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注释】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鯈(ti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安;疑问代词,怎么。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 【品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游于濠梁 ( ) 鱼之乐也 ( )固不知子矣( ) 汝安知鱼乐云者(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A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B我知之濠上也 C游于濠梁之上 D至之市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安 知 我 不 知 鱼 之 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从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谈谈对庄子的认识? 二、不龟手之药庄子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洸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洸,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所用之异也。【注释】不龟手之药:防治皮肤冻裂的药。龟(j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 为:做,此指配制(药品)。以洴澼洸为事:把在水中飘洗棉絮作为职业。洴(ping):浮。澼(p):漂洗。洸(kung):同“纩”,棉絮。事:职业。 鬻(y):卖。 难:患难。使:派遣。将(jing):统率部队。裂地而封之:划出一块土地封给他。【品读】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的利用它。【译文】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到了药方,便用它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划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皲裂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这就是因为用途不一样啊。【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 聚族而谋( )以说吴王 ( ) 或以封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吴王使之将A客闻之 B则所用之异也 C物外之趣 D送孟浩然之广陵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宋 人 有 善 为 不 龟 手 之 药 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买得药方的人,为什么能得到封地呢? 三、臧谷亡羊庄子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则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注释】相与:一起。奚事:什么事。筴:即“策”,竹简。博塞:掷骰子。【品读】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常用来指单靠主观热情,而不顾事物的固有特性,结果好心办坏事。【译文】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俱亡其羊( ) 挟筴 ( )事业不同( ) 亡羊均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俱亡其羊A其于亡羊均也 B人履其板 C其喙有钳 D密使其妻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二 人 相 与 牧 羊 则 俱 亡 其 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4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二人亡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林回弃璧庄子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注释】林回弃璧:选自庄子 山林。林回:人名 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被晋国所灭。 赤子:婴儿 布:古币钱,这里指钱财,价值。 累:受困 天属:天然的至亲骨肉。 迫:接近,遇到。 相收:互相收留,指互相救助,关照。 醴:甜酒 绝:断绝,绝情。 【品读】为争权夺利而泯灭亲情,反目成仇的故事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可见世人的劣根是亘古不变,长存于文明社会之中的。【译文】假国人逃亡,(有一个叫)林回(的人)丢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负初生的婴儿逃命。有的人说:“因为价值吗?初生的婴儿值钱太少啊;因为省力吗?初生的婴儿拖累太多了。丢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负初生婴儿而逃命,为什么?” 林回说:“那只与利益相吻合,这是与天道相一致的。” 所谓与利益相吻合的东西吗,就是遇到贫穷和灾祸的时候会互相抛弃;与天道相一致的东西呢,遇到贫穷和灾祸的时候是互利的。那互利和互相抛弃相差太远啦。 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负赤子 ( )而趋 ( )夫以利合者( ) 无故以合者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赤子之布寡矣A假人之亡与 B君子之交淡若水 C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D昂首观之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君 子 之 交 淡 若水,小 人 之 交 甘 若 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 五、宣王好射尹文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已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注释】 宣王:齐宣王。强:硬弓。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关(wn):同“弯”,拉满弓。说(yu):通“悦”,开心。身:同“生”,一生。【品读】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好大喜功的人,必然是务虚名而不讲求实际,本欲欺世盗名,反落得被人所欺。 【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臂力过人,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拿给左右的大臣看,近臣都拿过来试拉,故意把弓拉开一半就停止,都说:“要拉开这弓力气不少于一千多斤,不是大王又有谁可以用这么硬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弓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的一千多斤,这是多么可悲啊。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为图虚名却丧失了真实。【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以示左右 ( )宣王好射( )左右皆引试之( ) 三石实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宣王说之A说人之谓已能用强也 B左右皆引试之 C项为之强 D怅恨久之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然 则 宣 王 用 不 过 三 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2)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齐宣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智子疑邻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 雨(y):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筑:修补。 父(f):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品读】不要对人有偏见,不要因为提意见人的亲疏远近而去怀疑别人。【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天雨墙坏( )果大亡其财( )不筑 ( )甚智其子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而疑邻人之父A暮而果大亡其财 B后天下之乐而乐 C朝而往 D学而不思则罔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其 邻 人 之 父 亦 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4结合文章内容,你是如何评价文中富人所言的? 七、涸泽之蛇韩非子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注释】泽:聚水的洼地。徙:迁徙。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相衔:前后相接。神君:神灵。越:穿越。公道:大路。 【品读】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弄清实质,以识别诡计。【译文】池塘干涸了,水蛇将要迁徙,有条小蛇对大蛇说:“如果你在前头行走,而我在后头跟着,人们看见以为不过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罢了,必定会有人砸死你;倒不如咱们互相衔着,你背着我走,这样,人们看见就会把我当作神君呢。”于是它们互相衔着,大蛇背着小蛇,大摇大摆地爬过大路。人们看见,果然都躲开它们,说道:“真是神君啊!”【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涸泽之蛇( )我随之 ( )负我以行( )人皆避之(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负我以行A人以我为神君 B以越公道 C跪而拾之以归 D以天下事为己任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人 以 为 蛇 之 行 者 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乃相衔负以越公道。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八则) 4读完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呢? 八、老马识途韩非子管仲、隰朋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蚊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蚊。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阳:山之南水之北。阴:山之北水之南。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圣:精明通达。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品读】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译文】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而伐孤竹( ) 春往冬反( )遂得水 ( )不亦过乎(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难师于老马与蚊。