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司法官素质研究_第1页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司法官素质研究_第2页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司法官素质研究_第3页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司法官素质研究_第4页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司法官素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校 代 码 10459 学号或申请号 20091200603010206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唐代司法官素质研究作 者 姓 名:导 师 姓 名:学 科 门 类:法 学专 业 名 称:法律史培 养 院 系:法学院完 成 时 间:2012年4月A thesis submitted toZhengzhou Universityfor the degree of MasterThe Research On quality of Judicial Officer In Tang DynastyBy Peng LiSupervisor: Prof.Sibei SongLegal HistoryLaw Shool March 2012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摘 要司法官是法律的实际执行者,完善的法律若没有高素质的法官去执行,也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因此,司法官的素质是法治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唐代,司法官与行政长官身份合而为一,兼顾司法与行政功能,既要履行司法职责又要进行行政管理,其根本政治目的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且唐代司法官大多通过科举而入仕,长期接受封建正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因此具有典型的儒家伦理道德,此外唐代的司法官或是律学世家出身,或是接受过系统的律学教育,又或是长期担任司法职位,因此多具有深厚法律专业素质。此外,中国古代官僚阶级首先是一个文人占主导的阶层,唐代社会文风颇盛,官员的选拨又是依文取士,因此唐代的司法官多文采出众,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唐代的司法官这一群体身上所体现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文学素质具有鲜明封建社会特点,其来源及形成过程深受封建正统思想、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官员选拔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从唐代的法律、科举制度及判书文化入手,对唐代司法官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法律修养和文学水平的内容及来源途径的分析研究,力求呈现唐代司法官这一群体的时代特点和唐代这一封建制王朝的政治文化特征。并且通过对唐代司法官素质养成途径的分析,为我国当代司法官的政治、道德、专业等素质的培养途径提供有力的借鉴,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维护司法公正,服务于人民。关键词:唐代 司法官素质 成因 借鉴 IAbstractAbstract Judges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a sound legal, if not highly qualified judges to carry out, nor can play a good role.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the judg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le of law. In Tang Dynasty, prosecutors and judges with the Chief Executiv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judicial and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perform judicial duties but also administrative, and fundamental political purpose is to maintain the feudal imperial rule. Law school and the Tang Dynasty judges mostly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official position, long-term acceptance of the feudal orthodox Confucianism education, so typical of the Confucian ethics, judges or law school, who comes in the Tang Dynasty, or accept the system education, long-serving judicial office, the more profound legal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addi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bureaucratic class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civilian-dominated class rather Sheng Tang Dynasty style, selection of the officials were