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均为单选,每题2分,共80分)1. 把夏朝作为我们第一个国家政权的主要依据是A. 夏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B. 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C. 最早出现了文字D. 实行重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把夏朝作为我们第一个国家政权的主要依据是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是商朝发生的。点睛:注意“主要依据”,古代传说与史实有一定差距,史学家结论具有主观性,宫殿遗址不直接。2. 下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A. 功臣封国B. 姬姓封国C. 商族后裔的封国D. 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的姬姓封国,故B项正确。功臣封国不是王族,故A项排除。商族后裔也不是王族,故C项排除。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也不是姬姓封国,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 “夏、商、周、汉封建(封建在这里的含义是封邦建国)而延(长久),秦(朝)郡邑而促(短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A. 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B. 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C. 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D. 没有指出秦的暴政【答案】C【解析】材料“秦(朝)郡邑而促(短促)”认为秦朝历经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秦朝实行郡县制,这是错误的,秦历经二世而亡,原因在于暴政,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对材料“秦(朝)郡邑而促(短促)”的了解是解题的关键。4. 我们中国人向来认同“叶落归根”和“认祖归宗”。这种情结与下列哪项有关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禅让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对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有深远的影响。“叶落归根、认祖归宗”都与血缘家族有关,明显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观念,因此选B。考点:宗法制的影响点评: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包括在当时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5. 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A. 禅让制B. 宗法制C. 中央集权制D. 世袭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这里的“制”指的就是政治制度,也就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内容就是指的中央集权制.所以本题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6. 晋书段灼传曰:“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这一说法表现的是古代哪一种制度A. 世卿世禄制B. 分封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可见这种选官制度重视家庭出身和品级高低,它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特点,因此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 九品中正制7. 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D. 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分封制是盛行于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C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是始于元代的地方管理制度。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8. 下列官员(或机构)中,不负责监察事务的是A. 御史大夫B. 刺史C. 都察院D. 明代的内阁【答案】D【解析】秦的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的刺史负责监察诸侯王和百官;明清时期的都察院同明朝一样,是全国最高监察机构。明代的内阁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答案选D。9. “汉承秦制”也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 什伍连坐B. 郡县行政C. 刺史监察D. 皇权独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刺史由朝廷派遣, 属于低级官员,但是职权很重,有权监察xx石的郡守和王国相。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刺史制度10.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结合材料“大型水利工程”可知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排除ACD,所以选B。点睛: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关键是正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11.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材料“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反映的是废除丞相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1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答案】C【解析】秦以前国家政治权力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来进行分配,秦确定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AB项是西周实行的制度,实行世袭制;D项皇帝制也是世袭的。点睛:首先要明确“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答案。13.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制定严密的法律B. 推行郡县制C.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选拔D. 焚书坑儒【答案】B【解析】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反映的是分封制带来了战乱等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14.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 负责管理军事B. 负责国家监察事务C. 执掌群臣奏章D.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中央官制即所谓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中央官制15. 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A. 进行封建改革B. 分封诸侯国C. 实行宗法制D. 推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封建”(封邦建国)是分封制的原始含义。所以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分封制16. 以下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不正确的是A. 具有强化皇权的意图B. 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 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 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答案】B【解析】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故A、C、D符合史实,排除;嬴政确立皇帝称号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故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17. 当我们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时,我们能知这一地方行政长官是A. 诸侯B. 县长C. 郡守D. 太尉【答案】C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秦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18.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 中央设三公九卿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19. 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参知政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材料“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说明这个部门具有审议的职能,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门下省,故B项正确,AC项排除;D项是北宋的官制相当于副相。点睛:首先明确三省六部制下各部门的职责,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崔佑所在部门的职责,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20. 下图是清代金榜,若你想当时金榜题名,可通过哪一途径A. 立军功授爵B. 毛遂自荐C. 官员推荐D. 参加科举【答案】D【解析】材料“清代金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若想金榜题名,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21. 汉朝时,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的皇帝是A. 汉文帝B. 汉景帝C. 汉武帝D. 汉元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的皇帝是汉武帝而非汉文帝等皇帝,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平常牢记知识点很重要,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颁布“推恩令”的皇帝22. 下列四幅是关于中国古代皇权势力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史上,皇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但是呈现出来皇权不断地加强,相权不断地削弱的趋势。故选B。其它各项与史实不符。考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23.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 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 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与村C. 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D. 