A于土墙凹凸处 B于杭州梵天寺 C何有于我哉 D皆求于子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今 人 不 知 以 其 愚 心 而 师 圣 人 之 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4老马识途靠的是经验,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九、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水,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注释】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品读】战国初期,鲁国与强大的齐国、晋国、楚国相邻,鲁国的国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相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齐国侵略的时候,能够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 为了达到睦邻友好的目的,鲁穆公派公子们到晋楚两国去做官。 一大臣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对鲁穆公说:“越国是水乡之国,人们都善于游泳。 可是,如果我们这里有人掉进水里,去请越国的人来抢救,那么不等人家赶来,溺水的人早就淹死了。又比如,如果着了火,到千里之外去取海水救,海水虽然很多,但是大火也一定扑不灭。这道理很简单:远水不救近火。同样的道理,晋国与楚国虽很强大,但是毕竟距离鲁国较远,而齐国距离鲁国较近。一旦齐国侵略鲁国,这种祸患靠晋楚两国恐怕就不了吧!”【译文】鲁穆公让自己的儿子们有的去晋国做官,有的去楚国做官。犁鉏说:“从越国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越国人虽然善于游泳,但孩子一定救活不了。失火而从海里取水来救,海水虽然很多,但火一定扑不灭了,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离鲁国近,如果受到齐国攻击,鲁国的祸患恐怕难救了。”【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宦于晋( ) 假人于越( )善游 ( )而齐近鲁(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失火而取水于海A或宦于荆 B假人于越而救溺水 C战于长勺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鲁 穆 公 使 众 公 子 或 宦 于 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假人于越而救溺水,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请列举生活中“远水不救近火”的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十、子罕不受玉韩非子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注释】示:给看。弗:不。有:保有,拥有。【品读】这个宋人把这块玉视作宝贝,而子罕则把严以律己、不贪污受贿视作珍宝,这是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致。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译文】有一个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给懂玉的人看,他们说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很恭敬的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拥有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之后,才让其人回到他的居所。【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献诸子罕( ) 或得玉( )使玉人 ( )复其所(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我以不贪为宝A以示玉人 B尔以玉为宝 C若以与我 D可以为师矣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我 以 不 贪 为 宝,尔 以 玉 为 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读完这则寓言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十一、景公饮酒晏子春秋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注释】弦章:齐国大夫。废酒:停止喝酒。章赐死:即“赐章死”。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爱:吝惜,舍不得。【品读】这篇寓言说明当政者应从善如流,不可因私废公。【译文】齐景公好酒贪杯,一连喝了七天七夜。 大夫弦章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我希望您停止!不然的话,就赐我死。” 之后晏婴朝见,景公对他说:“弦章劝诫我说:希望您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赐我死。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晏婴回答说:“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假使遇到夏桀王、殷纣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处死了。” 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晏子入见( ) 愿君废酒( )不止 ( )又爱其死(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愿君之废酒也A如是而听之 B观之正浓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默而识之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于 是 公 遂 废 酒。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 (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举例谈谈。 十二、朝三暮四列子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狙公:养猕猴的人。狙(j),猕猴。损:减少。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匮:不够。驯(xn):驯服,顺从,听从。诳(kung):欺骗.芧(x):橡果,一种粮食。 【品读】读完短文,我们要明白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实质。【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猕猴们一听,一齐生气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要不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能解狙之意( )俄而匮焉( )将限其食 ( )皆伏而喜(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养之成群A能解狙之意 B恐众狙之不驯 C先诳之 D充狙之欲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恐 众 狙 之 不 驯 已 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与若芧,朝三暮四,足乎?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4读完短文,你认为文中的狙公是怎样的人呢?结合文章加以评析。 十三、关尹子教射列子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注释】中:射中。请:请教。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失:丢失,违背【品读】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三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子知子之所以中者( ) 退而习之( )之所以中乎 ( )皆如之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退而习之A守而勿失也 B思而不学则殆 C默而识之 D人不知而不愠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子 知 子 之 所 以 中 者 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2)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4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的感想。 十四、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注释】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品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译文】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天下之疾犬也( ) 各死其处( )谢将休士 ( )而擅其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天下之疾犬A海内之狡兔 B田父见之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无劳倦之苦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臣 恐 强 秦 大 楚 承 其 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1)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2)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赵普) 4读完这篇短文后,谈谈你对淳于髡这个人物的认识。 十五、攘鸡者孟子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日:每天。攘:盗窃,窃取。 道:行为。 损:损坏,引损坏,这里引申为减少。 月:每个月。以:等到。来年:明年。然后:表顺承,而后。 斯:这;这样。来:将来,未来。【品读】这一则小故事,用类比的方法,启发戴盈之领悟自己的错误。“攘鸡者”的形象很刁巧,他因不愿干脆及时地改正错误,而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译文】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请不要生气,(我)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训练】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告之曰 ( ) 是非君子之道( )以待来年然后已( ) 如知其非义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是非君子之道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故时有物外之趣2用“/”划分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腾讯传统活动方案
- 食堂环保活动方案
- 国画竹子考试题及答案
- 高处作业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资产管理台账记录工具
- 难忘的启蒙老师写人作文5篇范文
- 放射肿瘤考试题及答案
- 防汛应急考试题及答案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工具箱
- 农村土地开发利用联合协议
- 第8课《网络新世界》第一课时-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 2025年审计部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Bowtie安全分析培训课件
- 退役军人优抚政策课件
- 财务遴选笔试题及答案
- (2025秋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六年级上册音乐课教案
- 肿瘤病人疼痛评估与干预策略
- 计算机视觉技术课件
- 大学书法教学课件
- 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招聘真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