admitted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judges of the Tang Dynasty more than outstanding literary talent, a high level of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Political qualities embodied by the judges of this group who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moral qualitie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literary quality has a distinct feudal social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ts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by the feudal orthodoxy, the rulers and officials of the system for selecting factors.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alytical methods, start from the Tang Dynasty law,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entenced to book culture, showing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judges in the Tang Dynasty, moral values, legal cultivation and literary level and source pathways analysis, and striv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the Tang Dynasty judges of this group and the Tang Dynasty feudalism dynast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Judges the quality of the Tang Dynasty to develop ways to provide for our contemporary judges from the political, ethical, professional, quality way to cultivate a strong reference in order to better build a socialist socie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safeguard judicial justice. serves the people. Keywords: Tang Dynasty judicial officer cause reference III目 录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1.唐代司法官素质31.1唐代司法官的政治素质分析31.2唐代司法官的道德素质分析81.2.1维护纲常,躬行仁义,贵贱有别81.2.2少私寡欲,清正廉洁,勤俭谨慎91.2.3忠于君主、恪守孝道、修身正己101.3唐代司法官的专业素质分析111.3.1从唐代判文中分析唐代司法官以礼为本的司法原则111.3.2唐代司法官多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121.3.3唐代司法官在司法实践中重视逻辑推理131.4唐代司法官的文学素质分析161.4.1敦煌文明判集残卷判文中体现的文学素质161.4.2甲乙判中所体现的文学素质171.5小结182.唐代司法官素质的成因研究202.1司法官政治素质成因分析202.2司法官道德素质成因分析222.2.1儒家思想对司法官道德素质的影响222.2.2官员选拔制度对司法官道德素质的影响242.2.3职官管理制度对司法官道德素质的影响262.3唐代司法官专业素质的成因分析282.3.1唐代律学世家的家学传承282.3.2唐代律学教育的巨大发展292.3.3“明法科”考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292.3.4多种司法岗位的历练312.4唐代司法官文学素质的成因分析312.4.1才学标准和考试原则在唐代官员出身中的贯彻312.4.2以文学取士的原则的在官员选拔中贯彻332.4.3小结353.唐代司法官素质评价及其现实借鉴373.1唐代司法官素质之评价373.1.1唐代司法官政治素质之评价373.1.2唐代司法官道德素质之评价373.1.3唐代司法官专业素质之评价383.1.4唐代司法官文学素质之评价393.2唐代司法官素质的当代借鉴403.2.1唐代司法官政治素质的借鉴403.2.2唐代司法官道德素质的借鉴413.2.3唐代司法官专业素质的借鉴423.2.4唐代司法官文学素质的借鉴424.结 语44参考文献45致 谢47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8V引 言引 言唐代是我国封建制王朝的一个巅峰,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水平,整体上为中华法系的构成奠定了基础。唐代的统治阶级秉承“礼法合一”的精神,使儒家道德思想与封建制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所制定的唐律是法律制度与封建道德完美融合的标志,是封建制法律集大成者。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一部良法能否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取决于公众认知度及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而且更取决于司法人员特别是司法官的法律适用。