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_第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_第2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_第3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_第4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8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五年级小学科学下册 (青岛版 )教案 第一单元凸透镜 教学计划单元分析: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入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的秘密。在凸透镜中,孩子们会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自制望远镜,领略神奇的折射现象;在照相机和眼睛中,孩子们将通过制作照相机和眼球模型,揭开它们成像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条目如下: (一)科学探究: 1.能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 释; 2.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三)物质世界: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四)生命世界: 1.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映; (五)注重个人保健科学方法的训练是本套教科书的 “ 魂 ” ,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本单元的探究活动趣味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能仅满足于把实验搞得热热闹闹,而要启发学生做深入的思考,鼓励他们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也不应仅满 足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更2 / 38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因为知识结论之于科学方法,永远犹如金子之于点金指。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一系列简单的光学实验; 2.能够用图画、语言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尝试制作望远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二)科学知识: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基本了解眼球的构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3.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 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1.凸透镜教材分析:玩放大镜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光的折射是怎么回事,他们恐怕很难说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一滴圆形的水珠、一只装满水的圆柱玻璃杯、一个凸起的弧形水面都能像放大镜一样 把物体放大这一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放大镜镜片,进一步研究凸透镜的作用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达到我们学习光的折射的目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3 / 38 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以 “ 你知道凸透镜的作用吗 ” 引出关于光的折射的话题,这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各抒已见。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学生还不太清楚,对这一问题让同学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在材料设计方面,为了解决 “ 凸透镜既可成放大的像,又可成缩小 的像 ”这一问题,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 进行预测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课后延伸探究。二、教学目的要求:(一)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 制作土照相机。(三)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三、教学重 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及成像规律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制作材料:土照相机制作材料课4 / 38 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五、教学时间: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玩水游戏,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 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二)新授: 1.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 2.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凸 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如果有些组的学生只发现一种情况,则汇报交流后再进行实验。)( 5)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6)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7)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5 / 38 3.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5.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 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七、布置作业:学生制作土照相机 .教师讲解演示制作方法(参照教材图示)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教师评价和展示学生制作情况 .学生用土相机做照像游戏(以上制作活动,可根据时间情况课外进行)八、板书设计: 1.凸 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距纸屏近,距蜡烛远 缩小距纸屏远,距蜡烛近 放大 2.照相机和眼睛备课教材分析: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6 / 38 能力上的准备。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 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 “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 。二、教学目的要求:(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 硫酸纸一张。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7 / 38 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 ” 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 “ 还想研究什么 ” 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 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 “ 傻瓜相机 ” :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 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 “ 照相机 ”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8 / 38 是精密的 “ 照相机 ” ?(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 “ 眼睛的工作原理 ” 。(突 出教材 27 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 2 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八、板书设计: 2照相机和眼睛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 9 / 38 3.保护眼睛 教材分析: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也是非常容易生病 ,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器官 .本课要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教学设想:教学中可以通过学 生对眼睛的观察与猜测、讨论,以及上网浏览对眼睛资料的积累,课前的拜访眼科医生等途径与方法,使学生认识眼睛的科学。近视眼是学生常见的眼病,用眼过度是引起近视的主要原因。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近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认识与预防近视的发生。