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莲 山课件 m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 “ 高塔 ”“ 地洞 ”“ 广阔领域 ” 和 “ 工场 ” 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 “ 关注我们的社区 ” 。开展这一活动,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实践,扎实地到社区这个更大的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激发他们对学用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设计】 谈生命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朗读既是过程,又是方法,还是能力训练点;与2 / 23 之并行的还有在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中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冰消雪融,哗哗奔流;种子破土,发芽抽叶。 2学生欣赏画面,并由此生发联想。 3教师导言:很多同学从这两组画面中联想到了春天、生长、生命。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这生机勃勃的大干世界里,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冰心的谈生命,来聆听这位 文坛祖母对生命的思考。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初读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读后明确:全文只有一个段落。 2听文章配乐朗读,按要求标记 。 作者为了阐释生命的真谛,分别将生命比作什么 ? 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哪些 ? 3交流听读所得。 作者将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3 / 23 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精读课文,悟情悟理 1默读 “ 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 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要有起伏。遇到峭岩前阻时是 “ 愤激 ” 的,遇到红艳的 桃花时是快乐羞怯的,望见大海、融归大海是平静的。在起伏变化中,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不变的。 2学生练读,齐读。 3提出问题: 作者描写 “ 一江春水 ” 的全部生命过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 面对不同的境遇,一江春水是什么态度 ?他的态度给了你什么启示 ? 4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5集中交流: “ 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 ” 喻示着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 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 浪漫的历程 ” 喻示着人生中的顺境。 “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 !他 的怀里 ” 喻示着4 / 23 人生命历程的结束。 遇到困难,他勇往直前;遇到顺境,他永不停歇;走到行程尽头,他从容、大彻大悟。由此可见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 6按照上面的方法,分组学习 “ 生命像一棵小树 ” 部分。 7比较 “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 这一部分和前面 “ 一江春水 ” 的历程的异同。 “ 生命像一棵小树 ” 这一部分几个连续的阶段与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一对应的,而 “ 一江春水 ” 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但这两部分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所阐述的哲理也是一致的,都在形象地解说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生命历程中不只有坦途,也有坎坷。 四、品读关键语句,进一步领会文章内涵。 1齐读 “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 ” 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段文字中某句话的理解。 示例: “ 不是每一道 变成了空壳 ” 这句话是说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最关键的是自己。 3学生畅谈。 五、教师赠言,总结全文 生命是珍贵的又是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5 / 23 苦相生相成, “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同学们,在 你的生命长河中,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吧 !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以 “ 诵读感悟、背诵积累 ” 的方法来组织学习这篇文质兼美、哲思深邃的抒情散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下激情朗诵汪国真的生命生命。 2教师谈话: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曲关于生命的悠远韵律。 二、诵读文本,把握文意 1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请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章表示层次 的语言标志。 “ 生命像 又像 ” 。文章先总地说生命像什么,然后用 “ 像 又像 ” 的句式连缀起两个层次,最后总结全文。 2听读课文,感知作者行文的情感基调。 衬以柔和的音乐背景,播放相关画面和全文的录音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全文洋溢的情感基调。激情中充满着力量,平6 / 23 和中洋溢着坦然。 3学生自然、动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练读全文。 师生合作诵读文章。 师领读第一句,女生读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 ,男生读 “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 ,师生齐读最后一层。 三、选点切入,品味语言 1出示四个话题: 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难忘的一个细节。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品读的内容。 3学生针对勾画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 4集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四、探究体验,启迪人生 1作者认为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过课文之后新的认识。 如: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奋进的过程。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珍爱、感激的过程。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挚爱,那么由生命7 / 23 你还联想到什么 ?请用 “ 生命像 ” 的句式说一段自创的话。 五、自由背诵,课堂积累 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限时背诵。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品味语言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学用语言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故本方案意在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品味、鉴赏、运用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介绍冰心,引入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在作 品中热衷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 “ 爱的哲学 ” 。 二、感知文本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4学生自由放声读全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探寻文章美点 1美在形象 8 / 23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人海的动感画面,学生齐读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 这一部分。结合画面,想象春水奔流情形。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过程,注意体现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多媒体播放显示小树成长历程的动画,学生齐读 “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 这一部分。按原文思路,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感受小树鲜活的形象。 2美在情感 提出问题: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了作者动人的情思,请对此试着作一点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体会。 3美在语言 布置任务: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美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仿句训练,创造美点 1多媒体显示仿写题。 文章用 “ 一江春水东流人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 ” 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请你也来尝试一下,写一段关于生命的比喻性文字。 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句子 ,使之变成排比句。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 _。 9 / 23 2学生作业。 3成果展示,评选最有创意的句子。 那树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资源,力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 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倒下,王鼎钧笔下的那树就是其中的一棵。 二、合作研讨,感受大树形象 1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一种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呢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 2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 3讨论明确: 大树容貌奇特,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 10 / 23 大树生活环境特殊,站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座老式平房。 大树 对人类大有功德:行人纳凉、鸟儿栖息、孩子们欢唱 大树无私奉献,执著忠诚,即使在生存受威胁时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 大树善良和蔼,在自己面临灭亡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蚂蚁国民安全撤离。 4教师小结: 那树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邃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 “ 毫发 ” 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民,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三、探究老树命运,体味作者情感 1就是这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 明确: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成了都市发 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最终被砍伐,不久便被遗忘。 2设想那个醉汉司机不撞上那棵老树,老树是否能幸免于难 ?为什么 ? 提示学生读 5 8 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 3作者在描述老树形象、讲述老树命运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11 / 23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能力 1教师谈话: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面对王鼎钧笔下这株年轮已经定格的老树,想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关于 “ 绿色 ” 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树是物 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也是文化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阴吧 !