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八上文言文课件.ppt_第1页
泰安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八上文言文课件.ppt_第2页
泰安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八上文言文课件.ppt_第3页
泰安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八上文言文课件.ppt_第4页
泰安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八上文言文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系统复习成绩基石,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第1篇桃花源记,考情检索:2016年3题B项考查“悉”的意思;2015年3题A项考查“俨然”和“属”的意思;2014年3题B项考查“交通”的意思。,一、熟记文学常识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_陶渊明_,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_东晋_(朝代)著名诗人。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通“_邀_”,邀请)2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对感到诧异_),要点梳理,3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_不要说,更不必说_;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2)妻子(古义:_妻子和儿女_;今义:男子的配偶)(3)绝境(古义:_与人世隔绝的地方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鲜美(古义:_鲜艳美丽_;今义:食物味道好)(5)交通(古义:_交错相通_;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6)不足(古义:_不值得_;今义:不充足,不满)(7)如此(古义:_像这样_;今义:这样),四、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2.舍,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屋,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行_沿着,顺着_2落英缤纷落英:_落花_缤纷:_繁多而错杂的样子_3仿佛若有光_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_4才通人_仅_5豁然开朗_宽阔明亮的样子_6屋舍俨然_整齐的样子_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类_8阡陌交通_田间小路_9鸡犬相闻_可以相互听到_10悉如外人_桃花源以外的世人_11黄发垂髫黄发:_老人_垂髫:_小孩_12具答之_详细_13皆叹惋_感叹,惋惜_14便扶向路_沿、顺着_15及郡下_到_16诣太守_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_17遂迷,不复得路_终于_18欣然规往_计划_19后遂无问津者_渡口_,四、翻译重点句子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带领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忽逢桃花林,_夹岸数百步_,_中无杂树_,_芳草鲜美_,_落英缤纷_。2土地平旷,_屋舍俨然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即时过关,1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课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B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感到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第2篇陋室铭,考情检索:2017年2题D项考查“白丁”的意思;2013年3题B项考查“劳形”的意思。,一、熟记文学常识陋室铭的作者是_唐_朝文学家_刘禹锡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_出名、著名_)(2)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_变得灵异_)(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用作动词,_扰乱_)(4)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劳累_),要点梳理,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惟吾德馨惟:_只_馨:_指品德高尚_2苔痕上阶绿_长到_3草色入帘青_映入_4谈笑有鸿儒_博学的人_5往来无白丁_没有什么学问的人_6可以调素琴_弹_7无案牍之劳形_公事文书_8无丝竹之乱耳_奏乐的声音_9何陋之有_宾语前置的标志_,四、翻译重点句子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2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山不在高,_有仙则名_。_水不在深_,有龙则灵。2_谈笑有鸿儒_,往来无白丁。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语句“_南阳诸葛庐_,_西蜀子云亭_。_孔子云:何陋之有_?”援引古人、古迹、古语自慰自勉,妙趣横生,意味深长。,即时过关,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第3篇爱莲说,考情检索:2015年5题A项考查“爱莲说”的结构类型。,一、熟记文学常识爱莲说的作者是_北宋_(朝代)哲学家_周敦颐_。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蔓:_生枝蔓_;枝:_长枝节_)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可爱者甚蕃_繁多_2濯清涟而不妖濯:_洗_妖:_美丽而不端庄_3亭亭净植_立_4不可亵玩焉_亲近而不庄重_5陶后鲜有闻_少_6宜乎众矣_应当_,要点梳理,四、翻译重点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贴近玩弄。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爱莲说一文寓意与之相近的文句:_出淤泥而不染_,_濯清涟而不妖_。2中通外直,_不蔓不枝_,_香远益清_,亭亭净植。,即时过关,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B)A借莲的高洁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D以莲自况,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第4篇核舟记,一、熟记文学常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_虞初新志_。作者_魏学_,字子敬,_明_朝文学家。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1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_又_”,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右臂支船(通“_曲_”,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通“_横_”,横着)(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_父_”,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要点梳理,考情检索:2017年2题B项考查“尝”的意思。,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_零数_;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2)高可二黍许(古义:_上下_;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3)佛印居右(古义:_在_;今义:居住)(4)其两膝相比者(古义:_靠近_;今义:两个及其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_竟然_;今义:曾经)(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_挑选_;今义:简单,简直等),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罔不因势象形因:_顺着、就着_象:_雕刻_2尝贻余核舟一_赠_3佛印绝类弥勒绝:_极_类:_像_4矫首昂视_举_5神情与苏、黄不属_类似_6珠可历历数也_分明可数的样子_7其船背稍夷_平_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满_,四、翻译重点句子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2苏、黄共阅一手卷。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闭之,则右刻“_山高月小_,_水落石出_”,左刻“_清风徐来_,_水波不兴_”。,即时过关,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第5篇大道之行也,一、熟记文学常识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共49篇。礼运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_孔子_(人名)答问的著作。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1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_举_”,推举,选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_鳏_”,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_以为亲_),要点梳理,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男有分,女有归分:_职业、职守_归:_女子出嫁_2货恶其弃于地也_憎恶_3盗窃乱贼而不作乱:_造反_贼:_害人_作:_兴起_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外户:_泛指大门_大同:_理想社会_5矜、寡、孤、独寡:_老而无夫的人_孤:_幼而无父的人_独:_老而无子的人_,四、翻译重点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天下为公,_选贤与能_,_讲信修睦_。