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课件_第1页
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课件_第2页
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课件_第3页
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课件_第4页
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豆间作种套栽培技术,周新安杨文钰年海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015年11月,课程目录,大豆间套作起源、内涵及潜力大豆间套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甘蔗间套作技术大豆矮杆作物间套作技术果园大豆间套作技术大豆间套作机械化,大豆间套作起源、内涵及潜力,大豆间套作起源大豆间套作的类型及分布大豆间套作的优势及发展潜力,(一)概念,农作物间作套种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复合种植在耕地上的方式,与这种种植方式对应的种植方式是单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等。1、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一)概念,3、间作与套种的异同共同特点群体结构复杂,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种、管、收不方便。套作与间作都有两种或多种作物的共生期。差别套种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小部分,间作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套种选用生长季节不同的两种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两者互补,使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提高周年总产量。,(二)起源及发展,中国的间作套种历史悠久,创始于汉代,初步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于唐、宋、元,大发展于明、清,近代和现代新发展。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熟制种植的重要形式,1、间作套种的起始西汉汜胜之书“区种瓜,一亩为二十科,区方圆三尺,深五寸。一科用一石粪,粪与土合和,令相半。以三斗瓦甕埋著中央。令甕口与土地平,盛水甕中,令满。种瓜甕四面各一子。以瓦盖甕口,水或减,辄增,常令水满。种常以冬至后九十日、百日,得戊辰日种之。又种薤十根,令周回甕,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拨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二)起源及发展,2、间作套种理论与技术的初步发展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了间作套种理论,即间作套种要充分利用地力,熟化土壤,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桑间种植芜菁、桑间种植禾豆,“不失地力,田又调熟”“二豆良美,润泽益桑”,“其地柔润,有胜耕者”,但反对麻地种大豆,在大豆地中“夹种麻子”能导致“麻地两损,而收并薄”的恶果丰富多彩的间作套种方式,齐民要术记载:桑间种植芜青、桑间种植禾谷、桑间种植二豆(小豆、绿豆)、麻子与芜青间作、葱与胡荽间作、大豆与谷子混作、大豆与麻子混作等。,(二)起源及发展,3、间作套种技术的持续发展南宋陈敷农书丰富与发展了间作套种理论与技术“若桑圃近家,即可作墙篱,仍更疏植桑,令畦垄差阔,其下偏栽苧,因粪苧即桑亦获肥益矣,是两得之也。桑根植深,苧根植浅,并不相妨,而利倍差。诚用力少而见功多也。仆每如此为之,比邻莫不叹异而胥效也”,即一举两得,利用根系层片结构元代司农司编撰农桑辑要总结了桑间种植理论与技术宜与与宜“桑间可种田禾,与桑有宜与不宜。如种谷必揭得地效亢干,至秋桑叶先黄,到明年桑叶涩薄,十减(二)三,又致天水牛生蠹根吮皮等虫,若种蜀黍、其枝叶与桑等,如此丛杂,桑亦不茂。如种绿豆、黑豆、芝麻、瓜、芋,其桑郁茂,明年叶增(二)三分。种黍亦可,农家有云:桑发黍、黍发桑。此大概也”。间作套种形式更多。,(二)起源及发展,4、间作套种技术大发展明、清、民国时间稻豆套种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明清时期通行的间作套种方式江西的稻豆套种:清嘉庆九江府志:“当早谷已熟未获之时,乘泥种豆,信宿即生,随获稻,以扶其苗,名日泥豆”。湖南的稻豆间作套种:清代黄皖致富纪实:“黑豆、绿豆与大青豆、大黑豆、大紫豆,均可种之田埂”。清同治衡阳县志所说的:“拖泥豆,禾盛时种之,获稻则践豆苗入泥,已而勃发”。四川、江浙一带均有泥豆种植。,(二)起源及发展,5、间作套种技术新发展面积扩大山东、河南、安徽、贵州、宁夏类型增多粮、棉、油、菜、肥、林、果、烟、药、鱼、畜、禽、花、糖水平提高产量、品质、技术规范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世界发展非洲、东南亚、欧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产生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二)起源及发展,大豆间套作起源、内涵及潜力,大豆间套作起源大豆间套作的类型及分布大豆间套作的优势及发展潜力,二、大豆间套作的类型及分布,(一)大豆间套作的类型1、大豆与高杆作物间作套种2、大豆与矮杆作物间套作3、果园大豆间套作4、大豆与蔬菜间作套种,(一)大豆间套作的类型,1、大豆与高杆作物间作套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甘蔗套种大豆-木薯间作套种大豆-高粱间作套种,2、大豆与矮杆作物间套作大豆-小麦间作大豆-西瓜间作套种大豆-棉花间作套种大豆-谷子间作套种大豆-甘薯间作套种大豆-马铃薯间作套种,(一)大豆间套作的类型,3、果园大豆间套作苹果园套种大豆柑桔园套种大豆茶园套种大豆香蕉园套种大豆核桃园套种大豆,(一)大豆间套作的类型,4、其他形式的大豆间作套种蔬菜种类多,大豆与蔬菜间作套种形式丰富多彩水稻田田塍豆大豆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立体种植,(一)大豆间套作的类型,大豆间套作起源、内涵及潜力,大豆间套作起源大豆间套作的类型及分布大豆间套作的优势及发展潜力,增产增效土地当量比大于1节本大豆固氮,减少氮肥使用量稳产多样性利于结构调整减缓争地矛盾,(一)大豆与其他作物间套作优势,图片引自网络,1、间套作增产增效原理,提高对资源利用强度单一作物难以充分利用资源土地、温度、光、水作物生长的适宜密度作物生长的S过程作物相互间的互补、对非作物的竞争,以玉套豆带状轮作为例,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公斤.