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句段.docx_第1页
哲学经典句段.docx_第2页
哲学经典句段.docx_第3页
哲学经典句段.docx_第4页
哲学经典句段.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背诵 张恕忠一、老子(一)道论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9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10道常无名。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二)道法自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6智慧出,有大伪。7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三)辩证法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兵强则灭,木强则折。5反者,道之动。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7弱者,道之用。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9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二、庄子(一)自然之性1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2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3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4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5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6彼自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二)人生观1死生为昼夜。2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3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4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5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7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8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三)齐物论1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2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小之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3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6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7今者吾丧我。8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9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10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三、孔子(一)仁学思想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10我欲仁,斯仁至矣。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天命论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5五十而知天命。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三)中庸思想1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4无可无不可。5与时偕行。6变通者,趣时者也。7君子之于天下者,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0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四)德治思想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3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四、孟子(一)孟子与告子辩1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与性与?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bei)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也与?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6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7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二)性善论1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3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5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进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三)性与命1莫之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2顺天者昌,逆天者亡。3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4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5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6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四)民本思想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五、荀子(一)天道观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3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4天有其财,地有其时,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7节遇,谓之命。8修身端行,以俟其时。9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10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二)人性论1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2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4其善者伪也。5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6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7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之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8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9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为能为之动,谓之伪。10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三)礼学思想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2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3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4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5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6礼者,人道之极也。7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8故礼者,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9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10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六、易传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2.一阴一阳之谓道。3.刚柔相推而生变化。4.生生之谓易。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6.立天之道曰阴曰阳。7.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8.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9.人文化成。10.迁善改过。11.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12.变化日新。13.穷理尽性以至于命。14.崇效天,卑法地。15.天地设位,圣人成能。16.保合太和。17.乐天知命故不忧。(一)太极生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二)对立统一观1.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三)变化发展观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之。3.物极必反。4.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5.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七、墨子1.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3.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 4.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5.衣食者,人之生利也。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7.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8.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9.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一)宗教观1.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2.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二)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八、韩非(一)集大成者1.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2.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二)政治哲学1.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2.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3.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4.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5.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6.夫缘道理以从事着,无不能成。7.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8.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 9.圣人之道,去智与巧。 (三)矛盾观1.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悍,以斩首为勇。(四)人性论1.夫民之性,恶劳而乐逸。 2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4.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五)社会历史观1.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2.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多,非鄙也,财寡也。 3.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故治乱之理,宜务分刑赏为急。 5.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6.奉法者强,则国强。九、董仲舒(一)天人大一统思想 1.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故元者为万物之本。3.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 4.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二)天人感应思想1.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2.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3.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春秋繁露.玉杯(三)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1.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2.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3.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4.改正之义,奉元而起,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称号、正月,服色定,然后郊告天地及群神,远追祖祢。 5.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十、王弼(一)名教本于自然1.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2.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3.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4.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 5.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6.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二)贵无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2.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3.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4.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5.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6.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7.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8.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9.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十一、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1.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2.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3.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义,以神其教。4.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慧日用,渐私其亲。 5.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6.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7.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十二、裴頠1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2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郭象(一)名教与自然相冥1.自已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2.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及天理自然,岂真人之所为哉!3.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苛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4.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则内放其身而外冥于物,与众玄同,任之而无不至者也。5.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6.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二)独化论1.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2.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3.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4.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5.然则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6.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矣,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7夫天地万物,变化日新,与时俱往,何物萌之哉?自然而然耳。8.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8.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十三、僧肇(一)物不迁论1.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2.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3.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二)不真空论1.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三)般若无知论1.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2.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十四、禅宗(一)自性是佛成佛根据1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2即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3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二)心法与无法修行方法1自悟自修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基本原则)2无法之法(1)定慧等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2)无念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念念真如本性;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三)顿悟与无得解脱境界1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2破执(1)执念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2) 不执终日吃饭,却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却不曾挂着一缕丝。(3) 最高境界学佛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佛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学佛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十五、韩愈(一)排佛1.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2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者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二)道统1.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2.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三)仁义1.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2.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3.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4.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5.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四)性情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十六、李翱(一)性与情1.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2.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二)有情而无情1.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三)弗思弗虑1.是故诚者,圣人之性也。2.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诚者,定也,不动也。3.弗思弗虑,情则不生。4.动静皆离,寂然不动。5.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十七、周敦颐(一)无极太极1.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2.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3.(朱熹)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本。4.谓太极含动静则可,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5.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二)立人极1.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2.诚者,圣人之本。3.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已矣。4.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5.礼者,理也;乐者,和也。十八、二程(一)天理论A理1.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2.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3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4.理者,实也,本也。 5.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天者,理也。 7.夫天,专言之则道也。8.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 10.理便是天道也。B气1.有理则有气2.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3.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4.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5.物生则气聚,死则散而归尽。 6.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7.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8.人伦者,天理也。 (二)心性论1.性即理也。2.斯理也,成之在人则为性。 3.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4.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 5.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6.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6.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7.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8.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 9.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10.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三)工夫论1.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于致知。 2.识道以知为先,入道以敬为本。 A敬1.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2.敬为学之大要。3.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4.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5.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B穷理1.物我一理,明此则尽彼。2.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3.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4.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5.穷理格物,便是致知。6.德性所知,不假闻见。7.非特行难,知亦难也。十九、朱熹(一)理气论A.理1.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3.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4.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5.释氏虚,吾儒实。6.理也者,形而上道也。7.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8.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B.气1.天地之间,只是此一气耳。2.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3.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4.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论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5.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C.理一分殊1.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2.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未尝不分殊也。3.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4.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5.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6.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7.西铭通体是一个“理一分殊”,一句是“理一分殊”。(二)心性论A.气质1.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2.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3.所谓天命之与气质,亦相衮同。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若阙一,便生物不得。B.心性1.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2.心之本体本无不善,其流为不善者,情之迁于物而然也。3.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4.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三)工夫论A.敬1.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倾刻间断。人之心性,敬则常存,不敬则不存。B.穷理1.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2.大抵敬字是彻上彻下之意,格物致知乃其间节次进步处耳。3.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4.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5.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6.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二十、陆九渊(一)心即理1.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2.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3.天下正理,不容有二。若明此理,天地不能异此,鬼神不能异此,千古圣贤不能异此。4.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二)心外无物1.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3.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三)易简工夫1.先发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2.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少缺,不必他求。3.假寇兵,资盗粮。4.学苟之本,六经皆我注脚。5.先立乎其大者。(四)剥落物欲1.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2.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3.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贤者智者之蔽在于意见,高下污洁虽不同,其为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则一也。二十一、王阳明(一)心即理1.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2.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3.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之于吾之一心。4.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二)心外无物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3.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4.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6.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7.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三)易简工夫良知两字日益真切简易。(四)发明本心1.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B.人之为学,求尽乎心而已。C.圣人之学,心学也。(五)剥落物欲A.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B.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六)立言宗旨1.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2.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3.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D.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七)知行本体1.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5.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息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八)良知与致知1.(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2.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3.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4.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