本课虽是常识性的学习内容,但相关资料的获得过程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本课的课堂假设、探讨、总结交流的必要准备,也是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二、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怎样保护眼睛。(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 的 “ 照相机 ” ,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性。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怎样保护眼睛。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课前分组组织部分学生去拜访眼科医生,搜集眼睛保护的常识。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眼睛是我们感受大自然美丽色彩的唯一器官,如果眼睛得了病,那可是一件麻烦的事。眼睛会得那些病呢?我们如何来保护自己的眼睛呢?(二)新授: 1.眼睛常10 / 38 患哪些疾病?( 1)谈话 :如果眼睛有了病 ,就会看不清 ,想想看不见东西那将会 很痛苦 .谁知道眼睛会得什么病 ?我们怎样预防眼病 ,保护眼睛 ?( 2)讲解 :眼睛非常容易得的一种病叫做近视 .近视眼不能象正常的眼睛那样看东西 ,必须要把书本放得很近才能看清楚 .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学如果得了近视眼 ,就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了 ,必须戴眼镜 .戴着眼镜 ,许多活动都不方便 .长大以后参加工作 ,有许多工种患近视眼都不能做 .( 3)请班上患近视的同学说一说感受 .( 4)谈话 :近视眼是怎样得的 ?( 5)分组讨论 .汇报 .( 6)出示课件。讨论 :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这样做对眼睛有好处吗 ?( 7)小结 :写字 .看书时眼睛离书本太近 ,常躺在 床上看书 .常走路 .坐车看书 ,常在昏暗的光下看书 ,都会得近视眼 .我们班里哪位同学有这样的坏习惯 ,要马上改正 .出示课件。讨论 :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这样做对眼睛有好处吗 ?( 8)小结 :预防近视眼得几点要求:适度用眼、眼睛休息、少看电视、眼保健操、食物与营养等。 2.测一测我们的视力。( 1)利用测视表测视自己的视力。( 2)各组交流。( 3)全班交流。 3.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 1)谈话 :眼睛还会因为不干净得病 .怎样保持眼睛清洁卫生呢 ?( 2)讲解 :我们每天洗脸时 ,要用自己的毛巾 .自己的脸盆 ,不要与其它人合用 ,这样可以防止传 染上眼病 .另外 ,眼睛痒痒或进了沙子 ,不要用手揉眼睛 ,需用干净的手娟擦除 ,这样可以保持眼睛清洁 ,不得砂眼等11 / 38 其他眼病。( 3)谈话 :眼睛除了以上两种病以外 ,还可能受到外伤 .谁来说说 ,眼睛怎么会受伤流血 ?小结 :有些同学平时爱打闹 ,有的同学爱拿棍子打着玩 ,不小心会扎伤眼睛 ,在元旦 .春节期间 ,大家还爱放鞭炮 ,可是每年都有许多孩子的眼睛被炸伤 .4.应用:两人一组 ,互相检查看书和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并用尺子量一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否合适 .七、布置作业:拜访当地眼科医生,了解眼睛保护知识。八、板书设计: 3.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注意 眼睛卫生防止意外伤害 第二单元这是怎么回事教学教学计划、单元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本单元是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中能量的表现形式 热现象和物体与物质 物质的变化来设计的。二、单元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1.会用多种方法证明热的传递方向。 (2)2.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 “ 跑 ” 的 (3)3.能够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物体受热以后的变化。(二)知识与技能: (1)1.知 道热的传递只有一定规律的,是不可逆的,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的。 (2)2.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3)3.能够想象物体的传热过程。 (4)4.会设计实验证明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过程。 (5)5.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许多变化,有体积的变化、有质地的变化,也有12 / 38 形态的变化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体会到数据对结论的重要性。 (2)2.意识到想象需要证据来证明,体会到证据的重要性。 (3)3.体会到身边的许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 (4)4.意识到自然界总是不断地变化的。 4.杯子变热了教材分 析:本课指导学生认识传导。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这是本课的导入;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一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壶、锅、熨斗等,哪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二、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 ,大胆猜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2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难点: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四、教学准备: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13 / 38 吗?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 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 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 )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 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14 / 38 似的例子吗?七、布置作业: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八、板书设计: 4.杯子变热了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容易传热的物体:铁、铜、铝等金属。不容易传热的物体:木头、竹陶瓷、 5.小米粒水中游教材分析:课文共分三部分:(一)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二)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二、教学目的要求:(一)会做热对流的实验。(二)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 与交流能更好的完成认知;能利用战歌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三)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在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主要是靠对流方式,以及热对流的应用。难点:指导学生应用热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四、课前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小米粒。投影片 -室内空气的热对流、热对流的应用。五、教学时间: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5)(一)导入新课: 1.谈话:把水烧开水时,一会儿水就被加热到 100 度。你知道热是怎样在 水中传递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是怎样变热的。(板书课题)(二)新授: 1.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 1)同学们想办法让小米粒游起来?如果不用手摇杯子,能想办法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吗?( 2)分组讨论方法。 15 / 38 ( 3)各组确定方法后选用仪器做实验。并做好实验纪录 讨论: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借助小米粒游动可以想象。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是怎样运动的?水的相对流动与它逐渐变热是否有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整个容器中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各组汇报:把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图画在黑板上。( 4)教师小结 :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的水会下降,上部比较冷的水不断的相对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对流。(板书:热对流)( 5)复述: 什么叫热对流? 热对流有什么特点?第二课时( 6) 2.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1)谈话:热在空气中是靠什么方式传递的呢?( 2)提问:我们曾经学习过关于热空气的知识,空气受热以后会怎样?热空气上升后会,原来占据的空间将被什么占据着,我们在做风的模拟实验时,把盒子里的蜡烛点燃后,盒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会怎样?盒子外的空气又会怎样?