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三以“气体流程”为载体的定性、定量实验探究1.(2018新乡市高三三模)亚硝酸钠(NaNO2)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是一种常用的发色剂和防腐剂,但使用过量会使人中毒。某学习小组针对亚硝酸钠设计了如下实验:【制取NaNO2】设计的制取装置如下图(夹持装置略去):该小组查阅资料知:2NONa2O2=2NaNO2;2NO2Na2O2=2NaNO3;NO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NO。(1)装置A中用于盛放稀硝酸的仪器名称为_,装置A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装置D的作用是_。(3)若无装置B,则进入装置D中的气体除N2、NO外还可能有_。(4)甲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进行实验,发现制得的NaNO2中混有较多的NaNO3杂质。下列可以提高NaNO2纯度的方案是_(填字母)。a.将B中的药品换为碱石灰b.将稀硝酸换为浓硝酸c.实验开始前通一段时间CO2d.在装置A、B之间增加盛有水的洗气瓶【测定制得样品中NaNO2的含量】(5)该实验中需配制KMnO4标准溶液并酸化,应选择_(填化学式)来酸化KMnO4溶液。(6)已知:在酸性溶液中,NO可将MnO还原为Mn2。为测定样品中亚硝酸钠的含量,该小组称取4.0 g样品溶于水配制成250 mL溶液,取25.00 m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 molL1的酸性KMnO4 溶液进行滴定,消耗20.00 mL酸性KMnO4溶液。滴定过程中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_,所得样品中NaNO2的质量分数为_。答案(1)分液漏斗3Cu8H2NO=3Cu22NO4H2O(2)吸收过量的NO,避免尾气造成污染(3)O2、NO2(4)ad(5)H2SO4(6)作氧化剂和指示剂86.25%解析(1)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装置A中用于盛放稀硝酸的仪器为分液漏斗;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所以装置A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2)装置D中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够氧化一氧化氮气体,减少气体对环境的污染。(3)没有氯化钙,水蒸气就会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部分NO会被氧气氧化为NO2,所以,若无装置B,则进入装置D中的气体除N2、NO外还可能有O2、NO2。(4)由于获得一氧化氮所用的硝酸具有挥发性,且获得NO的过程中会产生其他氮氧化物,因此提高NaNO2纯度需要除去硝酸气体和其他氮氧化物。将B中的药品换为碱石灰可以吸收硝酸气体和氮氧化物,a正确;将稀硝酸换为浓硝酸,硝酸的挥发性增强,不能除去硝酸气体,b错误;实验开始前通一段时间CO2不能除去硝酸气体和氮氧化物,c错误;在A、B之间增加盛有水的洗气瓶可以吸收硝酸气体和氮氧化物,d正确。(5)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配制KMnO4标准溶液并酸化,酸化的酸应选择稀硫酸。(6)NO可将MnO还原为Mn2,体现了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变成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消耗标准液的体积为20.00 mL,25.00 mL样品消耗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100 molL10.02 L0.002 mol,则250 mL样品溶液中消耗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002 mol0.02 mol,根据化合价变化可得反应关系式:2MnO5NO,则4.0 g样品中含有亚硝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0.05 mol,质量为69 gmol10.05 mol3.45 g,所以反应后的固体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86.25%。2.(2018河南省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某化学探究学习小组拟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某黑色铜硫化物样品的化学式,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了实验。步骤一: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高温灼烧1.6 g CuxSy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得到红色固体和一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步骤二:将D中所得溶液按下述流程进行处理。煮沸D中溶液并冷却配制250 mL溶液取25.00 mL溶液,滴入23滴酚酞溶液滴定,消耗0.1 molL1 NaOH溶液20.00 mL。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停止加热后还需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O2,其目的是_。(2)仪器a的作用为_。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步骤二中配制溶液时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和烧杯外,还有_;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4)利用题中提供的数据可计算得出该铜硫化物的化学式为_。(5)有同学认为可将装置D改为装有足量碱石灰的干燥管,通过测定反应前后干燥管的增重来计算硫元素的含量。