公顷-2),雍太文等,2015,1、间套作增产增效原理,有利于协调玉米、大豆产量,增加系统总产。,生态位理论,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空间生态位,J.克rinell,191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营养生态位,C.Elton,1927)生物需要的生态因子的适宜生存范围,(空间、营养、时间、关系等综合生态位,克.E.Hutchinson,1957)生态位理论启示同样生态位的生物种以竞争胜败告终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的生物必有生态位差异,1、间套作增产增效原理,空间互补与竞争,漏光的捕获叶形尖、细、长、挺株型上小、下大群落上疏、下密形态互补高矮、圆尖、直平、阴阳、早晚可提高生物、叶面积密度上层透光率高,下层光照好高干侧面光照,群体立体受光,植被反射降低荫性作物生态位通气、二氧化碳的改善,1、间套作增产增效原理,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例,高秆与矮秆、碳四作物与碳三作物、长大叶片与圆小叶片搭配,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不同层次的光能,土地当量比1.8以上,光能利用率3%以上固氮作物与耗氮作物搭配,每亩减少尿素施用量4.4公斤,氮肥利用率提高39.21%;高淀粉能量作物与高蛋白营养型作物搭配,满足了人类和动物健康体质的食物结构需求。,(二)大豆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增产效果,增产增效、节能环保,玉米、大豆是一对黄金搭档,实现的目标和效果四减三增两利一促:减少物质投入、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水土流失、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增加玉豆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促进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玉豆和谐发展。,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例,(二)大豆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增产效果,技术应用效果十分明显,漫山遍野的玉豆套种秋收景象,麦玉豆套种模式与技术应用效果图,1、间套大豆生产发展潜力,间套作大豆种植面积发展潜力,(三)大豆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发展潜力,2、扩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潜力大,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四大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4.88亿亩,净作大豆种植面积1.0亿亩。若能20%左右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约可增加玉米9500万亩,可多产玉米766万吨、大豆1190万吨;现有的1000万亩玉米大豆间套作完全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增产30-50公斤,可多产大豆30万吨以上。,(三)大豆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发展潜力,3、果园套种大豆发展潜力大,目前我国果园面积超过2亿亩,按照10%的果园套种大豆,可发展间套作大豆2000万亩,可增产大豆200万吨。,(三)大豆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发展潜力,大豆间套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大豆间套作光环境动态及大豆响应特征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大豆间套作养分循环及补偿机理大豆间套作对农田环境效应的调控机制大豆间套作病虫草害的消长规律,31,(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1、大豆与间套作作物株高差异越大,光环境恶化越严重1米左右东西(下位更多照射)作物差太大南北(下位均匀照射,防止遮荫),大豆间套作光环境动态及大豆响应特征,(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行间距行间距大东西(下位更多照射)行间距小南北(下位均匀照射,防止遮荫)间套带宽宽东西(下位更多照射)窄南北(下位均匀照射,防止遮荫),(三)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2、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边行影响边行优势通风、透光、根系空间大、健壮玉米地下隔离,增产18%;地下不隔离,增产32%优势范围,优势与带宽,上位越宽优势越低边行劣势被挡风、遮荫、根系弱、植株瘦弱,(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的边行效应(单产为100%),(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单作,套作,带状套作大豆冠层光质的变化规律,光谱辐照度:净作高于套作;净作大豆冠层从红光区域到远红光区域光谱辐照度下降,而套作大豆变化正好相反。,(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低位作物冠层上方光合有效辐射(PAR)降低,低位作物冠层上方PAR在一天中11点到15点间存在短期剧烈波动,为相同时刻单一种植的24.89%73.57%,(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宽行越宽,大豆冠层透光率越高;越窄透光率越低,注:CK:玉米冠层;A8:代表玉米行距均为0.8m,玉米行间种植一行大豆;A1-A7:代表玉米宽行分别为1.4m、1.3m、1.2m/1.1m、1m、0.9m及0.8m,玉米宽行种植2行大豆,窄行不种。,(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随着玉米叶片的延伸和扩张,低位作物生长带内的荫蔽程度加重。