封建制王朝法律适用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是司法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冲突,维护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和统治阶级的理性思维过程,是通过司法官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理性判断,把法律规定正确适用于具体个案的过程。因此,高素质的司法官是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关键和前提。封建制王朝司法官一般都是由行政长官兼任,他们在日常活动中不仅要通过司法实践活动来保证法律的公平正义,更需要处理行政事务,教化民众,维护封建统治。这决定了他们身上不仅需要有司法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有行政官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此外,由于唐代文风颇盛,科举取士注重文学修养,这也决定了唐代司法官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目前,学术界对于唐代司法官的素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徐燕斌的穿行在礼与法之间(龙筋凤髓判所揭示的唐代官吏的司法观)是对唐代司法官的司法观念进行分析;董念清的从唐代的判集看唐代对法律的使用是通过对唐代判文的分析来研究唐代司法官对法律的运用;邓小泉的唐代科举与政治人才关系的综合研究中提到了唐代科举制度对唐代司法官政治素质的影响;严韡的唐代前期的皇权与司法中也分析了唐初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对司法官政治素质的影响;夏婷婷的论(龙筋凤髓判)中对案件事实的推理方法和论唐代判词中的唯理解释对唐代司法官在审判中所体现的专业素质有所论述;蔡荣生的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研究和李守良的试论唐代的律学世家研究的是唐代司法官法律知识形成原因及过程。此外,吴夏平所著的唐代制度与文学研究述论稿,吴宗国所著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对唐代司法官的文学素质水平较高的原因有一定的论述。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所著对唐代司法官的素质研究有关的文章和书籍,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这些文章与著作多是对唐代司法官某一方面的素质的水平及形成过程进行探讨,而全面的对唐代司法官整体素质的水平情况和形成原因及过程的分析并不多见。本文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采用理论与历史相结合、文本分析与历史文献相比较的方法,对唐代司法官这一群体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学素质进行分析,并探讨唐代司法官素质形成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原因。通过对唐代司法官的素质研究,对我国当代司法官的素质建设给予借鉴,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当代司法官的职业道德,保证法律公平正义的实施,促进司法体制的改革,更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服务于人民。481.唐代司法官素质1.唐代司法官素质1.1唐代司法官的政治素质分析 唐代的司法官是封建王朝政治生活的主体之一,他们必须效忠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并且还负有效忠并维护封建制王朝法律的政治责任。因此,其自身持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对于司法官这一职业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身处于封建王朝中,且作为封建制国家公权力行使者之一,不免要跟随统治者的政治观点和偏向,这种观点和偏向也必然在其实际的司法工作中有所体现。唐初的统治者面对王朝刚刚建立,一方面由于连年征战而缺乏牢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精神层面上由于隋朝末年战乱的冲击而使得封建王朝必须的君臣伦理也摇摇欲坠。因此这一时期唐王朝的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任务是强化自身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巩固皇权的基础并强化其权力职能。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唐初的司法官在案件的审理中不免要顺从于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也注定这时期的司法成为皇权的工具和行政的附庸。这在唐高祖时期的中央司法活动中尤为明显。如高祖武德初年的刘文静谋反案中,刘文静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武德元年太原功臣任三省长官的三人之一(另两人是李世民和裴寂),并被太祖“加恕二死”见王溥辑唐会要卷四十五功臣载:“武德元年八月六日,诏曰:勋贤之议,宜有别恩。其罪非叛逆,可听恕一死。其太原元谋勋效者,宜以名闻,及所司进薄.尚书右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加恕二死。”,并可参见两唐书、册府元龟、唐大诏令集及全唐文的相关记载,文字或有出入,如旧唐书刘文静传载:“文静初为纳言时,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 ,但是却在武德二年被冠以谋反罪名而处死。在旧唐书刘文静案这样记载:“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庆,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文静尝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妻,出言怨望,拔刀击柱曰:必当斩裴寂耳!