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doc_第1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doc_第2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doc_第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暮步至江上吕本中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注】本诗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北宋“崇宁党争”兴起,诗人在弱冠之年受累于党争。凤凰台:源自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客事”与“春愁”点出人生经历坎坷、前途暗淡无光的悲情。B第二句“凤凰台”化用李白诗句,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C第三句,“树阴”是静景,“帆影过”是动态,动静结合使江景圆活流动。D全诗包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辜负风光”。解析:B项,“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错,根据原典“凤去台空江自流”,应为“抒发繁华不再、往昔难久的强烈感慨”。答案:B(2)(鉴赏语言)本诗颈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答:答案:颈联以“山”喻“故人”,以“花”比遗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诗人只能与山对饮,说明身边并无友人可供倾诉,未尽的心愿像不能重开的花,永远无法实现。此联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党争给诗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寂寞萧索的愁绪,委婉深沉。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注】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解析:B项,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答案:B(2)(赏析手法)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答案: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C“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D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解析:C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答案:C(2)(鉴赏语言)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答:答案:“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解析:A项分析诗歌首联第一句的景物描写,分析意境,该句写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尚无“萧瑟凄凉”之感。答案:A(2)(赏析情感)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注】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更管:哪管。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做了铺垫。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解析: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佑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佑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答案:C(2)(比较形象与手法)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蝶恋花谢逸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注】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烟草:形容草色如烟。(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的句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象到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如,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解析:D项,“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错误,并没有出现。答案:D(2)(比较手法)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