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课内容16、黄山奇松科 目语文所属年级五年级备课者一.教学目标:我的修改知识与技能: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1)字音:宾bin客 屏png玉屏楼 bng屏住呼吸(2)字形:誉,上面是个“兴”字,下面是“言”字。(3)字义:遒劲 情有独钟 盘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4)积累:姿态优美 遒劲 情有独钟 盘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3、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4、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5、 学习第二段的写法(采用先总后分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一处景物。过程与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三.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揭题导入。板书课题:黄山奇松读题。二、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交流:知道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十分奇特。(“奇”字变红。)2、老师借此顺势简单介绍:黄山位于安徽南部,是一个驰誉世界的名山胜境,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称。课文第一段开篇就给我们介绍了黄山的秀丽景色。)3、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思考黄山为什么成为“天下第一奇山”?A 出示第一段文字。B 交流。随句理解“誉”(正音正形)“闻名于世” “情有独钟” “四绝”C 通过抓关联词“而 、更”体会作者对奇松的偏爱。D 你们看!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奇松潇洒、挺拔的身影。 E 指导朗读,读出对黄山奇松的赞美、偏爱。 三、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1、学生交流。(想知道的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2、我们就要认真读课文,到课文里其寻求答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以后把找到的相关答案在文中用直线划一划。(1)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分小节朗读课文)(2)检查字词A 正音:枝干遒劲qi jng 枝干蟠曲pn 玉屏楼 宾客(前后鼻音)B 字形:卧(笔顺)C 解意:屹立 选词填空:屹立 耸立 矗立 兀立 挺立 肃立1.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 )在海涛之中.2.月球上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 ),巨石嶙峋.3.社会主义的中国像巨人一样( )在世界东方.4.桂林那儿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 ).5.一排排白杨树像( )的哨兵.6.人们久久地( )在周总理的塑像前,不愿离去.四、学习第二段,体会黄山松之“奇”核心问题: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黄山之松的“奇”的? 奇在姿态优美1、 了解内容,理清层次。(1)这一段写了什么?(在玉屏楼看到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进行分层。(先总后分)2、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迎客松(1) 四字词语的使用:“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板书:姿态优美) 指导用饱经风霜说话。(2) 关联词的使用:“最然但是”(3) 比喻拟人的精妙:前半句姿态的实写,后半句作者的联想,比喻得惟妙惟肖。(4) 名字的由来;体会体会迎客松形似,以及主人般的热情。(5) 从“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之高。 你能用“不仅而且”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吗?(6)指导朗读。(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你们能把它读好吗?(比一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7)过渡:作者写陪客松、送客松姿态的时候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谁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陪客松: (1)用“如同”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2)指导朗读。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齐读)送客松:就像“天然盆景”,(出示送客松和盆景的图片进行比较)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从这儿我们感受的它的神奇。2、 进行小结,指导朗读。作者主要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优美,姿态独特,从而突出黄山松之“奇”。现在,我多么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我带上美丽的黄山,好吗?3、指导背诵,归纳写法:(1)先总后分的结构。先直接告诉我们,玉屏楼前的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再具体描写了三大名松的神奇之处。我们在写文章介绍一处景物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的结构,或者还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2)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展现了三棵松树的姿态。迎客松写得最具体。4、总结课文。这一小节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五、作业1、一字多义我会选。绝:断绝;完全没有了,穷尽,净尽;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得上的;极,最。绝交()绝处逢生()绝大多数()绝艺()络绎不绝()斩尽杀绝()黄山绝胜处( )2、为什么描写迎客松时“手臂”没有引号,而描写送客松时“手臂”加引号呢?(描写迎客松时 “手臂”是主人的,所以不加引号,而描写送客松时“手臂”是松树的,所以加引号。)3、搜集其它有名或无名的黄山奇松的图片。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 1、默写词语 屹立 陡崖 盆景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潇洒挺秀 饱经风霜 二、回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黄山奇松。黄山的松树真是太神奇了。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绿色的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登上“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满眼尽是。三、学习第三段1、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2、继续上节课的核心问题:黄山的松树除了奇在姿态,还“奇”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出黄山之松的“奇”的?奇在千姿百态。1、从“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体会“黄山的松千姿百态”。2、作者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发现黄山奇松的这些姿态是由近及远,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3、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姿态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4、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的松树还像什么呢?(模仿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修辞手法来说) 5、 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黄山的松千姿百态。6、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读出来呢?(指导朗读,读出赞美、喜爱。)奇在生长之处。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1)奇特之处(2)与第三段最后一句呼应(读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四、回归课文,拓展延伸。1、是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成为闻名于世的“四绝”之一。2、同学们已经领略了黄山三大奇松的风采,你们还想看看其它有名或无名的松吗?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图片,拿出来给它取一个名字,并配上一段解说词,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格式如补充习题,学生动笔写) 松, , ,游人把它比作“ ”。它 ,好像 。3、指名介绍五、总结课文。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正如徐霞客所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六、写法运用。 1、课堂练习:补充习题黄山怪石,比较与黄山奇松写法上的相似之处。2、课外作业: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学习文中“总分”的构段方式,把它写下来。(具体内容再定)六有效拓展补充习题黄山怪石七板书设计:16、黄山奇松迎客松 总分陪客松 奇 送客松 比喻八作业设计:1.基础性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2、选词填空:屹立 耸立 矗立 兀立 挺立 肃立1.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 )在海涛之中.2.月球上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 ),巨石嶙峋.3.社会主义的中国像巨人一样( )在世界东方.4.桂林那儿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 ).5.一排排白杨树像( )的哨兵.6.人们久久地( )在周总理的塑像前,不愿离去3、一字多义我会选。绝:断绝;完全没有了,穷尽,净尽;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得上的;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