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V).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V).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V).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V).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V).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V)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2. “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A. 直谏臣民的减少B. 专制统治的加强C. 交通工具的发展D. 工艺美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谤木”由供人民写谏言到成为“华饰屋之外表”,仅仅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反映的是监督体制的缺失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故选B。A项说法错误,这一变化并并非因为直谏臣民的减少,而是君主权力的加强;CD项错误,都是对材料的字面理解。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3.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A. 打击了贵族势力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开启了官僚政治D. 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郡县制和克里斯提尼行政部落的进步意义。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4.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A. 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 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C.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D. 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罗马法。题眼在于“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根据时间排除A项;根据“境内”排除B项;D项不符合罗马法的追求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本质。从材料可知,被告与原告在在判决宣判之前是平等的,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的公平与公正,C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原则【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征(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2)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的影响深远。(5)从局限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5.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 “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说明“大一统”民族心理对实现国家统一和避免长期分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文化心理的认同作用不符,D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意时间特征不符。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6.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 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D.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出宋代到明清,可以通过恩荫、捐纳等方式来做官,这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长期存在冗官现象,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无法得出官僚政治开始衰落,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7.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 “生民在勤,所宝惟谷”C. “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D.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可以得出材料的观点为突出农业和商业同等重要,互为补充,而C项强调工商皆本,与材料的观点相符,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工商皆本8. 徐中约教授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理解有误的是A. 强调中国人民奋斗的主动性B. 认为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C. 中国已经摆脱儒家思想束缚D. 中华民族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觉醒【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故A、B正确。从中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可知D正确。中国当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束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点睛】近代中国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的历史,呈现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9. 蒋廷黻(18951965)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A. 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 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 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 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作者不是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也不是论证以牙还牙,让中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更不是单纯的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而是强调要力图改革,要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10. 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史料史论A宋代“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商业税成为宋代财政收入主要来源B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近代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普遍C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宗教D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计划经济导致生态环境破坏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B说法是以偏概全,排除;义和团运动存在着全盘否定西方文化,包括洋教,所以C正确,答案选C;“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是“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而大炼钢铁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但不能因此说明计划经济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D说法有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1.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A.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 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C. 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 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曾国藩讨粤匪檄”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表述具有一定道理,但不够B项核心和准确,B项更符合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12.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A.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C.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药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还处于麻木状态,对求民主、反专制的革命很不理解。作者这样做,就是为了唤醒民众,使思想解放,故 A正确。B 项揭露中国中国的社会的愚昧落后,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要唤醒民众;鲁迅的目的主要是在精神方面,CD主要是在政治方面,故BCD 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名师点睛】文学作品是反映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材料,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到历史的影子,这需要考生仔细斟酌,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等等,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可以洞察历史;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是否是真实的历史,需要仔细甄别,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言行不一定是真实历史中的言行,这要注意区别对待。13.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造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差距巨大的原因不包含A. 事件性质变化B. 时代背景变化C. 作者立场变化D. 主观动机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1918年到1924年,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由痛骂变为赞扬,B、C、D项都是引起变化的原因;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并未变化,A项错误。考点:义和团运动点评: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4.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A. 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B. 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C. 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D. 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人平等;材料“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体现了地方自治;材料“全国陆海空军,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体现了党政军分离,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15. xx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A. 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 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C.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D.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本题涉及的是村委会的基层民主,没有涉及政府和政权,故排除AC。村委会的改进,是基层民主的表现,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表现,而不是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渠道,故排除D。村委会的相关内容是基层民主的体现,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故B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基层村民自治制度16. 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中国餐饮文化及其丰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地域的风情A. B. C. D. 【答案】A【解析】各种类型的吃食,说明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究其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各地地域民族不同,呈现不同的特色,而美食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则是现代传媒技术,使人们形成了读图的信息消费习惯的结果,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17. 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A. 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B.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C. 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D. 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可知民族危机使地方主义暂时搁置,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所以C正确;A错误,近代外来侵略是造成衰落的主要原因;B内容与题干材料相反,是团结而不是对抗;D错在开始上,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8. 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这表明A. 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B. 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C. 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D. 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美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等,说明中国借助美国民主表达民主建国的想法,故A正确;B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19.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所以本题选B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20. xx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A. 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B. 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C. 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D. 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并且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足以证明中国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姿态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当然并不意味着中国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也并不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和当今中国的外交方针是矛盾的,本身问就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金砖国家开发银行21.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阐释的新航路开辟的现实原因,与垄断贸易有关,并不是起吊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欧洲东方商品的渴求,故AB项均不合题意;材料中“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归纳出是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奥斯曼帝国”,而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故D项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原因22. 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B. 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C. 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 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答案】B【解析】表格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远远高出欧洲其他国家,这一差距在18世纪下半叶又进一步扩大,而这一时期是英国最终确立海上殖民霸权的时期,由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时间不符,C与材料无关。23. 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A.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B. 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C. 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 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快速发展的经济”是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以此“保守主义的政治”指的是1932年英国议会改革前的情况。故D正确。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24. 有学者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下列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中属于“妥协”表现的有实行联邦制,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总统由选举产生允许保留奴隶制度A. B. C. D. 【答案】D【解析】是联邦政府对州的妥协;体现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南方盛行种植园经济,体现了南方蓄奴州与北方自由州的妥协。不属于内部妥协,故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25. 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这段话的含义是A. 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B. 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C. 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D. 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答案】C.26.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赫鲁晓夫改革D. 斯大林体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俄罗斯的这一做法重点强调发展重工业,同时通过榨取农业的方式获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符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故选D。A项并未提出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 B项实行固定的粮食说代替余粮征集制,榨取农业的内容无法看出;C项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是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点睛】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7.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A. 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B. 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C. 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D. 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教堂被强制关闭、行政命令必须以公民相称,妇女被强迫一律穿长裤戴红帽,由此可知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可见革命有些背离了自由原则,故D项正确;A中等级制度推翻不符合事实;B中自有平等当时也没有实现;C中与材料中信息相反。28. 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见右),该生试图揭示的是A. 中德关系趋势B. 中美关系趋势C. 中苏关系趋势D. 中日关系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近现代中美关系看,鸦片战争后美国逐渐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1844年胁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趁火打劫,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达到在近代对中国持敌对态度的顶点。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美对华态度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持敌对态度,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因此图示符合近现代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答案为B。其他三项不符合这种趋势,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政治中国近现代外交中美关系29.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对官员权力的约束,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横征暴敛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君主控制臣属,故B项错误;“严密的反腐机制”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C。30.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发生于题干现象之后,不可能是它的原因,故ACD三项错误,排除;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而使磕头拜年的春节习俗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春节习俗变化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 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在这历史演进过程中,就国际体系构造而言,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而且并不总是排斥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妥协和进行协调,甚至形成对世界命运头等重要的战时同盟。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材料二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从经济运行模式的角度看,冷战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思维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1)原因:美、苏势力的增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每点2分。)实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对立或两种经济体制的对立(2)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史实: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其它观点言之有理,证之有据,可酌情得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