(出示投影片:室内空气的热对 流)( 3)各组设计实验。( 4)观察现象后,做好观察记录。( 5)讨论:冬季室内只有一个火炉、几片暖气片。它是怎样把整个屋子变暖的?你能画出室内空气的对流的路径吗?推想室内的暖气片是怎样使整个屋子里的空气变暖的?( 6)学生分组交流( 7)教师小结:火炉、暖气片使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 -这样,周围较冷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又被加热上升 -室内冷热空气就相对16 / 38 流动起来。通过空气的相对流动,火炉、暖气片的热便传递到整个屋子,使整个屋子内的空气逐渐变热。( 8)全课小结: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其他液体、气体中的 传递,也主要靠对流的方式。(三)巩固应用: 1.提问:( 1)加热粥时,为什么要用勺不断搅动?(出示投影片) (2)用冰给物体降温时,冰块用放在物体的上部还是下部?为什么? (3)热气和油烟的风扇,用该安装政治什么位置?为什么?(出示投影片)七、拓展知识:思考:热的传递除了我们学生过的传导、对流方式外,还有其他方式吗?八、板书设计: 5.小米粒水中游 6、温度计的秘密教材简析:本课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做个 “ 温度计 ” 研究温度计的秘密,。第二部分:表达交流,归纳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二、教学目的要求:(一)能用简单 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和阻力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三)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初步运用热胀冷缩 ”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得到正确的结论。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四、教具准备:带胶塞的烧瓶、17 / 38 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橘子、水槽、酒精、温度 计。五、教学课时: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7)(一)导入新课: 1.提问:(出示一杯温水)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出示不同温度的水)分组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二)学习新课: 1.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水的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 (1)提问:在测量中你会发现哪些问题? (2)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可以随时变化? (3)由学生提出假设 (4)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5)组织讨论:你准备用哪些材料 ?怎样进行探究?(填写观察记录)(6)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出示探究提示卡。 (7)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8)组织交流。 (9)各组开始实验。 (10)各组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论。 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等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 ?金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指导学生填写问题的结论。 (11)教师小结:水、酱油、酒精都会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板书:水酱油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酒精第二课时( 8)3、自制温度计学习测量物体的温度制作过程:( 1)提问:你准备怎样标上刻度?( 2)小组讨论( 3)各组汇报制作方法。( 4)合组制作( 5)测量不同温度的水(三)扩展知识: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 这是怎么回事?七、布置作业:观察周围还有那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八、板书设计: 6、温度计的秘密水酱油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18 / 38 受冷的条件下收缩。酒精 7、自行车为什么爆裂课文说明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 “ 问题 -假设 -实验 -结论 ” 的过程编写的。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提出问题 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鼓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2.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由于学生还不知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他们的解释只能是一种猜想、假设,但这很重要,没有一个初步的假设(无论正确 与否),就无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课文中举出了两种解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法不见得只有这两种,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课文提出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是设计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必须考虑和设法解决的问题。( 1)用什么容器。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 无论什么容器都得设法密封,用胶塞、胶布、瓶盖、胶泥等。( 2)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受冷。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通常不必用酒 精灯加热。烧瓶内的空气,用手捂,就可以使其受热。( 3)怎样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变化。这个问题最难,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只能借助容器或其他物体的变化,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有变化。通常使用这样几种方法: 通过容器的鼓、瘪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19 / 38 容器变瘪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变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做实验。实验时把容器先压瘪一些再密封,放在热水中变会变鼓,放在冷水中又会变瘪。 通过其他能鼓、瘪的物体来发现。一般用小气球,将它套在烧瓶(或其他瓶子)的口上 。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会变鼓,说明瓶内的空气体积变大;把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又会变瘪,说明里面的空气体积变小了。 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的,是对前面三个性质的归纳和综合。这个结论也应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第三部分指导学生应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几个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使用热结合的方法安装火车轮箍。安装时将轮箍加热,使其热胀后装在轮上,冷却后轮与轮箍结合严紧,十分 牢固。 2.铁路钢轨间留有胀缩缝,是为了防止钢轨热胀冷缩时出现钢轨弯曲或拉断。 3.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由于热胀的缘故,电线较松,冬季由于冷缩的缘故,电线紧绷。二、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而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实验操作和设计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 乒乓球、烧杯、热水。 2.分20 / 38 组实验材料 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材料。 (可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各组材料有相同的,也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课文插图介绍的材料可供参考。) 3.插图或投影片 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准备:设计证明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并搜集所需材料。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提问:液体和固体在冷热变化时有什么性质? 2.演示实验: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鼓。 3.讨论:( 1)为什么瘪乒乓球会变鼓?( 2)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变鼓了,还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球的外皮胀鼓了?