家中妖怪数见,文起忧之,遂召巫者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时文静有爱妾失宠,以状告其兄,妾兄上变.高祖以之属吏,追袭寂、萧问状。文静曰:起义之初,吞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肤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谓群臣曰:文静此吉,反明白矣。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触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而高祖素疏忌之,袭寂又言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吉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勃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 .旧唐书刘文静传。从司法角度来看,本案案发是刘文静小妾的兄弟举报刘文静在家中发牢骚及行“厌胜”这种巫术,于是高祖派遣裴寂和萧瑀去审理此案。根据书中记载得到本案审理中的证据只有刘文静的口供,对于刘文静的定罪是谓证据不足,但是高祖认为:“文静此言,反明白矣”,也就是皇帝已经给此案定性为谋反了。作为审案官员之一的箫瑀不同意高祖的论断,但另一审案官员裴寂则顺从高祖的意思认为刘文静是谋反之罪,结果导致了刘氏兄弟被处死。 现在来看本案的性质,可以很清楚的得出本案是一起冤案。因为在唐律疏议中对谋反的认定是“始兴狂计,其事未行,将而必诛,即同真反”。本案中刘文静不过是发了几句牢骚,言辞有些过激,并且是酒后乱说话而已,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且没有制定的谋反计划和更进一步的行动,不符合“谋危社稷”的构成要件;而且刘文静贵为开国元勋身居高位,生活富足,根本没必要再去谋反。并且刘文静有资格“加恕二死”。但是高祖仍然定其谋反之罪并处死。本案的审理官员裴寂不可能看不出刘文静是冤枉的,于理于法均不能定罪,但从其后在政治上绝对跟从高祖的理念,积极拥护将皇位传给太子李建成的国策,可以推测出裴寂揣摩出高祖是想通过以谋反之罪处死开国元勋刘文静来警示那些别有用心者,因为刘文静另一身份是当时秦王李世民的心腹,他带头发泄功臣的不满,并充当意图篡位的李世民的干将,已经对皇权交接形成了潜在的威胁。通过处死刘文静达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本案中司法官裴寂的做法了,作为司法官面对最高统治的政治理念与司法产生抵触时,跟随统治者的政治理念不失为一个稳妥的作法。 到李世民继承皇位后,他充分认同“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一原则,并且这一时期皇权趋于稳固,不需采用司法手段去打击政敌,所以李世民开始有意识的制约皇权对司法的干预并规范司法审判。那么这一时期的司法官自然要跟随最高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在案件的审理中基本能做到秉公审理,坚守法律的底线。以贞观初年的长孙无忌带刃入阁案为例,书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一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日: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钥未为得理。太宗日:法者非联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日: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玫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第十六.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本案中,长孙无忌的罪名属于“阑入宫殿门及上阁条”,按照卫禁律规定:“若持掌仗及至御在所者,斩。”虽然长孙无忌是奉旨觐见,但不解佩刀,属“阑入”。 准确的讲应该是触犯唐律疏议卷七卫禁律的“阑入宫殿门及上阁条”。而看门的校尉由于疏忽大意而让带刀的长孙无忌入内,根据卫禁律的第一条“阑入庙社山陵兆域门”条规定“诸阑入太庙门及山陵兆域门者,徒二年守卫不觉,减二等故纵者,各与同罪。余条守卫及监门各准此。”应当认定为“守卫不觉”。 本案中,长孙无忌违禁带刀依照刑律本应处死,但封德彝认为是“误”,因此“上请”判处罚铜二十斤并处徒二年,看门的校尉则被定罪当死。李世民同意了这一判决。身为司法官的大理寺少卿戴胄先是认为依律长孙无忌的处罚不符合刑律,认为“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并且引用法律条文为例 参见职制律:“诸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者,医绞”,“诸造御膳,误犯食禁者,主食绞”,“诸御幸舟船,误不牢固者,工匠绞。”,在他引用的条文中都是属于大不敬的十恶重罪 唐律疏议卷一名例律之“十恶”条:“六曰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典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悄理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虽误亦绞,据此推断,携带刀刃面圣则更为重罪。太宗决定重新议罪,但是结论跟原来一样。戴胄再次提出,既然长孙无忌不应处死,那么同为“误”且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的看门校尉也不应当处死,根据法律规定应处“徒三年”。因为戴胄的据理力争,太宗接受了这一意见,看门校尉得以免死。 从本案可以看出,戴胄作为司法官员,面对太宗开始时的固执并没有退缩,而是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件本身进行分析,最终扭转了判决,表面上看是戴胄本人公平执法、仗义执言的结果,深层次来分析则是太宗本人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司法的维护这一政治理念影响了戴胄。