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2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考纲解析,中考真题,【例1】(2016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_,1.【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课内字词的迁移理解。答案:C(停止。A.书本/写;B.如果/好像;D.坐着/占据)2.【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及节奏的把握。答案: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3.【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案: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参考译文: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都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捆绑书籍随身携带。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详细地写下来,必定要没有疑问才作罢。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遇到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即使跌倒坠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其他人无法与他抗衡了!,【例2】(2015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原:原国。卫:卫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_,1.【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课内字词的迁移理解。答案: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2.【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及节奏的把握。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自己的主观见解。答案: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示例二: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他如果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例3】(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_,1.【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课内字词的迁移理解。答案:B(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2.【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及节奏的把握。答案: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3.【解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答案: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参考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都一致)称赞(祁黄羊)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考题探究,从上表可以看出:1.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题型与课内文言文形成互补的趋势。2.近三年的命题形式趋于一致,题型主要为:一词多义选择题、断句题、内容理解分析题或人物评价题。3.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要求考生充分运用课内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文段中。4.从选材来看,多为短小精悍、生动的文言文,以叙事为主,有一定的故事性,内容多数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劝谏讽喻、世态人情、人物春秋、美德佳行等。,备考策略,一、备考要点课外文言文阅读,以文言短文为主,一般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所有知识点均与课内所学的知识有关,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1.注重课内知识的整理积累。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篇课内文言文,记忆背诵规定的篇目并整理有关的文言知识,如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及特殊句式等,这是为向课外延伸打下扎实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积累,想阅读课外文言文就成了“天方夜谭”。,2.多阅读课外文言文。这不仅能有效扩展文言知识,而且能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使考生能够更好地增强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3.多做课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并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归纳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做文言文的题目时能够灵活应变。二、答题技巧在做课外文言文的题目时,通常没有工具书可查,很多考生都感到束手无策。所以,根据实践,给考生总结出解题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文章标题。有些课外文言文给出了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2014年广东中考的祁黄羊去私,题意是祁黄羊摒弃私心大公无私,文章就是通过事例来体现他大公无私的品行的。所以分析标题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如2016年广东中考的第3道题“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此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内容方向。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的题目。,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三、考点突破(一)文言词汇考点1:字词解释题解题方法:一般考题会出现三种情况:一、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这最为常见。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二、课内没有学习过,但在某些成语和古诗词中出现,同样套用检验。三、从来没见过,或者无法联想到相关熟悉句子、词语的字词,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意大胆推测。无论怎样,平时的文言文字词积累很重要。,考点2:一词多义选择题解题方法:这道题四个选项都是课内课外各一句。代入法,将已知的课内文言文词语的意思放在课外的句子中,看能否解释得通,并联系上下文看是否合适,以判断意思异同。词性法,根据词语在两个句子中的词性判断异同。排除法,通过前面两种方法排除异类项。,(二)文言翻译考点3:句子翻译题1.常见的主观文字翻译题:方法技巧可参见“课内文言文阅读”的考点2“句子翻译题”。2.句子翻译选择题:句子翻译选择题其实是降低了翻译的难度,但也容易受选项的干扰。所以,一般先自己翻译,然后对照各个选项看差别,再联系上下文判断,选出正确答案。,考点4:断句解题方法:1.借助语意断句: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先通读文章,再仔细理解需断句的句子意思,看上下文有没有提示。需断开的地方,就是我们现代汉语句子中需加标点的地方(注意句尾不用加“/”,超过题目要求断开处数不得分)。【例1】(2016广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此句应翻译为:“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所以,此句应断句为: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例2】(2015广东)“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此句应该翻译为“(我)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所以,此句应断句为: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2.借助句子成分断句:找名词(代词),辨主宾,主语前、宾语后断开。【例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主语)填其室(宾语)/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例2】项燕为楚将(宾语)/数有功(宾语)/爱士卒(宾语)/楚人(主语)怜之。(陈涉世家),3.借助标志词语断句。(1)借助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断句的地方。句首语气词之前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断开。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噫、惟、斯、呜呼、若夫等。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焉、与(欤)、耶(邪)等。【例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例2】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3)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例1】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例2】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口技)(4)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关联词主要有“故”“由是”“是故”“是以”“然则”“然”“然而”等。【例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例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5)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例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例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例3】(2015菏泽)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习惯说)4.借助结构句式断句。(1)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借助相似节奏句式断句,对偶句之间、排比句之间要断开。【例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例2】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塞翁失马),(三)内容理解考点5: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一、要善于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读懂文章大意后,要善于找出文中具有概括性的句子或评价议论句,这些句子往往概括了主要内容或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遵循文本原意,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二、要学会以文解文。答题时,要从文章中去搜索相关词句来答题,不要主观臆断,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也要用文中相关词句来转化组合。这样,可以防止答题偏离作者原意和答题不全面。,【例1】(2016广东)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参考答案: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解析:从“自少至老手不释书”说明亭林先生勤奋好学;从“咨其风土,考其区域”看出他注重实地考察;从“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说明他治学严谨;从“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可看出他学习专注。【例2】(2014广东)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参考答案: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考点6:人物评价题解题方法:这个考点主要有两种设题方向,一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或品格特点,二是对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可从三方面入手:抓住文中对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正面描写;抓住文中对周围人的反应等侧面描写;采纳文中评价性句子。【例】(2010广东)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1)盗贼:_(2)于成龙:_,参考答案:(1)狡诈贪婪(或:利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