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I).doc_第1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I).doc_第2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I).doc_第3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I).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版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I)一、 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计5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1.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井田制的瓦解 B.铁犁牛耕的使用C.赋税制的改革 D.水利工程的兴建2.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而安定 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川西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3.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A. 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B. 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C. 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D. 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 B. 西汉 C. 南北朝 D.北宋5.唐代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获取史料的途径有 史书记载 文学作品 考古发掘 民间传说A B C D6.下组图片所示内容,主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生产目的的是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 C明朝机房 D江南制造总局7.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A青铜业、冶铁业 B制瓷业、棉织业C丝织业、制瓷业 D造纸业、采煤业8.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D.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9.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B.重农抑商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C.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D.百姓皆重商轻农10.明末清初顾炎武说:“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满汉矛盾尖锐 B.“海禁”政策的实施 C土地兼并盛行 D.“八股”考试的推行11.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工业文明的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B. C. D. 12.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A.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B.该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C.列强的侵略使该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D.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13.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B.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C.保证了煤矿业的稳健发展 D.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14.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纱厂”。据此可知,张謇认为A.以儒家思想指导经商 B.应该大力发展重工业C.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15.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其所办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时期A.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B.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C.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D.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16. 依据下表数据判断,“甲”省应是19421945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表省份年代 数量 甲陕西云南贵州甘肃194293617049496319452622358221204200增加1686188172155137A湖北 B江苏 C江西 D四川17.解放战争时期,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外国商品主要是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苏联18. 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A. 在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不忽视农业发展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领域 D. 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19.下面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表,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国民收入92.9%7.1%工业总产值100%商品零售额95.8%4.2%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1962年周恩来说可以写一副对联来说明未来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当时提出这一思想的直接原因是 A.重视民生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B.借鉴苏联建设的成功经验 C.吸取了“大跃进”深刻教训 D.中共八大思想的指导21.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2.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到:“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于 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产品分配方式发生变化人民公社的建立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A. B. C. D. 23.下列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A B. C D 24.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设立经济特区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开展国企改革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5.表1所示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一五”到“十一五”时期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表1 时期 时间(年)主题词“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十一五”xx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解决温饱 成效显著 B指令登场 市场控制C小平南巡 改革深化 D全面小康 走向富强二、 非选择题(第26题30分,第27题20分,2小题共计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26.(30分)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诗歌和谚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并指出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2分)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xx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2)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2分)材料四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材料五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多加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逛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凡此数者,有一足制粉业之发展,今兼而有之,其何能淑!此后制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荣家企业史料上册(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27.(20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长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4分)(2) 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产生了怎样的结果?(6分)(3) 材料三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要实行这个政策?邓小平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8分)(4) 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2分)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计50分)1-5 BCDCC 6-10 CCDBB11-15 BCBDA 16-20 DCACC21-25 CDBAC二、非选择题(第26题30分,第27题20分,2小题共计50分)26(30分)(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任2点4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瓦肆”“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任2点4分,) 依据: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或手工工场)。(2分)(2)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实质: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3)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任4点8分)(4)阻碍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交通不发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等(任3点6分)27(20分)(1) 状况: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2分)运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2) 不真实(2分)原因:党理论不成熟,对国情认识不足,急于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