2故人不独亲其亲,_不独子其子_,使老有所终,即时过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第6篇三峡,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一、熟记文学常识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_郦道元_,_北魏_(朝代)地理学家。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_缺_”,空缺)2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活用作名词,_飞奔的马_)(2)素湍绿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_急流_)(3)回清倒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_清波_)(4)晴初霜旦(名词活用作动词,_下霜_),要点梳理,3古今异义(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_如果_;今义:自从)(2)或王命急宣(古义:_有时_;今义:或者)(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_即使_;今义:虽然)(4)良多趣味(古义:_实在,的确_;今义:较好)4一词多义,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自非亭午夜分亭午:_正午_夜分:_半夜_2不见曦月_太阳_3至于夏水襄陵_上_4沿溯阻绝沿:_顺流而下_溯:_逆流而上_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白色的急流_6飞漱其间_急流冲荡_7清荣峻茂_茂盛_8每至晴初霜旦晴初:_天刚晴_霜旦:_下霜的早晨_9林寒涧肃_寂静_10属引凄异_接连不断_,四、翻译重点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两岸的山色。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或王命急宣,_有时朝发白帝_,_暮到江陵_。2春冬之时,_则素湍绿潭_,_回清倒影_。3巴东三峡巫峡长,_猿鸣三声泪沾裳_。,即时过关,1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C)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2文章第四自然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3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读后让人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雄奇秀拔、清幽秀美的景色。,第7篇答谢中书书,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一、熟记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南_朝梁代人_陶弘景_,他有“山中宰相”之称。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1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活用作动词,_辉映_)2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_季节_;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_消散_;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_坠落_;今义:衰败,萎靡)3一词多义,要点梳理,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答谢中书书_信_2四时俱备_都_3晓雾将歇_早晨_4沉鳞竞跃_鱼_四、翻译重点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_山川之美_,_古来共谈_。2答谢中书书中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猿鸟乱鸣_和_沉鳞竞跃_。,四、翻译重点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了。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青林翠竹,_四时俱备_。2夕日欲颓,_沉鳞竞跃_。3_实是欲界之仙都_。自康乐以来,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4庭下如积水空明,_水中藻、荇交横_,_盖竹柏影也_。,即时过关,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声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第8篇记承天寺夜游,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一、熟记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_苏轼_,号东坡居士,_北宋_(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1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活用作动词,_散步_)2古今异义(1)月色入户(古义:_门_;今义:住户,人家)(2)盖竹柏影也(古义:_原来是,表推测原因_;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3)如吾两人者耳(古义:_语气词,罢了_;今义:耳朵)3一词多义,要点梳理,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念无与为乐者_考虑,想到_2欣然起行_高兴的样子_3遂至承天寺_于是,就_4寻张怀民_寻找_5亦未寝_睡觉_6相与步于中庭_共同、一起_7积水空明_形容水的澄澈_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清闲的人_,四、翻译重点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记承天寺夜游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_,_水中藻、荇交横_,_盖竹柏影也_。2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_何夜无月_?_何处无竹柏_?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用原文语句填空),即时过关,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时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2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于作者被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第9篇观潮,一、熟记文学常识观潮选自_武林旧事_,作者_周密_,_宋_代湖州人。二、掌握特殊文言字词1词类活用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名词作状语,_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_)2古今异义(1)方其远出海门(古义:_当时_;今义:方形等)(2)吞天沃日(古义:_用水淋洗_;今义:肥沃)(3)标枪舞刀(古义:_举枪_;今义:一种体育器械)(4)人物略不相睹(古义:_人和物_;今义:特指人),要点梳理,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3一词多义,三、解释重点文言字词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_农历十六日_2则一舸无迹_船_3乘骑弄旗标枪舞刀骑:_马_标:_树立、举_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_(价钱)加倍的高_5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僦、赁:_租用_虽:_即使_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鲸波:_巨浪_万仞:_形容浪头极高_7倏尔黄烟四起_忽然_8江干上下十余里间_江岸_9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连接_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_画花纹或图案_11随波而逝_去,往_12溯迎而上_迎着潮水逆流_13如履平地_踩_,四、翻译重点句子1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烟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2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的空地也不容有。五、背诵默写重点句子1写演习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_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2写水兵技艺之高的句子:_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_。,即时过关,1下列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这两段主要是描写人在“势极雄豪”的江潮上活动的场面。B这两段在习俗的记述上较多铺陈,使文章内容充实。C这两段描绘了江潮的壮观,使人惊叹不已。D联系文章对江潮的描写,再想象人的活动与汹涌江潮交织一起的景象,多么惊心动魄,令人心驰神往。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A“既望”指农历十六日。B课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