戴胄本人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坚持法律的公正性,从而超越了统治者的偏颇,秉公而断做出了正确的判决。 而到了武则天当政时期,由于武则天作为一个女子登上皇帝宝座,以封建传统宗法制度的要求来看,其皇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受到普遍的质疑。并且武则天采取文学取士的政策,对旧贵族集团的势力起到了瓦解作用,这些旧贵族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同武则天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摆在武则天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武则天任用酷吏,通过法律来打击政敌。 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多集中于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个司法部门,比较著名的有御史台侍御史来俊臣、大理寺少卿周兴、司刑少卿皇甫仁备等。这些司法官对政治风向很敏锐,善于揣摩武则天的政治理念。他们明白武则天是他们背后的强大靠山,他们离不开女皇的支持,但是也深知女皇也需要他们去打击政敌,维护统治。所以这一时期酷吏杀戮范围主要在统治阶级内部,对象以反对武则天执政的大臣为主。典型案例如裴炎一案,旧唐书裴炎传载:“文明元年,官名改易,炎为内史。秋,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皇帝年长,未仰亲政,乃至猾竖有词。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御史崔察闻而上言曰: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乃命御史大夫蹇味道、御史鱼承哗鞠之。凤阁侍郎胡元范奏曰:炎社稷忠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文武之间证炎不反者甚众,太后皆不纳,光宅元年十月,斩炎于都亭骚之前街。” 王天海:中国古代冤案选评下册,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2页。本案中虽然很多官员都要保裴炎,但裴炎的言论威胁了武则天的统治,这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政治斗争。审案的司法官敏锐的察觉了政治的风向,因此遵从上意做出了最终的审判结果,处死了裴炎。 再比如著名的酷吏御史台侍御史来俊臣所著的告密罗织经中所载:“上不谋臣,下活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君令而臣随,君心而臣胆,是故口变绪素,权移马鹿,如得其情,片言折狱。”翻译过来就是说只要武则天怀疑那些人,或是想要打击、除掉那些人,这些酷吏就会采取陷害、诬陷、伪造证据等方式对其定罪。如折狱龟鉴中记载:“湖州佐吏江深,取刺史裴光判书,割取其字,揍合成文,以为与徐敬业反书,告之。”旧唐书吉项传记载的武则天授权吉项审理刘思礼案时,“诱思礼,令广引朝士,必全其命。思礼乃引风阁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孙元通、天官侍郎刘奇石抱忠、风阁舍人王处来庭、主簿柳缪、给事中周潘、径州刺史王励、监察御史王助等三十六家,微有怜意者,必构之,楚毒百端,以成其狱。”这两个案件无一不是通过法律手段清洗了武则天的政敌。纵观武则天一朝,司法官和法律沦为了武则天打击政敌,维护统治的政治工具。这时期的司法官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已不能处理政治立场和法律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司法官的政治立场和偏向也只能附着于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思想。 司法官的政治素质应包括他们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及他们处理政治与法律的关系能力。纵观高祖、太宗和武后三朝,司法官的政治立场都是在最高统治者一边,这也是封建王朝皇权至上思想所决定的,但是在法律与政治相冲突时,高祖和武后时期的司法官往往揣摩、遵从上意来行使司法权,即使与法律背道而驰也不敢违背最高统治者,而太宗时期的司法官面对皇帝的意志与法律有抵触时敢于指出并纠正。这种不同与三朝的不同政治背景及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政治理念也是有密切联系的。但需要看到,唐代的司法官毕竟是封建制王朝的官员,其政治立场必须与最高统治者相吻合,虽然有时专制皇帝的意志与体现封建制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之间虽有矛盾,但不是完全对立的矛盾。唐代司法官在不触及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情况下来处理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制专制统治。1.2唐代司法官的道德素质分析 唐代是我国封建制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封建法制趋于完备。作为封建制王朝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不仅是唐代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而且成为了唐律的重要内容。唐代实现了礼法结合,将封建王朝正统思想与法律相结合,使唐代司法官既保有传统的司法文化,又具有特有的司法道德素质,其主要有以下几点:1.2.1维护纲常,躬行仁义,贵贱有别 唐代司法官以儒家思想作为自身道德指引,而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主要表现就是以“三纲”为核心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根本准则。封建法典的代表性法典唐律概括来说就是“一准乎礼”。 明史刑法志。“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以说是唐代法律的指导性原则,也是唐代司法官进行司法活动的指导原则。