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重点: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空间技术的发展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2难点:理解科技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1“两弹一星”(1)含义:是指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成就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爆炸。中国先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实现了核能的和平利用。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2)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先后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的成功试飞。(3)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4)2005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5)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提醒“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二、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1计算机研制(1)成就20世纪50年代先后制成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中国相继研制成功若干部每秒百万次以上的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作用:对推动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2信息技术(1)成就2001年,中国研制成功能在一秒钟之内传送5000万个汉字和比这个数目更多的英文及其他信息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2003年,中国联想集团为中国科学院建造的“深腾6800”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位居全球超级计算机五百强第14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2)意义:掌握这项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掌握现代核心高技术的标志之一。三、袁隆平和杂交水稻1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中国_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2成就1973年育成“南优2号”杂交水稻。3影响(1)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袁隆平提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3)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的重点。2.“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3.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两弹一星”史料一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史料解读史料说明了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阻挠回到祖国的史实。史料信息“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证明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提示】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史料二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史料解读抓住史料中关键词“国际地位”“标志”分析“两弹一星”研制的意义,最后一句是结论句。(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史料二中邓小平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提示】历史意义: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了基础。阐述的道理: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洗雪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腾飞的历史新纪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卫和防御能力,将祖国的发展与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2)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重要领域存在的差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并在某些关键领域进入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3)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愤图强的豪情壮志,培养和形成了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并使之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4)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我国赢得了与幅员大国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加强了世界爱好和平一方的力量。(5)奠定了中国开发利用核工业和空间领域的技术与人才基础,成为中国人民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不断推向高峰的巨大精神力量。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1)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勇攀高峰。(2)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抑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导学号:14322233】增强了中国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实施了“863”计划ABC DC根据图片可知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A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军事,以加强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3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导学号:14322234】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C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推动国际政治力量改变对华态度,故C项正确。4“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的主要成就是() 【导学号:14322235】A培育出杂交水稻B研制了“神舟”五号宇宙飞船C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D设计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A注意题干信息“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由此判断“他”就是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A项。5下图是献给祖国六十二华诞的“高科技礼品”。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下列最能证明我国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A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B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C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D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C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与航天事业无关,B项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始。而C项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故选。D项不是最能证明我国载人航天“有能力”的事件。6某校举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成就展。下列成就最有可能入选的是() 【导学号:14322236】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中国拥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D“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D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中国拥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这三项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合题意。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号”,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科技成就。7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我们在今天走向了大国、强国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央和国务院于1956年11月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材料二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从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5 600万元开始,到如今仅2008年全年就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40倍之多,这说明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2009的科技投入预计超过2 4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安排了1 461亿元。同时,各个地方、各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网材料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4 000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中国科技发展重大成就(1)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回答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这对青少年学生有何启示?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回答。第(2)问既要结合材料一、二,也要结合平时所学知识,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三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小问主要从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方面回答。答案(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线上客服礼仪培训
- 酒店服务意识培训
- 甜蜜的梦课件观看
- 2025年日语能力测试N1级阅读专项试卷:深度阅读与理解
- 齐鲁师范学院《网球(2)》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钎焊技术速成指南与考试题库
- 2025年仓库运营经理面试预测题及经验
- 潍坊科技学院《面点工艺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仿真语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药粉碎机考核试题(附答案)
- 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
- DB14T 1596-2024玉米间作花生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 2025-2030坚果炒货市场发展分析及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选矿概论-6 浮选
- 温通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及考核标准
- 教师如何使用AI开展教学DeepSeek使用指南人工智能 课件
- 《企业竞争情报》课件
- 刑事撤案申请书
- 排水证授权委托书范本
- 《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解读培训
- 2024年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80篇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