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不全一、选择题1、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亩,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 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2、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说明()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先进 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3、“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4、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5、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 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 C、百家争鸣的需要 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6、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7、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8、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9、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10、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胡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11、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12、汉武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实行盐铁官营;设平淮官、均输官贱买贵卖;要求商人自报财产,对商人征财产税,鼓励告缗(检举自报财产不实者)。这些措施主要的目的在于() A、增加政府收入 B、削弱商人经济实力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社会经济秩序1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14、“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15、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门阀政治的兴起与式微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地创立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16、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此诏令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增加政府收入 B、干涉民间婚嫁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提倡重农抑商17、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反映汉因循而不革”的秦汉机构职能相应的选项是( ) A、典客大司农 B、监御史刺史 C、太尉廷尉 D、执金吾京兆尹18、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19、史记货殖列传序中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据此可知材料经济思想的实质是( ) A、政府应该干涉经济发展 B、任由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然发展 C、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D、农本商末,重农抑商20、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21、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 B、曾经被士族门阀所控制 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 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2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家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B、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3、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南朝(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商品交易出现钱货杂用 C、经济区域分工明显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达24、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25、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 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26、“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钱穆国史大纲)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27、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何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28、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区( ) A、妇女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B、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C、商品经济的繁荣致风气开放 D、因战乱动荡导致妇女地位上升29、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30、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31、“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32、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商业现象,可能在唐代出现的是(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平遥生意通天下,票号风云卷聚财。”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A、 B、 C、 D、33、唐代曾盛行修撰谱牒(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638年唐太宗在修氏族志时标榜说:“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659年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收录姓氏大大少于前者,只限时任五品以上官员。这反映了( ) A、传统门阀贵族力量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B、唐朝门第观念进一步增强 C、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特权地位 D、唐朝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34、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 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B、“街衢接诉”成为政府隶贪重要手段 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数应教化百姓35、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36、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艺术(即社会意识)是该时期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对中国古代书法,有“唐人尚法”的总结,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 A、从本质上体现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37、“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乱人来之,遵擅暑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延。效战国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均田制瓦解 D、租调制破坏38、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秦始皇统一全国 B、丝绸之路的繁荣 C、佛教的迅速传播 D、北魏孝文帝改革39、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4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瓦肆”听戏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二、非选择题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材料一: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因为功利主义,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 改编自互联网材料二: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近代,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xx年启动。改编自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9分);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6分)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整合。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请你选择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说明。(12分)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祜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下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9分)41、(1)特点:以儒道及宗教思想为依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机构;从夏朝开始历代大多比较重视环保;以山林川泽保护为主;有小农经济时代的现实功利主义;(任答五点得10分)(2)评析:出现的原因长安城市建设用木量过大;城市生活用木的不断增加;土地兼并使农民伐林垦荒种地等;造成的影响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