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采用说读的方式,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绪带到课文中,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训练学生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的散文他的诗都深受读者喜爱,还有一位与之同时代的,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人散文家,他就是王鼎钧。余、王二人都是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那树是 王鼎钧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12 / 23 二、整体感知明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3集中交流明确。 4教师小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同学们在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 三、寻读课文绘形象 要求:速读课文,寻找文中描绘大树形象的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试着画一画老树。 提示:要找准关键词 (泥泞的小路老式平房佝偻老态树顶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纵裂的纹 ) 四、默读全篇谈精神 问题:这样一棵佝偻老态而又坚固的大树,有着怎样的品格呢 ? 请默读全文思考。 明确: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 “ 毫发 ” 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五、精读局部议命运 13 / 23 1读文章第三部分,讲讲现时大树的命运。 一个深夜,电锯锯倒了大树,伐树的工人又连夜对大树进行了肢解,然后运走了枝干,第二天 早上。路上只剩下一些碎叶。 2面对这棵老树,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你又怎样看呢 ?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对它悲惨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对锯伐大树的这种行为深感愤恨;而交通专家却认为这棵树有害无益。 六、前后比照说感悟 话题:那树绿着生,最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车轮下绿着死了,作者通过叙写那树的生命历程,是想向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思想 ?说说你读过课文之后的感悟吧 ! 示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 【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第四学段的学生阅读文章时,应该具备通过自己的深入阅读对课文进行一定的质疑、探究的能力,能够在同学间的研讨中获得启发,学会分析思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14 / 23 一、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关于文本:请几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同桌间互相提出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相互解答。 二、梳理文本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2理清作者叙写老树的思路 ,说说作者融入描绘中的情感。 三、探究文本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解决同学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1小组长搜集整理本组同学的问题。 2教师筛选出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情预测: 文章有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如何理解 “ 蚂蚁国 ” 里的事情 ? 3教师对共同探讨的问题先给出一些启发与方法指导,留一段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再交流发言。师生合作探讨,最后解决问题。 四、质疑文本 在解决了同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15 / 23 提示 质疑角度:文章内容、语言、写作技巧、文章的现时意义等。 五、布置作业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人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启发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 “ 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 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 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 50 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 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感知文本 1释题:断想即片断感想。 2提出主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 “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 ” 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16 / 23 3交流读文所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 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三、把握文脉 1教师先小结学生上一环节的发言,再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想到了地下森林17 / 23 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文章好像因此显得很琐碎零散,那么,在这看似宽泛零碎的内容里,有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连缀 ?或者说引发作者产生这些片断感想的根源是什么 ? 2学生再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讨。 3集中交流。 作者想象的内容都在围绕一点进行,那就是对峡谷及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对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 种子 ” 的礼赞。 4教师点拨归纳: 我们所思考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鲜明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 “ 散 ” 的特点。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实 “ 意在笔先 ” 的写作规律支配着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构思。这个 “ 意 ” 又使得文章凝练,虽形散却神聚。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如: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本文 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18 / 23 富。学习时应紧紧抓住诵读品味这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地朗读,深入地品味。理性地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话说森林 1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森林。 2师生漫谈森林作用。 3以 “ 地下森林 ” 引入文本。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谈一谈文章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然后请学生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2探寻文章美点。 用发现阅读法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先用浪纹线标记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用 “ 我发现 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 ” 的句式说话。 提示:可以从句子修辞、叠字运用、对称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合作探究文章炽烈的情感。 19 / 23 出示要求:文章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的点评。 体会文章深邃的哲思。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地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 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了一个什么主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要在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适时地进行评价、引导。 ) 3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 ?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联系实际思考。 三、读出自我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 “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 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感触,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 的教益吗 ?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 四、课堂总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相伴,或街树,或林地,或森林。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有关生命的资料,森林还是一个精神源,发散着高尚健美的精神。我们一起去造访20 / 23 森林吧,用心灵倾听它的诉说,让灵魂接受它健美精神的洗礼 !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说明性文字诠释地下森林,然后将关于地下森林的科学小品文与原文对比,在比较中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增加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亲眼见过森林吗 ?你能描绘一下森林印象么 ?没有亲见的,就凭着已有的知识想象一下吧 1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正如同学们所说,森林是雄伟壮丽的,它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而同学们所描绘的都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森林,你们可知道生长于地下的森林 ? 二、释题,介绍写作背景 “ 断想 ” 意即 “ 片断感想 ” ,该文是张抗抗女士在游历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的关于地下森林的记忆。 三、解说地下森林 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相关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 ,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 21 / 23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中交流:请一学生解说,其他人补充完善。 3多媒体显示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段。学生齐读。 四、比读,把握文章灵魂 主问题:同是写地下森林的文章,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由此可看出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绩效奉陪管理办法
- 脏乱车位管理办法
- 涉税票据管理办法
- 中国热处理电阻炉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 2023年税务局改善办税服务的调研报告
- 酒业联盟管理办法
- 煤矿电费管理办法
- 航班准点管理办法
- 网络信访管理办法
- 蜀葵养护管理办法
- 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
- 智能心理辅导系统-洞察阐释
- 2025届四川省南充营山县联考八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抖音店铺运营试题及答案
- 《神经外科护理操作技术》课件
- 重庆发展投资公司及所属企业招聘笔试题库2025
- 信访工作法治化培训讲座
- 被子植物的一生复习课教案
- 阅读理解词义猜测题(练)- 高考英语 (解析版)
- 2024年下半年青海西宁市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及现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网站对历史发布信息进行备份和查阅的相关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