,不同株型玉米配置下低位作物冠层上方光合有效辐射差异极大,(一)与高杆作物间套作时大豆光环境恶化,低位作物大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及其调控,叶如何提高光合能力?,茎秆如何抗倒性?,大豆品种耐荫?,(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42,(1)比叶重降低,1、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对套作荫蔽胁迫的响应,在大豆净作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两种系统中,研究大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叶形态、生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43,(2)叶绿素总含量升高,a/b比值降低,在大豆净作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两种系统中,研究耐荫品种南豆12和不耐荫品种南冬抗022-2对荫蔽胁迫的响应;,(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44,(3)最大捕光能力下降,弱光利用效率提高,(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45,(4)荫蔽环境降低大豆叶片固碳能力,胞间二氧化碳利用下降,光合速率降低,在玉豆复合种植系统内,大豆叶片固碳能力下降,无法利用胞间CO2。,(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5)气孔密度降低,净作,套作,耐荫品种叶片正面气孔高于敏感品种,叶片正面,耐荫品种背面气孔密度同样高于敏感品种。,叶片背面,(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6)叶片栅栏组织变薄,净作,套作,耐荫品种叶片厚、栅栏组织厚,套作后两品种叶片均变薄。,(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7)带状套作对大豆叶光合作用影响的分子机制光合产物合成过程中的糖分、淀粉代谢相关基因和细胞壁合成的相关基因荫蔽下发生下调表达;色素代谢途径:叶绿素捕光蛋白复合体基因在荫蔽下发生上调表达激素诱导蛋白:生长素诱导基因在荫蔽下发生上调表达。,(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2、大豆茎秆对荫蔽环境的响应,耐荫材料D16,不耐荫材料C103,(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50,在大豆净作系统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两种环境下,研究了大豆初花期茎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荫蔽导致苗期大豆普遍倒伏。,净作系统,复合系统,(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套作光环境下节间长粗比变大,耐荫品种比不耐荫品种小。,套作荫蔽导致大豆株高、节间数、节间长(上、中、下)显著增加,茎粗(上、中、下)显著降低,但不同基因型对其敏感程度不同;C103不耐荫,节间长粗比高,E19和D16两个材料节间长粗比低;,(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套作光环境下茎秆抗折力变小,耐荫品种抗折力降低幅度小,与玉米套作的荫蔽环境,导致大豆茎秆抗折力大大下降;不同基因型,受其影响的程度不同,D16在荫蔽环境下的茎秆抗折力高,C103低。,(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套作光环境下茎干横切面总面积、皮层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和髓面积变小,耐荫品种降低幅度小,套作荫蔽降低了C103和E19的横切面总面积、皮层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面积和髓面积,但对D16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D16耐荫性强,对套作荫蔽环境不敏感。,(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套作光环境下不耐荫品种茎秆木质素含量降低,耐荫品种木质素含量升高,FTIR光谱扫描发现,套作荫蔽环境,致使E19、C103两个材料与木质素有关的峰值显著降低,而D16升高;套作荫蔽环境下,E19的纤维素相关官能团强度变化不显著,C103升高,D16降低。,(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套作光环境下,不耐荫品种内源赤霉素升高,耐荫品种维持较低的内源赤霉素含量,(二)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环境恶化反应差异大,大豆间套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大豆间套作光环境动态及大豆响应特征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大豆间套作养分循环及补偿机理大豆间套作对农田环境效应的调控机制大豆间套作病虫草害的消长规律,57,1、温湿度变化复合系统内大豆冠层内温度降低,湿度升高,以净作为对照,研究了复合种植系统内温湿度的变化规律。与净作大豆相比,复合系统内大豆冠层温度降低,湿度升高。,二、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不同空间位置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玉米窄行间玉米和大豆之间大豆行间净作大豆行间,A1,A2,A3,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A,B,C,2、水分变化规律,D,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玉米-大豆套作复合群体,玉米窄行间玉米和大豆之间大豆行间净作大豆行间,A,B,C,D四个位置在10厘米深度水分含量相差不大,而20-40厘米深度A和B与C和D间差异显现,C处与D处相近。,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61,自然降雨群体再分配,玉米宽窄行配置使降雨在间套作复合群体内重新分配,导致玉米和大豆根系两边的土壤水份一高一低。