“德礼”指封建的纲常伦理,反映在司法官道德中,就是要把“三纲五常”作为自身的道德标准。因此,唐代的司法官必须以礼为本,维护纲常伦理,这也是封建制王朝司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维护纲常伦理便要求唐代司法官躬行仁义。唐代的统治者一直强调官员要具有忠厚的品德,爱护民众、体恤民众,正所谓“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 贞观政要慎终。,这也是唐代司法官适用刑罚的一个基本要求,反之,若司法官违背仁义道德,则会收到法律制裁。唐代司法官躬行仁义,怀有爱护民众,体恤民众的心,既能在司法活动中亲力而为,以身作则,还可以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以更好的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唐代司法官维护纲常必然强调贵贱有别,维护等级特权。因为唐代的法律虽然是封建法典之巅峰,但他实质上还是一部等级特权法,其法律更加详细完备的规定了“议”、“请”、“减”、等保护贵族官僚特权的制度,并且在官与民关系、家长与子女、夫与妻、主人与奴婢的关系方面,唐律维护的都是前者。所以,在实际的司法活动中,唐代的司法官处理案件就必须根据不同的阶级要求,来维护尊贵卑贱的封建等级制度,即贵贱有别。1.2.2少私寡欲,清正廉洁,勤俭谨慎 少私寡欲思想,是中国古代个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社会本就十分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少私寡欲思想所反映的道德素质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老子推崇清静无为,指出“祸莫大于之不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46章。,提倡统治阶层清心寡欲,克制私欲。法家学派虽然主张有所为,但在道德素质上也提倡无私无欲,指出“祸难莫大于可欲,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韩非解老。而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更是推崇清心寡欲,如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下。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作为封建社会的标杆,对于官员的道德素质要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儒家强调的少私寡欲品格,也是唐代司法官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 清正廉洁从古到今就是受人敬重的优秀品格,唐代也倡导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 臣轨卷下。将清正廉洁作为官员的首要任务。唐太宗把贪腐看作是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他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因此唐代对贪赃枉法官员都给予严惩。少私寡欲,清正廉洁的道德必然要求官员的勤俭节约,所谓“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太宗时期,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勤俭节约,如大理寺少卿戴胄就“居宅鄙陋”,名相魏征则是“先无正堂”。从而形成了唐初为官者清正廉洁,为民者勤俭纯朴的社会风气。另外,唐代还要求司法官勤勉谨慎,“安不忘危,理不忘乱,须思其终始” 贞观政要慎终。1.2.3忠于君主、恪守孝道、修身正己 唐代将司法官的道德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定,要求司法官在司法活动中维护纲常伦理,依法断狱,为官清廉,公正不阿,与此同时,唐代的司法官还具有历代封建王朝官员普遍具有的道德素质,其具体表现为: 1.2.3.1忠于君主。 中国封建制社会总的来说奉行“家天下”思想,君主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具有无上权威,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政治核心。忠于君主是维护封建制统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封建制王朝官员的基本道德。唐代一方面在法律中规定“十恶”之罪去惩治危害皇权的行为,一方面又大力褒奖忠君之臣,以此来培养官员忠于君主的道德素质。太宗时期就出现了大批忠诚之臣,如忠清公直的戴胄,孜孜奉国的房玄龄等。所以唐代司法官道德层面首先是忠君爱国。 1.2.3.2恪守孝道 中国自古推崇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因为孝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伦理,推崇孝道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进而维护封建统治。唐律中“十恶”重罪之一就是“不孝”。唐代的司法官更应该恪守孝道,遵循儒家孝义为原则,为普通民众起道德模范作用,进而更好的教化民众。同时“恪守孝道”也是“忠于君主”思想的一种延伸,已成为一种道德责任。 1.2.3.3修身正己. 古代官员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正己是古代官员十分重要的一种道德素质。唐代也很重视修身正己,认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典,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君道。唐代的司法官端正态度,修身养性,做到清正廉洁,既是一种道德素质,又是其进行司法活动的前提。 唐代司法官以上的种种道德素质,包括了个人对君主、对法律、对民众及对自身修养的种种道德要求。这些道德素质其本质是唐代司法道德的基础。