚。(离骚)(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 。(短歌行) (7).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兰亭集序)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14.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B使马尔克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非凡的想象,将现实与神话、传说融为一炉,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C站在xx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D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评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国足在长沙雨夜击败韩国,拿到了本届 12强赛首胜,延续着进军 xx世界杯。16.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许就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感。今天贫穷落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山峰、一条河流,是历史的见证,有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中华文明,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A尽管不管如果常常/而且B虽无论/往往仍并C固然/可能大多还是也D不仅/就是常常总是而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A. 听说贵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存在困难,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B. 某政府民意网留言板块回复网民留言:收到您冒昧的留言后,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将立即调查处理。C. 我校校友在校庆典礼上发言说:“作为学子,我愿为母校的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D. 女儿生日快到了。作为妈妈,我将为我千金精心挑选一只小宠物作为生日礼物。18.下面是某市读书节标志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五、写作(60分)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题目:我眼中的_要求:请将题目填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有细节描写。书写整齐。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阿左旗高级中学xx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 一 语 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1. A 2. D 3. A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张冠李戴,从文章第一段来看,可以知道“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有误;从文中来看,这二者不是对比论证。B项,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项,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有了,就”有误,文章里说的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而选项把二者颠倒了,属于因果倒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4.(4分)BE【A、作者并不认为余光中是无法理解的,把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C、“朝夕相处,了解细节”无中生有D、不是为了表现传主的自信,而是对他的高度评价、认可】5.(6分)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态度严肃,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热情非常,妙语连珠,慷慨打开话匣子,即使无言也可尽兴。(3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既冷静又热情,喜欢有品位的谈话的,坦诚、真诚、直率的人。他希望朋友之间的谈话是不设防的,是无所用心的,足见其坦诚;他追求见识相当、彼此欣赏的交谈,追求与真正的知己交谈,不希望和俗人交谈。(3分)6.(7分)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阐发要点: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遇到话不投机的俗人则正襟危坐。同意观点二:余光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 阐发要点: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人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作家,拓展交际圈对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很有好处。(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离开原文去谈。)三、古代诗文阅读,完成第7-14题。(共45分)7C8B9D10(1)(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两个“封”解释正确2分,第一个名词作动词, 第二个名词;“肆”和“阙”各1分)(2)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跑。群臣惊慌失措,事情突然发生,完全没有料到,全都失去常态。(“环”“走”“卒”“意”各1分)(3)若不是利益深深切合秦穆公的内心,怎能会像这样呢?(“非”“讵”各1分。)7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了解了这些信息,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试题分析:是东周前期而非战国时期。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9试题分析:“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文巾没有体现。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10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一)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二)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三)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2道题,共9分)11.B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D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