,大豆间套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大豆间套作光环境动态及大豆响应特征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大豆间套作养分循环及补偿机理大豆间套作对农田环境效应的调控机制大豆间套作病虫草害的消长规律,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氮高效利用机理,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内作物氮素吸收形态不同,作物间对氮素吸收竞争与补偿作用共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内存在作物间氮的双向转移改善土壤环境、优化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确保充足的NO3-N被玉米吸收减少氮素损失(NO3-N淋失、N2O损失和氨挥发),(一)间作套种大豆可增加氮素供给,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公斤.公顷-2),(一)间作套种大豆可增加氮素供给,带状玉套豆轮作对玉米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大豆籽粒氮素吸收量,增加系统氮素总吸收量。,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Ams)和营养竞争比率(CRms)的影响,(一)间作套种大豆可增加氮素供给,玉套豆带状轮作种植,玉米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最协调,种间竞争作用得到缓解。,(二)间套作可实施减量施氮,减量施N相对常量施N,有利于提高玉米、大豆产量;玉米和玉豆系统的产量以距玉米15厘米施肥最高,大豆产量以距玉米30厘米施肥的最高。,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公斤.ha-1),董茜,2014,不同施N水平与种植方式下的玉米、大豆生物量(公斤公顷-2),3.49%,9.71%,7.81%,11.66%,与单作相比,套作的玉米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而大豆的则显著提高;与常量施氮相比,套作下减量施氮处理的玉米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刘小明,2015,玉米-大豆套作增产优势,间套效应,减N作用,玉米,大豆,玉米,大豆,单作,降低3.49%,不显著,增加9.71%,显著,常量N,增加7.81%,显著,增加11.66%,显著,产量,减量施N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的增产效应,(二)间套作可实施减量施氮,与CN及NN相比,RN有利于提高大豆根瘤数及根瘤干重,R2期以距玉米30厘米的最高,R5期则以距玉米15厘米的最高。,(二)间套作可实施减量施氮,减量施N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的节肥效应,玉米-大豆套作节肥优势,氮肥利用率,土壤肥力保持,间套效应,减N作用,单作,常量N,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101%,95%,玉米吸N量,大豆吸N量,3.91%,8.64%,土壤全N含量,土壤N贡献率,RN比CN低10.94%,IMS低于MM、SS,IM、IS下以RN最高,IM比MM高12.31%,(二)间套作可实施减量施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作物对N素吸收形态的差异,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植株的吸N量及15N吸收量,玉米以NO3-N或NH4-N为主,16.01%,15.56%,(二)间套作可实施减量施氮,单套作模式下下大豆植株的生物固氮量,大豆以吸收根瘤固氮为主,9.42%,不同种植方式下大豆植株的吸N量及15N吸收量,(二)间套作可实施减量施氮,一方面玉米相对大豆,表现出竞争优势,吸收更多氮,继而降低土壤氮素浓度,促进大豆根瘤固氮,达到和谐共生。,麦玉豆与麦玉薯模式下的营养竞争参数,另一方面通过减量一体化施肥有助于缓解玉米的竞争作用,使系统更加和谐,有助于玉米、大豆双高产。,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种间竞争力(Acs)及竞争比率(CRcs),(二)间套作可实施减量施氮,大豆间套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大豆间套作光环境动态及大豆响应特征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大豆间套作养分循环及补偿机理大豆间套作对农田环境效应的调控机制大豆间套作病虫草害的消长规律,养分水分互补与竞争根系分布的差异玉米浅、大豆深养分需求的差异豆科、禾本科,磷钾需求差异水分养分竞争大小苗、深浅根水土保持作用地面覆盖度增加,大豆间套作对农田环境效应的调控机制,表32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土壤NO3-N、NH4-N含量(毫克.公斤-1),19.25%,15.13%,25.59%,13.06%,玉米土壤NO3-N含量与总N含量相对单作提高,大豆的则降低;RN与CN相比,玉米土壤NO3-N含量与总N含量提高,而大豆土壤的总N含量提高、NO3-N含量降低。,刘小明,2015年,套作玉米根际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相对单作提高,套作大豆的细菌、放线菌数量相对单作增加,真菌数量则降低。减量施N可以提高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的细菌数量,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大豆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比较,玉米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比较,减量施N改善了玉米大豆套作系统根际土壤微生物环境,增强细菌群落多样性,利于土壤N素循环,雍太文等,2012,减量施N下玉米-大豆套作体系N高效利用机理,大豆无机N,玉米无机N,根瘤固N,植株N吸收,氮肥利用率,硝化作用,固氮作用,氨化作用,NO3-N,NH4+-N,NH3挥发,N损失,N2O损失,N转移,细菌群落多样性,套作,减量施N,大豆间套作对农田环境效应的调控机制,大豆间套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大豆间套作光环境动态及大豆响应特征大豆间套作水分调控的生理生态机制大豆间套作养分循环及补偿机理大豆间套作对农田环境效应的调控机制大豆间套作病虫草害的消长规律,(一)病虫害影响和抗灾性影响,天敌棉豆间套作控制棉蚜改变环境减轻病害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可减轻胞囊线虫病危害机械支撑玉米赤豆抑制杂草果园套种大豆减轻杂草危害有害