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到元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故A正确。中央并没有直接管理地方,地方官员不能世袭,地方也没有独立的行政体系。24.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A. 地方势力的削弱B. 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 决策中枢的转移D. 外戚与宦官专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央官制。涉及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革,与地方势力无关,故A、地方势力的削弱说法错误。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C、决策中枢的转移说法正确;D、外戚和宦官专权是中外朝制度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汉代中外朝制度点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加强专制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25. 隋唐时期,我国宰相制度的最大变化是A. “掌呈天子,助理万机”B.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C.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D. “部权尽归内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汉时期设丞相一职,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丞相位高权重;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故选C。考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点评: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6. 下图是隋唐的三省六部,这一制度完善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C. 有利于人才的选用,保证政治清明D. 完善了监察机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削弱相权,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故A项排除;C项是唐科举制的推行;三省六部制不是监察制度,故D项排除。27.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元朝的行省制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 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地加强。故选B。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官吏不再世袭;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式的机构。因此ACD均正确。考点:三省六部制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28.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 丞相B. 郡守C. 州牧D. 刺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汉书卷六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师古曰:“汉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刺史制度29. 阅读下列两幅图,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 分封制、郡县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分封制、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图一中“北海郡”“胶东国”等名称,可知当时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联系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图二中“辽阳行省”等名称,联系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故排除BCD,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30. 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差异是A. 中央机构B. 地方制度C. 皇帝权力D. 根本目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诸侯国。因此在地方制度上二者有明显的不同。故选B。A项相同,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项相同,都是皇权至高无上;D项相同,都是维护自身的统治。考点: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点评: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统治者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没有同姓亲族的庇护辅佐,因此分封了一些刘姓诸侯。与此相关的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31.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 废除分封制B. 分封诸侯王C. 颁布推恩令D. 设置尚书台【答案】B【解析】材料中表明刘邦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即无有血缘关系的人帮助他治理地方或辅佐朝政,所以最终迅速灭亡。汉朝初年要吸取秦亡教训,分封诸侯王,故C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不一致;C项是汉武帝推行的;D项是中央官制。32. 某位著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 汉代的内外朝官制B. 唐代的三省制C. 明代的内阁制D. 清代的八旗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段话意思是该官职有宰相的职务,承担宰相的责任,却无宰相的官名,宰相的权力,符合对明代内阁的表述,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C。汉代的内外朝官制、唐代的三省制下都有正式的丞相,清代的八旗制度是一种兵制,都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33.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A排除。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都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B排除。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也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C排除。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故反映了特殊情况。故D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3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从太祖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B. 君臣关系逐渐疏远C.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 君主越来越不开明【答案】C【解析】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B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君臣关系的紧张,而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D项材料中未体现。35.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 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宰相是丞相的俗称,丞相制度在秦朝由秦始皇创立,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清朝没有“宰相”,称“宰相刘罗锅”是犯了一个历史低级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正确;A、B和D说法均和历史没有关系。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丞相制度废除36.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A. 世代相袭B. 考试选拔C. 地方推荐D. 朝廷任命【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由朝廷任命,故D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制度;B项是指科举制;C项是指察举制。37. 秦朝中央政府的三公不包括A. 丞相B. 太尉C. 太仆D. 御史大夫【答案】C【解析】略38.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封国的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A. 汉武帝贪财暴虐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汉代削藩的历史现象,其背景是汉武帝时期诸侯割据、巩固大一统,削藩的目的是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贪财暴虐”无法体现,A项排除;酎金有问题仅是一个事由,为材料的一个表面现象,B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39. “明代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明朝内阁是个虚设的政府机构B. 内阁不是法定的最高决策机构C. 内阁是统帅六部的最高行政机构D. 内阁首辅大臣行使丞相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内阁最大权力可以“票拟”,所以A项错误。C项错误,明朝的六部归皇帝统领.D项与材料内容中的“既无相权,却有相责”,相悖,所以正确选项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40. 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在A. 唐朝B. 元朝C. 秦朝D. 清朝【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共20分)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省考试题及答案在哪里看
- 绵阳中考难题数学试卷
- 2023年公司HSE作业安全知识及重点工作安排试卷
- 2025厦门证券面试题目及答案
- 工程施工安全知识及操作规范相关试卷题目集
- 人民币与外币鉴别及现金业务处理知识试卷
- 江苏省中考二模数学试卷
- 2025汽修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今年新高一数学试卷
- 2025年秋招:网络安全工程师真题及答案
- 2024区域代理销售合同标准版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单元测试卷全册
- 推广项目洽谈方案范文
- 化工回转窑设计规定综述1
- 2024智慧林草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 人工智能计算智能课件
- VTE团标解读-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 初升高英语测试卷(含答案)
-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
- 泸西县长润冶炼有限公司2x2.55万千伏安铁合金矿热炉技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