你认为此方案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答案(1)2Na2O22H2O=4NaOHO2使生成的SO2全部被H2O2溶液吸收(2)防止倒吸SO2H2O2=H2SO4(3)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当加入最后一滴NaOH溶液时,溶液变为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4)Cu2S(5)不合理部分SO2被氧化,且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可能使干燥管增重解析(1)装置A中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根据操作步骤需要测SO2的含量,求铜硫化合物中硫的量,因此必须让SO2全部被吸收,反应停止后,继续通一段时间的O2,其目的是让SO2全部被吸收。(2)仪器a是干燥管,目的是防止倒吸;装置D中盛放的是H2O2溶液,能氧化SO2,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O2SO2=H2SO4。(3)配制溶液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缺少的是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判断滴定到终点的标志是加入最后一滴NaOH溶液时,溶液变为浅红色且30秒内不褪色。(4)样品中硫的物质的量为 mol0.01 mol,样品中铜的物质的量为(1.60.0132)/64 mol0.02 mol,因此铜硫化物的化学式为Cu2S。(5)装置D不能改用足量的碱石灰,因为空气中含有CO2和水蒸气,均能被碱石灰吸收,造成所测S的物质的量偏大,因此此方案不合理。3.(2018茂名市高三下学期二模)ICl(氯化碘)红棕色液体,熔点13.9 ,沸点97.4 ,易水解,接触空气时能形成五氧化二碘,能与许多单质发生作用,溶于乙醇、乙醚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拟用下列仪器制备氯化碘。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_。(2)上述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为_(装置可重复使用),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C装置的作用是_。(4)E装置的烧瓶反应时需放在水中,控制温度大约40 ,其目的是_。(5)按上述连接好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热E,充分冷却水浴加热E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上述步骤的序号_。(6)在A装置后可连接如图的装置,当反应结束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后,关闭K,该装置的作用是_。(7)ICl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1)从A的导管口连接一个导管伸入水中,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手握圆底烧瓶,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手放开烧瓶后,有一段水柱倒吸入导管,说明A 装置气密性良好(2)ACBEBDMnO24H2ClMn2Cl22H2O(3)除去Cl2中混有的HCl(4)减少I2的升华和ICl的挥发(5)(6)储存多余的Cl2(7)IClH2O=HIOHCl解析(2)利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制备氯气,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水蒸气杂质,因此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食盐水溶液,除去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氯气进入到装置E中,与碘进行反应,由于ICl(氯化碘)为红棕色液体,易水解,所以还必须连接装置B,最后多余的尾气被碱液吸收;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为ACBEBD,A中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制备氯气,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4)氯化碘是红棕色液体,熔点13.9 ,沸点97.4 ,根据信息可知ICl易挥发,温度高挥发的快,同时单质碘也易升华,因此E装置的烧瓶反应时需放在水中,控制温度大约40 ,以减少I2的升华和ICl的挥发。(5)装置连接好后,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漏气后,加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反应开始进行,用水浴法给装置E加热,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E,充分冷却,待到室温后,再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正确实验步骤为。(6)在A装置后可连接如图的装置,当反应结束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后,关闭K,该装置可以用来储存多余的Cl2,避免释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7)ICl易发生水解,生成盐酸和次碘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ClH2O=HIOHCl。4.(2018珠海市高三3月质量检测)甲醛(HCHO),无色气体,易溶于水,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对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40%甲醛溶液沸点为96 ,易挥发。甲醛在碱性溶液中具有极强的还原性。为探究过量甲醛和新制Cu(OH)2反应的产物成分,进行如下研究:(1)在下图装置中进行实验,向a中加入0.5 molL1 CuSO4溶液50 mL和5 molL1 NaOH溶液100 mL,振荡,再加入40%的甲醛溶液40 mL,缓慢加热a,在65 时回流2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有棕色固体生成,最后变成红色,并有气体产生。仪器b的名称是_。仪器c的作用为_。能说明甲醛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_。(2)查阅资料发现气体产物是副反应产生的。为确认气体产物中含H2不含CO,将装置A和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后进行实验。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G。装置B的作用是_。确认气体产物中含H2而不含CO的现象是_。