( 3)你认为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 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讲解:究竟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2)讨论: 你认为可以怎样实验?(先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再讨论以下具体问题。) 空气是会流动的,必须把它装在一个容器里,用什么容器呢?怎样保证容器里的空气多少不变?用什么方法把容器密封? 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发现空气的体积是不是有变化?( 3)讲解实验方法。(把学生的各种设计方案集中、完善,根据器材的情况,确定二、三种方法。对这些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需做必 要的讲解,有的操作还需作示范。)( 4)学生分组实验。(各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为了说明瘪乒21 / 38 乓球变鼓不是因为外皮受热膨胀,教师可以特意安排一个组用乒乓球做实验,用的乒乓球不但是瘪的,而且是漏气的,无论怎么烫也鼓不起来。)( 5)汇报实验结果:用什么方法实验?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8)提问:现在请你解释,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能鼓起来?为什么漏了气的瘪乒乓球烫不鼓呢? 2.指导 学生认识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这个事实,你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 能不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规律?( 2)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物体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既然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巩固、应用 1.提问:一般物体在受热受冷时有什么性质? 2.讲解: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3.解释: 冬天的电 线和夏天的电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季架设电线,必须注意什么? 火车铁轨之间为什么要留有缝隙? 为了使火车车轮耐用,在轮上要套一个硬度大、耐磨损的轮箍,当轮箍磨损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卸下来换新的。想一想,轮箍可能是怎样装卸的?22 / 38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例如瓶子盖拧不下来,用热水把瓶盖烫一烫就能拧下来;夏季,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充得太足,否则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轮胎 “ 放炮 ” 。)布置作业观察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8、我们的身体简介本活动的主题是学生观察我们的身体。让学生通过看 、听、摸、测量等手段重点对自己的身体外型结构进行研究,激发它们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身体,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知道身体表面各部分的名称,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3、学习者在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知道在观察前应先制定计划。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事 物。三、教学 /学习目标及相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能联想人的身体如果左右不对称,生活中将会怎样,提高想象能力。 ?知道人体外形的特点和人许多功能有关。 2、过程与方法 ?有顺序、有目的、有计划、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运用看、听、摸、测量、比较、体验等多种23 / 38 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用文字、图画、表格等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 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相互评价观察结果,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起对自己身体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和发现人身体特点的欲望。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他们自觉地建构关于人身体特点的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和发现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1、录像教学活动的引入利用录像的直观性来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谈话,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上来。 2、实物投影仪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每个小组的观察记录,便于学生分组汇报。由于每个小组的观察内容、观察方法、记录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进小组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六、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演示材料:人体外形结构图、录像 2、观察工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带褶皱的饮料管(二)教学活动过程 “ 观察我们的身体 ”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探究有关人体24 / 38 知识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本次活动计划 2 课时。采用小 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个小组应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便于交流,动手操作等能力上的互补。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录像演示(或投影):各种肤色不同的人教师提问: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这些人有什么明显不同?学生议论、交流。教师谈话:这些人肤色、眼睛的颜色 不同,从外型看,人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研究,怎么研究呢,就来观察观察我们自己吧。(板书课题) 2、观察身体外形的特点 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教师提问:我们先来从人体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点,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相互观察、汇报观察结果。对于人体 外形结构的组成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有的分为头、颈、躯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必强求一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观察身体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制定观察计划。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观察观察人体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每组选择身体的一个部分进行观察。观察前先商量商量你们小组打算观察哪些方面,怎样进行观察。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为了避免课上探究时学生只是简单的 重复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25 / 38 能有所提高,教师要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从形状、位置、构造、比例、和身体怎样连接的、能够怎样运动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谈话:小组观察时既要观察自己,又要相互观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特点。有了发现就要及时做好记录,记录可采用你们自己擅长的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记录最清楚。学生分组观察。给学生提供观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镜、软尺等。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了解研究情况,把握研究时间,及时调 整进程,不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汇报观察结果。谈话:每个组推选一个同学先来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其他组如果有不同的发现或者研究方法不一样也可以进行补充。大组汇报、交流。归纳研讨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议论、汇报。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3、巩固、拓展教师小结:今天的观察活动,同学们非常认真,每个小组都有很多新的收获,还发现人的身体 是左右对称的,许多部位非常灵活。 