作用豆棉套种红蜘蛛、玉米大豆间套作玉米螟危害加重,抗灾能力加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内涵及主要类型关键栽培技术技术效果,8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套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年际间交替轮作,达到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一)内涵,(二)类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共生时间少于全生育期的一半,玉米收后大豆有相当长的净作时间,能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84,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共生时间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大豆一生受到与之共生的玉米影响,能集约利用空间。,(二)类型,85,带状间作分布在、区域,带状套种分布区域,(三)分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内涵及主要类型关键栽培技术技术效果,87,凡种植玉米大豆的区域都适合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一)适宜区域,88,(二)核心技术,1、选(品种)玉米选用紧凑或半紧凑耐密高产中矮秆品种,如川单28、登海605、宁单11、鲁单818、云瑞47、隆平206、金来玉98和郑单958等。带状套作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的中迟熟夏大豆品种,如贡选一号、南豆12号、特选11号和适宜当地的地方品种;带状间作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的早中熟夏大豆品种,如齐黄34、吉密豆3号、中黄39和冀豆21等。,89,30,平展型,半紧凑型,紧凑型,选,1530,15,平展型玉米品种与大豆套作,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大豆套作,91,不同玉米株型下的大豆长势对比,92,2、扩(带间距),玉米带与大豆带间套种植,玉米带2行,(行间距40厘米),玉米带间种一带大豆(2-3行,行间距30-4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离扩至60-70m;玉米带与大豆带年际间轮作。,(二)核心技术,扩,94,2:2带状套作,2:2带状间作,宁夏原州区:带间距40厘米,窄行30厘米,大豆亩产29.1公斤左右。,带间距不规范,带间距规范,河南永城:带间距70厘米,窄行40厘米,大豆亩产80公斤以上。,96,3、缩(株穴距),根据土壤肥力适当缩小玉米、大豆株穴距,达到清种的种植密度,一块地当成两块地种植。不能只以玉米或大豆占地面积设计种植密度,而是以全田面积设计。玉米株距缩至8-10厘米、大豆穴距缩至10-12厘米(穴留2株),保证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密度与净作相当。,(二)核心技术,97,缩,98,(三)配套技术,四川、重庆等季节性干旱区采用早播玉米(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迟播大豆(6月中下旬)的以调避旱技术,可解决夏旱抑制大豆出苗、伏旱影响玉米籽粒灌浆结实等问题。黄淮海等其他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根据当地玉米大豆适宜播期,同时播种。,1、调(播期),抢墒播种,带状间作在小麦收获后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23天及时抢墒播种;带状套作玉米3月下旬适墒机械点播,亩用种量22.5公斤;大豆6月中旬雨后人工抢墒播种,雨前根据气象预报适时免耕机械点播,亩用种量2.53公斤。播种时采用小四轮拖拉机带动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播种机实施同机免耕播种;利用划线器控制好带宽,防止带宽走型、带距加大。,带状间作机播种玉米大豆,2BMZJ-4型玉米大豆播种施肥机,带状套作机播种大豆,2BYSF-2玉米大豆施肥播种机,2、控(倒伏与旺长),大豆种子烯效唑干拌种(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12毫克/公斤);大豆分枝期与初花期烯效唑茎叶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4-48克/亩)。,(三)配套技术,(三)配套技术,5%烯效唑,烯效唑拌种处理,不拌种处理,3、减(施氮肥),采用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比常规施氮每亩降低4公斤、在距玉米带25厘米处施肥、玉米攻穗肥与大豆底肥合并施用。,(三)配套技术,4、除(杂草),苗前封闭除草每亩用90%乙草胺90-140毫升混70%嗪草酮20-30克,或50%嗪酮乙草胺(安威)100-150克,或96精异丙草胺(金都尔)47-56毫升,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苗后茎叶喷雾带状间作:选用玉米、大豆通用型除草剂48%灭草松(排草丹)水剂,玉米3-5叶期(大豆1-3片复叶),杂草3-4叶期,亩用有效成分48-96克,对水3040公斤;或用百草枯、精喹禾灵分别对玉米、大豆进行定向喷雾。带状套作:大豆专用除草剂10%精喹禾灵乳油20毫升混250克/升氟磺胺草醚20克(锄哥兄弟),对水50公斤均匀喷雾除草。,(三)配套技术,5.防(病虫),玉米病虫害玉米苗期用3%辛硫磷颗粒剂撒施或丢窝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颗粒剂或杀虫双大粒剂在有虫株上心叶内撒施防治玉米螟;花后用井冈霉素喷秆或人工剥去病叶防治蜗牛、纹枯病。,(三)配套技术,109,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重点防治黑潜蝇、根腐病、病毒病豆杆黑潜蝇: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红蜘蛛:每亩用73%灭螨净3000倍液或25%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疫霉根腐病:每亩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l00克兑水50公斤;蜗牛:每亩用80%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4050克;斜纹夜蛾、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每亩用1%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稀释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稀释液。