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风二首_第1页
二 古风二首_第2页
二 古风二首_第3页
二 古风二首_第4页
二 古风二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二 古风二首 莲山课 件 k 二古风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岑参、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4.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 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中可按照 “ 读 品 背 ” 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2.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 2 / 13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多年。因此, “ 送别 ” 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我们熟悉的送别诗吗?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曲 、高适别董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送别诗,那就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简介。 岑参(约 715 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 “ 高岑 ”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史称 “ 岑嘉州 ” ,有岑嘉州诗集传世。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研读。 1.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注 意字的读音。 ( 2)读准字音。 岑参()散入() 狐裘()锦衾薄() 3 / 13 瀚海()阑干() 羌笛()风掣红旗() ( 3)明确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 /一夜 /春风 /来,千树 /万树 /梨花 /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 /置酒 /饮 /归客 ,胡琴 /琵琶 /与 /羌笛。 ( 4)教师范读。 ( 5)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一、二句急促,重读 “ 卷 ”“ 八月 ”“ 即 ” ,突出风狂雪早;第三、四句轻柔舒缓,重读 “ 春风 ”“ 千树万树 ” ,表现 “ 春暖花开 ” 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 “ 中军置酒饮归客 ” 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 “ 轮台 ” 四句渐渐舒缓,渐 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 4 / 13 2.品读全诗。 (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知。 ( 2)题解。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 ( 3)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横线标示出来。 明确:在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处标示。 ( 4)学生默读,理清思路。 送别人 物:岑参送武判官 送别地点:轮台 目的地:京城长安 送别环境:冰天雪地 送别心情:百感交集 朗读基调:慷慨婉转 诗歌风格:豪放雄奇 ( 5)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 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可能是岑参的前任,为送他归京,诗人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开篇就非常新奇,没有写白雪而先写风,大雪必随刮风而来, “ 北风5 / 13 卷地 ” 四个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 白草折 ” 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一个 “ 即 ” 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见到此景的惊奇口吻。 诗人以 “ 春风 ” 使梨花盛开比拟 “ 北风 ”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 忽如 ” 二字用得非常妙,不仅写出了 “ 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珠帘罗幕、狐裘锦衾、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 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 “ 武判官归京 ” 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这两句在全诗中起过渡作用。接着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兼有寄情,以下就是正面写以白雪为背景的送别。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前路艰难,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6 / 13 地 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 “ 雪上空留 ” 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雪中行路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尽显悠悠不尽之情。 ( 6)齐读全诗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课后积累其他送别的古诗。 3.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急促 咏雪轻柔舒缓 低沉滞涩 热烈急促,一气呵成 送别 渐渐舒缓 7 / 13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而独占鳌头,被誉为 “ 诗史 ” 。他的诗作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有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体味杜甫忧国忧 民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 诗史 ” ,诗人被尊称为 “ 诗圣 ” 。 三、相关资料。 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8 / 13 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胜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诵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草堂作诗题联,咏志赞叹。 四、整体感知。 1.朗读。 学生先齐读,教师再范读。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 1)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这首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 “ 南村群童 欺我 老无力 ”“ 大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 ”“ 何时眼前 突兀 见此屋 ”“ 吾庐独破 受冻 死亦足 ” 。 这首诗可分为 4 小节( 1 5 句为第一小节, 6 10 句为第二小节, 11 18 句为第三小节, 19 24 句为第四小节),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韵脚需读得响亮,这 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情趣盎然。 ( 2)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 怒 ”“ 三 ”“ 洒 ”“ 挂 ”“ 飘 ”“ 老 ”“ 忍 ”“ 抱 ” 等9 / 13 字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 “ 呼 不得 ”“ 自 叹 息 ” 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 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 “ 安得 ”“ 千万 ”“ 大庇 ”“ 寒士 ”“ 呜呼 ”“ 何时 ”“ 受冻 ” 等字重读, “ 死亦足 ” 中“ 死 ” 字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欣赏朗读录音,领悟。学生自读。找学生读。 2.内容概括。 (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 1 3 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秋风破屋(痛心疾首) 顽童抱茅(望茅兴叹) 屋破难眠(忧心忡忡) 五、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诗。 ( 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应该能很快回答出来 “ 怒号 ” 。)为什么用 “ 怒号 ” ,而不用 “ 猛烈 ”“ 凶猛 ”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 怒号 ” 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手法。 ( 2) “ 卷 ” 和 “ 吹 ” 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10 / 13 讨论明确: “ 卷 ” 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 3)描写茅草被卷飞的动词有哪些?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 “ 飞 ”“ 洒 ”“ 挂罥 ”“ 飘转 ”“ 沉 ”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 4)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秋风破屋 ” 。(板书) 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 学生齐读第一节,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2.赏析第二节诗。 ( 1)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到这种心情。 (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为什么用一个“ 老 ” 字形容自己?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 3)群童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群童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11 / 13 然也不排除调皮的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 譬如社会现实。与其说杜甫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他生社会的气,是动乱的社会造成老百姓的贫困、灾难。 ( 4) “ 归来倚杖自叹息 ” ,他叹息什么呢?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 5)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群童抱茅 ” 。(板书) 3.赏析第三节诗。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 1)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夜雨湿屋 ” 。(板书) ( 2)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 雨脚如麻 ” 的 “ 麻 ” 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 冷似铁 ” 中的 “ 铁 ” 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 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 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4.赏析第四节诗。 ( 1)面对 “ 夜雨湿屋 ” ,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 2)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12 / 13 自然引出: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3)给这一节加一个什么样的小标题? 讨论明确: “ 祈求广厦 ” 。(板书) ( 4)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 忧国忧民 ” 。(板书) 六、总 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写自己的不幸,而且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七、拓展延伸。 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诗句。)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范仲淹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以及陆游 “ 位卑未敢忘忧国 ” 等名句,还有 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的顾炎武, “ 我自横刀向天笑 ” 的谭嗣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