(3)已知:。证明a中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价的实验方案为:取少量a中反应后的清液,_,则说明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价。(4)为研究红色固体产物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以下每步均充分反应):已知:.Cu2OCu(NH3)4(无色)Cu(NH3)42(蓝色).2Cu8NH3H2OO2=2Cu(NH3)424OH6H2O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红色固体产物主要是_。答案(1)恒压漏斗冷凝回流A中出现红色物质(或A中出现棕色物质)(2)EFDC吸收甲醛蒸气,防止其干扰后续检验F中CuO颜色由黑变红,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3)滴入过量的浓盐酸,未见气泡产生(4)Cu2O和Cu解析(1)仪器b为恒压漏斗。仪器c为球形冷凝管,主要是冷凝回流反应物。能说明甲醛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和新制氢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红色沉淀,A中出现红色物质(或A中出现棕色物质)。(2)为确认气体产物中含H2不含CO,装置A连接装置B除去甲醛,防止干扰后续实验验证,利用装置E吸收水蒸气,通过装置F中氧化铜加热反应,利用装置D中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生成水蒸气,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验证气体中是否含一氧化碳,通过装置G收集剩余气体,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EFDCG。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甲醛蒸气,防止其干扰后续检验。F中氧化铜颜色由黑变红,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了水蒸气,原气体中含有氢气;C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没有生成二氧化碳,说明气体产物中不含CO。(3)甲醛被氧化为甲酸,甲酸被氧化为碳酸,若碱溶液中甲醛被氧化生成碳酸盐,加入浓盐酸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设计实验证明a中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价的方法为:取少量a中反应后的清液,滴入过量的浓盐酸,未见气泡产生,说明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价。(4)红色固体与浓氨水混合,得到无色溶液,在空气中变化为蓝色,说明含有Cu2O;剩余固体中加入浓氨水并摇动锥形瓶得深蓝色溶液是铜、氧气和一水合氨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络离子,说明含有Cu,因此红色固体产物主要是Cu2O和Cu。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朝虽没有中秋节,但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奈),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的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而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摘编自萧放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日月,殷人称东母与西母,春秋战国时称东皇公、西王母,汉代称东王公、西王母,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日月崇拜有一脉相承之处。B唐宋两代都有文人赏月的风尚。唐人多借月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体现出诗酒风流的情趣,而宋人常因月抒发感伤之情。C南宋时的都城杭州,中秋夜热闹非凡,不仅富家巨室、中小商户宴饮赏玩,“以酬佳节”,连财力匮乏的市井贫民也勉力寻欢,足见中秋在当时已是非常重要的节日。D中秋的节俗文化经历了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如宋人赋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意义,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感情的信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弦、望、晦、朔是月亮在运行过程中被人观察到的不同形态,是中国大多数节日设定的基准,如中秋节的设定就与“望”有关。B中秋节源于原始宗教中的月亮崇拜,但形成较晚。唐代文人已有中秋之夜赏月的风尚,到宋代,中秋则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C沂南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后演变为月神嫦娥。晋代郭璞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即以此神话为依据。D唐朝的一般民众将月亮视为欣赏的对象,而不再觉得它高不可及,这跟天文知识的丰富、文化观念的进步和皇家丧失对祭月的独占权大有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为天地大神,在宗教祭祀中地位重要,上古时期统治者独占祭月权之后,直至隋唐以前,一般民众无权祭月,中国民间也没有祭月的风俗。B尽管唐宋文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苏轼中秋月都是借月抒怀的感伤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在宋代,中秋已是团圆佳节,到明清时期,理学的影响增强了民间社会的乡族观念和人们对家庭的依恋,于是中秋节更成为共享天伦与联系亲族的良机。D中秋节俗形态丰富,从文人雅士赏玩明月,到民间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再到以月饼相赠加强亲族联系,这些习俗的演变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变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