病毒病:控制蚜虫传播。,(三)配套技术,豆秆黑潜蝇,根腐病,112,6、机(收获),带状间作:先收玉米在完熟期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用4YZ-2450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大豆采用生产上常用机型。先收大豆采用克Y4D2大豆等收获机;玉米采用生产上常用机型。带状套作:玉米采用4YZ-2450型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摘果穗;大豆采用生产上常用机型。,(三)配套技术,型号:YZ2650玉米联合收割机厂家: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产品型号:4YZP-2生产企业:山东常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外形尺寸:398013002240mm工作幅宽:1100mm,玉米收割机,产品型号:4YZ-2B生产企业: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外形尺寸:508013002650mm工作幅宽:1120mm,115,大豆人工收获:叶片完全脱落,茎、荚、粒呈原品种色泽,豆粒全部归圆时人工收获。大豆机械收获: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用4LZ-1.0自走式大豆收割机收获。,克Y4D2型大豆联合收割机收获大豆(河南永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内涵及主要类型关键栽培技术技术效果,技术效果,1、粮豆双丰收,增产效果显著:玉米单产比传统玉薯套作玉米增产10%左右,与净作玉米单产相当;大豆平均亩产80-165.5公斤,与北方主产区大豆单产水平相当,是传统间混作大豆单产的23倍。2、助农增收,经济效益明显:带状套作与玉米套甘薯或净作玉米相比,每亩新增产值216元,每亩节本400元,每亩新增经济效益共616元;带状间作与净作玉米(净作大豆)相比,亩增产值480元,亩节本增效350元。,118,3、培肥地力,生态效益突出:减少土壤流失量10.6%,减少地表径流量85.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5.56%;提高玉米和大豆的土壤总氮4.11%和7.29%,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39.21%。4、种养结合,产业链延伸: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养地与耗地作物结合、高淀粉作物与高蛋白作物结合、精饲料与粗饲料结合,是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佳模式,玉豆羊(牛)结合是种粮农户脱贫致富的新途径。,119,技术效果,各地示范产量表现,四川仁寿、重庆丰都实现玉米、大豆双季高产,玉米平均亩产563.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27.4公斤,单个田块最高亩产176.6公斤;宁夏贺兰县专家验收玉米平均亩产782.2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22.7公斤,平均每亩玉米、大豆总产值2647.2元,亩增经济效益692元;山东东明县玉米亩产712公斤,大豆亩产100公斤;吉林省黑林子玉米亩产839公斤,大豆亩产89公斤;河南永城玉米亩产550-650公斤,大豆亩产80-100公斤。,技术效果,四川仁寿,宁夏贺兰,山东菏泽牡丹区,2015年山东菏泽原种场大豆不同品种结荚表现,河南永城,大豆与甘蔗间套作,内涵与分布关键栽培技术技术效果,大豆与甘蔗间套作充分利用两种作物在光、热、水、肥上的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上的差异,通过利用两作物时空资源错位,实现资源上时空互补,增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内涵,一、内涵与分布,两作物共生时间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甘蔗与大豆两作物间产生强烈的竞争、补偿作用,能集约利用空间。,大豆甘蔗间作适宜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湖南、湖北和云、贵、川等地区种植。,一、内涵与分布,(二)分布,一、内涵与分布二、关键栽培技术三、技术效果,大豆与甘蔗间套作,1.优化群体配置,甘蔗行距1.2m,间作2行大豆最优,有利于甘蔗、大豆群体高产。,二、关键栽培技术,2.选配良种,甘蔗选用株型紧凑、叶片窄直、分蘖力强、丰产性好且抗倒伏强的品种,如桂糖21、桂糖32、粤糖93-159、云遮92-19等。大豆选用耐荫、抗倒的较早熟大豆品种,如桂春13、桂春15、华春1号、华春5号1等。,二、关键栽培技术,3、适时播种,在不影响或少影响主栽作物产量(尤其是不影响甘蔗大培土)的前提下,使间作的大豆获得高产,应在适宜的播期内尽量早播;播期越迟,大豆越易倒伏,且成熟收获遇多雨季节,豆粒易霉烂。适宜播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二、关键栽培技术,4、除草追肥中耕培土,注意除草,选用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封杀净效果最好,其次是金都尔或乙草胺。大豆无需追肥,甘蔗追肥4-5次。抓好3次施肥培土工作,第1次在5月上旬,每亩施尿素10-12.5公斤,氯化钾2.5公斤;第2次在6月上中旬,每亩施尿素15公斤,氯化钾15公斤;第3次在7月底进行,每亩施碳铵50公斤,普钙50公斤。,二、关键栽培技术,5、及时防治病虫害,病害主要采取“预防为止,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施用无病种子,防治药剂主要有杀毒矾、农用链霉素、粉锈宁等。虫害防治,用菊酯类农药加50%辛硫磷每亩用量5070mL,稀释为1000倍液后作叶面喷雾防治豆秆蝇和潜叶蝇。用1%阿维菌素乳油或2.5%敌杀死1520mL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卷叶螟。每亩用20%三唑磷100150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克防治豆荚螟。