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一、选择题(24题,48分)1. 以“人”“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A. 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接受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 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D. 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经常出现诸侯国之间战争和以下犯上的事件,因此,诸侯、卿大夫订立承诺、盟约并要求对方信守承诺,故答案选B;西汉以后,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故A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故C项错误;“信”在春秋时已产生,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 “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的崩溃进行思考。2.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正确;ABD与解决“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无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3.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睐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点睛:本题出题思想很明确,儒者直接点明本题的考点儒家学派。作为思想领域中的翘楚,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不断传承与发展。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儒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现实状况。儒者的复古思想传达出的是一种治国理念,提倡仁政、德治。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只要抓住儒家思想的最本质的内容,本道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正确答案。4. 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 商周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版图;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5. 公元1181年,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陆九渊的讲习最能感动朱熹和众学生的应当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伦理纲常D. 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本题实质考查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同点,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都认为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都极力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C正确;A项不符合心学的求理方法,其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不是格物致知,这是二者的区别,所以排除A、B两项;D项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排除。点睛:根据关键信息“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判断得出题目实质是让回答朱子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相同点,然后有选项中选出二者思想的相同点即可。6.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 法家、道家、儒家B. 道家、儒家、法家C. 墨家、法家、道家D. 儒家、法家、墨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根据以上分析,ACD均错误。【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采用的思想。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要知道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儒家、法家7.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 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 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名师点睛】董仲舒思想主张: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提倡孝道。8.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C. 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D.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可知高僧慧远把儒佛进行了融合,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势,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排除A;“忠孝之意,表于经文”体现了儒佛融合,B错误;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而是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故排除D。9. 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文中的“实学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提出了“经世致用”主张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实学思潮”是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他们批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错误;在政治上主张批判君主专制,要求统治者行仁政,这是对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确;治学上主张求学应当务实,应当经世致用,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综上所述,正确, 错误,排除ABC,所以选D。10.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D. 树立宋明理学的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故C项比A项更符合题意,故C正确,A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产生的,故B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注意题目的要求“根本出发点”,宋明理学家理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11. 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最有可能是A. 齐民要术B. 授时历C. 农书D. 农政全书【答案】D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明朝时传入我国,根据时间判断个选项即可。12.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 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B. 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C. 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 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即古代科技重视研究人;“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反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解释与推广,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故选C。A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B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不符合“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特点【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3.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9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 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答案】D【解析】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不能体现出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A项错误;从图中数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故C项错误;从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和农学与农业相关领域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可知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D项正确。14.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由此可见A. 民族危机加剧是产生这种观点的历史背景B. 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C. 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与认异态度D. 是天朝上国狭隘观念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选择西学的优点进行学习,即体现了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乾隆年间尚未出现民族危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乾隆年间尚未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选择性的学习而非狭隘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5.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B.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英雄之言”、“ 势必至此”、“ 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李贽对秦代焚书坑儒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基本上给以了肯定,认为符合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的,既体现“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的观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其余BD两项均不是题干材料意思的体现,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李贽的思想。16. 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此处“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A. 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B. 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C. 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D. 历史典籍与碑刻史料【答案】C【解析】“地下之新材料”指的是殷朝的甲骨文,要注意是“殷”本纪,“纸上之材料”也只能是指文献记录,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的选项均不符合题意。点睛:由于王国维是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提出这一说法,所以,纸上的材料应该是指有关殷代的文献记录。至于其提到的地下的材料,则是指甲骨文字。17.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杂剧的艺术风格是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 以文人雅士抒情写意为主流C. 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 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据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自然本色的风格,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故A正确,B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曲自然本色的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18.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A. 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 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 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 隶书的创制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隶书因为牢狱管理书写方便,才逐渐被使用;本题强调的重点是隶书的创建与狱官书写存在联系,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楷书比隶书出现的时间晚,故排除B;隶书在秦朝时期便存在,该项强调隶书为汉代狱官创制,故C错误。19. “伏如虎跃,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是对哪一位书法家的评价A. 张旭B. 王羲之C. 柳公权D. 苏轼【答案】A20.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民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A. 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B. 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D. 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他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需要,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并生活,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ABC不符合题意,排除;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他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不符合“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符合题意,故选D。21.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小说是与儒、佛、道教一样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被农、工、商贾、儿童、妇女等市民阶层的人广泛接受与传播,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市民的利益诉求,代表了世俗文化发展,可见,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小说被农、工、商贾、儿童、妇女等市民阶层的人广泛接受与传播,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并没有体现出冲击封建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小说是与儒、佛、道教一样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不是说小说是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故C项错误;社会价值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2.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A. 反对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B. 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权威C. 承认神灵的权威,反对发现“自我”D. 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希望人们建立道德价值观念,具有美德;从而智者学派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D项正确。反对研究自然界并不是材料的主旨,而是强调通过建立道德价值观念,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排除A。苏格拉底没有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权威,B项说法错误,排除。苏格拉底提倡人发现自我,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排除C。23.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73年)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A. 人应该无条件服从法律B. 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C. 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D. 所有人都应当是平等的【答案】C【解析】根据“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说明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自然法与人为法的区别,未涉及法律的效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排除AD。24. 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A. “人生而平等”B. “认识你自己”C. “知识即美德”D. “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的观点的理解。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作为思维的人”,强调理性思想。 苏格拉底的代表观点,选择B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苏格拉底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材料四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材料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2)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二的观点。(3)结合材料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4)材料三和材料四作为历史叙述,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和历史描述的综合运用。请选出与上述四种叙述类型相对应的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序号。(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并指出其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答案】(1)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2)科技:战争频繁,促进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海外贸易、航海发展促使指南针用于航海;“重文轻武”使得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盛行,催生了活字印刷术)。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得儒学发展为理学。文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使宋词(书法、民俗画)等市民文化兴起(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的壮大,理学兴起)。(回答某一方面即可)(3)倾向:民主的、个性化的思想文化倾向(人文主义的、回归人性的思想文化倾向)。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历史描述:。(5)特色:思想性、批判性联系:盛行拜金逐利风气商品经济繁荣,市民价值观变化,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带有批判现实色彩繁荣背后危机加深,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文人对现实不满【解析】(1)原因:根据“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分析解答。(2)根据所学宋代的知识,分别从战争频繁促进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促使儒学发展为理学、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使宋词(书法、民俗画)等市民文化兴起概括总结。(3)倾向:根据“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概括得出民主的、个性化的思想文化倾向。原因:根据“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概括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史料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故是史料。史料解释注重的是对史料的解读,要求不加入个人的观点,是史料解释。历史评价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历史评价首先应该恪守求真的原则,即该评价应客观如实,应符合对该人该事的总体描述,属于历史评价。历史描述是对历史的表述,往往内涵着作者之内心情感,属于历史描述。(5)特色:根据“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合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提炼概括出:思想性、批判性。联系: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价值观变化,轻商思想开始淡化,盛行拜金逐利风气;结合明清时期政治黑暗,文人对现实不满,带有批判现实色彩。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察图表,文化创新占据圆心,是图示的核心。从圆心分出四扇,即文明气度纳新接远、文化理念达变求新、制度建构济世经邦、技术创新独具匠心。文明气度纳新接远主要是对外交流方面;文化理念达变求新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制度建构济世经邦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