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花瓣飘香》透过“教学”说“解读”.doc_第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花瓣飘香》透过“教学”说“解读”.doc_第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花瓣飘香》透过“教学”说“解读”.doc_第3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花瓣飘香》透过“教学”说“解读”.doc_第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花瓣飘香》透过“教学”说“解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花瓣飘香透过“教学”说“解读”1、解读教学解读虽然不等于教学,但总是想为教学服务的。拿到一篇文章,当我们来进行教材解读的时候,总是应该尽量读得透一些,广一些,深一些,我们并不需要把解读到的方方面面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但我们较全面的解读是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备无患、随机应变的,而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就拿花瓣飘香来说,读了课题和文本之后,马上产生了疑惑:如果仅仅看课题,往往会以为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文本展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懂事小女孩的故事,课题内容和文本内容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反复的朗读和思考中,读出了课题中的花瓣不仅本指花瓣,更代指小女孩。花瓣有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外表(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而小女孩懂事(我很不愿意用美丽的心灵等词汇来定义小女孩,那会使她显得遥不可及),懂事就是她美的具体化,懂事的小女孩是美丽的,如艳丽的花瓣。花瓣淡淡的香味倾人心脾,而小女孩的懂事也浸染了我(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窗台上。)。美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抗拒,难以阻挡,于是就这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我想这才是课题真正的含义所在吧。如果这篇课文仅仅是从小女孩的角度来解读的话,那是不够全面的。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是一个爱花的人(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花是不是我亲手种植的有什么关系,关键是它在我家门前,还开得红艳艳的。正因为我爱花,所以才会爱花朵般的小女孩(一年级的孩子就知道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呵呵),才会对被我家门前的花香吸引而来的摘花小女孩轻轻地问。这是什么?这是对心灵的呵护,对美的爱护。反之,如果小女孩不是遭遇到了我,或许她会经历完全不同的一次经历啊!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网友的疑惑:为什么作者家门前有月季,而又去买两盆呢?此时该解惑了吧!其实,只有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进行文本的解读,我们也才能更深刻地去领会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含义。2、懂情动情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很容易明白文章要抒发什么情,明白什么理。比如花瓣飘香抒发的是爱父母之情,明的是敬爱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理。可问题是懂情并不等于动情,我们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动情,情的教学才真正有了效果。当我们来阅读花瓣飘香时,我相信我们都感动了,被这样一个懂事的小女孩打动了。可我们是谁?我们是为人父母者,是成年人。就算你还没有为人父母,但因为你有了较丰富的经历和阅读史,你的情感也就显得更为丰富。可打动了我们就一定能打动了孩子吗?你只要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你问他们: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一定是滔滔不绝,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这说明他们也是很明白课文要抒什么情,明什么理的。可真正打动他们了吗?他们那根心灵之弦真的被拨动了吗?应该重重打一个问号。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往往是说得天花乱醉,做得却是一塌糊涂,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说官话,说套话,说老师需要的话,而他们的心灵之门始终关闭着没有打开。作为教者,他就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这份情,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从而开启他们的心灵。怎么让学生动情?那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出文中的动情点,从而使学生跟文中的人产生心灵的沟通,并且是符合他们那个年龄层次的心理成长期的心灵沟通。文中的小女孩和学生年龄相仿,她的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是想爸爸了?是担心妈妈了?是感动恐惧和害怕?是感动孤独和寂寞?让和小女孩一般大的学生去揣摩小女孩此时复杂的心情,他们就会从自身经验出发,回答出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真切话语。在用自身经验揣摩小女孩心理的过程中,学生和小女孩就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的课堂或许静寂,或许凝重,如果你看到一滴泪花,听到一声哭泣,那真是情之所动,何许音乐的渲染,何许教者的煽情。3、训练vs燃情一位教师告诉我他最近听了一节好课,我便问他好在哪里?他说教室里是哭声一片!从他的回答中,可得知学生动情了,至于情是怎么动起来的,我们且不去考证,但仅从情的角度来评价教学是否成功,是有失偏颇的。许多一线老师发现,大多名师在进行公开教学时,都选择易动情的文章,搞得听课者和学生都情乎情乎的,呵呵!我想如果仅仅着眼于情,既不能体现年段教学特点,也不符合课程的要求。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觉得该重点抓住这一段的教学,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说了什么,课文中一目了然,无须多费口舌。该突出揣摩的是人物对话展开时的神情和语气。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丰富的,而面部表情和语气都是心灵的外在表现。抓住了表情、语气这些外部之表就抓住了心灵之根。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看着我。小女孩是为生病的妈妈摘花的,她为什么还要如此不知所措、惶恐呢?从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读出,小女孩是知道摘花不对的,她也是爱花之人(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越田野,跑远了。),注意小心地、捧着、俯这些词。可她明知不对,却为什么要做,她为什么非摘花给妈妈呢?想想整天躺在病床上闻着药水味的病人最想看到什么,想想现实中人们去看病人为什么总爱带一束花去?在矛盾的冲突中,小女孩的形象才会更显丰满。对话中,作者还有多次对小女孩神情的描写,如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小女孩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透过低着头、不要意思、闪动着泪花这些神情,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她的懂事还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尊敬长辈之孝道上吗?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法才有所靠。【汪晓铅评】:非儿,我对你的三点意见持赞同的态度。就备课而言,正确、细致、深入地解读教材,是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处理教材、从而精心预设的前提。因此,作为执教者,解读既是自身的需要,更是为了学生。教师要通过充分的解读,获得对课文的正解,以此来保障对学生语文学习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是教师的天职。同时,许多时候,教师还要尽量估计到对同一篇课文可能出现的别解、新解,乃至误解、曲解。这在个人独自钻研时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新课文),但有了集体研究,特别是这样的专门的探讨,就容易办到了。对教材的解读应该包含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即使是正解,也不宜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