对于唐代司法官来说,其司法道德与个人道德是一脉相承的,个人道德的完善是司法道德的基础,司法道德是个人道德的延伸,但归根结底,两者指向的共同目标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3唐代司法官的专业素质分析 司法官的专业素质主要指司法官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对于司法原则和司法精神的把握,处理实际问题时对法律技术的运用及法律职业思维的形成。唐代统治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治国指导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其法律精神仍是礼法结合,出礼而入刑。在这种礼法结合的法律精神下,唐代的司法也与“礼”不可分割,仍是在“礼”的思想指引下的司法活动,那么唐代的司法官在审判案件时,遵从的司法原则就就是以礼为本,兼顾情、理、法并重。这样才即合乎礼仪,又不悖法治,这既是司法原则的要求,又是古代中国文化传承的结果。1.3.1从唐代判文中分析唐代司法官以礼为本的司法原则文苑英华中所载哭子哭夫判:“判由:季氏夫子丧,哭不舍昼夜,乡人告违礼。判对:季氏令质幽闲,秀容绮艳。事夫有道,荆钗见美于梁鸿;训子多方,布被推贤于孟母。为善必应,天乎不仁,三从靡依,两丧相次。欹枕之泪空洒,倚庐之望莫依。不舍晨昏,深符礼制”。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五一六祭祀类,卷五二P2664。一个叫季氏的女人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心中万分悲痛,就在那里昼夜不停的痛哭,左邻右里对她这种行为不满,于是告她违反礼制。判文作者认为“天乎不仁,三从靡依,两丧相次”,一个妇道人家连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两位亲人,这真是最悲痛的事。因此她昼夜痛哭也是可以理解的“欹枕之泪空洒,倚庐之望莫依”,并且这种行为是符合礼制的。从本判中可以看出,唐代的统治者对于以礼为本原则的推崇,并以礼治原则作为司法官进行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又如龙筋凤髓判所载的公主出嫁一判:“永安公主出降,有司揍礼钱加长公主二十万,造第宅所费亦加之,群下有疑。” 唐张鷟.龙筋凤髓判。皇帝疼爱的永安公主将要出嫁,有的官员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提议“礼钱加长公主二十万,造第宅所费亦加之”。表面来看,这是皇族内部的事务,但皇族内部事务都必须严格按照“礼”的规定来进行,所以此问题涉及到了“礼”中的长幼尊卑的顺序。礼教思想中长幼具有尊卑之别,所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幼不能越长,卑不能凌尊。这正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赖以存在的精神基础。并且在唐律中对公主出嫁的礼仪已有规定:“公主出降,犊车两乘,一金铜装”。 宋王溥.唐会要。因此,本案中有官员提出“礼钱加长公主二十万,造第宅所费亦加之”,的提议显然是不符合礼仪,判文作者以维护礼教的角度为出发点,作判:“帝女之仪注,旧有章程,少公主之礼,岂容逾越。”对封建“礼”之原则给予维护。 再如龙筋凤髓判中所载东宫太子乘牛车微行一案:“御史弹东宫,每乘牛车微行,游诸寺观,左右清道,无不设仪仗,舒失礼容,所由率丁让等,并请付法。” 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唐代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方略,自是强调礼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身为统治阶层,自然更要严格遵守礼法,日常的一言一行都要遵从典章,但是太子却“每乘牛车微行,游诸寺观,左右清道,无不设仪仗,舒失礼容”,其行为与太子身份不符,违反了礼制,本应给予处罚,但考虑到太子地位高,是储君,那么就仿照秦时商鞅因太子违法而处罚太子的师傅的作法,对太子左右之人进行惩罚“所由率丁让等,并请付法”。从本案看出,即使是身为统治阶层的太子违反礼法,也难脱其咎,只不过处罚的方式不同罢了。从中可见以礼为本是唐代司法官必须坚持的司法原则。1.3.2唐代司法官多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唐代的司法官多精通律学,如在高祖及太宗时期历任大理寺少卿及刑部尚书的韩仲良精通律学,在任职大理寺少卿时就与郎楚之等人执掌律令,后又参与修撰武德律。韩仲良的儿子韩瑗曾任黄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也是精通律学,曾与长孙无忌等一同修撰律疏三十卷。 长孙无忌.进律疏表/唐律疏议。又如武德至显庆年间历任侍御史、大理寺卿、御史大夫及刑部尚书的唐临,长期任职于中央及地方司法机关,既精通法律,又具有丰富的审判经验,并在永徽年间参与修撰了律疏三十卷。 刘昫.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又如贞观时期历任郑州长史、大理少卿、吏部尚书等职的戴胄,其个性正直,并且精通律令,严于执法,动辄言律“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簿。”“性明敏,达于从政,处断明速。议者以为左右丞称职,武德已来,一人而已。”曾多次依据法律执法判案,面对皇帝的任性也敢犯颜,其所判刑狱,均无冤滥。再如武则天时期名相狄仁杰,历任汴州判佐、大理寺丞、侍御史、鸾台侍郎等职,其为唐代著名律学家,长期参与审判,在任职大理寺丞期间,“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刘昫.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也历任缁、许、贝三地方刺史,也是精通律学,并具有丰富的审判经验,并在神龙年间参与修订神龙散颁格和删垂拱式。从上述可以看出,唐代的司法官不仅在司法领域担负重要职责,在立法领域也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精通律学,因此能够直接参与修订法律和从事司法实践。1.3.3唐代司法官在司法实践中重视逻辑推理 在唐律疏议断狱“断罪不具引律令格式”条“疏议”说:“犯罪之人,皆有条制。断狱之法,须凭正文,”且“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由此可见唐代法律中已明文规定审理案件要严格按照相关条文定罪,其实也就是“罪刑法定”思想的体现。 