课下思考 “ 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 第二课时 1、了解人体外形特点与功能的关26 / 38 系 初步了褶皱的作用。提出探究问题教师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观察上肢的同学还发现手上有许多褶皱,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人为什么要长这些褶皱呀,它有什么作用呀?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做出猜测教师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手活动时褶皱的变化。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学生议论、教师引导学生预测出褶皱可能和手的运动有关。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提问:是不是像 同学们说的那样,如果没有这些褶皱,手就不容易活动了呢?分组研究研究。学生分组探究,教师给每组发放胶带和带褶皱的饮料管,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分组汇报、交流教师提问:说说你们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体会?学生汇报。从对手的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位的褶皱。教师提问:除了手指上有褶皱,还有什么部位有褶皱?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提问:有褶皱的这些部位都能做什么样的运动呀?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提问:现在你知道人体的褶皱有什么作用了吗?想一想,如果人体没有这些褶皱会是怎样呢?学生交流、汇报。 了解人的身体左右对 称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谈话:我们研究了人体褶皱的作用,上节课我们还发现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你们想想人为什么要长成对称的呀?不对称行不行?学生分组议论。汇报、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启发他们思考如人的两条腿不对称,两支胳膊不对称、两只眼睛不对称与实际生活的不27 / 38 同。)学生亲自体验对称的优点。谈话:现在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体验一下,人体的对称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有这么多的优点呢?学生议论、交流。亲身体验。(课上学生的体验活动采用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并且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活动,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 与,如单、双手拉拉锁比赛,单双腿走路等。)汇报、研讨教师提问: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你有什么切身的感受?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引导学生自行归纳出人身体左右对称有美观、方便、能保持平衡的优点。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切身体验中的感受你想到什么?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的身体都是左右对称的,都是健全的人,生活中还有一些肢体残疾的人,自己遇到这些人应该怎样做,增强关爱残疾人,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2、探究人体的内部特点教师提问:我们观察研究了人体的外形特点,我们身体的里面有什么呢?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教师提问:刚才 同学们谈到了身体里面有心脏,你们知道心脏在什么位置吗?学生汇报。教师提问:怎样能找到心脏的准确位置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汇报。教师启发学生用听、摸的方法找心脏。学生活动。教师提问:找到心脏了吗?在哪个位置?学生汇报。 3、全课总结。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人的身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归纳、概括出:人体的外形特点和人的许多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有许多内部器官。教师总结:通28 / 38 过今天的探究活动,我们对人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体还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发现,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了解通过加热或冷 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食物到哪里去了教材分析:本课继我们的身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课以生活中学生感受真切的吃馒头的实例切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推理、实验等认识身体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已有的体验对人体的消化器官作出推测;能从各种媒体资料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能够用语言或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知识与技能知道食物经过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能 排出各个消化器官的相关位置;能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知道食物消化的过程;(能说出食物营养被分解的过程和地点)知道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有责任;能与同学共同讨论研究并合作学习;能仔细聆听并尊重他人意见;能大胆想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及其使用设备)、自制消化器官活动拼图(每组一份)、小馒头、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书籍和影像媒体资料、作业表。学生准备:双面胶、彩色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起动机谈话: “ 吃早餐的同学请举手? ” 吃午29 / 38 餐 的 同 学 请 举 手 ? ”“ 每 天 都 吃 三 餐 的 同 学 请 举手? ”“ 你们每天都吃三餐,那有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 ” 二、研究活动 1、体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活动建议:慢慢地咀嚼小馒头,仔细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组内同学利用听诊器相互协助,细心的感受馒头在人体内下咽的过程; 4 人一组讨论:推测小馒头在我们人体内是怎样 “ 旅行 ” 的,可能会经过人体的哪些消化器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鼓励学生交流:小馒头可能会经过人体哪些消化器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通过课件或影片的展示小馒头经过人体消化器官的路径 ,使学生知道在人体内有哪些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是怎样吸收营养。活动建议:( 1)学生观看课件胡萝卜的人体旅行。( 2)讨论:胡萝卜到了哪些地方?它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3)组织学生交流小组研究讨论的结论。( 4)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书籍和影像媒体资料中,查找食物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资料。( 5)交流收集的人体消化吸收的科学资料。( 6)思考并交流:消化与吸收对人作用。 3、在作业纸上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活动建议:( 1)以小组为单位,到器材桌领取作业材料(一人一份)。( 2)在人形纸上排放人体的消化 器官。( 3)交流作业。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通过图片、短剧让学生意识到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结合平时的30 / 38 饮食习惯,发现自己的不好的地方,并能积极改正。)活动建议( 1)看短剧,让学生辨析剧中人物的不良习惯。( 2)看图或课件,了解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三、综合活动活动建议:( 1)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源查找资料。( 2)完成作业或童话。( 3)交流作业或童话。作业:小芳吃了一个汉堡,并喝了一杯水,请问这些食物分别会被哪些消化器官和消化液消化或吸收 10、我们的呼吸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 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意义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人体呼吸器官的形态,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说明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的实验)。 3、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呼吸卫生的基本要求。课前淮备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说明人呼出的气体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