,二、关键栽培技术,6、适时收获,二、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大豆甘蔗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既保证了主作物甘蔗产量的稳定性,提高对单位空间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又增加了经济效益,每亩多收获大豆100-150公斤,农民纯收入增加300-400元/亩,是农业钱粮双收的成功模式。,三、技术效果,甘蔗/大豆间作技术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媒体的关注!,V.大豆矮杆作物间套作技术,一、适合与大豆间作的主要矮秆作物二、关键栽培技术三、技术效果,(一)适合与大豆间作的主要矮秆作物,适合与大豆间套作的矮秆作物比较多,其中马铃薯、小麦、西瓜或香瓜、孜然、胡麻、剑麻等是在我国局部地区间种或套作的主要模式。,大豆-马铃薯:西北地区大豆-小麦:西北地区大豆-西瓜或香瓜:全国各地大豆-孜然:西北地区大豆-胡麻:西北地区大豆-剑麻:华南地区大豆-红薯:全国各地,(二)分布,V.大豆矮杆作物间套作技术,一、主要类型与分布二、关键栽培技术三、技术效果,1、土壤准备播前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播前灌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播后种子发芽。播前封闭除草:在华南地区采用人工除草或者用灭生性除草剂,可选用的除草剂有:甲草胺、丁草胺、克无踪等。,(一)南方地区大豆与矮杆作物间套作技术,二、关键栽培技术,拌种:把种子放入水瓢或小水桶,再加适当比例的根瘤菌肥,加适量水,搅拌均匀,使豆种的表皮裹上一层薄而均匀的菌剂。,2、根瘤菌拌种,根瘤菌菌肥的使用,可以不使用氮肥,每亩可节约57公斤氮肥用量。,未根瘤菌肥,接对照菌株,接高效根瘤菌株,二、关键栽培技术,菜用大豆接种根瘤菌在甘蔗间作下产量表现,没接种,接种,大豆接种效果,3、播种,点播:条播行距40厘米,株距1015厘米,等距点播23粒种子,三出复叶期间苗,留单株苗,每亩约保苗1.2万1.4万株。盖土:盖土厚度为23厘米左右,盖土后要使地面平整,以防地面积水。喷除草剂:在不影响共生间套作作物的前提下,播种后13天喷一次除草剂,封闭处理。,二、关键栽培技术,4、田间管理,出苗期:一般大豆出土天数需要57天左右,在这期间若遇到干旱必须及时灌溉,若遇到大雨导致缺苗不起,要及时移栽补苗。幼苗期:做到中耕除草和遇旱浇水,并注意观察田间病虫害情况。分枝期:要培土,以防倒伏;在6片真叶时,肥力较差的地块喷施微肥补充微量元素。开花结荚期:在初花期,肥力较差的地块要喷施叶面肥(每包兑水30公斤),保花增荚。鼓粒成熟期:要防治的害虫。,二、关键栽培技术,5、收获,在南方春大豆在豆叶开始变黄时,就要选择晴朗天气及时收获、晾晒和脱粒,春大豆收获时重点防止被雨淋湿后霉变,导致大豆商品性差;南方夏大豆和其他一季作物地区,在豆荚发黄后,在晴朗天气收获,及时晾晒、脱粒。清园: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二、关键栽培技术,夏大豆机械化割晒收获作业,割晒作业,割晒作业,田间豆秆割后铺放状态,大豆留茬高度,大豆茎杆直径,1.规范起垄,(二)北方大豆-马铃薯间套作关键栽培技术,二、关键栽培技术,2.选配良种,马铃薯选用株型直立、分枝少、株高较矮(60-70厘米)的品种,早熟马铃薯如费乌瑞它、克新2号等。大豆选用耐旱、抗倒的中晚熟大豆品种,如、齐黄34、冀豆17等。,二、关键栽培技术,3、适时播种,早熟马铃薯播种时间为每年的3月20日至4月5日,大豆播种时间为每年的4月10日至4月25日。,马铃薯/大豆生育进程图,二、关键栽培技术,4、合理密植,马铃薯起垄后覆膜趁墒先播种,每垄种两行。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垄上行距50厘米,穴距25厘米左右,穴播2株,播种深度6-8厘米。大豆根据土壤肥力确定适当密植,每亩12000-15000株,带内行距40厘米,穴距12-15厘米。每穴播种2-3粒,播种深度5-6厘米。,二、关键栽培技术,5.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条件足施底肥,适当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公斤,整地后N、P2O5、K2O亩用量分别为12、10、8公斤;在马铃薯块茎膨大初期结合灌水进行追施,N、P2O5、K2O分别为3、5、3公斤每亩。,二、关键栽培技术,对根腐病和病毒病严重植株还应及时拔除,并带出田间丢弃。每亩选用50甲基托布津WP或65代森锌WPl00克兑水50公斤茎叶喷雾防治根腐病,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30克/亩或2.5%来福灵乳油1520毫升/亩兑水稀释喷雾防治蚜虫、红蜘蛛等虫害。,6、防治病虫,二、关键栽培技术,7、适时收获,马铃薯植株枯萎,大部分茎叶变黄,块茎停止膨大时及时收获。大豆在完熟期,即叶片完全脱落,茎、荚、粒呈原品种色泽,豆粒全部归圆,子粒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摇动豆荚有响声,即可收获。,二、关键栽培技术,(三)西北地区春小麦套作大豆,1、关键技术春小麦选用当地广泛种植的宁春4号,大豆选用晚熟品种中黄39,大豆套作春小麦带幅是130厘米,80厘米种6行小麦,播期是3月16日,密度375万株/公顷,行距15厘米。50厘米种2行大豆,4月15日种植大豆,密度为18万株/公顷,行距35厘米。2、增产效果春小麦平均产量为5431.82公斤/公顷、大豆平均产量为2518.21公斤/公顷,较春小麦单作、大豆单作平均产量6378.90、3747.32公斤/公顷,分别下降了14.85%、32.81%。大豆套作春小麦较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高52%,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单作的1.48和1.54倍。,二、关键栽培技术,(四)西北地区亚麻套作大豆,1、关键技术亚麻选用当地广泛种植的陇亚10号,大豆选用冀豆12,大豆套作亚麻带幅是120厘米,70厘米种4行亚麻,播期是3月20日,密度375万株/公顷,行距15厘米。50厘米种2行大豆,4月15日种植大豆,密度为18万株/公顷,行距40厘米。2、增产效果亚麻平均产量为1810.05公斤/公顷、大豆平均产量为2402.70公斤/公顷,较亚麻单作、大豆单作平均产量2260.35、3354.90公斤/公顷,分别下降了19.92%、28.38%。大豆套作亚麻较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高52%,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单作的1.55和1.53倍。,二、关键栽培技术,(五)西北地区豌豆套作大豆:,1、关键技术豌豆选用当地广泛种植的中豌4号,大豆选用中黄39,豌豆套作大豆带幅是120厘米,70厘米种4行豌豆,播期是3月15日,密度75万株/公顷,行距15厘米。50厘米种2行大豆,4月15日种植大豆,密度为15万株/公顷,行距40厘米。2、增产效果豌豆平均产量3627.75公斤/公顷,大豆平均产量是2829.32公斤/公顷,较单作豌豆、单作大豆平均产量4303.95,3477.45公斤/公顷分别降低了15.72%、18.64%。