所谓“罪刑法定”,就是要求审理案件时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判案,其实现的是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的实现多引用三段式的演绎推理。其典型例子是载于敦煌文明判集残卷中的“豆其谷遂案”,内容如下:“豆其谷遂本自风牛同宿,主人遂邀其饮,加药令其闷乱,困后遂窃其资。 所得之财,计当十疋。事发推勘,初拒不承。官司苦加拷谇,遂乃挛其双脚,后便吐实,乃款盗药不虚。未知盗药之人,若为科断? 判:九刑是设,为四海之堤防;五礼爰陈,信兆庶之纲纪。莫不上防君子,下禁小人。欲使六合同风,万方攸则,谷遂幸沾唐化,须存廉耻之风;轻犯汤罗,自挂吞舟之网。行李与其相遇,因此蹔款生平,良宵同宿。主人遂乃密怀奸匿,外结金兰之好,内包谿壑之心,托风月以邀期,指林泉而命赏,啖兹芳酎,诱以甘言,意欲经求,便行酖毒。买药令其闷乱,困后遂窃其资。语窃虽似非强,加药 自当强法。事发犹生拒讳,肆情侮弄官司。断狱须尽根源,据状便可拷谇,因拷遂挛双脚,挛后方始承赃。计理虽合死刑,孪脚还成笃疾,笃疾法当收赎,虽死,之合输铜。正赃与倍赃,并合征还财主。案律云:犯时幼小,即从幼小之法;事发老疾,听依老疾之条。但狱赖平反,刑宜折衷,赏功宁重,罚罪须轻。虽云十疋之赃,断罪宜依上估,估既高下未定,赃亦多少难知。赃估既未可明,与夺凭何取定?宜牒市估,待至量科。”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 本案中,判案者首先指出“语窃虽似非强,加药自当强法”,根据唐律中对强盗罪的规定:“若饮人药酒,或食中加药,令其迷谬取人财者,亦从强盗之法。” 唐律疏议卷十九贼盗“强盗”条。认定谷遂的行为应定性为强盗罪,又根据谷遂得到的财物“计当十疋”按照唐律强盗罪规定:“十疋及伤人者,绞。” 唐律疏议卷十九贼盗“强盗”条。应当处以死刑,这是本案中判案者推理的法律依据,也是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推理。根据这种推理,判案者认为根据唐律规定应判谷遂死刑,但是由于谷遂在初次审理时因否认自己的罪行而被用刑拷问,后才招供。由于刑讯导致谷遂“挛脚还成笃疾”,已留下残疾。按照唐律疏议名例“犯时未老疾”条规定:“诸犯罪时虽非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残疾之人可以免除死刑,而以罚金刑代替。代替死刑的罚金刑是“赎铜一百二十斤”,又根据唐律疏议名例“平赃及平功庸”条中规定:“诸平赃者,皆据犯处当时物价及上绢估。”则需经相关部门估计价格后,才能判定犯案者谷遂一共需要交纳多少罚金。这种推理又为大前提下之小前提。本案中判案者在认定事实过程中,先是依律认定了谷遂的罪名,然后根据法律又考虑了谷遂的减刑情形,最终做出了改判死刑为罚金刑的审判结论。这一系列推理层层相扣,思路缜密,以此可以看出唐代司法官审理案件时逻辑思维之严密,处理案件都以法律为依据。 又如敦煌文明判集残卷中所载李陵失弓马案:“弘教府队正李陵,往者纵驾征辽,当在跸驻阵,临战,失马亡弓。贼来相逼,陵乃以石乱投,贼徒大溃。统管以陵阵功,遂与第一勋,检勾依定,判破不与陵勋。未知若为处断?”。 本案中的争议点是李陵在战争中失去战马和弓箭与他能否加官进爵有否关系,判者从李陵阵前失马亡弓的原因为切入点,展开推理。 首先,判案者认为李陵在战争中面对一片混乱时丢失了战马和武器,不是个人的故意“军临驻跸,贼徒蜂起,骇其不意,失马亡弓。眷彼事由,岂其情愿。”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李陵失弓判。由于是当时战争的客观环境原因导致失马忘弓的结果,不是主观上的故意,那么于情来说李陵应当是被理解的。其次,李陵面对失马亡弓的局面及时做出了补救措施,“贼来相逼,陵乃以石乱投,贼徒大溃”,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李陵失弓判。以此认定李陵面对危险境地没有临阵脱逃,而唐律中对于将领临阵脱逃有处罚的规定。 唐律疏议擅兴主将临阵先退条:“诸主将一下,临阵先退;若寇贼对阵,舍仗投军及弃贼来降,而辄杀者:斩。”再次,兵部认为李陵面对危险境地勇猛杀敌是为他失马亡弓的行为将功赎罪,判者对此给以否定。判者认为,在战争中,作战的将领才是主角,马匹和武器只是一种工具,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击溃敌人,李陵失去战争工具,并没有影响其击溃敌人的结果“且饰马弯弓,俱为战备。弓持御贼,马拟代劳苟在破军,何妨取便。”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李陵失弓判。 最后,制判者给出结论“若马非私马,弓是官弓,于战自可录勋,言失亦须科罪。”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李陵失弓判。若战马隶属于公物,弓属于官府之物,那么李陵的失马亡弓应当给予课罪,但是目前马与弓的隶属问题尚未查清“失纵有罪,公私未分”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李陵失弓判。就不应当莽撞定罪,待调查后再下结论“更仰下推,待之量断。” 从以上两案看出,唐代司法官在有法律明文的规定下,更倾向于运用推理解释的方法来处理案件,两个案件判文说理细腻,逻辑清楚,充分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1.4唐代司法官的文学素质分析 唐代的文学继承了六朝时崇尚华丽的文风,在文学创作中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修饰,讲究骈偶、声韵的对仗。唐代的司法官大多是通过科举取士的途径而走上仕途的,在出任官职前就长时间研习经史子集,再加上唐代的科举制较重视考试者的文学才能,所以的唐代士人必然经历了长时间文学方面的修养和磨练。这些士人出任司法职位后进行司法活动时,尤其是制作判文时经常引用儒家经典,追求华丽文风,体现了唐代司法官深厚的文学素质。1.4.1敦煌文明判集残卷判文中体现的文学素质 敦煌文明判集残卷主要是针对唐之初一些复杂案件而拟制,其具有深厚的法律意识,对于案件分析也十分透彻,同时判文中又富含大量的文学性渲染描写。在敦煌文明判集残卷中,制判者习惯于对案件中的情节、环境、人物掺入个人的想象,这些想象又多加入华丽的辞藻及儒家典故,所以极富文学色彩。 如李陵阵前丢马亡弓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