大豆套作豌豆较单作土地利用效率提高66%,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单作的1.64和1.69倍。,二、关键栽培技术,(六)华北地区大豆间作西瓜,茬口安排:3月底4月初种植西瓜,播后覆膜;4月中下旬在西瓜伸蔓的相反方向破膜种大豆;6月底西瓜开始上市。品种选择:西瓜选用京欣一号等早熟品种,大豆选用分枝多、生长期较长、抗倒伏的春播品种,如中黄13栽培管理:结合春耕整地,重施基肥。深翻后,顺地纵向起垄,高低垄种植,高垄种豆,低垄种瓜。行距1.3m,西瓜株距为0.4m,大豆株距为0.25m。西瓜进入团棵期和膨瓜期时进行灌水追肥,喷施稀土等微肥。西瓜采用双蔓整枝,留1主蔓和1健壮侧蔓,在主蔓上第2雌花位置留1瓜。在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注意防治西瓜疫病、炭疽病、白粉病和蚜虫等。西瓜全部拉秧后及时中耕、除草。大豆花荚期合理施肥,开花前如有旺长趋势的苗情,要控水控肥。注意防治防治孢囊线虫病和花叶病毒病等病虫害。,二、关键栽培技术,(七)黄淮地区小麦、西瓜和菜用大豆间作套种,5月上旬在小麦空行栽种无籽西瓜,麦瓜共生期短,并且小麦对前期的无籽西瓜幼苗有保护作用(防风、防寒)。无籽西瓜采用“嫁接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栽嫁接苗3750株/公顷,授粉品种750株/公顷。小麦机械收获时留麦茬30厘米以上,瓜蔓匍匐在麦茬上,不整枝、不打杈,省时省工,不易生病,果型圆润、着色均匀,商品性好,8月上旬西瓜成熟上市,平均产量6.0109.010公斤/公顷。,二、关键栽培技术,(八)华南地区新田大豆套种甘薯,一般3月底种植大豆,大豆在六月底或七月初收获。在大豆收获前15天左右就可以插种甘薯苗。大豆品种:华春3、华春6号、五月黄甘薯品种:地方优质品种。,二、关键栽培技术,(九)华南地区剑麻间作大豆:剑麻行间比较宽,一般三米。行间种植大豆6行大豆。在湛江6月初播种夏大豆,土酸性土壤要施用石灰,接种根瘤菌,喷施叶面肥。,二、关键栽培技术,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五甲村矮化茶园泉豆7号示范片,大豆采用桂夏豆2号、泉豆九号、华夏9号等品种。,春季:华春2号、华春6号夏季:华夏3、华夏9、华夏1号。,二、关键栽培技术,福建安溪,广东英德,(十)华南地区矮化茶园种植大豆,例:大豆马铃薯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大豆马铃薯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对单位空间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两作物协同高产,实现在主作物马铃薯不减产,每亩多收获大豆150-220公斤,农民纯收入增加400-600元/亩。薯豆双丰收,增产效果显著:套作马铃薯产量接近传统马铃薯单作水平;套作大豆平均亩产150-220公斤,与北方主产区大豆单产水平相当,是传统间混作大豆单产的2倍左右。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与传统的马铃薯种植相比,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54%,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1.39倍;单位面积的产值提高了1.43倍。,三、技术效果,大豆马铃薯套作高效栽培模式自2009年开展示范推广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得到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认可。,三、技术效果,全国大豆间套作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薯/豆套作高效种植,著名间套作专家张福锁教授、李隆教授考察薯/豆套作高效种植,会宁县郭城镇小羊营村西瓜套作中黄30,示范面积28亩,大豆亩产157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9.3%。,三、技术效果,甘肃酒泉,2012,创造全国大豆间套作高产记录,三、技术效果,宁夏暖泉,西北春大豆间套西瓜作技术,三、技术效果,VI.果园大豆间套作技术,一、类型与分布二、关键栽培技术三、技术效果,一、类型与分布,苹果园套种大豆:主要分布在耐寒落叶果树带、干旱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果树带梨园套种大豆:主要分布在耐寒落叶果树带、干旱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柑橘园套种大豆:主要分布在温带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亚热带常绿果树带、热带常绿果树带、云贵高原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核桃园套种大豆:主要分布干旱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云贵高原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枣园套种大豆:主要分布在温带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香蕉园套种大豆:亚热带常绿果树带、热带常绿果树带、云贵高原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一般幼龄果园行间空间大,间套作种植大豆与淸种基本相同。(主要内容参见大豆高产栽培技术)2.由于全生育期共生,大豆要和幼龄果树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对果树形成遮蔽。3.对容易发生共生虫害的果树,不宜与大豆间作。,二、关键栽培技术,大豆与香蕉间种,在我国华南地区有香蕉面积500多万亩,幼龄香蕉套种大豆潜力巨大。由于香蕉间距大,大豆产量和清种大豆基本相同。香蕉田一般土壤比较肥沃,供水充足,特别适合种植菜用大豆。,三、技术效果,柑橘、大豆、甘薯间套作,江西鄱阳县桃树园,江西崇仁县桔子园,江西幼龄果树与大豆间作。,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大面积的柑橘和其他果园可以种植大豆。一般柑橘面积3000多万亩,其他果园3000多万亩,都可以间作大豆。,三、技术效果,渗水地膜全覆盖核桃套作大豆,西北地区常年干旱,节水保水栽培对大豆高产意义重大,渗水地膜技术,三、技术效果,甘肃武威,2011,西北苹果园春大豆间套作,三、技术效果,三、技术效果,大樱桃幼林套种大豆,品种:中黄30海拔:2100米地点:青海民和面积:1100亩方式:大樱桃套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